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長沙湘春門黑白照片。照片拍攝於上世紀初。
上世紀初拍攝的嶽麓書院文廟。
「文夕大火」後的照片。
▲1911年日本攝影家山根倬三拍攝的巨幅長沙全景照片。 本版圖片均由記者 郭立亮 翻拍
「文夕大火」前的老長沙是什麼樣?湖南圖書館文獻研究所最近從民間藏家手中搜集到的一張巨幅長沙城黑白全景照片,拍攝於上世紀初,這張照片解答了這個問題。
記者採訪該館文獻研究所所長尋霖和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陳先樞後得知,這張珍貴的照片,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張「文夕大火」前長沙全景照片。同時搜集而來的還有同時期拍攝的湘春門、嶽麓書院文廟兩張黑白照,及長沙天心閣、曾國藩祠、嶽州城全景、嶽陽樓遠望等4幅彩色照。省圖將在該館舉辦的「歷史上的長沙」專題照片展上,將「文夕大火」前長沙全景照連同此前搜集到的其它反映長沙歷史的老照片一道,展現給廣大讀者。
128釐米巨照重現老長沙城全貌
尋霖告訴記者,巨幅老長沙全景照,長128釐米,寬19.5釐米,由於被折成5部分,年久出現了深深的摺痕。從畫面判斷,是站在天心閣往東北不遠的城牆基址上,面向西北方向拍攝的。黑白照片中,老長沙城的全貌盡收眼底,大量民居彰顯古城魅力。城中的長沙老電廠的煙囪、文廟等標誌性建築,都可清楚辨認,遠處的嶽麓山也輪廓清晰。
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陳先樞看過照片後說,這張照片是由日本攝影家山根倬三1911年拍攝的。後來這張照片最早出現在1916年日本出版的一本介紹中國的書《長江大觀》中,《長江大觀》 一書內收集了日本攝影家拍攝的中國多座城市的照片共計130餘幅。
「大概是1929年,我外婆懷著我母親和外公就在這個午炮前拍了一張照片,我現在還保存著。」湖南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沈小丁,指著照片中天心閣邊的午炮興奮地說。古時的午炮,是用來報時的工具,在中午12時朝天打一炮,全城百姓就知道了時間。照片上的老長沙,生活氣息濃鬱,在城牆內坡上,有居民在聊天、趕豬、挑肥。
青瓦白牆是當時典型的民居風格
沈小丁對長沙老建築、老地名頗有研究。他說,照片裡的建築反映了當時長沙建築的風格,青瓦白牆是當時典型的長沙民居建築風格。「當時南門到北門,7裡3分。」記者在民國二十七年三月四版的《新長沙市實測詳圖》上看到,老長沙城以城牆為界,北到現在的湘春路,南到現在的城南路,西到湘江邊,東到現在的建湘路。
不幸的是,1938年的長沙「文夕大火」,導致長沙城毀壞殆盡。當時《中央日報》在社論中評價:「長沙近30年來,物質、人力欣欣向榮。全國都市中,充實富庶,長沙當居首要。百年締造,可憐一炬。」
6張小照片極為少見
陳先樞說,湖南圖書館此前搜集了不少長沙老照片,但是湘春門和嶽麓書院文廟的照片非常少見。湘春門就在現在的興漢門附近,是老長沙城北門的重要樞紐,人來人往,極盡繁華。嶽麓書院文廟照片中的「道冠古今」牌樓,是倖存的為數不多的文物。沈小丁說,「文夕大火」後陸續建了很多民房,把牌樓夾在了房子中間,在文化大革命中未被紅衛兵發現,否則恐怕也毀了。
另外有4張彩色小幅照片,拍攝了長沙天心閣、曾國藩祠、嶽州城全景、嶽陽樓遠望。每幅照片底部書寫有「揚子江上遊」和照片名,另外還有一行日文小字。尋霖說,中山路附近的曾國藩祠,也毀於「文夕大火」,其拍攝時間與巨幅長沙全景照基本屬於同時期。在上世紀初,照相機還很少見,彩色照片就更顯得珍貴。
談判數月終於購回罕見照片
去年夏天,尋霖無意中看到有人在網上出售上世紀初長沙城全景的黑白照片,隨後又看到另一賣家在網上出售同時期拍攝的湘春門、嶽麓書院文廟兩張黑白照,及長沙天心閣、曾國藩祠、嶽州城全景、嶽陽樓遠望等4幅彩色照。為了不讓這些反映湖南歷史的寶貴舊照片流失,省圖書館領導指派尋霖與兩個賣家通過網聊反覆談判,歷時數月,最終說服他們將這些珍貴歷史照片賣給省圖書館。當記者詢問賣家的詳細情況時,尋霖只說兩個賣家都是外省的,沒有透露賣家的具體身份,以及支付給賣家多少費用。
(王先生提供線索, 獎勵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