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刑法中的「刖」是什麼?商朝用此刑最為頻繁,孫臏亦受過此刑

2020-12-15 春天歷史的醜小鴨

古代刑法中的「刖」是什麼?商朝用此刑最為頻繁,孫臏亦受過此刑!刖,yuè,斷足之刑也。——《說文》

刖刑,中國古代刑罰之一,又稱剕刑,中國古代一種酷刑,指砍去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 刖刑在夏朝稱臏,周朝稱刖,秦朝稱斬趾。亦有指刖刑 刖刑 是削去膝蓋骨(臏骨)使犯人不能站立的說法。刖刑乃隋朝以前的五刑之一,屬肉刑;亦有指它是滿清十大酷刑之一。 刖刑不同於臏刑。臏刑,指挖去膝蓋骨。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正是受此刑而將名字「孫賓」改為「孫臏」。而刖刑指砍去雙腳,春秋時和氏璧的發現者卞和即被施以刖刑。

夏朝開始有肉刑,當包括刖足在內。到了周代,刖刑普遍施用,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春秋時諸侯各自為政,各國國君對臣下或百姓動輒使用刖足之刑,法律規定的應受刖刑的條款也相當繁多,如「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左傳》記載,公元前六七八年鄭國刖強鉏之足,公元前六三二年衛侯刖針莊子之足,公元前五七四年齊國刖鮑牽之足,等等。楚國還有和氏得玉璞,楚王以為狂,先刖其左足,又刖其右足。齊國在景公時,刑罰特別重,受刖足之刑的特別多。秦有刖刑,稱斷足或稱斬趾。《秦簡·法律答問》載:「五人盜,贓一錢以上,斬左趾」。從西周開始,中國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關於犯罪和刑罰的文書。

「刖」,斷足,刖刑是古代社會僅次於死刑的一種刑罰,刖刑作為懲罰犯人的一種肉刑,被西周奴隸制社會所繼承並沿用到春秋戰國以後,直到漢文帝時,把應斷右腳的改為死刑,應斷左腳的改為笞五百。刖刑在夏朝稱臏,周朝稱刖,秦朝稱斬趾。亦有指刖刑是削去膝蓋骨(臏骨)使犯人不能站立的說法。春秋時將人判處刖刑時,視所犯罪行的輕重,有的刖去一隻腳,有的要刖去雙腳。戰國時,刖足也是常見的刑罰。

如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孫臏的故事更是一樁典型的事例,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據《史記》記載,魏惠王時,龐涓仕魏為將軍,他嫉妒同學孫臏的才能,把他召來,設計「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所謂「刑斷其兩足」,顯然是刖足的意思。《潛夫倫》記此事云:「孫臏修能於楚,龐涓自魏誘以刖之。」這更明言是刖足。但也有人說孫臏受的刑罰是被剔去雙膝蓋骨。歷史上關於孫臏所受刑罰的兩種說法,具體地證明了前面所談到的關於刖、剕、臏的含義彼此混淆的情形。被刑者多有死亡,充分暴露了奴隸主的極端兇殘。不過,這許多奴隸被鋸掉下腿,必定是怕他們逃跑。因此,商代刖刑如此頻繁,正說明當時的奴隸們用逃亡來反抗奴隸主的鬥爭是經常大批進行的,而奴隸主對他們施以刖刑反而暴露了統治者的虛弱。由此可見,殘酷的刖刑正是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的產物。

相關焦點

  • 孫臏受刑,到底是砍掉了雙腳,還是挖掉了膝蓋骨?今天給出了答案
    刖刑又被稱為剕刑,是古代的酷刑之一,受刑之人會被砍去左腳或右腳,甚至是雙腳。夏朝時期,刖刑被稱為臏;周朝時期,刖刑被稱為刖;秦朝時期,刖刑被稱為斬趾。有人說,刖刑是摘除犯人的膝蓋骨,讓犯人無法站立,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隋朝以前,刖刑屬於五刑之一,後來,成為了「滿清十大酷刑」中的一種。
  • 古代的奴隸五刑、封建五刑、氏族五刑是什麼?這15種酷刑有多殘酷
    「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有倫有要」刑罰是古代統治者維護社會秩序、震懾犯人的工具,越是社會不安定的時代,刑罰的種類越多,殘酷程度越高,《漢書·刑法志》記載:「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闢四百九條」,漢武帝時期的死刑條款多達409條,到了漢成帝死刑條款達到「大闢之刑千有餘條」。
  • 我國古代奴隸五刑和封建五刑,10種刑罰到底是什麼,有多殘忍?
    但是我==我國古代的奴隸五刑和封建五刑,10種刑罰到底是什麼,有多殘忍?據了解,其實封建社會的五種刑罰——笞、杖、徒、統、死,是由奴隸社會的五種刑罰——墨、劓、剕、宮、大闢經過許多朝代的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大家可能會覺得非常可怕了。
  • 為什麼商朝的刑法以肉刑為主?
    為什麼商朝的刑法以肉刑為主?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有點難度,因為牽扯到上古時代的法律制度問題,以及這些肉刑法律所產生的歷史和社會背景。由於本人對於上古時代的刑法比較感興趣,閱讀過相關史料,積累過一些知識,就嘗試回答一下,如有不對之處,請多指正。【商代的肉刑都包括什麼?】
  • 「深度連結」刑法規制中的刑民交叉問題
    其中,深度連結的刑法規制無疑是爭議較為集中的領域。經歸納,爭議問題主要有二:一是侵犯著作權罪中的「複製發行」是否與著作權法中的「複製」「發行」含義相同;二是深度連結行為是否屬於侵犯著作權罪中的「複製發行」。這兩個問題均涉及刑民交叉的內容,筆者將結合二次違法性的原理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   二次違法性是法定犯罪名的核心特徵,即這類犯罪的成立是以違反前置法為前提的。
  • 中國古代的酷刑究竟有多殘忍,你所不知道的事
    臏刑又稱髕刑,古代肉刑之一,即剔去膝蓋骨的刑罰。古代著名軍事家大敗龐涓的孫臏就曾受過此刑。此刑罰是將人剁成肉醬,可想而知殘忍程度。受過此刑的有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鑿顛,從字面上就能看出意思:顛是人的頭頂,鑿是用鐵器打孔,即為一種用鐵器鑿人頭頂的死刑。鑿顛最早為商鞅所創。《漢書·刑法志》記載,戰國時,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增設各種肉刑,其中死刑名目中就有鑿顛。
  • 淺析我國刑法罰金刑制度的完善
    在我國新舊刑法中,對罰金的判處均作了明確的規定。新舊刑法比較而言,新刑法加大了罰金刑罰的處罰力度和廣度。具體來看,新刑法擴大了罰金刑的適用範圍,罰金刑的適用對象主要有兩類:一是單位犯罪,即凡是實行雙罰制的單位犯罪,對單位一律適用罰金刑;二是經濟犯罪和其他貪利性犯罪。罰金刑作為一種附加刑,可以獨立適用,也可以作為主刑的附加刑適用。罰金必須根據刑法分則的規定判處,分則沒有規定的不能隨意判處。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黥面是什麼刑法 曹錦繡為什麼被施以黥刑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黥面是什麼刑法 曹錦繡為什麼被施以黥刑】《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賀弘文的表妹曹氏上線了,名為曹錦繡。想必不少網友其實都很討厭她。在劇中,曹錦繡的臉上有刺青,叫黥面,曾經她被施以黥刑,而這黥刑,可以毀了一個人一生。》》》
  • 刑法各論概述—罪名、法定刑
    在概括刑法分則條文的罪狀確定罪名的時候,一定要反映該種犯罪的本質特徵,使人們從罪名上就能了解該種犯罪的法律意義。罪名的使用要規範,一定要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關於罪名規定中的名稱。選擇罪名和單一罪名:選擇罪名是指同一刑法分則條款規定的某種具體犯罪的罪狀中包含了行為方式與行為對象的多種結合形式,而這種結合形式都可以為單獨罪名的情況。單一罪名是指所包含的犯罪構成的具體內容單一,只能反映一個犯罪行為,不能分解拆開使用的罪名。
  • 什麼是蠆盆之刑?它真的是妲己發明的麼?專家的說法很有新意
    在古代傳說中,有種刑罰名字叫「蠆盆之刑」。對於這種刑罰,當代的文學愛好者並不陌生,因為不論是古代小說《封神演義》,還是當代小說《鬼吹燈》中,都有對這種刑罰的描述。所謂「蠆盆之刑」之刑,指的是先準備一個深坑,裡面養殖各種毒蟲、毒蛇,將預備被處死的人丟在坑內,看其掙扎,最終被毒蟲或者毒蛇慢慢折磨而死。看客則享受這一過程。
  • 詳談「三刑」與「自刑」取象及化解
    在古代人們心目中,認為刑,為罪,為過,為缺失、為不當。所以會受到懲罰,乃至刑罰。後來,這個概念被引入命理學中,是說人與人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廣泛存在著的一種恩害關係。又說:「三刑之法,以數取之。黃極中天,十為煞數,積數至十則悉空其數,天道惡盈滿則覆」。其意思就是說,數累至十,則天道滿,事物就會發生變化。人生也是如此,滿則覆,盈滿則虧,無法十全十美。《三命通會》中說:「三刑生於二合,亦如六害生於六合之義。如申子辰三合,加寅卯辰三位,則申刑寅,子刑卯,辰見辰自刑;寅午戌加巳午未,則寅刑巳,午見午自刑,戌刑未。
  • 中國言論入刑考(一)
    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 (《尚書·周書·呂刑》)這裡提到的「五虐之刑」,針對的是「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皆為搶奪、詐取、偷盜之類)五種罪行,早期處罰方法為「」劓、刵、椓、黥」四種。 【五刑】到堯的時代,伯夷頒布了新的刑法,以刑明德:「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士制百姓於刑之中,以教祗德。」
  • 易理:詳談「三刑」與「自刑」取象及化解
    《三命通會》中說:「三刑生於二合,亦如六害生於六合之義。如申子辰三合,加寅卯辰三位,則申刑寅,子刑卯,辰見辰自刑;寅午戌加巳午未,則寅刑巳,午見午自刑,戌刑未。巳酉醜加申酉戌,則巳刑申,酉見酉自刑,醜刑戌。亥卯未加亥子醜,則亥見亥自刑,卯刑子,未刑醜」。接著說:「造化人事,其理一而已矣」。注意這裡申子辰水局,與寅卯辰木方,是一對關係。
  • 命中「三刑」與「自刑」的取像以及化解之道?
    故《三命通會》中說:「三刑生於二合,亦如六害生於六合之義。如申子辰三合,加寅卯辰三位,則申刑寅,子刑卯,辰見辰自刑; 寅午戌加巳午未,則寅刑巳,午見午自刑,戌刑未;巳酉醜加申酉戌,則巳刑申,酉見酉自刑,醜刑戌;亥卯未加亥子醜,則亥見亥自刑,卯刑子,未刑醜」。接著說:「造化人事,其理一而已矣」。
  • 從罪刑均衡到罪責刑相適應兼論刑法中「人」的消隱與凸顯
    一、引言   罪刑關係是整個刑法中最為重要的關係,「立足於罪刑關係這一基本原理,可以正確地剖析歷史上莫衷一是的諸種刑法理論」。[1]探討刑法中罪刑關係的演進及變化形態,可以清晰看出刑法關注重點的轉換。這對於深入地理解刑法,最大限度地實現刑法保障人權和防衛社會的雙重目的,具有重要意義。
  • 《刑法》再次修正!不再容忍,以下人員和行為將入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已於2020年12月26日通過,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此次刑法修正案回應社會需求,回應輿論、回應民意,多個社會熱議的行為將入刑,我們一起來看看。  「大連13歲男孩殺死10歲女孩」一案,反映出該男孩有很強的惡意和對自身殺人行為清晰的認知能力,此一系列未成年人惡性案件發生後民眾反應強烈,社會界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很高。
  •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是什麼意思
    怎樣理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中國教育服務網(匕頁)莊子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的文學和哲學理念都是前無古人的。《莊子》中有一名句為「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不僅得到了千年傳唱,還在傳播哲學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這句「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節,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庖丁解牛》篇章。這句格言歷來因為其本意而被教育者所避諱,但其傳播的思想則是等到人們廣泛認同的。
  • 什麼是水滴刑?它是一種什麼樣的刑罰
    在民間傳說中,有一種叫做水滴刑的酷刑。  這種刑法需要一種特殊的裝置來實施。
  • 約法省刑:從這個時代開始,肉刑被廢除,改為勞役刑,並有了刑期
    (《漢書﹒刑法志》、《晉書﹒刑法志》)但從漢初刑法實施的情況看,夷三族等酷刑亦偶用之。韓信、彭越等均被夷三族。《漢書·高后本紀》記載:元年春正月,詔曰:「前日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議未決而崩。今除之。」可見直到高后元年,參夷連坐之苛法實際上依然存在著。
  • 古代酷刑高清圖 剝皮、乳夾...
    江蘇省廉政文化教育示範基地舉辦的中國古代刑具展融入了聲光電等多種現代化元素,通過文字、實物、多媒體及各種模型展示了中國古代近兩百種刑具,為廣大遊客了解和研究古代刑具文化提供了生動的實物標本。  圖為老虎凳,膝關節在人體四肢各大關節中活動的範圍最小,兩端大腿小腿的長度有利於施刑者用槓桿原理,以較小的力度強迫受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