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鎮舊名琅嶠,為臺灣最南端的鄉鎮,亦為枋寮以南唯一的平原,古城就座居鎮中央,其周遭丘巒環繞,早年也是南疆上的國防重鎮;不論就歷史、建築而言,恆春城都有其特出之處,尤其難得的是其形制保存完整,為全臺僅見,今已列為二級古蹟。是排灣族語臺灣尾端的意思;現餘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及部分城牆,是全臺僅存的一座完整古城。
在古城附近,還發現了許多史前遺址。出土的遺物中,除了有新石器時代普遍使用的石鋤、石刀、石錛及骨箭等磨製石器外,還有大量完整的帶有連續菱形花紋的彩陶片。據考古學家考證,此處的彩陶文化屬於我國黃河流域河南仰韶文化的一部分。這證明了臺灣與大陸的文化,早在7000年前至6500年前就是緊密相連的。
由於此地氣候溫煦、四季如春,這座新城便以"恆春"命名。恆春城的興建,不像其他臺灣縣城,為漢移民聚居後水到渠成的結果,而是自始即帶有"邊城"的色彩。古城坐落在恆春平原中央,四面都有山巒屏障。
猴洞山
雖然只是一座小珊瑚礁丘塊,但由於是龍脈所在,且有廣寧宮、天后宮、龍泉巖和福德宮等名剎環繞,可說是恆春城的角頭靈山。
檳榔街
恆春人嗜嚼檳榔,福德路號稱是全臺最大的檳榔零售市場;每天上午,福德路上總是擠滿了採買檳榔的人湖,一籮筐一籮筐的"青仔"擺在路旁,不少家庭主婦和排灣人在此一邊挑揀,一邊和小販閒話家常。遊客來此逛逛,就算不買檳榔,也能感受到濃濃的鄉土趣味。
南門
南門位在恆南路中央,現已設立圓環予以保護,由於位居往來要道,可說是一般遊客最熟悉的城門。城樓前方設有軒亭,其作用如一般民家前的騎樓,具防日曬雨淋之效,屬於十分罕見的設計。現貌為69年修葺,與原貌已有出入。
西門
在方位上,西門實偏北方,四座城門中,只有西門位在繁忙的中山路上,居民熙來攘往,從門洞中進出,是恆春居民最親密的一座城門。
北門
北門所在地至今仍屬郊區,穿越門洞出城,可遠眺蒼茫的三臺山、虎頭山,反方向入城,又見街市逐漸熙攘,情境一如百年之前。北門除拱門為紅磚所砌,樓板為磚栱,是為一大特色。
東門
位在200縣道旁,居通往滿洲的要津,城樓幾經修復,且可以登臨,供人就近觀察古城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