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在漢中』對於更好發揮科教引領和支撐作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點石成金』的效應。」9月8日,在我市慶祝第36個教師節表彰大會上,市委書記、市長方紅衛指出,全市要認真落實「學研在漢中」發展規劃和三年滾動計劃,民生普惠築高原、創新品牌樹高峰、開放融合搭平臺,努力把漢中建成優學首選地、領軍人才聚集地、創新創業新高地。
放眼今日之漢中,全市國民教育體系緊密銜接,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均衡發展、普惠教育惠及萬千學子、集約化和規模化教育集團初具規模、優質教育資源多樣化,為「學研在漢中」書寫了良好開篇。教育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深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快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打造支撐漢中教育事業發展的「高原」,這既是我市築牢「學研在漢中」城市品牌基礎的重要舉措,也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莊嚴承諾。
推進均衡發展 共享優質義務教育資源
打造均衡發展的高質量教育,薄弱環節在農村。
驟雨初歇,金秋九月,南鄭區最偏遠的教學點福成鎮白玉完全小學又熱鬧了起來,學生們迎來了新學期。儘管只有40名學生和10名教師,但這幾年的教育投入卻一點兒也不「含糊」:從風雨飄搖的土坯房到配套設施完善的三層教學樓,從生鐵鈴鐺「打鈴」下課到現代化多媒體教室,從全校僅5位老師到一群90後教育「新軍」到來,教學設施、功能室和玩教具等一應俱全……38年默默堅守在這裡的趙志老師,兩鬢斑白的他見證了學校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的變化並非個例,近年來,我市將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中之重,持續優化學校辦學條件和農村學校師資,使更多的農村學生享受到了公平而有質量的優質教育資源。
記者從市教育局了解到,為持續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我市著力加強農村「兩類學校」建設,全面完成27所中心城區公立學校新改擴建和76所農村薄弱學校改造提升,全覆蓋推行「強校+弱校」「城市+農村」等聯盟化辦學模式,讓每個孩子享有高質量的義務教育。同時,紮實開展教育扶貧,精準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5.5萬人、1.1億元,我市教育扶貧連續三年位列全省第一。
近年來,為實現全市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科學發展和率先發展,我市先後制定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工作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等。積極爭取中省資金,2019年共下達中省市教育專款13億元,提升改造貧困村學校100所、薄弱學校改造171所,辦學條件顯著改善。通過多種渠道補充教師1467名,培養全國優秀教師、省特級教師、漢中名師等693名,師資力量進一步提升。全覆蓋開展農村小規模辦學情況調研,多方面加強農村小規模辦學水平,著力強化農村教學點和小規模學校建設與管理,提前一年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整市創建達標。
強化基礎建設 「普惠陽光」照耀每個學生
在略陽縣靈巖路與獅鳳東路交叉路口,略陽縣育紅幼兒園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四層綜合教學樓拔地而起,教室、陶藝室、美術室、閱覽室、電腦室、多功能廳……處處都能聽到孩子們的朗朗書聲、歡聲笑語。在生活體驗館內,當幼兒和家長來到時,生活老師已提前準備好了熬製罐罐茶所需的各種食材:藿香、茶葉、麻花、豆腐、雞蛋等,一應俱全。看到豐富多樣的食材,孩子們躍躍欲試,邊聽、邊摸、邊聞,小臉上洋溢著新奇快樂的神情。在家長助教的幫助指導下,幼兒分組親自操作,體驗室頓時瀰漫著罐罐茶獨特的芳香。第一次品嘗自己親手做的罐罐茶,孩子們喜悅、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幼兒園園長唐必會告訴記者:「為有效緩解縣城學位不足、幼兒入園難問題,略陽縣投資2000餘萬元新建該所幼兒園。該園2016年投入使用,2019年被省教育廳命名為『陝西省示範幼兒園』。」
略陽縣育紅幼兒園只是一個縮影,為築牢「學研在漢中」城市品牌基礎,我市大力實施教育民生工程,力爭教育的「普惠陽光」照耀每個學生。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現有中小學校、幼兒園1486所,初級中學121所,九年制學校54所,特殊教育學校6所。近三年,全市實施中小學改擴建項目2223個,建設標準化中小學校1128所,建成普惠性幼兒園672所,佔比達87.21%,創建標準化高中25所。穩步推進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實現「班班通」城鄉全覆蓋,創建市級標準化食堂、標準化宿舍學校,「營養改善計劃」覆蓋學校828所、惠及學生達24.98萬名。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劃片入學,創新實施集團化、聯盟化辦學模式,整體提升了區域辦學水平。編制《「學研在漢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5)》和《「學研在漢中」三年滾動計劃(2020-2022)》。概算總投資200億元,在南鄭區大河坎鎮規劃建設約5000畝的「漢中學研小鎮」,高度融合教育、文化、技術、產業、資本等要素,推動「學研在漢中」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拓展優質資源 集群化建成「學研」新高地
任教於市龍崗學校的聶豔芬是一名小學數學老師。出生在雲南,師範大學畢業後通過學校招聘,她最終選擇留在我市工作。談及定居原因,她表示:「近年來,漢中組織了不少招商推介活動,吸引一批知名學府在漢落地。我已經在這邊成家,將來子女在家門口就能上名校,很方便。像我一樣的外地師範生,如今不少都選擇了留在這裡工作、置業、生活。」
為滿足社會多樣化、優質化教育需求,我市積極引進優質資源來漢興辦教育。漢中東辰外國語學校、漢中市思源學校等建成招生,北京師範大學漢中學校開工建設……這不僅意味著未來我市又將興起一座座知名學府,也標誌著我市向致力打造「學研在漢中」城市品牌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同時,我市將實施「優質+優化」和「高原+高峰」戰略,完善優化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嚴格城鎮新建小區配套建設學校制度,擴大城區教育資源供給。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保障學生就近享有優質教育。積極推進「名校集團」「教育聯盟」「教研企共同體」等辦學模式,實現「名校+弱校」「名校+新校」聯盟全覆蓋。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推進公民辦交流合作,加強與東辰教育、北師大等知名教育集團合作,建設一批品牌學校。構建「網際網路+教育」平臺資源體系,引進智慧教育雲平臺,助推各類優質教育資源落戶漢中。加強教育園區建設,不斷促進教育發展的集約化和規模化,形成多樣化的優質教育資源集群。
「學研在漢中」,既是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滿足人民幸福需求的重要舉措,又是打造漢中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實現產業升級的核心關鍵。未來三年,我市將優化學校布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滿足新增學位需求。全市計劃投資63.6億元,建設612所項目學校,新建、改擴建一批校舍,配置教育教學及生活設施設備,增加學位6萬個。到2022年,基礎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取得重要進展,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前列,「入園難」「入園貴」等問題基本解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教育多樣特色發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省級標準化高中達到90%,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中考、高考成績穩步提升,學科建設、教研教改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經驗。(漢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