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是一句很常見的俗語。見到那些家境困難但自強不息的孩子,人們會說這句話,老人要批評孩子時,也常會用上這句,順便加一句「別人家孩子」……
但是,這句應用場合無限多的俗語,真的有道理嗎?或者說,那些出身貧困家庭又自強懂事的孩子,真的會是大多數嗎?比例能夠支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樣的結論嗎?
首先要搞清楚「當家」的概念,很可惜,如今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當道理的人,大多沒搞清楚「當家」的概念。
這句話在農耕時代,當然有其道理,窮人家孩子要早當家,只要搞定洗衣做飯加種地,就能養活自己。換言之,當時的「當家」只是「生存」。
不過如今的人使用這句話,往往將「當家」等同於「生活」而非「生存」,即不局限於洗衣做飯,還將學習乃至人生遠景一起納入。這樣一來,這句話就顯得非常片面。
每年高考前後,都有人探討那個永恆命題:考不上大學,人生難道就沒有出路了嗎?
出路當然有,人們會列舉各種沒有學歷的成功者。但我認為,我們不能否認人類有一些天才,或者一些運氣特別好的人,又或是身處一個特殊時代,他們在沒有學歷的情況下獲取成功。但在一個正常社會裡,這種人註定是少數,在他背後,是千千萬萬個因為沒有學歷而失去出路的人。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情況類似,一個早當家的好孩子背後,是無數個無力當家,甚至無力求學的可憐孩子,早早失去了人生的可能性。其中又有一些孩子,因此放棄學業,早早流入社會,甚至走上歪路。
在人類歷史上,寒門的上升途徑從未被封死,即使許多人高呼「階級固化」的今天,寒門子弟仍然有實現階層上升的空間。但不管哪個時代,寒門子弟都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實現階層跨越。如果真要看大數據,那麼中等以上家庭子女的成材率才是最高的。即使是今日歐美,階層固化的現象也相當嚴重,中產以上家庭的子女成材率更高。數據顯示,中國每年高考錄取生源中,農村學生比例一直在下降。
2015年調查顯示,九成以上的高考狀元都是「非農業戶口」。曾經被視為改變階層命運的高考,也逐漸被固化,其背後是考生的家庭出身、父母的培養和視野、學校和社會資源等多重因素的疊加。
與此同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成了相當虛幻的說法。所謂「當家」,往往只是幫忙操持家務,能夠「小孩當大人用」。不少中國人特別在意這事兒,但說實話,任何有違年齡的行為都只是一種「假成熟」,意味著人生許多方面的缺失,童年遺憾甚至會造成一生的性格缺失。至於家庭和學業的難以兩全,更是許多窮人家孩子即使再懂事也難平衡的問題。
我們當然要尊重那些能夠獨立自強的「窮人家孩子」,但不能用一句輕飄飄的「早當家」將這個群體樹為榜樣,或者拿來當成批評自家孩子的工具,甚至忽視了大多數「窮人家孩子」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