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2月11日電 題:當今僅存閩南式碉堡城門全貌重現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陳悅
隨著一段橋梁的高架引橋拆除工程走向尾聲,具132年歷史的古蹟臺北北門——「承恩門」11日全貌重現於城市西區的天際線。
落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的「承恩門」,原為臺北府城正門,是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保持建城原貌者,也被列為世界僅存的閩南式碉堡城門。清代派駐臺灣的地方官員都由此門進入臺北城。歷史上,這裡也是老城區通往臺北盆地商貿中心「大稻埕」的主要交通孔道。
11日,臺北市政府專門為北門全貌重現舉行一場記者會,彰顯交通工程與文化保存兩方面可取得共榮共生。
不過,臺北府城正門得以原貌保存至今,過程頗曲折。1970年代,計劃興建在忠孝西路上的高架道路將通過北門所在位置,臺北市政府預定直接予以拆除,而不像其他三座城門進行改建;因學者極力爭取,才同意以彎道繞過北門,此後城門北面在視覺上被遮蔽,且未受足夠保護,常被用作慶典或政治宣傳時搭建牌樓、油漆標語的場所。
在現任臺北市長柯文哲所力推的龐大的「西區門戶計劃」中,恢復北門景觀、拆除忠孝橋引道僅是第一步。規劃中,他還將整合臺北郵局、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北鐵道工場等8座文化資產。另外,聯繫桃園機場的輕軌將直達毗鄰北門的交通樞紐——臺北車站,市政當局希望旅客一踏入臺北,就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美好和進步」。
對於自己生活的城市常予人老舊無序的感受,臺北人頗為在意。忠孝橋引橋,是39年前為解決鐵路未地下化、北門所在城區交通瓶頸所建,如今已到「功成身退」時。柯文哲將其拆除的決定得到市民認同。以先人留下的紅牆飛簷的古城門作為構建公共景觀的地標性建築物,正可凸顯城市的歷史積澱。
但柯文哲近期在城市各區推動大規模建設、帶來頻繁的交通擁堵,也讓臺北人十分在乎。北門重現之後,周邊交通將於兩天後(2月13日)全線開通;農曆春節前已經出現的交通大堵塞,節後會否因為北門施工、減少兩個匝道而雪上加霜?延續至今年11月底的交通「陣痛期」將考驗臺北市、新北市「上班族」的耐心。
但不論後續發展如何,引橋拆除、北門重現的第一步順利踏出。在介紹拆除工程的展板上,不少參觀者寫下「加油!把美的事物還給市民」等感受。
歷史上,北門外側原本還建有甕城,臺北市規劃中包括未來將進行重建。但若這一設想付諸實施,將衝擊相鄰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這是另一段的故事。日本殖民者甲午之戰後從北門侵入臺北,此後經營臺灣的過程中扶持特定財閥,壟斷茶、樟腦、鴉片、糖業經營權的三井,即其中佼佼者。
臺灣大學社會所博士生林傳凱去年撰文指,三井的壟斷以殖民者暴力為後盾。如,日本人1903年與桃園縣山區的泰雅人開戰後將其驅離,在當地經營茶與樟腦。三井舊倉庫不僅僅是建物,更隱含諸多殖民血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