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古中國鹽業大亨傳奇(一):鹹濕的霸業(上)
楔 子
本系列的標題(《鹹濕的霸業》),劣者其實是賣了個關子,想看看大家的社會程度。不想是一位小姐姐(上上屆學生,現讀大四)率先看出,她驚呼此標題「闊怕」,一看就是老司機嘛。
不錯,這「鹹濕」可不是《珊瑚海》裡的唱詞——
梁心頤:面向海風
周杰倫:面向海風
梁心頤:鹹鹹的愛
周杰倫:鹹鹹的愛
合:嘗不出還有未來
而是——
點解鹹碟系有格仔?
甘究竟點解我狼狗賣既鹹碟又冇格仔?
系教育,系一種再教育。
自從我狼狗大學畢業之後,我經歷過8964、97回歸、0371,同埋2714。
2714系我負資產個單位。
我由有頭髮做到甩頭髮,由住深水灣到我住深水埗,我為乜啊?
我吾為左自己,我係為左香港人,系香港你d尼班年輕人!
十幾廿年來,我不知賣左幾多鹹帶比尼d四眼仔、後生仔、有錢仔、青頭仔,我點解要甘做?我要喹地親眼經歷乜野叫做真?!R~E~A~L!
這個社會實在太多虛假的人,你d尼班,啊,乜來嘎?大學生?正一撲街仔!
呃政府錢,申請埋d關乜loan,你買d乜啊?你買d乜啊?又吾還錢。仲有啊,申請埋d乜q自僱計劃,自僱自僱,淨系識得自己顧自己。Selfish,尼d叫做selfish啊!
You selfish generation,you know? Hurh?
What the hell are you doing,you know?!
What's that in your mind?
Where is your dignity? Hurh?
You generation upset me.
You upset all the Hongkong people,
and all the Hongkong uncle.
All you want is nudity,sexuality, sex and the city!
You fucking stupid generation!(按:此言送給港獨港亂分子)
I won't forgive you!
(《青春夢工廠》中詹瑞文
飾演的舅父在痛罵四青年)
「鹹濕」這個俚語,年輕一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羊城晚報》的「晚會版」曾刊有識者的考證文章,謂「鹹濕」源於英語hamshop(滬人譯為「鹹肉莊」,指妓院)的譯音。「鹹濕」還有另外一個典故。話說清末民初,廣州的下層市民——苦力、工人、學徒等工餘找樂子,也要解決生理需要,彼輩全不理會天氣炎熱,常常渾身臭汗地鑽進妓院裡,炮寨(下等妓院)的姐兒事後少不了拿他們開涮,笑話這些又鹹又溼的漢子「擒擒青」(魯莽急色),由是「鹹濕」融入淫穢下流的語境從妓院流出坊間。
關於鹹濕,還有一些說法,不過認同者不廣,大概羅列如下:1、古代有個時候,海邊是妓女們的集中地,她們在那兒「招攬客人」。因為海水又鹹又溼,所以那些賤嫖客就被人稱作「鹹濕」的人。2、由於激素升高所產生的分泌物是帶有鹹味的液體,故又叫鹹濕。
看官要問了,這麼飆車的詞語,跟文章的主題有何關聯,如此誨淫誨盜,寫作者該當何罪、是何居心?
唉,冤殺劣者了!劣者不過據實而言,依史而述,標題略微出位,也是不想埋沒了鹽業大亨、妓院鼻祖、政壇神人、華夏英雄管夷吾的經天緯地之才罷了。
◎ 禍起蕭牆·「鹽」面無存
話說姜太公呂尚創建的齊國,一直是周天子的好下屬、好夥伴。傳國數百年,而周王室東遷,天下風雲變幻,正是豪傑乘便而起,制霸爭盟的好時機。
公元前698年,齊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齊僖公薨逝。
齊僖公呂祿甫執政齊國期間是比較有作為的。
公元前720年冬,齊僖公與春秋「小霸」鄭莊公結盟於石門,為諸侯間互相結盟的開始。
公元前717年夏,與魯隱公結盟於艾,其後十數年間齊僖公樂此不疲,頻繁地主持了多國首腦會盟——平宋、衛之爭,平宋華督之亂,與鄭敗狄戎,伐魯伐鄭……
儼然開創了一個小霸主的局面,為後來的齊國稱霸諸侯奠定了基礎。
很有作為的國君去世了,他留下了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齊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問題就在他的三個兒子身上,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無論從才智和德行上遠遠勝過太子諸兒。
太子呂諸兒繼位,史稱齊襄公。
他能成為齊國的第十四任國君是因為他比較幸運,誰讓人家投胎成了老大。諸兒雖然居長即位,但品質卑劣,齊國的前途令國中老臣深為憂慮。
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一雙好基友,同時給兩個公子當導師,實在是很難得的事。但鮑叔牙當初對齊僖公令其輔佐公子小白很不滿意,憤憤不平,常常稱病不出。
「不想和你並駕齊驅,只想和你比翼雙飛。」怎麼能把我和好基友分開哩!
原來,齊僖公認為三兒子小白將來沒有繼承君位的希望,又以為鮑叔牙才能平平,索性你們兩個湊合一起。
管仲以他敏銳的政治嗅覺卻是另一番論道,他分析:國內大臣因厭惡公子糾的母親,以至於恨屋及烏,也不喜歡公子糾本人,反倒是很同情小白沒有娘。太子諸兒雖是儲君,但好色無謀,人品卑劣,從這一點上看將來統治齊國的非糾即白。公子糾雖然很聰明,品德也比太子強,但才能平庸,便是日後廢兄立君,將來也一事無成。而小白雖然沒有公子糾聰明,還很性急,但他卻有遠慮,作為一個君主,這一點尤為重要。
大家都是聰明人,不必把話說的那麼透徹。鮑叔牙忽然明白了,暗暗地佩服管仲的才幹,從此竭力盡心侍奉小白。
這無異於是政治投資雙保險,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子糾和小白,這樣一來,不管最後誰繼承君位,他們兩人都可以互相舉薦對方,肥水不流外人田,誰讓大家是哥們呢!
管仲看一個人,此人就好像病號在醫生的面前——永遠是赤裸的。他對諸兒三兄弟的論斷,後來果然一一應驗了。
(上面兩位老兄將相繼露臉,
演繹兄弟鬩牆的幸福生活)
齊襄公果然不負眾望,在任十二年來沒有任何政績,反而在生活作風上比較輝煌。
齊襄公四年(公元前694年),他與自己的妹妹文姜通姦。大丈夫難免有些風流韻事,何況國君,但是他妹妹此時已是魯桓公的媳婦(文姜於齊僖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709年出嫁魯國)。魯桓公攜夫人到齊國,本是一次友好的會盟,不想卻回頭無岸。男人被戴綠帽子那是一生最大的恥辱,何況還是魯國國君,弄不好那是要引發國際爭端的。
諸兒與文姜從小可能是青梅竹馬,也可能是兩小無猜。後來她遠嫁魯國,若干年後再見面,她已為人婦,他已成國君,原本美麗的愛情,被無情的山山水水阻隔。
(齊襄公…不…鮑大志飾演的完顏洪烈)
可是現在,機會來了。
名花雖有主,我來松鬆土。
在齊襄公看來,有守門員還不許人家進球了嗎?
齊襄公下定決心,要將哥哥妹妹這「縴夫的愛」進行到底……
魯桓公以大局為重,齊國得罪不起。他知道此事後只是在國賓館裡狠狠地怒斥媳婦,僅此而已,下定決心要當王八。但這樣一來,齊襄公已對知道內情的魯桓公暗下殺機。明天你們就回魯國了,請你吃頓飯,算是為你餞行。
魯桓公很鬱悶,忍氣吞聲,吃過這頓飯就走,回到魯國看我怎麼收拾你這個水性楊花的娘們兒。可惜齊襄公不會讓他活著回去。齊襄公宴請魯桓公,灌醉之後,令力士彭生以殘忍的手段(「折脅」——打斷肋骨)將其妹夫殺死。
(分筋錯骨手!)
事情敗露之後,齊襄公迫於輿論的壓力殺死彭生以向魯國謝罪,可惜大力士彭生做了炮灰。
要是給齊襄公測下智商的話,他簡直是個白痴。你和文姜的醜事敗露,人家魯桓公老實巴交的也沒張揚,畢竟此事好說不好聽,你就別再逼人家了。齊襄公做的很絕,乾脆把人幹掉,從而實現他與文姜從一夜情變成多夜情的光輝壯舉。魯桓公好歹不濟是一國之君,也不是隔壁的武大郎,說殺就殺的。殊不知「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
魯國迫於齊國的強大,雖然沒什麼太大的動作,但是群眾的眼睛是血紅血紅的,欺負人也不能欺負到這等地步,真是嬸可忍,叔不可忍。
具有敏銳政治嗅覺的管仲感覺到了齊國政壇的一絲異樣,他預感不久的將來齊國將爆發大亂。
管仲雖貪,愛佔小便宜,但人家還是很有才幹的,單憑深謀遠慮這一點曠世無匹。
所以他與鮑叔牙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設法找出路——離開是非之地,才是上策。
因此管仲和召忽保護公子糾去姥爺家魯國躲避(糾他娘是魯君之女)。
公子小白他娘是衛君之女,衛國離齊國太遠,所以鮑叔牙就同小白跑到齊國的南鄰莒國(今山東莒縣)去躲避。
一南一西,目的卻只有一個,靜觀其變,伺機而動。
在齊襄公殺掉魯桓公,嚇得公子糾與小白逃離之後,齊國政壇混亂的連鎖反應開始了。
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齊國發生政變。
齊襄公被公孫無知、大夫連稱、管至父密謀殺死。
這三位仁兄與齊襄公都有過節,先說連稱、管至父。
當初,齊襄公曾派連稱、管至父駐守葵丘(後來著名的「葵丘之盟」就是在這兒),二人問何時換防,當時齊襄公正在吃瓜,隨口就說:「到明年瓜熟季節換防。」這就是成語「及瓜而代」(亦省稱「瓜代」、「瓜期」)的來歷。
哥倆在葵丘白白地駐守了一年,雞毛信也沒等來一封;瓜熟時期(七月)已過,齊襄公仍不派人去替換他們。二人只好派人去問,結果齊襄公非但不允許,還把他們嘲笑一通。二人和手下將士很氣憤,玩人也沒有這麼玩的。
不知道齊襄公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史記》中對他的評價也只是說常常欺負臣子。想來總裁欺負員工,這算什麼本事!
連稱的堂妹是齊襄公妃子,不得寵。這時候公孫無知乘虛而入,也過了一把「哥哥妹妹」的癮,並讓連氏伺其間隙探聽齊襄公消息,準備弒君作亂,承諾說:「事成,我以你為國君夫人。」
列位道這公孫無知是何人?說起來,與連稱、管至父相比,無知與諸兒的怨恨還更深一層。
公孫無知,姜姓,呂氏,名無知,齊前莊公之孫(所以也稱他為公孫氏),夷仲年(齊僖公同母弟)之遺腹子,齊僖公的侄子,齊襄公和齊桓公的堂兄弟,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甚得伯父僖公的寵愛。
早在齊襄公還是太子時,他們兩個便是你看我彆扭,我瞅你難受,鬥爭的火焰時刻不斷,並沒有分出高下來。直到齊襄公即位後,無故降低無知的俸祿車馬服飾的等級,齊襄公這才稍佔上風。這僅僅是給無知一點小小的警告,再不老實,小心我滅了你!從後事可知,齊襄公連妹夫——魯桓公都敢殺,你無知又算個啥!
公孫無知心中怨恨,既是你對我不仁,便休怪我對你不義了。
齊襄公與公孫無知的鬥爭一直到公元前686年才分出了勝負。
(公孫無知…不…梁冠華飾演的狄仁傑)
齊襄公十二年冬十二月(此為周曆,當夏曆十月),他先是到姑棼遊樂,隨即到貝丘打獵,發現了一頭大野豬。
隨從說:「這是公子彭生的鬼魂變的。」
襄公發怒,說:「彭生竟然敢出現!射他丫的!」
野豬中箭,像人一樣站立起來大叫。
襄公害怕,墜落車下,摔傷了腳,把鞋也甩掉了。
(打敗你的不是天真,是無鞋)
齊襄公回宮裡後,令侍人費(應該就是「寺人」費,一個叫費的宦官)為他找鞋子。
費沒有找到,齊襄公就鞭打他,打得見了血。下令他繼續去找,否則提頭來見。
費走出宮來,正好遇上造反派(即公孫無知、連稱、管至父及其黨徒)。革命軍一看是昏君身邊的人,就脅迫說要捆綁他。
費說:「我哪裡會抵抗你們呢?」脫下衣服讓人看自己的背,也是被萬惡的統治階級虐待成這樣的啊!
革命群眾相信了他,並邀請他一起來革掉呂諸兒的命。
費請求先入宮作內應,公孫無知等人同意了。
沒想到費是個忠心小受虐狂,不知是有多喜歡齊襄公,居然把襄公掩藏起來,自己跑出去跟革命軍拼了,結果被殺死在宮門口。
另一名宦官叫石紛如,哇哇大叫著,衝到堂前的臺階下與革命軍打鬥,也戰死於堂前。
公孫無知等人隨即進入襄公寢室,看到床榻上被子裡裹著一個人,於是亂刀將他分屍,掀開被子一看,大家都說:「不是呂諸兒這傢伙,長得不像嘛。」有人認出來,替死鬼是宦官孟陽。
大家四處找諸兒,卻發現一隻腳在側室門下,篩糠似的發抖。眾人哈哈大笑,把這「豬兒」拖出來,一看正是呂諸兒嘛。不等他求饒,大家便刀刀斃命,讓他死得其所了。
公孫無知勝了,十多年的鬥爭,他終於贏了。欣喜若狂之下,他被勝利衝昏頭腦,遂自立為國君。
君位也不是那麼好坐的。不到一年,屁股還沒坐熱乎,無知去雍林一日遊,遇襲身亡,史稱「齊前廢公」。
咋的會出這種事咧?
原來,當年公孫無知對大夫雍廩無禮,因此雍廩怨恨他。公元前685年,公孫無知到雍林遊玩,來一把「胡漢三衣錦還鄉」,結果被雍廩趁機襲殺。
公孫無知,這個名字取的非常好——無知,什麼也不知道。
他這個國君本就當的名不正言不順,他還有兩個堂兄弟在,輪也輪不到他。
政變得來的君位根基本就不穩固。秦檜尚且還有三個好朋友,何況齊襄公再荒淫無道,執政十二年來,也一定會有自己的心腹死黨。
鬧劇結束了,接下來是更大的鬧劇——齊國沒了君主,偌大的齊國群龍無首。
一出「速度與基情」的好戲要開場了……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