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附近的活火山是我們包車的司機何先生領我們去的。記得在海南也去一個火山口看過,可是那裡沒有噴火,而這裡的火山口非常特別,是常年噴火的。三百年前,恆春還是一片荒蕪之地,原本叫做「琅嶠」(臺灣排灣語的音譯),後來,清政府築起了一道全長2550公尺圓周長的城牆,在東、西、南、北四方各開一個城門,並更名為「恆春」。
如今,恆春被列為臺灣二級古蹟,留有全臺灣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老城牆。除了歷史意義之外,這裡的建築技巧運用了中國最古老的工法,對建築學研究具有珍貴的參考價值,同時有助於了解清代設縣築城的文化特色。經過幾百年的風霜,恆春古城只留下斷垣殘壁。近年來,古城進行了重新整建,目前東門和南門的門樓都是新整建後的樣子,而西門和北門已不見其城樓,但北、東、西三向的城牆修築串聯在一起,並建有人行觀光步道。
古城的歷史價值,尤以對外交通的四個城門為甚。儘管外表業已斑駁蒼老恆春城古蹟的城門、城牆仍不失其雄偉。南門又稱「明都門」,是恆春通往墾丁的要道,日據時代,曾鋪設鐵軌用以運送瓊麻;西門,是恆春古城最主要的出入口,也是四座城門中唯一左右兩邊設有慢道的門,門內就是當時的老街和市集。到了恆春也可以了解當年建城的風水和龍脈,昔日的古城中心、城內設施,甚至現存的舊市場、老聚落,都很值得去了解一番。
據說昔日恆春城的龍脈是在猴洞山上,猴洞山原本是一高有20公尺的珊瑚礁石,舊時因常有猴子棲息於此而得名。沿石梯拾級而上,到達高處向四方眺望,可以窺見恆春城風水奧秘的最佳地點。恆春老街上現存的老建築主要分布於西門路上,大都屬日據時期的仿巴洛克式建築和之後的現代主義形式建築,有些還有舊式閩南建築的痕跡。恆春雖然保存有四個城門,不過範圍不大,走路的話,可能一個小時就可以走圈。
在恆春古城的東城門外大約三公裡處,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活火山出火的地方,當地人也認為這是一個異象。出火的地方就在公路左側,有一個被柵欄圍成的大圈圈,裡面不斷地冒出火花,遠看就像有人在那邊用柴火燒起的篝火一樣,近前才知道,那是從地底冒出的野火,恆春出火奇觀記載已久,早在清朝年間的《恆春縣誌山川篇》中就已提及,「出火」這個地名也沿用一百多年,至今未改。何先生告訴我們,這裡一年四季都會有火焰自地底竄出,終年不滅,下雨也是不會被澆滅的;到了晚上就變成一場名副其實的「火舞」。出火的原因,是因為這一帶地底富含天然氣,天然氣從地縫冒出,造成地面野火燃燒的特殊景致。
早期的恆春居民把出火的現象當成「問卜」的一種方式,前往尋火而得見者則吉;反之則兇。走近活火山時,我們看到旁邊有賣生玉米的,還覺得奇怪呢,這回才知道,原來可以用旁邊的地火烤著吃,還真有人坐在旁邊等著吃火烤的玉米呢。何先生說,有的人還會帶著焰火或爆米花來,一邊觀賞火景,一邊把玩著仙女棒,玩累了就可品嘗現爆的熱騰騰的爆米花。這真是大自然的奇特景觀!最有趣的是,一陣風起,一朵朵火花還沿著地面奔跑起來;用一根樹枝在地面用力挖,竟有新的火焰竄了出來。我們沒有時間現烤玉米,發現旁邊有烤好的雞蛋和番薯賣,非常高興地買了一個,吃起來還真是格外的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