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湖城是摩門教的聖地,是一個因為信仰而興盛起來的城市。
鹽湖城的摩門聖殿坐落在聖殿廣場,氣勢宏偉,壯觀非常。摩門聖殿是鹽湖城的標誌,也是全世界摩門教徒的聖地,正式名稱叫做末日聖徒聖殿,建於1853年,完工於1893年,是座哥德式典雅古樸的大建築物,尖頂圓柱,十分宏偉壯麗,塔形大門由四根柱子連成,門頂上站立看一隻老鷹的塑像。殿頂的金人是傳說中給予創教者啟示並送來金頁聖經的天使Moroni,這座摩門聖殿和普通教堂的最大分別是平時只允許高等級的長老進入,一般信徒只有在舉行婚禮時才能獲準入內。
摩門聖殿是當地居民活動的集散地。全城有56%的人口是摩門教徒,所以市容相當整潔,甚至連犯罪率都相當低。圍繞著摩門聖殿的四周建築物都有濃厚的宗教意涵,約瑟夫史密斯紀念大樓、獅子屋、蜂巢屋、教堂歷史藝術博物館、教堂廣場等皆有著代表性的摩門意涵與紀念性價值。
摩門教堂也稱摩門大寺,是鹽湖城最負盛名的建築之一,為摩門教的聖地,也是其國際總部所在地,是摩門教的最高殿堂。平時不對外開放,只有重要的宗教儀式方可使用。遊人只能從外瞻仰。據說,是摩門教教會領袖楊柏翰率領摩門教徒歷經40載,耗資400萬美元,才建成了這座頗具特色的建築。要知道,19世紀中葉的400萬美元在當時是一個何等巨大的數目!教堂的整座建築是由花崗巖砌成,大寺頂部兩側有六個尖塔建築,東部尖塔最高。在64米的教堂頂上的小金人兒,是摩洛尼天使的金像,似乎向人們昭示著這片淨土的所在。
摩門教的聖殿一般不允許外人參觀,並非出於排斥不同信仰的人,而是那個地方,是摩門教徒為自己的先人們禱告祈福的場所,持已逝世家人的名牌進入聖殿,是希望和家人今生來世永遠在一起。平時,摩門教徒和其他基督教徒一樣,是到教堂做禮拜的。教堂是可以允許外人進去的地方,聖殿則不可。
關於摩門教的資料,即使在網上也非常少,所以要想真實詳細地了解摩門教的一些情況,也絕非易事。幸運的是,可能現在摩門教也想發展一些信徒,所以,在摩門聖殿廣場,每周都會有幾個摩門教徒,免費為遊客們詳細講述了聖殿廣場上的主要建築,尤其聖殿的一些淵源以及相關故事。
為我們講解的是兩個中國臺灣來的年輕女孩,他們是常年居住在美國鹽湖城的摩門教徒。他們告訴我,摩門教(Mormonism)是由斯密·約瑟在1830年成立的,一般稱『基督教會』,在1838年正式稱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與耶穌基督的其他的教會有所區別。剛成立的後期聖徒教會,被當時美國的主流宗教基督教(新教)所逼迫,因為其教宣傳一夫多妻制度,其後斯密·約瑟被殺害,由楊·百翰帶領教徒走到美國中部猶他州大鹽湖山谷,並於1847年在該處安定發展起來,因此教會的總會位於鹽湖城。
而鹽湖城是此教會早期的教友憑藉對神的信心在一片包圍在沙漠和鹽水之中的不毛之地上拓荒所建成的一座城市,目前超過半數當地人士為後期聖徒,使鹽湖城成為美國犯罪率和離婚率最低的大城市,此在全世界的城市發展史上極為罕見且特殊。該教會的教友目前已遍布全球各國。據教會最新發表數字,信徒人數達至1,200多萬,而超過半數居於北美洲以外。
下圖是摩門教先知楊百翰,是他選擇了鹽湖城,選擇了聖殿的位置,從而是這個城市因為信仰而建立而興盛。
新的摩門教總部大樓是全市最高的建築,很現代的樣子。在摩門寺南面的橢圓形建築,是教堂的大禮拜堂。走進一看,金碧輝煌。大禮拜堂寬76米,深46米,高21米,有6,500個座位。臺上有若干個燈光柱,據說這是給唱詩班配樂的管風琴,有一萬多根管子,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風琴之一。周一至周五每天中午12時、周末每天下午4時演奏,供遊人觀賞。而在大禮拜堂的參觀中心,是摩門教的展覽館,共有三層,裡面有很多的歷史故事,陳列著許多實物模型,述說著摩門教文化。
進入圓頂大教堂。大教堂內非常漂亮,世界第12大的管風琴高高地置於教堂正中布教臺上,下面是鮮花圍繞,在燈光的照耀下分外的莊嚴肅穆。講解的臺灣姑娘站在教臺上給我們介紹教堂的歷史和它的功能並作示範。只見她取出一小張紙,一點點地撕成紙條,我們坐在教堂最後面也可以非常清晰地聽到撕紙發出的聲音;她又取出幾個小豆子,讓它們自然落下,我們同樣非常清晰地聽到由於它們大小和重量不同,落下撞擊到木板發出不同的聲音,一切證明了教堂的音響效果不同凡響。
如今,從美國回來已經有一周左右,可那以白色大理石經教細琢而成的摩門教堂,其光輝燦爛的風華以及神秘與聖潔的氣息卻在我腦海中久久不散。
作者簡介:
千帆遠澋,環球旅行者,酒店體驗師,新華社籤約攝影師,旅行自媒體獨立撰稿人。她從來不想和那些旅行達人們和職業玩家比旅行的數量時間,只是一邊旅行,一邊生活。每月一次長途旅行,已經成為她的習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來共走過87個國家的435個城市,最遠登陸南極大陸。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願有生之年,能與你分享旅行,平安喜樂。
聯繫方式:工作郵箱352373964@qq.com ,微信305206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