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雜誌》(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2021年第3期(Volume 15, Issue 3)於近日出刊。本期是一期主題為:「歷史哲學中被遺忘的經典之作:新解與重讀」(Forgotten Classics i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Readings and Rereadings)的特刊。
借鑑非裔史學家保羅·泰勒(Paul Taylor)的觀察,赫爾曼·保羅(Herman Paul)認為當下的史學理論研究存在著一種「後置化衝動」(posterizing impulse)。該概念試圖說明這樣一種現象:歷史哲學家往往傾向於將詞綴「後」(post)鑲嵌到一些既有的概念中,從而生成一些帶有超越性質的新理論或研究路徑,例如:「後」敘事主義、「後」殖民史學或者「後」海登·懷特等等。對大多數理論研究者而言,將精力投入在這些新方向中似乎要比重述前人的思想更有意義。然而保羅認為,即便如此,也並不意味著可以理所當然地將過去的歷史哲學工作拋在腦後。事實上,許多被當下研究者所忽視,並被界定為「過時」的著作,它們背後關切的問題從未真正失去活力。為了證實這一看法,保羅邀請了9位知名學者參與討論,他們每個人都以重讀一本看似「陳舊「的歷史哲學作品為出發點,並試圖闡釋兩類問題:1、這本書最初的創作目的為何?作者的抱負、擔憂或指導性問題是什麼?2、這本書可以以怎樣的姿態面向21世紀的讀者?例如,它與當今哪些歷史哲學趨勢保持一致,或是暴露了它們的局限性?與此同時,這些研究還激發著學者變革傳統」歷史主義「影響下的時間機制。過去,當下與未來不應再依據簡單的線性邏輯排布,相反,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多元、變動和開放的。新問題的產生未必是」向後看「的結果,也有可能是「向回看」的產物。就像某個過去的理論可以同時在當下和未來中產生效用一樣,我們需要意識到:過去永遠不會死去,它甚至並未「過去」。
不過,對國內的研究者而言,本期涉及到的9部「過時」之作也許更像是全新的事物。在這些書籍中:1、託爾斯泰《戰爭與和平》(Leo Tolstoy, War and Peace);2、保羅·拉孔布《作為科學的歷史》(Paul Lacombe, De l'histoire considérée comme science);3、克羅齊《作為自由故事的歷史》(Benedetto Croce, History as the Story of Liberty);4、託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Thoma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5、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Herbert Marcuse, One-Dimensional Man);6、耶日·託波爾斯基《歷史學方法論》(Jerzy Topolski, Methodology of History);7、彼得·蒙茨《時間的形態》(Peter Munz, The Shapes of Time);8、大衛·哈蘭《美國歷史的退化》(David Harlan, );9、基特施泰納《失控》(Heinz-Dieter Kittsteiner, Out of Control),有些缺少直接的譯介,而有些則並不被視為與歷史研究直接相關。因此,學習這期特刊同樣也有助於我們開闊學術視野,並啟發新思考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