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
關於印發《深圳市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十一五」
發展規劃(2006—2010)》的通知
(2007年6月12日)
深科信〔2007〕155號
為促進我市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的發展,我局制訂了《深圳市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十一五」發展規劃(2006—2010)》。現予印發,請遵照執行。
深圳市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十一五」
發展規劃(2006—2010)
引 言
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是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及其活動提供支撐和服務的條件、設施和配套環境。國家、區域和城市的科技創新平臺狀況是其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的主要指標,也是其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保障。
深圳的城市發展走過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早期依靠特區政策和地緣環境,獲得經濟先發優勢。9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將深圳產業基礎定位在高新科技產業,適時把握了國際產業轉移的契機,成功實現了產業升級,並初步建立起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全國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託的技術開發體系。
當深圳做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戰略選擇時,深圳創新基礎條件的嚴重不足和管理體系的不完善成為阻礙深圳前進步伐的突出障礙,遠不能滿足我市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傳統產業的科技創新發展的需要,建設和完善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體系勢在必行。
市委市政府在《關於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決定》(深發〔2004〕1號)和《關於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決定》(深發〔2006〕1號)文件中適時和明確提出了要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體系,以彌補斷裂的創新鏈,提高社會研發效率,構建區域創新體系。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決定,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的城市戰略為指導,結合我市公共技術平臺發展現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現制定《深圳市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十一五」發展規劃》。
深圳公共技術平臺建設,起步於特區建立之初。早期以檢測服務為主。在90年代中後期,隨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進入以重點實驗室和企業工程中心為重點的研發條件建設階段。在世紀之初,獲得全面快速發展,目前已經初具規模,形成系統的支撐能力,對深圳高新產業發展和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起到積極作用。
1.重點實驗室。
深圳市政府從1997年開始市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截至到2005年底已經資助建設了30個重點實驗室或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分室(見附表1)。這些實驗室的重點研究領域分別為:信息技術(9個)、環境科學(2個)、生物技術(2個)、新材料(3個)、機電一體化(7個)、中藥(2個)、建築(2個)、大氣(1個)、物流(1個)和農業(1個)。
2.企業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深圳市科技局、深圳市計劃局於1996年12月30日聯合出臺了《深圳市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暫行管理辦法》。在該《辦法》的推動下,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組建市級工程技術中心56家(見附表2),涉及的領域包括通信(5個)、電子和光電子(7個)、計算機(7個)、軟體(6個)、電子信息(8個)、數位電視(2個)、新材料(7個)、生物、醫藥及生物工程(9個)、機電和醫療器械(5個)。
3.企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組建市級技術中心46家(見附表3),涉及領域包括電子信息、有色金屬、生物醫藥、機械、建材、新材料、新能源、環保工程、家電、食品、軟體、鐘錶等。
自2001年由原市經貿局(現貿工局)提出建設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以下簡稱行業平臺)的創新設想,2002年開始在我市優勢傳統產業內進行試點建設,4年來已建成服裝、家具、鐘錶、電子、材料、電氣、設計,珠寶等八個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部分平臺已全部或部分為行業企業或相關企業服務(見附表4)。
深圳市經過25年的高速發展,在各個行業陸續建立多個檢測機構,主要包括依託企業建立的各種類型的檢測中心、各行政管理部門下屬的檢測機構以及專門從事檢測技術服務的企業等。截至2005年12月,全市共有通過CNAL認可的實驗室101家,目前較具規模、可形成平臺的檢測服務機構有以下16家(見附表5)。
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既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基礎層次。省委、省政府在《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科技強省的決定》(粵發〔2004〕12號)第二十二條規定:「高標準建設中國(華南)國際技術產權交易中心……為科技項目、科技企業等提供技術產權交易和股權融資等服務」;《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決定》(深發〔2004〕1號)第三十七條規定:「加速培育技術產權市場,積極探索交易制度創新。」經過一年多的籌備,中國(華南)國際技術產權交易中心已於2005年11月30日正式在深圳掛牌成立。
深圳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相比,高校和科研院所很少。深圳市目前提供科技信息資源服務的單位主要有8家:深圳市圖書館、深圳大學圖書館、深圳市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深圳大學城圖書館、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深圳市智慧財產權事務中心和深圳市科技情報研究所。各家擁有深圳市科技信息的服務機構在科技信息資源與服務方面各有側重,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科普性服務:深圳圖書館面向公眾服務;
——學術性服務:深圳大學和深圳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圖書館面向其本校師生的科研和教學服務;
——專業領域服務:深圳醫學信息中心為深圳的醫療衛生行業提供文獻信息的支撐,深圳市專利中心和標準技術研究院轉為企業提供專利和標準方面的信息;
——綜合情報服務:深圳市科技情報研究所是隸屬於深圳市科技局的事業單位,為全市企事業單位提供綜合性的科技信息服務。
目前,8家單位共擁有印刷本圖書400萬冊左右,資料庫180多個。資料庫基本上是外購。
深圳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1989年深圳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成立為標誌,拉開了我市孵化器建設的序幕,此階段指導方針是建設「無圍牆」式的孵化器,即把整個深圳市作為一個大的孵化基地;第二階段是1998年以各區創業服務中心創建孵化器實體為標誌,開始了我市有「圍牆」孵化器的建設,此階段以政府引導示範為指導方針。第三階段是從1999年開始至今,以孵化器投資主體多元化快速發展為標誌,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各種機構建設孵化器積極性高漲,出現良好發展勢頭,尤其大學背景的孵化器建設取得較大成效。
目前,我市共有各類性質的孵化器32家,總孵化面積53.5萬平方米,入駐企業超過2250家。總投資28億元,其中以政府資產折價為主的投入有15億元。政府獨資創建10家,企業設立9家,大學、研究院所為主體創建8家,其他形式創建5家。
為了推動深圳市科技企業孵化器進一步發展,市政府於2003年4月出臺了《關於鼓勵深圳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的若干規定》(深府〔2003〕63號)。此項規定促進了我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迅速發展,有效地規範了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建設標準和發展方向。南山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北科創業、虛擬大學園、龍崗區留學生創業園、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寶安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等6家已被認定為深圳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其中北科創業、南山創業服務中心等還被科技部評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一)政府宏觀體制改革滯後,缺乏宏觀層次上的統籌管理和戰略規劃。
政府、市場和企業的關係未能理清,未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公共財政支持與市場資源配置含混不清,該放開的未能走向社會,該加強的未能得到有效加強。市政府投入不算少的經費用於公共技術平臺的建設,但由於從建市以來一直沒有公共技術平臺建設的戰略規劃和統一管理,投入分散,形成的公共資源分屬多個政府部門主管,政府科技資產的產權代表不明確,資源重複、零散和分散,不能為全社會共享,難以發揮整體效益,利用效率低。
(二)現行體制和機制落後,忽略人才資源的積累,難以形成自我造血良性發展態勢。
在政策上沒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平臺建設的措施和機制,沒有建立資源共享機制,造成投入主體單一,資源浪費,不能為全社會共享;在政府經費投入上,投入體制不科學,對平臺的定位不準確,造成投入支持方式混亂;在管理上多數單位受現行政策約束,沿用傳統的科研機構管理模式,管得過寬過細過死,有行政級別,有人員編制,難以吸引高層次人才和引進競爭激勵機制。對人才資源的積累重視不夠,高水平、有影響的研究人才不多,特別是缺乏領軍人才。資金、人才、項目基本未形成良性循環。
(三)技術平臺存在較嚴重的缺失,需要投入和建設;同時存量需要盤活,提高服務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1.重點實驗室布局上存在缺失,能力有待提升和發展。與產業鏈上關鍵技術的對應關係不夠完備,確實應該建立的目前還未建立;有封閉運行趨勢,相互交流和對企業開放都顯不夠,在運行上有不同程度的封閉性;作為科技發展的前驅,引領技術發展的能力需要培育,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和解決產業發展核心和關鍵技術的能力有待提高。
2.技術服務平臺為生物醫藥、新材料和新能源、機電等產業和為循環經濟服務的技術平臺則發展較慢,缺失嚴重。
3.建立在企業的研發中心,主要以為本企業服務為主,缺乏相應公共性,通過自身的發展帶動產業的發展,為產業服務的公益性有待引導以及參與有關儀器設備共享制度的建設。
4.定位有檢測功能的技術平臺有好幾家,政府投入較多、業界反應良好、具備國際通行檢測資質。但還有待品牌的形成和公信力的建立,國際競爭力和服務水平還與國際大公司存在差距。
(四)港深協作的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香港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較大,已擁有較雄厚的科技資源。深圳與香港的知名高校間已開展了一些協作活動,但同深圳與國內高校的合作相比還顯得不夠,沒有充分利用好香港的科技資源。
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面向高新產業和循環經濟規劃建設公共技術平臺。
以創新鏈為主線,構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開放高效、體系完備的物質和信息保障服務系統。以產業鏈為落腳點,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規劃布局「十一五」期間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的建設。
以信息化為手段,建立科技創新資源協作共享平臺,盤活深港兩地現有科技存量資源,強化科技資源之間的協作、共享與互動,提升公共技術平臺的服務水平和效率。
以科技研發資金配置方式改革為手段,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建設高水平、良性發展的公共研發平臺。在政府資金引導下,利用市場機制調動社會資源參與平臺建設,全面推進科技資源放量增長;引入競爭和第三方評價機制,支持優質平臺率先發展。
1.定位:是開放的科技研發條件支持和服務系統。
2.職能:推進產業創新,為產業發展服務,同時,強化前瞻性技術研發,以增強產業競爭力。
(1)產業發展的技術研究組織。
(2)進行關鍵性、共性技術研發。
(3)從事應用科技研究,追求產業效益,提升產業技術。
(4)建立新科技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
(5)配合政府產業政策,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技術服務。
(6)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基地和高端人才聚集地。
3.發展策略:
(1)建設公共技術平臺要以國家和廣東省科技體制改革的方針為指導,首先要立足於現有科研事業單位、重點實驗室、市校合辦的研究機構等單位的資源整合、功能整合、體制創新和充實提高上,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探索出一條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符合深圳實際的發展公共技術平臺的新路子。最終實現政府資助、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新模式。
(2)公共技術平臺的建設主要依託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和行業協會等現有的科研資源,避免重複建設。通過必要的政策優惠,積極推動全社會增加對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科技事業的投入。
(3)公共技術平臺的規劃、建設要建立在科技顧問和行業專家諮詢的基礎上,改變管理者單方面決策的局面,保證公共平臺建設的先進性、科學性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4)公共技術平臺建設要同科技商務平臺建設結合起來,讓技術平臺同信息平臺、技術交易網絡、企業家網絡進行有效互動,鼓勵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和投資商參與到公共技術平臺的建設和運作過程中去,通過商務平臺的服務功能加速技術的擴散和產業化進程。
(5)充分利用CEPA和泛珠三角地區經濟融合的契機,整合香港的科技資源。建設面向珠三角地區的公共技術平臺,研究在深港交通設施規劃下的一小時車程的輻射半徑內的科技資源整合問題,通過交通方式的安排、科研合作項目的安排、合作制度的設計以及物理平臺的搭建,儘快探索出一條深港科技合作的新模式,形成高水平的按國際慣例運作的公共技術平臺和其他資源平臺。
(6)公共技術平臺建設要同深圳市發展循環經濟結合起來,為深圳發展循環經濟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創造出更多的節能降耗技術和環境無害化技術等高新技術,從而促進深圳循環經濟快速發展。
為了全面、科學地論證我市公共技術平臺的建設方案,我局組織資深科技專家和軟科學專家,圍繞科技創新鏈的全過程,對我市技術平臺進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完整的研究體系,提出了完整的深圳科技創新公共技術的平臺框架體系。見下圖:
其中:(1)(2)為科技創新提供信息、物質基礎;(3)(4)從事前瞻性、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引領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5)(6)(7)為科技創新提供檢測、測試、專業成套設備、軟體等各種專業服務和協作支持;(8)為科技創新提供資金流通渠道;(9)(10)促進科技成果的轉移和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具體內涵如下:
1.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和科技資源保障平臺:通過信息化技術,匯集分布在全市企事業單位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實現資源的協作共享,充分提高使用效率;建立提供化學試劑、實驗動物等研發條件的服務體系。
2.科技文獻服務和管理決策支持平臺:構建提供科技文獻、科學實驗數據資源、項目資源、行業分析等資料,與國內、國際知名文獻機構建立渠道的信息平臺;建立科技創新理論和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室,為企業進行戰略決策、技術決策、商業決策和政府部門制定科技政策提供強大信息支撐作用。支持循環經濟發展。提升軟科學研究水平。
3.技術研發和試驗協作平臺:由全市的高校、科研機構和醫療研究機構共同組成研發和試驗協作平臺,開展前瞻性、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發,開展合作研究和委託研究,推動建立與產業間的技術聯盟。提升深圳在中國及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學科領域地位,在有關領域向國際看齊。
4.創新技術產品開發平臺:將企業研發中心整合進入公共技術平臺,由企業研發中心組成產品開發系統,包括國家、省和市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和技術中心,以及其他產品開發機構,建立資源共享激勵機制,促進資源共享和技術交流與合作。
5.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圍繞重點發展產業,布局專業技術平臺,形成系統和完善的專業技術服務鏈。這些專業技術平臺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需求提供新藥篩選、集成電路設計、電子電路設計、海量數據計算等專業技術服務。
6.優勢傳統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結合深圳傳統產業發展的需要,建立深圳市服裝研究開發中心、深圳市鐘錶研究開發服務中心、深圳市家具研究開發院、深圳市珠寶首飾研發推廣中心等,並實現與技術研發和試驗協作平臺的聯結。
7.可靠的檢測和測試服務。推進具有一定資質的分析測試中心和行業檢測機構提供系統、可靠的檢測的測試服務。根據委託認證後,出具有行政效力的檢測報告;根據委託,提交專業性的分析測試報告;為用戶提供檢測需求諮詢,促進檢測機構之間的技術和服務交流。
8.科技創新投融資平臺:建立以銀行、擔保、創業投資、產權交易、證券等機構為依託的投融資平臺,形成以社會資金為主,政府資金為輔的資金來源結構,為科技創新提供高效的資金鍊。
9.科技合作交流諮詢培訓平臺:建立專門的、針對性強的培訓體系,注重在教育培訓體系中,進行相關的重點集群產業的知識傳授。完善科技成果評價、交易、仲裁等各類科技中介機構,培育和扶持一批服務專業化、發展規模化、運作規範化的科技中介機構,支持各區建設科技中介機構聚集區。加強與港澳科技中介機構的協調與合作,促進深港澳科技中介機構的交流與互補。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商務平臺,運用各種資源為入駐的海外機構提供支持和服務。
10.科技成果轉移平臺: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海內外的科研機構建立的技術轉移機構構成技術轉移平臺,成為技術與產業的橋梁。由提供政策、開辦場地以及專業化技術服務等綜合服務的中小科技企業通用和專業孵化器,構成創業孵化體系,降低企業創業門檻,提高科技小企業成活率。
11.科技資源協作共享網:由大型科研儀器設備、情報信息、科研機構、人才、專業技術服務、技術轉移中心等科技資源,以及香港的科技資源,共同通過網絡構成深圳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協作門戶服務系統,成為各平臺的信息集散地和對外服務的窗口。
政府通過科技資源協作共享網,進行動態管理和實時評估,實現對科技資源的集約化管理和高效配置。
以深圳重點發展的產業鏈維度為主線、以技術轉移維度為輔線,通過對產業鏈與創新技術平臺的關聯關係分析和支撐環境分析,通過對現有平臺資源缺失情況分析,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形成合理的深圳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的內容設計。依據企業的現實需求與行業發展方向,在遵循技術轉移基本規律的前提下,提出各重點領域公共技術平臺2006—2010年發展規劃。
1.公共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平臺。
基本思路:按照「統籌採購、規範加工、聯合上網、資源共享」的原則,組織、協調與管理全市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共知共建共享。
:用5年左右時間,建立一個適應深圳市國際化高科技城市發展需要的、集成國內外高新技術信息的、資源共享的大型科技資料庫和科技信息網,面向企業、面向產業、面向研發開展社會化公共科技信息服務。到2006年底,聯合深圳市科技信息機構建成深圳市科技信息檢索基地和三級網絡,引進國內外大型資料庫(網絡版)實現城域網檢索,形成初具規模的全市科技文獻服務體系。成立科技文獻信息中心。到2010年底初步建成能滿足深圳市高新技術研發及其產業發展需要的大型科技資料庫和科技信息網,形成完善的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在2010年以後,根據深圳市國際化高科技城市的發展進程與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需要,同香港科技文獻機構聯合,逐步建設成為僅次於北京、上海、重慶的全國第四大科技信息中心。
2.標準信息服務平臺。
以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為依託,以現有標準館藏資源為基礎,加大採購和更新力度,建立國家級標準館,並在各區建立電子閱覽分館。加強對國外以標準為主線的技術政策、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等貿易技術性措施的研究,提高對全球貿易技術壁壘的快速跟蹤和預警能力,為企業實施技術創新提供快捷有效的標準技術支撐。
3.深圳市科技圖書館。
在深圳大學城建立深圳市科技圖書館,建立以綜合性學科、邊緣交叉學科、應用科學技術為主的藏書體系。同時建立科技數字圖書庫和網絡信息部,提供各種科技論文、科技藏書、全文及引文電子檢索,以及提供電子期刊目錄、跨庫集成檢索、學科信息門戶、館際互借和原文傳遞業務。
4.國家自主創新型城市戰略研究聯合實驗室。
與國家科技政策研究院合作,成立國家自主創新型城市戰略研究聯合實驗室。開展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提出國家自主創新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政策措施和差異化發展戰略。
5.軟科學平臺。
在市軟科學研究會現有工作的基礎上,提升軟科學研究的地位和相應增加投入,進一步強化軟科學研究在提高科技產業規划水平與現代化城市建設中的專家智囊作用。擴大軟課題的招標範圍,以提高我市軟課題的研究水平。力爭建設一個具有區域甚至全國影響力的軟科學研究會。
6.循環經濟信息化平臺。
充分發揮深圳信息化建設快、水平高的優勢,構建深圳循環經濟發展的信息化平臺。主要包括:循環經濟管理信息網,循環經濟綜合信息服務網,循環經濟技術研發、應用與推廣信息網,資源循環再利用信息網,循環經濟電子商務平臺,重要廢棄物交易平臺等。在此基礎上建立全市統一的循環經濟GIS平臺,在不斷完善提高的基礎上逐步形成集管理與決策、技術與研發、諮訊與商務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全民互動的循環經濟支持系統。
循環經濟信息化平臺不僅結構複雜、建設周期長,而且要受到循環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的影響。考慮到「十一五」期間循環經濟發展是起步和打基礎階段,在規劃期內,先對該平臺進行系統設計,搭建整體框架,重點完成管理信息網絡、綜合信息網絡和資源循環再利用網絡的建設,初步建立循環經濟技術研發、應用與推廣信息網絡和電子商務平臺的架構。隨著循環經濟的深入發展,逐步充實內容,完善功能,不斷提高整體水平。
1.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協作網。
基本思路:對有財政投資的各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在同一標準基礎上向社會開放,實現共享。以資金為槓桿鼓勵企事業單位的儀器設備入網,通過建立管理考核激勵機制,提高服務水平,實現協作、共享雙收益。
主要任務:制定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協作管理辦法,依託高新技術產業協會建立管理運行網站,並作為科技資源協作共享網的子系統。
2.實驗動物中心。
建設目標:每年提供實驗動物22萬隻以上,為深圳生物醫藥產業的研究、開發與生產提供支撐;引進先進技術,將實驗動物生產發展為一項產業,使深圳成為生命科學實驗研究外包基地。
建設方式:由政府資助,社會力量興辦建設經營,政府給予一期建設經費不超過30%的補助,並在運行過程中,根據為企業和社會提供服務的質量和數量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
3.海洋生物產品中試中心。
建設目標:提供施化種苗培育、檢測試劑盒、海洋生物環境修復、海洋深加工及保健品中試車間,以及部分中試廠房,為深圳海洋生物產業發展提供支撐,打造華南海洋生物技術生成地。
4.體育用品檢測認證平臺。
建設目標:合理利用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現有設備、人力資源,建設國家級體育用品檢測認證平臺,面向華南地區提供包括電子計時、電子競技、現代化場館智能管理系統、體育運動電子信息展示與演播產品、興奮劑檢測、運動營養和體能恢復、生理生化監測、人體運動分析系統、高端運動器械、器材、體育服裝、運動模型、滑雪器材、水上運動裝備、專業球類用品、運動及競賽型自行車的檢測認證服務,為企業提供技術諮詢。並組織開展技術標準的制定。
建設方式:採用自籌和政府資金扶持的方式組織建設。
1.實施提升發展計劃:在已建設的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實施提升發展計劃,提升各實驗室的研究水平,加強能力建設,承擔更多國家重要科研項目,努力提高引領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向和技術水平的能力,規劃其中3-5家實驗室能發展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
2.部署建設新的重點實驗室和試驗協作平臺:通過對現有平臺資源缺失情況的分析,以我市的大學、科研機構為依託,強化對循環經濟關鍵技術領域的支持,布署建設新的產業急需而深圳缺少的,以及未來發展需要的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和試驗協作平臺。充分挖掘我市醫療科技資源的巨大潛力。在醫院建立生命健康類技術平臺,提升臨床醫療技術水平,為生物醫藥企業研發和驗證提供平臺。
3.重點建設具有示範意義的自主創新試驗協作平臺:在現有公共科研機構中,確立1—2家發展良好的研究院所,進行重點扶持,強化與孵化器、創業投資的互動關係,使之成為自主研發、創新產業、創新人才的高地,成為承接國家重點項目和關鍵攻關項目的載體,從而促進深圳公共技術平臺整體實力的提升。
4.設立中科院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院:該院將立足於世界集成技術科技前沿,多學科多領域交叉,以關鍵的集成技術及先進集成系統設計製造作為研究對象。吸收大批國外中青年優秀學者回國,並培養當地人才隊伍,實踐國際先進知識與技術,應用於關鍵技術領域。
5.深圳虛擬大學園重點實驗室聯盟:繼續加強與深圳市外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合作,繼續完善國家實驗室聯盟制度。建設深圳虛擬大學園重點實驗室大樓,為引進與我市產業緊密聯繫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供研究、辦公場所。
充分發揮現有工程中心和技術中心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對產業的帶動引領作用;在計算機與網絡、通信、電子、軟體和集成電路、環境資源、生物醫藥、裝備製造、新材料和新能源、農業、汽車和汽車電子等十大領域優先新建50家工程中心,重點加強對循環經濟關聯的關鍵技術領域的支持。
依託行業協會和其他研發服務機構建設行業公共技術平臺,充分發揮平臺在技術研究、開發與推廣、產品檢測、計量檢定測試、人才培訓、標準技術服務和信息交流等服務功能,實現服務的專業化、平臺化、市場化和產業化,提高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支持和推動我市優勢產業的發展。
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是我市自主創新科技平臺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按照職能分工,由市貿工局主導規劃和建設。
與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十一五」規劃相銜接,在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IC設計、軟體測試、動漫設計、通信、數字視聽、新型儲能材料、化合物半導體等領域建設若干個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配套的專業成套設備、設施,幫助中小企業低成本地進行技術創新。
以深圳綜合型的大型檢測檢驗機構為核心,完善測試、認證、培訓、諮詢四大服務平臺,為政府監管、宏觀調控、引導產業方向提供技術支撐,完善投資軟環境,為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研發過程提供檢測技術服務,為深圳企業產品進入國內、國際市場提供解決方案。圍繞發展目標,整合資源,堅持走國際化道路,建立完善各類檢測平臺。
檢驗檢測服務平臺,是我市自主創新科技平臺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市企業和產品走向國際的貼身護衛者。按照市領導指示,由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主導規劃和建設。
重點建設項目:中國(華南)國際技術產權交易中心。
基本思路:通過政府引導,進行資源整合、規範交易制度和實行政策扶持,逐步建立起市場化、規範化的技術產權交易平臺。通過激活技術產權交易市場解決科技產業與資本市場之間的瓶頸問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幫助科技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帶動科技諮詢和中介服務業的發展,形成完備的科技創業生態環境,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華南中心將建設成為以技術產權交易為核心的,集交易、融資、信息交流、諮詢服務、交流溝通和資源整合為一體的華南地區科技創業綜合商務平臺。
發展目標:形成立足深圳,輻射華南地區,服務全國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2006年,初步建成權益資本市場系統,制定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的監督管理體系,為900家以上科技型企業進行提供權益資本交易和綜合配套服務,交易額達到200億人民幣。2008年,建成為泛珠三角地區統一的技術權益資本市場體系,形成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為3000家以上科技型企業提供進場服務,交易額達到1000億人民幣。
基本思路:在產業集聚地,提倡建立專業孵化器
;建立孵化網絡,推進科技產業化進程。以孵化器為核心,吸納各類投資及擔保、市場開拓、信息諮詢和生產力促進機構等加入網絡,通過孵化器與網絡成員長期合作,使各類機構直接服務被孵企業。
1.新興產業孵化器:為新材料、顯示器材料與元件技術、數字內容等新興產業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提供孵化場所、專業技術、政策諮詢等服務。
2.光電產業企業加速器:在深圳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產業化基地上,市、區共同籌建標準公共廠房,發揮基地的集聚效應,鼓勵全市眾多中小企業入駐。
3.深港產業提升和創新基地:該基地將吸納港資企業研發中心、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港資或深港合作項目進入,建立包括汽車電子及零件研發中心等,提供專業技術服務及培訓,形成良好的創新軟環境和完善的產品開發配套設施,成為深港創新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持單位。
4.生物醫藥產業加速器:是深圳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重點和核心支撐平臺之一,由醫療器械產業加速器和製藥產業加速器組成。項目為生物醫藥企業提供生產研發場所,為進入產業加速器的企業提供研究試驗及驗證的平臺,協助深圳市內外相關單位進行醫藥產品中試,為醫療器械產品提供實驗和專業技術服務,為大型生物醫藥企業做好產業鏈上中下遊產品的配套。
1.充實和完善科技專家委員會。聘請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充實「深圳市科技專家委員會」,對我市未來的科學技術做前瞻性的指導;對專家進行細緻分類和專業化管理,充分挖掘專家的智力資源,為深圳的企業和政府服務。
2.提升和加強中介服務水平。建立和完善政府購買中介服務的機制,加強對中介行為的規範,充分發揮中介機構在配置資源中的作用;建立專門的「科技中介機構孵化器」,政府在辦公場地、信息、資金以及科技中介業務人員隊伍的培養上給予直接的支持和指導。
3.鼓勵各行業協會興辦培訓機構:通過個人、企業和政府分擔培訓費用的方式,重點支持進行重點集群產業相關的知識傳授的培訓機構,推動建立起專門的、針對性強的培訓體系。
依託行業協會建立深圳科技資源協作共享網運行管理機構,負責平臺的日常工作;成立由官、產、學、研代表組成的理事會,指導、考核平臺的運作績效,根據考核成績為平臺提供資助。主要提供包括大型科研儀器共享服務、公共專業研究機構合作服務、行業檢測服務、技術難題解決、科技企業創業服務、專家評價服務、科技決策、管理工具服務、深港創新圈。
目標:
2006年:建設完成「深圳科技資源協作共享網」,開始對外服務。
2007年:逐步建立政府在對科技資源投入宏觀管理與協調機制;整合社會科技資源,激勵實現共享;建立與國內其他城市、香港的科技資源的共享與合作機制;實現深圳科技資源服務平臺規劃功能,提供全面的服務。
2008年:制定「深圳科技研發資源共享管理辦法」,規劃深圳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將深圳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建成各級政府部門、科技研發機構、企業共用共享的綜合服務平臺。
圍繞產業發展規劃,整合、充實現有分散在政府、科研機構、教學機構、企業的各類資源,優化專業服務供給。
1.「十一五」期間規劃新建的主要研發和試驗協作平臺。
序號 | 實驗室名稱 | 主要研究領域 | 支持的產業領域 | ||||||
通信 | 電子 | 軟體 | 光機電 | 新材料 | 生物 醫藥 | 環保 | |||
1 | 射頻技術與應用 | 藍牙射頻技術、下一代WLAN射頻技術、網絡優化中的射頻管理、超寬帶(UWB)無線技術 | ◆ | ◆ |
|
|
|
|
|
2 | 顯示技術 | 等離子、液晶、有機發光等顯示控制技術;投影機光學引擎;平板IC設計;平板顯示驅動技術;平板顯示材料 |
| ◆ | ◆ |
| ◆ |
|
|
3 | 軟體技術與信息安全 | 信息安全核心技術 | ◆ | ◆ | ◆ |
|
|
|
|
4 | 傳感器件與技術 | 智能複合敏感元器件,傳感技術在光機電、醫學等方面的應用 | ◆ | ◆ |
| ◆ | ◆ | ◆ |
|
5 | 汽車電子技術 | 自動導航、智能交通、車載電視、汽車操作控制與動力控制等 |
| ◆ | ◆ | ◆ |
|
|
|
6 | 運動控制及機器人技術 | 運動控制器技術、伺服技術、機器人技術、數控技術 |
| ◆ | ◆ | ◆ |
|
|
|
7 | 信息材料、照明材料與工程 | 半導體照明材料,有機發光材料配方與工藝 |
| ◆ | ◆ |
| ◆ |
|
|
8 | 納米材料與應用技術 | 納米材料研發,側重C、TiO2、SiO2、Ag等納米材料光催化、消毒等功能應用 |
|
|
|
| ◆ |
|
|
9 | 新能源材料與電化學技術 | 綠色二次電池、太陽能電池等電化學範疇的新能源材料的研發、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 |
|
|
| ◆ | ◆ |
| ◆ |
10 | 生物醫學工程 | 醫用嵌入式軟體技術,醫學影像、傳感器、醫學信息網絡技術;植入材料與性能研究 |
|
|
|
| ◆ | ◆ |
|
11 | 化學合成藥物技術 | 化學合成藥物研究、創新藥物、仿製新藥,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保護或進行專利邊緣創新 |
|
|
|
|
| ◆ |
|
12 | 新藥安全性評價 | 配備服務全行業的實驗動物房,建立用於不同活性成分及藥物代謝衍生物的生物學功能測試的藥理學實驗體系和方法 |
|
|
|
|
| ◆ |
|
13 | 關鍵和重要醫學問題研究 | 若干醫學應用,如組織工程、幹細胞、中醫藥等 |
|
|
|
|
| ◆ |
|
14 | 集成技術研究 | 立足於世界集成技術科技前沿,多學科多領域交叉,以關鍵的集成技術及先進集成系統設計製造作為研究對象 | ◆ | ◆ | ◆ | ◆ | ◆ | ◆ | ◆ |
15 | 微機電系統(MEMS) | 研究晶片級設備 |
| ◆ | ◆ |
|
|
|
|
16 |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 電源技術、電力傳動技術、電力系統及自動化、電力載波通信技術、智能化電磁測量技術 |
| ◆ | ◆ |
|
|
|
|
17 | 生物工程關鍵技術研究 | 新型生物技術藥品、製劑及診斷技術 |
|
|
|
| ◆ | ◆ |
|
18 | 生態城市建設關鍵技術 | 廢棄物資源化、清潔生產、資源節約和保護 |
|
|
|
|
|
|
|
.「十一五」期間規劃新建的大學城國家重點實驗室。
序號 | 實驗室名稱 | 研究領域 | 支持的產業領域 | ||||||
通信 | 電子 | 軟體 | 光機電 | 新材料 | 生物 醫藥 | 環保 | |||
1 | 信息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 先進的計算機軟/硬體體系結構與智能信息處理、支撐海量信息交互的下一代信息網絡、支撐海量信息技術的關鍵元器件、基於信息技術的科學探索 | ◆ | ◆ | ◆ |
|
|
|
|
2 | 清潔生產重點實驗室 | 清潔生產技術、清潔能源、環境材料、綠色製造、環境汙染預防與控制、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連結技術、廢棄物「零排放」技術、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處理技術 |
|
|
|
| ◆ |
| ◆ |
3 | 健康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 健康科學與技術 |
|
|
|
|
| ◆ |
|
4 | 集成微系統科學工程與應用重點實驗室 | 適於90(65)納米工藝電路設計應用的器件模型研究、準確有效的器件模型參數提取方法研究 | ◆ | ◆ |
| ◆ | ◆ |
|
|
5 | 化學基因組學實驗室 | 化學基因組學 |
|
|
|
| ◆ | ◆ |
|
6 | 城市人居環境科學與技術實驗室 | 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環境工程學、城市與景觀科學、水汙染綜合治理技術 |
|
|
|
| ◆ |
| ◆ |
7 | 先進位造技術重點實驗室 | 先進位造模式與製造系統信息化、先進位造及自動化技術、先進位造工藝與裝備製造技術、現代連接科學與技術 |
|
|
| ◆ | ◆ |
|
|
8 | 網絡環境智能計算重點實驗室 | 智能信息處理技術、網絡安全技術、移動計算及通信技術、雷射信息技術、信息與控制理論、機器學習理論 | ◆ | ◆ | ◆ | ◆ |
|
|
|
9 | 新材料技術重點實驗室 | 先進複合材料與結構、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生物醫用材料、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處理技術 |
|
|
|
| ◆ | ◆ | ◆ |
3.「十一五」期間功能需要加強的重點實驗室。
序號 | 實驗室名稱 | 增強的研究領域 | 支持的產業領域 | ||||||
通信 | 電子 | 軟體 | 光機電 | 新材料 | 生物 醫藥 | 環保 | |||
1 | 電子設計自動化與網絡應用技術 | 增加納米級設計研究 | ◆ | ◆ | ◆ |
|
|
|
|
2 | 現代通信與信息處理 | 增加網絡技術研究 | ◆ | ◆ | ◆ |
|
|
|
|
3 | 光電子工程 | 增加光電子材料研究 |
| ◆ | ◆ | ◆ |
|
|
|
4 | 光機電一體化 | 增加高精度儀器技術 |
| ◆ | ◆ | ◆ |
|
|
|
5 | 創新藥物及天然藥物研究 | 配備一個以製備多種類藥物服務的中試基地 |
|
|
|
|
| ◆ |
|
6 | 中藥製劑與藥理研究 | 增加手性技術 |
|
|
|
|
| ◆ |
|
7 | 雷射工程 | 建設中紅外3-10µm波段雷射實驗室 |
| ◆ |
| ◆ |
|
|
|
8 | 現代設計與製造技術 | 增加裝備控制技術 |
| ◆ |
| ◆ |
|
|
|
9 | 特種功能材料 | 增加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 |
|
|
|
| ◆ |
| ◆ |
10 | 數位電視系統 | 增加地面數位電視標準研究 | ◆ |
| ◆ |
|
|
|
|
11 | 環境與健康 | 增加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各類廢棄物回收處理技術、廢舊家電拆解處理技術、廢棄物「零排放」技術 |
|
|
|
|
|
| ◆ |
12 | 深圳虛擬大學園重點實驗室聯盟 |
| ◆ | ◆ | ◆ | ◆ | ◆ | ◆ | ◆ |
4.「十一五」期間工程中心重點支持領域及方向。
序號 | 領域 | 重點方向 |
1 | 計算機與網絡 | IPV6;計算機主板、硬碟研發設計技術;中高檔微機、工控機研發設計技術;筆記本、伺服器研發設計技術;路由器、交換機等網絡設備研發設計技術;網絡計算機技術;容錯計算機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智能計算機技術;關鍵外部設備研發設計技術(雷射、噴墨印表機);網絡監控;移動存儲技術;信息安全工程;信息安全晶片工程 |
2 | 通信 | 3G、NGN |
3 | 電子 | 平板顯示、半導體化合物、新型元器件 |
4 | 軟體和集成電路 | 中間件、信息安全、IC測試、物流信息化、動漫、網路遊戲 |
5 | 環境資源 | 水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資源化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危險廢棄物資源化與無害化 |
6 | 新材料與新能源 | 環境友好信息功能材料、信息儲能材料、節能產品、太陽能技術和利用、太陽能電池及應用 |
7 | 生物醫藥 | 疾病的診斷技術、基因技術、化學創新藥物工程、現代生物技術藥物製備工程 |
8 | 裝備製造 | 機器人和運動控制、綠色製造裝備、數位化製造、數控技術、模具製造、專用設備製造 |
9 | 農業 |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農業汙染防治 |
10 | 汽車和汽車電子 | 清潔汽車、車載電子信息 |
5.「十一五」期間建設的主要專業技術服務平臺
序號 | 平臺名稱 | 服務內容 |
1 | 新藥安全性評價中心 | 配備服務全行業的實驗動物房,建立用於不同活性成分及藥物代謝衍生物的生物學功能測試的藥理學實驗體系和方法 |
2 | 新藥篩選平臺 | 生物學、醫學和藥學三位一體的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平臺 |
3 | 集成電路設計及產業化平臺 | 構建軟硬體協同設計環境、驗證、測試環境、MPM服務體系,提供設計方法諮詢、應用晶片設計服務、檢測測試、IP庫交易等,提供人才培訓 |
4 | 動漫軟體設計平臺 | 動漫軟體開發系統平臺建設,為動漫設計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人才培養 |
5 | 軟體評估測試認證中心 | 軟體測試、評估,為軟體企業和產品提供認證服務 |
6 | 醫療器械樣機試驗平臺 | 提供研究試驗和實驗技術服務 |
6.「十一五」期間建設的其他關鍵服務平臺
序號 | 名稱 | 重點建設內容 |
1 | 科技文獻服務和管理決策支持平臺 | 公共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平臺;標準信息服務平臺;深圳市科技圖書館;國家自主創新型城市戰略研究聯合實驗室;軟科學研究平臺;循環經濟信息化平臺 |
2 | 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和科技資源保障平臺 | 實驗動物中心;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協作網 |
3 | 科技創新投融資平臺 | 中國(華南)國際技術產權交易中心 |
4 | 科技成果轉移孵化平臺 | 新興科技產業孵化器;半導體照明產業孵化器;深港產業提升和創新基地 |
5 | 科技合作交流諮詢培訓平臺 | 科技專家委員會;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專業培訓機構 |
1.2006年。
制定和完善總體戰略規劃,積極推進平臺建設的各項基礎工作;啟動相關環節的立法建議調研工作;初步形成以共享為核心的制度框架並啟用平臺對外服務。同時,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型研發機構的認定辦法以及評級內容,制定出較為完備的評審制度和考核評估體系,為公共技術平臺的科學化制度化管理奠定堅實的基礎。
2.2007—2008年。
初步建成適應科技創新需求的研發支撐體系,完善以共享機制為核心的管理制度;建立與平臺建設和發展相適應的專業化人才隊伍和研究服務機構;成為國家、華南地區基礎條件平臺的節點和重要組成部分。
3.2008—2010年。
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運轉高效的公共技術平臺體系;為政府決策、科技創新、經濟增長、社會發展以及國家安全提供完備的科技研發公共服務保障。
序號 | 實驗室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1 | 發酵精製檢測系統重點實驗室 |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 1997 |
2 | 電子設計自動化與網絡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 |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 1998 |
3 | 現代通信與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 ATR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智能信息處理研究室 | 深圳大學 | 1998 |
4 | 光電子工程重點實驗室 | 深圳大學光電子學研究所 | 1999 |
5 | 網絡信息電器重點實驗室 | 深圳國際技術創新研究院 | 2000 |
6 | 雷射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 | 深圳華中科技大學研究院 | 2001 |
7 | 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研究室 |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 2001 |
8 | 雷射工程重點實驗室 | 深圳大學 | 2001 |
序號 | 實驗室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9 | 現代設計與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 |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 2001 |
10 | 水資源利用與環境汙染控制 | 深圳國際技術創新研究院 | 2001 |
11 | 信息功能陶瓷重點實驗室 | 深圳華中科技大學研究院 | 2001 |
12 | 創新中藥及天然藥物研究重點實驗室 | 深圳中藥及天然藥物研究中心 | 2001 |
13 | 微生物基因工程重點實驗室 | 深圳大學 | 2002 |
14 | 機電一體化重點實驗室 |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 2002 |
15 | 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 | 深圳國際技術創新研究院 | 2002 |
16 | 特種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 | 深圳大學 | 2002 |
17 | 寬帶網多媒體重點實驗室 |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 2002 |
18 | 系統晶片設計(SOC)重點實驗室 | 深港產學研基地 | 2002 |
19 | 環境模擬與汙染控制重點實驗室 | 深港產學研基地 | 2002 |
20 | 測繪遙感信息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研究室 |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研發中心 | 2002 |
21 | 深圳市中藥製劑與藥理研究重點實驗室 | 普爾藥物科技開發(深圳)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現代中藥研究所) | 2003 |
22 | 深圳市工業應用分離技術重點實驗室 |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 2003 |
23 | 深圳市衛星技術及其應用重點實驗室 | 深圳國際技術創新研究院 | 2003 |
24 | 深圳市海岸與大氣研究重點實驗室 | 深港產學研基地 | 2003 |
25 | 深圳市物流工程與仿真重點實驗室 |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 2003 |
26 | 深圳市數位化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 |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 2003 |
27 | 深圳市土木工程耐久性重點實驗室 | 深圳大學 | 2003 |
28 | 深圳市數位電視重點實驗室 |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 2004 |
29 | 深圳市建築節能重點實驗室 | 深圳建築科學研究院 | 2004 |
30 | 深圳市超級雜交水稻研究重點實驗室 |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 2004 |
附表2
深圳市現有企業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序號 | 依託單位 | 技術領域 | 專業 |
1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通信 | 深圳市數字通信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2 | 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醫療器械 | 深圳市醫療電子(監護、醫學檢驗)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3 | 深圳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 新材料 | 深圳市電池及電池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4 | 深圳天玉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 新材料 | 深圳市有機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5 | 深圳達實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 機電 | 深圳市自動化工程(燃燒、罐區、樓宇)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6 | 黎明電腦網路有限公司 | 計算機 | 深圳市電腦網路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7 | 深圳富康精密電子陶瓷有限公司 | 新材料 | 深圳市功能陶瓷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8 | 深圳特發泰科通信有限公司 | 通信 | 深圳市數字傳輸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9 | 深圳安科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醫療器械 | 深圳市醫學影像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序號 | 依託單位 | 技術領域 | 專業 |
10 | 深圳市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 | 深圳市移動通信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11 | 深圳市艾默生網絡能源有限公司 | 電子 | 深圳市電力電氣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12 | 多媒體技術有限公司 | 軟體 | 深圳市多媒體應用軟體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13 | 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 | 深圳市高清晰度數位電視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14 | 深圳飛通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電子 | 深圳市光纖通信器件和模塊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15 | 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微電子 | 深圳市液晶顯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16 | 深圳市冠日通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 | 深圳市公用電話通信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17 | 迪科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 通信 | 深圳市寬帶視頻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18 | 深圳市現代計算機有限公司 | 軟體 | 深圳市電信應用軟體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19 | 深圳市長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新材料 | 深圳市高分子材料輻射加工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20 | 金蝶軟體(中國)有限公司 | 軟體 | 深圳市管理軟體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21 | 深圳科興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生物工程 | 深圳市基因工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22 | 深圳綠鵬農科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 生物工程 | 深圳市轉基因動物(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23 | 深圳豪威真空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新材料 | 深圳市真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24 | 深圳市經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信息 | 深圳市衛星通信應用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25 | 深圳市日海通訊設備有限公司 | 機電 | 深圳市高速網絡物理連接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26 | 深圳市雅圖數字視頻技術有限公司 | 機電 | 深圳市投影顯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27 | 深圳市太光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信息 | 深圳市數字用戶環路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28 | 深圳市芭田生態股份有限公司 | 生物 | 深圳市生態肥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29 | 深圳市海普瑞藥業有限公司 | 生物 | 深圳市天然活性物質應用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30 | 深圳市遠望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電子信息 | 深圳市射頻識別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31 | 深圳市桑夏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軟體 | 深圳市嵌入式作業系統及應用平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32 | 深圳市數視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電子信息 | 深圳市數位電視設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33 | 深圳市翰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生物 | 深圳市多肽合成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34 | 深圳市同洲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信息 | 深圳市交互式數位電視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35 | 中國長城計算機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 計算機 | 網絡計算機 |
36 | 深圳華強信息產業有限公司 | 電子信息 | 衛星定位應用 |
37 | 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術有限公司 | 新材料 | 環境友好金屬材料 |
38 | 深圳市國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信息 | 數位電視集成電路設計 |
39 | 深圳市雅都軟體股份有限公司 | 軟體 | 網絡設施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 |
40 | 深圳艾科創新微電子有限公司 | 電子信息 | 嵌入式微處理器與系統晶片設計 |
41 | 深圳益生堂生物企業有限公司 | 生物 | 生物晶片 |
42 | 深圳市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計算機 | 嵌入式智能平臺 |
43 | 創維數位技術(深圳)有限公司 | 數位電視 | 數位電視應用 |
44 | 深圳市衛武光明生物製品有限公司 | 生物 | 血液製品 |
45 | 深圳冠利達波頓香料有限公司 | 材料 | 天然香料 |
46 | 長城國際信息產品(深圳)有限公司 | 計算機 | 筆記本電腦增值服務 |
序號 | 依託單位 | 技術領域 | 專業 |
47 | 深圳市海王英特龍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生物 | 疫苗工程 |
48 | 深圳市茁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 軟體 | 數位電視中間件 |
49 | 深圳市迪威特數字視訊技術有限公司 | 數位電視 | 數位電視業務應用 |
50 | 深圳市新天下集團有限公司 | 計算機 | 筆記本電腦 |
51 | 深圳市朗科科技有限公司 | 計算機 | 移動存儲技術及應用 |
52 |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 醫藥 | 深圳市化學創新藥物工程技術中心 |
53 | 宇龍計算機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計算機 | 智能多媒體移動通信終端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54 | 深圳TCL新技術有限公司 | 電子 | 深圳市數字微顯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55 | 深圳市方大國科光電技術有限公司 | 光電 | 深圳市半導體照明工程大功率晶片技術與應用研究中心 |
56 | 深圳市南航電子工業有限公司 | 電子 | 深圳市航空電子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附表3
深圳市現有企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序號 | 依託單位 | 級別 | 行業領域 |
1 | 深圳華強集團有限公司 | 國家級 | 電子信息 |
2 | 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國家級 | 電子信息 |
3 |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 國家級 | 電子信息 |
4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國家級 | 電子信息 |
5 | 深圳創維-RGB電子有限公司 | 國家級 | 電子信息 |
6 | 深圳市中金嶺南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 | 國家級 | 有色金屬 |
7 | 深圳海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國家級 | 生物醫藥 |
8 | 三九企業集團 | 國家級 | 生物醫藥 |
9 | 中國國際海運貨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國家級 | 機械 |
10 | 深圳市特發集團有限公司 | 市級 | 綜合 |
11 | 深圳市特發黎明光電(集團)有限公司 | 市級 | 綜合 |
12 | 方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市級 | 建材 |
13 | 深圳市金科特種材料有限公司 | 市級 | 新材料 |
14 | 深圳市邦凱電子有限公司 | 市級 | 新能源 |
15 | 深圳市科陸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市級 | 電子信息 |
16 | 健康元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市級 | 生物醫藥 |
17 | 深圳綠色動力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 市級 | 環保工程 |
18 | 深圳市納米港有限公司 | 市級 | 新材料 |
19 | 深圳市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市級 | 電子信息 |
20 | 深圳市康源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 市級 | 新材料 |
21 | 深圳國人通信有限公司 | 市級 | 電子信息 |
22 | 深圳彩虹環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市級 | 新材料 |
序號 | 依託單位 | 級別 | 行業領域 |
23 | 深圳本斯智能電器有限公司 | 市級 | 家電 |
24 | 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 | 市級 | 食品 |
25 | 深圳市金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市級 | 軟體 |
26 | 深圳成霖潔具股份有限公司 | 市級 | 機械 |
27 | 深圳市飛亞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市級 | 鐘錶 |
28 | 瑞聲聲學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市級 | 電子信息 |
29 | 深圳市中電照明有限公司 | 市級 | 電子信息 |
30 | 深圳世紀人通訊設備有限公司 | 市級 | 電子信息 |
31 | 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公司 | 市級 | 食品 |
32 | 力勁機械(深圳)有限公司 | 市級 | 機械 |
33 | 信義汽車玻璃(深圳)有限公司 | 市級 | 汽車玻璃 |
34 | 大冷王運輸製冷有限公司 | 市級 | 機械 |
35 | 深圳市雄韜電源科技有限公司 | 市級 | 新能源 |
36 | 深圳市好易通科技有限公司 | 市級 | 電子信息 |
37 | 松迅達中科電子(深圳)有限公司 | 市級 | 電子信息 |
38 | 深圳市元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市級 | 機械 |
39 | 深圳市三諾電子有限公司 | 市級 | 電子信息 |
40 | 艾美特電器(深圳)有限公司 | 市級 | 家電 |
41 | 深圳市深南電路有限公司 | 市級 | 電子信息 |
42 | 深圳市大族雷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市級 | 機械 |
43 | 摩比天線技術(深圳)有限公司 | 市級 | 電子信息 |
44 | 深圳市欣旺達電子有限公司 | 市級 | 電子信息 |
45 | 深圳市比克電池有限公司 | 市級 | 新能源 |
46 | 深圳市拓邦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市級 | 電子信息 |
深圳市現有行業公共技術平臺
序號 | 平臺名稱 | 籌建時間 | 主要功能 |
1 | 深圳服裝研究開發中心 | 2002 | 設計加工;人才培訓;信息資訊;管理諮詢 |
2 | 深圳家具研發院 | 2002 | 檢測認證;人才培訓;管理與技術諮詢;信息資訊;產品研發 |
3 | 深圳市鐘錶研究開發服務中心 | 2002 | 檢測認證;鐘錶加工;人才培訓;信息資訊;產品研發;技術諮詢 |
4 | 深圳市珠寶首飾研究開發推廣中心 | 2004 |
|
5 | 深圳電子產品質量檢測中心 | 2001 | 檢測認證;技術諮詢; |
6 | 深圳國家863計劃材料表面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2002 | 檢測認證;技術服務;項目研發 |
7 | 深圳電氣產品質量檢測中心 | 2003 | 產品檢測;產品試驗 |
8 | 深圳市工業設計促進中心 | 2003 | 設計輔助製造;技術、設計信息;設計創新;合作交流 |
深圳市現有檢驗檢測服務平臺
序號 | 機構名稱 | 所屬行業 | 資質能力 | 發展狀況 |
1 | 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 | 電子信息、醫療器械、機械製造、石油化工、紡織、家具、食品、輕工、建築等 | 綜合能力。通過CNAL、CCC、CE、TUV、UL、FCC等認可 | 深圳地區最大的綜合型檢測檢驗機構 |
2 | 深圳電子產品質量檢測中心 | 電子產品專業檢測機構、電子信息通信醫療產品測試技術公共服務平臺 | CNAL認可、3C指定檢測機構、CQC | 深圳地區最大的電子產品檢測機構 |
3 | 深圳電氣科學研究所 | 電工、電氣、電力產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 (CNAL)認可、(CMA)計量認證 | 綜合性技術機構 |
4 | 檢驗檢疫局工業品檢測技術中心 | 進出口工業品的檢測 | CNAL認可 | 進出口專業檢驗 |
5 | 檢驗檢疫局機電產品實驗室 | 進出口機電產品檢驗 | CNAL認可 | 進出口專業檢驗 |
6 | 檢驗檢疫局EMC實驗室 | 進出口商品的電磁兼容性(EMC)檢測 | 進出口專業檢驗 | |
7 | 深圳市特種設備質量安全檢測所 | 電梯、自動扶梯、起重機等特種設備的安全檢測 | CNAL認可 | 特種設備質量技術監督機構 |
8 | 深圳市鍋爐壓力容器檢驗所 | 鍋爐、壓力容器的產品質量抽查和監督檢驗 | CNAL認可 | 相關產品的質量技術監督機構 |
9 | 深圳市軟體評測中心 | 軟體 | CNAL認可 | 深圳地區最大的軟體認證機構 |
10 | 深圳市藥品檢驗所 | 藥品監管 | CNAL認可 | 深圳市唯一的藥品檢驗機構 |
11 | 深圳市醫療器械檢測中心 | 醫療器械/藥品包裝材料檢測 | 國家認定檢測機構 | 認可的品種9個 |
12 | 華為公司專業實驗室 | 通信產品、電信產品 | CNAL認可 | 企業內部實驗室 |
13 | 深圳中航技術檢測所 | 長度、熱學、力學、電磁、無線電(時間頻率)計量 | CNAL認可 | 企業化運作的計量機構 |
14 | 深圳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 玩具、自行車、兒童手推車、鞋和鞋材等輕工產品 | CNAL、TUV、UL、FCC等認可 | 中外合資的相關產品檢測機構 |
15 | 深圳國家863計劃材料表面工程檢測中心 | 新材料 |
| 材料表面處理新技術的諮詢和服務等 |
16 | 深圳高分子材料開發與檢測中心 | 新材料 |
| 提供高分子領域的分析檢測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