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晶晶
【小編的話】
發現兒子「撒謊」了,晶晶瞬間懵了,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說話的語調越來越大。
聽到丈夫教育兒子時提到的「說謊」、「錯誤」、「嚴重」這些詞後,
她「血液一股腦地湧上來,
衝過去打了兒子,
還試圖把兒子轟出家門,
但我沒有兒子的力氣大,
衝動之下最後我自己奪門而出。」
晶晶說:「潛意識讓我打了兒子,潛意識又讓我奪門而出後並沒有像以往的衝突那樣只是在小區裡獨自冷靜,而是跑回了我媽媽家。」
回到媽媽家,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晶晶聽媽媽講起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也講起了媽媽小時候的故事......
初次為人父母,孩子總會有那麼幾個瞬間讓我們不知所措、恐懼、甚至絕望。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
「媽媽我不想上幼兒園」
「媽媽我不想寫作業」
……
即便我們很努力的學習,很努力的為這些問題尋找著、準備著答案,可現實就好像是學生終會迎來期末考試一樣,該來的一個都不會少。
就在上周,我的孩子「說謊」了……
話說那天晚飯的時候,我和兒子聊天,說起周末和小朋友們出去玩,兒子說起來和其中的一個小朋友D的一些小矛盾,絮絮叨叨說了很多。
我說:「每次說到 D 你都有很多抱怨,你可以找 D 去表達一下你的感受啊。」
兒子說:「我和 D 說過了,他永遠不給我說話的機會,我說了也不管用。」
我又說:「那周末大家在一起玩的時候,你也可以嘗試和 D 的媽媽聊聊看。」
兒子說:「和 D 的媽媽我也說過了。」
我頓時很驚愕。
一來二去地聊下來,兒子跟我說他和 D 的媽媽在微信裡說過希望 D 做一些改進的請求,D 的媽媽給兒子回應還有點小波折。
總之兒子表達的是最後 D 的媽媽轉達了兒子的請求,D 也同意做改進了。
我覺得兒子這樣的溝通還蠻好的,但我還是想了解一下更細節的內容,就請求兒子把他的微信拿給我看看,兒子也很爽快地答應了。
吃過晚飯後,我讓兒子拿微信給我看,兒子在自己房間磨蹭了一會兒才拿過來。
我發現兒子和 D 的媽媽確實發語音說過他請求 D 做一些改進,但是這段語音發送的時間是兩分鐘以前……
在我的追問下,兒子才支支吾吾地承認他並沒有和 D 的媽媽說過什麼,那他所描述的 D的媽媽的回應也就是更是子虛烏有,甚至,兒子說和 D 當面表達的事情也並不存在。
我瞬間懵了,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說話的語調越來越大。
老公這時走過來,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後,把兒子帶到了另外一個房間,試圖讓我的情緒降溫。
老公在另外一個房間教育兒子說:「你知道你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嗎?你怎麼能和媽媽說謊呢?你知道你說一個謊言,要用一百個謊言來圓嗎?」
當我聽到「說謊」、「錯誤」、「嚴重」這些詞後,血液一股腦地湧上來,衝過去打了兒子,還試圖把兒子轟出家門,但我沒有兒子的力氣大,衝動之下最後我自己奪門而出。
黃博士說過,強烈的情緒背後,90%的因素是和原生家庭有關的。
轉天我做了自我情緒疏導。
我看到當我發現兒子微信裡的內容和他晚飯時和我說的不一樣時,我有兩個很強烈的感受。
我會覺得被操控,因為他有沒有和 D 或者 D 的媽媽說,跟我未來怎麼和 D 的媽媽相處以及怎麼安排兒子和D的活動,是有直接關係的。
我覺得我就像個牽線木偶,被兒子提溜來提留去的,很不爽;
我還有個感受是挫敗,我學習親密之旅、學習兒童心理學,我太清楚當一個孩子不肯講實話時,絕大部分的問題在家長。
我究竟做了什麼,讓我的孩子寧可臨時用微信和別人的媽媽補上一句,也不願意和我說「媽媽其實我吃晚飯時跟你說的都不是真的」。
我覺得我這個媽媽做得太失敗了。
被操控,是我原生家庭一直以來帶給我的感受;
很挫敗,是我焦慮型的依附形態給我帶來的自我價值感不高。
而這兩個感受,只會讓我自己戳自己,讓我把手伸向兒子的是「說謊」兩個字。
在我的童年,我媽媽給我許多條條框框,很嚴格,出了框框後懲罰措施也很激烈。
拿了別人東西媽媽會用雞毛撣子打我的手,
吃飯不小心把飯粒噴出來我媽會用腳踢我,
補寫寒假作業我媽給了我兩個大嘴巴……
所以,「說謊」兩個字一下子把我潛意識裡那些上綱上線的錯誤與嚴厲的懲罰搭上了線。
潛意識是不受人控制的,但它卻妥妥地控制了人的行為。
潛意識讓我打了兒子,潛意識又讓我奪門而出後並沒有像以往的衝突那樣只是在小區裡獨自冷靜,而是跑回了我媽媽家。
原生家庭的強迫性重複,讓我媽媽那些嚴苛的條框和懲罰植入到我的骨髓裡,一觸即發。
而我童年在嚴苛的管教下最強烈的情緒是怨恨。
「為什麼別的小朋友都是自由自在的,而我卻不行?」這個問題在我心底問過無數次。
我被撕扯著。一方面,兒子「說謊」了,犯錯誤就要受到懲罰,是我媽媽教給我的,可是另一方面我的童年那些怨恨我不願意讓兒子繼承。
「兒子到底算不算說謊?」
「我到底該不該懲罰他?」
所以我跑回我媽媽家,去要一個答案。
當我媽媽聽完我兒子這件事後,我媽媽是這麼跟我說的:
「你小的時候,拿人家東西,其實都是些說明書啊、塑膠袋啊,人家不用的東西,可是我當時覺得天都要塌了,回家就打你,怕你以後變成小偷,現在回想,我可後悔了,那不就是個孩子嗎?!
我小時候你姥姥管我可嚴了,可我還不是經常說謊、偷你姥姥的錢,我現在不也沒變成騙子、小偷嗎?」
媽媽很接地氣的幾句話,給了我答案。
原來那個給了我生命也給了我標準的人後悔了,我可以不用堅持那些標準了,也徹底砸碎了一直禁錮我的枷鎖。
媽媽這也算是跟我承認了自己錯誤了吧,我心底那個怨恨的情緒少了很多。
當我的情緒回歸到正常值後,我終於看到了,原來,「說謊」不是錯誤,只是一個表徵,重要的是「說謊」背後的東西。
我可以看到兒子給我編的這段他與 D、與 D 的媽媽溝通的過程,其實是他自己一直打算用這樣的方法去溝通,也特別期待 D 和 D 的媽媽能給他他所想要的結果。
而對於兒子 8 歲的這個年齡來說,去完成這樣的溝通,是很困難的。
而當我找兒子要微信看時,以他的認知水平,他無法面對媽媽發現他說的不是事實後,可能會帶來的指責、批評、埋怨,所以他本能地選擇了掩蓋。
後來,我跟兒子做了和解,對於我打了他這件事我向他道了歉。
對於他把打算要做的事說成已經做的事,我也要求他來向我道歉,並且鼓勵他勇敢的去表達自己,去找 D 和 D 的媽媽溝通。
兒子按照自己的設想去付之行動,最後他也真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得到了 D 和 D 的媽媽的回應。
通過這件事,我也在思考,怎樣做才算是好媽媽。
遇事不打罵、不吼叫、溫和如春風,非常人能及也。能保持自我覺察,就已經是極好的了。
能夠經常反省自己的童年、自己所經歷的家庭教育,肯主動承擔自己所做錯的部分,做好事後修復,畢竟媽媽也是在和孩子同步成長的,不是嗎?
作者簡介:晶晶
親密之旅三階學員
資深的 IT 工程師
自 2017 年開始,踏上了親密之旅這趟列車,開啟了一個女 IT 工程師在情感智慧這條路上的自我成長之旅。
親自見證了親密之旅在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婆媳關係、原生家庭關係、職場關係中應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