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超攝影的多重視角!英藝術家描繪紐約大都會景致

2020-12-24 中華網新聞

英國藝術家Nathan Walsh以寫意的手法,用多重視角描繪出紐約的城市風貌,在其最新的作品Catching Fire中,他將不同時間到訪紐約時所拍攝的風景混合,以多個地平線的手法,同時呈現不同視角的時代廣場,幻化出紐約的氛圍。Nathan Walsh mediadrumimagesc/東方IC

透過構圖的視角與顏色氛圍,可以感受到場景裡霓虹燈帶來的氛圍,以及潮溼天氣的狀態。造訪紐約時,Walsh花了許多時間在速寫簿上繪製草圖,等他回到英國的工作室,速寫簿裡對環境的直接記錄,以及當時的風景描繪或是加入的突如其來的靈感,都對最終的作品很有幫助。Nathan Walsh mediadrumimagesc/東方IC

透過直觀的繪畫風格、個人的主觀意識,融合自己看到的東西,把感受傳達給觀賞的人,Walsh拒絕將圖像機械式的轉移,相反,他從每個場景的各種照片中選擇片段,呈現心中的現實空間,把對於城市的體驗、天氣狀態融入在繪畫當中,例如:在暴雨期間出現的反光人行道,或是在明亮無雲的日子裡,滲透到城市的幾何光線。Nathan Walsh mediadrumimagesc/東方IC

英國藝術家Nathan Walsh以寫意的手法,用多重視角描繪出紐約的城市風貌,在其最新的作品Catching Fire中,他將不同時間到訪紐約時所拍攝的風景混合,以多個地平線的手法,同時呈現不同視角的時代廣場,幻化出紐約的氛圍。Nathan Walsh mediadrumimagesc/東方IC


相關焦點

  • 在紐約大都會過鼠年
    中國農曆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進入韓國、日本、蒙古和越南,而鼠也成為了不同的藝術媒介經常描繪的對象,並廣泛出現在東亞各地的民間傳說中。為了慶祝鼠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從館藏中挑選了一系列作品,來展現鼠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的無處不在。
  • 紐約大都會影像檔案:看《大都會的貓》與20年代博物館幕後
    在閉館期間,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依舊在通過線上講述著博物館故事。作為慶祝大都會博物館150周年的一部分,「From the Vaults」是一個影像資料的放映活動。從1月24日起,博物館便從每月從影像檔案中選取放映三至四部影片,這些影像資料包括1920年代以來拍攝的藏品、紀錄片、鮮為人知的藝術家簡介、以及紀錄博物館幕後畫面過程。
  • 雲觀展|紐約大都會的京都藝術:跨越1400年的想像力
    來源:澎湃新聞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展覽「京都:藝術想像之都」因疫情而暫停開放,但觀眾仍能通過官網與相關評論一窺展覽內容。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更換logo
    繼我們上周報導紐約性博物館之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也換新 LOGO 啦。他們一改過去黑色、複雜的標識,換了一個鮮紅色的字母組合,活力且親和。新 LOGO 的設計方還是倫敦設計事務所 Wolff Olins。
  • 在紐約大都會過鼠年:從唐代生肖俑到日本畫
    中國農曆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進入韓國、日本、蒙古和越南,而鼠也成為了不同的藝術媒介經常描繪的對象,並廣泛出現在東亞各地的民間傳說中。為了慶祝鼠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從館藏中挑選了一系列作品,來展現鼠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的無處不在。豆鼠木雕根付,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根付誕生於江戶時代的日本,字面意思是「附著於繩子的末端」。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你的「Met story」是什麼?
    2020年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建150周年。受疫情影響,目前大都會博物館處在閉館狀態,在此前的消息中,大都會宣布將閉館至7月,而「150周年特展」也將延期。然而,在閉館期間,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依舊在通過線上講述著博物館故事。
  • 紐約宣布博物館24日可重開,大都會仍然29日開館
    澎湃新聞獲悉,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等已確定具體的開館日期。一些展覽的展期得到延長,此外,大都會博物館的建館150周年特展與惠特尼博物館的「集體行動:變革時代的藝術家幹預」作為疫情後的新展,將讓人們從新的語境與視角去審視過去的藝術。
  • 紐約大都會館長談疫情下的150周年:用數字分享更多故事
    2020年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建150周年。受疫情影響,目前大都會博物館處在閉館狀態,150周年慶也移至線上。近日,在博物館生日之際,紐約大都會執行長丹尼爾·H·韋斯和館長麥克斯·霍萊因發表了視頻,談及了疫情當下的大都會150周年。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歷史及文化功能
    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別選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佛羅倫斯的烏菲齊美術館以及日耳曼民族博物館,介紹其發展脈絡、管理經驗以及歷史文化意義,以饗讀者。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非營利性藝術博物館,它興起於美國工業化快速推進的「鍍金時代」。
  • 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看梵谷:如果一個人來自深海,來自深淵
    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我是來看梵谷的。2017年9月29日,我到紐約的第四天。依舊喜歡徒步穿越曼哈頓區,我願意在紐約街頭徒步行走,在摩天大廈的叢林裡穿行,腳踏紐約的大地可以更真切體驗這座城市的魂魄。頭頂是湛藍天空,輕羽般流雲,陽光熾烈如同爐火炙烤。從我們下榻的賓夕法尼亞酒店出來,沿著長街走。時代廣場。
  • 博物館動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8月底開放,結束長達五個月休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博物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藝術依然能夠帶給我們歡樂、慰藉和靈感,並幫助我們培養相互理解的同理心,照亮了當地乃至全球大眾的生活。現在的情況不容樂觀,我們面臨失去藝術家和大都會博物館大家庭的其他成員的痛苦,但希望之光卻從未熄滅。」
  • 紐約大都會:「還原」日本京都千年的物哀與風雅
    7月24日起,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始推出特展「京都:藝術想像之都」,通過漆器、陶瓷、金屬製品和紡織品等,以及不同流派的繪畫作品還原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日本文化中的物哀、風雅與幽玄的獨特美感。歷經千年的發展,為這座城市遺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包括當下依舊可見的寺廟、神社、能劇劇院、畫坊、漆器作坊、陶瓷窯廠、布料店、古建築與日式園林等,以及歷史中的天皇、貴族、高級武士、藝術家、宮廷文人,並共同構成京都充滿想像的文化生活。
  • 紐約大都會呈現費利克斯·瓦洛東特展:令人著迷,又令人沮喪
    19世紀90年代,瓦洛東(1865年-1925年)加入一群被稱為萊斯納比派(先知)(Les Nabis)的藝術家群體 。這群年輕的前衛藝術家在高更和日本版畫的影響之下,開拓出一條新的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的藝術之路。近期,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裡,展覽「費利克斯·瓦洛東:不安的畫家」呈現了一個關於他職業生涯的小規模報告,展現其多變的藝術風格。
  • 紐約大都會150周年之影像檔案:實驗性動畫與製作技藝
    作為慶祝紐約大都會博物館150周年的一部分,「From the Vaults」是一個影像資料的放映活動。從1月24日起,博物館便從每月從影像檔案中選取放映三至四部影片,這些影像資料包括1920年代以來拍攝的藏品、紀錄片、鮮為人知的藝術家簡介、以及紀錄博物館幕後畫面過程。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去過法國巴黎羅浮宮、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等等,來到美國紐約,當然要到大都會博物館看看。(計程車第一時間沒打著,地鐵顧不上查,街頭漂亮馬車?肯定貴呀,好吧,滴滴小哥的三輪車也不錯)在紐約,某種意義上說,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聯合國總部一起,構成人類歷史的交匯,大都會博物館記錄著世界的過去,聯合國總部在規劃世界的未來。
  • 一周觀展指南|下周重開的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帶來什麼
    經過漫長的等候,8月27日,大英博物館將重開常設展;8月29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也在閉館了5個多月後重新敞開大門,並且帶來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150周年特展」和「雅各布·勞倫斯:美國鬥爭」。展覽收錄了九位中國當代藝術家於疫情「休假中」所創作的十餘件作品,以藝術的視角回應生活方式的變化,與公眾共同探索當下的思考與感悟。
  • 紐約大都會以《源氏物語》「點亮」日本經典
    同樣,很少有博物館能夠恰當地處理時間跨度如此之長的創作活動,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大都會」)的新展「《源氏物語》:點亮日本經典」(「The Tale of Genji: A Japanese Classic Illuminated」)則熠熠生輝,如同華麗而豐富的著作本身,呈現了大量借自日本機構的罕見展品。
  • 五千年文明史「一網打盡」,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為孩子們打造了英語學習專區
    今天想給大家介紹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專門給孩子們設計的教育網站,讓孩子在家裡也能領略人類文化精品。從高考改革的方向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原版閱讀越來越重要。網站上的英文使用再配合著圖片和視頻,可以算作既原汁原味,又幫助理解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說,它是美國最大的歷史博物館,在世界範圍內也是赫赫有名。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重開時間定了:8月29日,希望從未熄滅
    現在的情況不容樂觀,我們面臨失去藝術家和大都會博物館大家庭的其他成員的痛苦,但希望之光卻從未熄滅。」1870年,一群不畏艱困的紐約人創建了大都會博物館,當時除了新頒布的機構章程之外,大都會一無所有——沒有一件藝術品,也沒有可以安置藝術品的建築。如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藏品數量多達約150萬件。
  • 英美女藝術家拍攝自己紐約裸體生活
    出生於巴黎的英國美女藝術家埃裡卡·西蒙(Erica Simone),她赤身裸體在紐約街頭進行各種日常活動,然後使用遠程遙感器將自己這些裸體鏡頭拍攝下來。這位25歲的姑娘在這組名為「裸體都市」(Naked City)的攝影作品中,以各種裸體形象出現在了城市的每個角落。埃裡卡一絲不掛地搭乘地鐵、在家門口剷除積雪、在紐約街頭買熱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