「抗癌廚房」挨著江西省腫瘤醫院,在南昌市學院路的一條巷子裡面。
熊庚香與老伴萬佐成經營這個廚房17年了。他們提供爐灶、鍋碗瓢盆,供醫院的患者家屬炒菜做飯。炒一個菜,僅收1元。
彭福英、張美菊到「抗癌廚房」做飯20多天了,她們在江西省腫瘤醫院陪護也有20多天了。張美菊照顧的是患淋巴瘤的女兒,彭福英照顧患鼻咽癌的公公。像她們一樣照顧家屬,負責一日三餐的女人,佔了「抗癌廚房」的一大半。
炒菜、煮粥、燉湯,每天飯點,她們都到這裡下廚。人來人往,爐火不息、菜香四溢,小巷裡充滿人情味兒、煙火氣。囿於醫院病房的她們,也在這煙火氣中獲得短暫的喘息。
一個好人
熊庚香的「抗癌廚房」很好認。巷子入口靠牆就立著一塊一人高的標牌,上面白底紅字寫著「愛心廚房」。「抗癌廚房」裡的人,也很好認,一連幾天,他們穿的可能都是同一件衣服。
每天天不亮,年過六旬的熊庚香就和老伴萬佐成把鍋碗瓢盆之類的家什擺到巷子兩側的桌上,再把幾十個煤球灶生起來,接著燒開水、煮飯、熬粥。醫院裡的患者家屬來了,隨時都能用上熱水,隨時都能炒菜、打飯。炒一個菜收1元,一盒米飯1元,燉一個湯2.5元,用水和調料不收錢。這兒,確實是個「愛心廚房」。
熊庚香和老伴萬佐成
原本,熊庚香和老伴在這裡炸油條和麻圓賣。她做的油條,遠近聞名,醫院食堂都找她訂購。有患者家屬看到她家爐灶炸完油條,火還沒熄,就問能不能借爐子炒個菜。得知醫院食堂的飯菜有時不合口,熱心腸的熊庚香就免費讓患者家屬用自己的爐灶做飯。
這一善舉慢慢在醫院傳開了,來借火炒菜的人也越來越多。
2003年開始,熊庚香和丈夫在炸油條的同時添置了鍋灶廚具,讓患者家屬在這裡自助炒菜。因為到這裡炒菜的,大都是從江西各地來南昌陪家屬治病的,而且多是癌症。「抗癌廚房」,也就這麼叫了起來。
「抗癌廚房」一角
「抗癌廚房」,不賺錢,甚至要貼錢,熊庚香和老伴卻無怨無悔。兩人的兒子也曾臥病多年,這讓他們打心眼裡理解患者家屬的心情。「到我們這裡的,都好可憐。我們再苦再累,都沒他們難。」熊庚香說。每天她都會主動跟他們聊聊天,傾聽、安慰他們。
採訪中,熊庚香提起,還有無依無靠的老人,大熱天的,自己做完了化療顫巍巍地過來炒菜的,「看得人流眼淚」。熊庚香替老人把菜炒了,還免費給她打飯吃。「她說,我的飯好吃。」這令熊庚香心酸又自豪。
如今,熊庚香和老伴沒再炸油條了,一心圍著「抗癌廚房」轉。去年,當地政府還出資對「抗癌廚房」進行了改造,並按政策給熊庚香和丈夫貼補房租。一樓營業,二樓儲物、住宿。這裡是熊庚香與萬佐成的家,也是患者家屬臨時的「家」,「到這兒跟到自己家一樣」。
今年春節期間,小巷口設起了防疫卡口。原本春節就不打烊的熊庚香和老伴,架起梯子,爬梯子把飯免費送給外面的患者家屬吃。
熊庚香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都已成家立業。她一直教育孩子:「不管掙多少錢,都要幫助別人。」熊庚香善良,她的小孩也善良。現在她的孫子都長大了,在派出所上班,熊庚香十分滿足。「我孫子也做好事——抓壞人。」
一個好媽媽
熊庚香見過張美菊的女兒幾面,對她的印象很好,「很聰明,好乖,一直叫我奶奶。」末了,她搖頭嘆道:「就是可憐哎。」
張美菊的女兒叫思思,今年12歲。本該是無憂無慮的年紀,卻患上了「EB病毒相關淋巴組織增殖性腫瘤」。
張美菊手機相冊裡的女兒
醫生跟張美菊說,「這個病屬於疑難雜症,難治。」沒讀多少書,張美菊不知道這個英文字母開頭的病究竟怎麼回事。遇到可靠的人,她便拿出女兒的檢查單,請別人給解釋解釋。
張美菊今年52歲,是鷹潭龍虎山鎮人。思思下面還有個小一歲的弟弟。家裡子女多,負擔重。之前,都是張美菊在家帶小孩、做小工,丈夫在外面打工。
去年5月,思思下巴下面長了一個腫塊,肚子也「鼓」了起來。在當地醫院治療不見好轉,就轉院到了省腫瘤醫院。幾經會診,病情仍不明朗。最終檢查報告拿到北京,才確診出是這個難治的病。
治療漫長且艱難。張美菊整天心裡像壓著塊石頭一樣的。「不可能眼睜看著她沒了,能治就給她傾家蕩產地治。」她沒有想不開,「誰家出了這個事,都沒辦法,只有承擔。」
張美菊和丈夫花了20多萬才勉強把女兒的病情控制住。今年過年遇上疫情,治療延後了2個月,思思下巴上的腫塊又長起來了。張美菊擔心得很。幸運的是,沒有惡化,等化膿消除便可以繼續做化療。
思思不想化療,躺在床上哭。她剛長起來的頭髮又要掉沒了。她還想著重回學校讀書,這下又不知要到什麼時候。張美菊流著眼淚好說歹說地勸她,「要堅強」,「不化療,就沒生命了。」
張美菊為女兒煮粥
治病要忌口。每天,張美菊從醫院附近買好菜,再拿到「抗癌廚房」加工。母女倆中午炒兩個菜。吃不完,晚上熱熱繼續吃。思思的晚飯通常是一碗加了胡蘿蔔、紅薯熬成的粥。張美菊就自己隨便吃點,「為了小孩,能節省就節省一點。」
思思還小,卻很懂事。她會自己煮麵條、洗衣服,幫張美菊做家務。有一年母親節,她折了朵紙花,送給張美菊。每每想起,張美菊都覺得欣慰。
一個好媳婦
5月5日下午6點,扎著馬尾、皮膚黝黑的彭福英,又出現在了「抗癌廚房」。她身上穿的依舊是那套女兒的軍訓服。
彭福英在省腫瘤醫院照看患鼻咽癌的公公20多天了。今年42歲的她和丈夫都是吉安人。之前,夫妻倆一直在浙江寧波打工。聽說公公要動手術,彭福英從寧波回了老家。4月13日,又從吉安到南昌陪護,一晃就到了5月。她沒帶什麼衣服,最近一直穿的都是女兒軍訓時的迷彩服。
彭福英的公公,今年74歲。正月裡,在吉安當地醫院檢查出的鼻咽癌,醫生建議他到南昌治療。現在做了五六次放療了,接下來還要做20多次。彭福英打聽到,她公公這個病算是腫瘤醫院「最輕的病」了,「(癌細胞)沒有擴散,比較好治療。」
彭福英在炒菜
經同病房的家屬介紹,彭福英也開始到熊庚香這裡自助炒菜。「老闆娘好,照顧我們,炒菜價格很便宜。自己做的,吃得也放心一點。」聽醫生說,公公這個病吃蛋白質高的食物好。彭福英就買來豬蹄、魚之類的燉湯、做菜給他吃。
一日三餐之外,彭福英還要照顧公公的起居,陪他做檢查和治療。在醫院陪護,吃不好,睡不好。一個病房裡,3個病人,3個陪護。晚上有打呼的,有半夜起來上廁所的。彭福英有時一晚只能睡兩三個小時。
難得的,這天下午,彭福英和丈夫一起來廚房炒菜了。五一假期,彭福英的丈夫從寧波趕回南昌照看父親。在醫院吃住了快20天的彭福英才得以回家待上兩天。
假期轉瞬即逝,彭福英一回來,丈夫又要走了。「我們家條件也不好。我還要去掙錢,平時主要還是辛苦我老婆看護。」彭福英的丈夫愧疚地說。在彭福英看來,這沒什麼,「該孝敬就孝敬,該盡責任就盡責任」。
彭福英和丈夫都很踏實能幹。2000年開始,便在浙江打工,一直做到現在。彭福英在那邊的服裝廠幹活。忙的時候,她每天要工作11個小時,「好累,但為了兒女還得繼續拼。」
彭福英有一兒一女。兒子去年9月去山東當兵了,小女兒今年讀高一。她和丈夫都沒有給孩子太大壓力。兒子要當兵,彭福英很支持。「雖然苦,在外面多體驗一下,才能成才。」對女兒,彭福英也別無所求,「好好上學,就是對我是最好的報答。」
彭福英和丈夫做完飯匆匆趕回醫院
順利的話,彭福英的公公大概6月份就可以出院回家了。彭福英希望公公早點好起來,希望家裡老人都能平安健康。她還盼望著自己的小孩,不管走到那裡都要「誠實,跟朋友交情多一點,和和睦睦,保重身體。」
來源/東方女報
記者/王苑
編輯/全國婦聯網信中心 魏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