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5獲國家科技獎,海信做對了什麼?

2020-12-16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金融界網站訊 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海信醫療設備有限公司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共同完成的「基於小兒肝膽胰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研發、臨床應用及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這是海信自2010年以來,第5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作為我國科技類的最高獎項,國家科技獎,是全國層面上的科技創新擂臺賽,也是科技界至高無上的榮譽。能夠頻頻上榜,海信做對了什麼?

從To C到To B全面開花

國家科學技術獎包含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三大獎」。自2010年以來,海信共計獲得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另有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能夠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項目,通常具備很高的創新質量和轉化程度,並能為行業發展指明創新方向。

以此次海信與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共同完成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例,它解決了長期困擾外科臨床的不能進行直觀手術規劃的痛點,實現從「傳統」到「精準」手術治療的根本轉變,是中國醫學史上頗具意義的一項突破。目前,全國百餘家三級以上醫院已經利用這一科技創新的成果,救治8000餘名疑難疾病患者。

近10年來,海信獲得的5項國家科技大獎中,有3項集中在To C領域。如榮獲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DTMB系統國際化和產業化的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實現了我國數位電視強制性國家標準升級為國際標準的歷史性突破,提升了國際形象和市場競爭力。

另外,海信網絡公司獲得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海信醫療公司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則顯示出海信在To B領域的創新實力。從To C到To B全面開花,透過國家科技獎榜單,能夠清晰地看出海信由一個家電企業向科技企業轉型的身影和實力。

勇闖技術「無人區」最高可獎800萬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海信能夠成為獲獎大戶,與其對技術的常年堅守密不可分。

作為一家始終帶著「技術立企」標籤的企業,50年來,技術創新已如同基因一般滲入到海信的方方面面,成為海信企業文化裡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在內部會議上曾多次表示,一個進取的企業,一定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要在創新上要有敢為天下先和冒險的精神。

在海信,完成高難度、高水平項目是研發人員晉升的必要條件。

這一點,雷射顯示研發部總經理鍾強深有體會。「要做就做行業內領先、全球領先,事先就論證清楚,通過什麼方式來領先行業內其他產品,我們一直按這種定位和思路做科研項目——自豪的是,我們真的能達到這個標準,做出來的幾乎是全行業領先的。」

為鼓勵技術人員勇闖「無人區」,海信近期將頒布實施《勇於突破重大前沿研究課題的激勵機制》,對主動承擔重大前沿創新性研究課題承擔者,最高給予800萬元獎勵。

對於創新和技術實驗的失敗,給予寬容和激勵,也是海信創新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海信雷射顯示公司首席科學家劉顯榮經常提到一個細節:在研發雷射電視樣機時,前後共做了13個方案,都失敗了。通過一系列綜合性試驗,最終發現原來的方案設計存在問題,必須得推倒重來。這意味著,之前的模具全部作廢,又得重新投入幾百萬去開模。

「集團領導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這可能是其他技術團隊沒能研發出雷射電視的原因。」劉顯榮說。

而在海信,像這種鼓勵創新、允許試錯、用開放的態度擁抱新技術,潛心學習,自我突破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拒絕短視 絕不投機

「挺進技術無人區」是企業應對未來最好的護城河,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要忍受長時間的寂寞。如果細究會發現,海信獲得的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背後都凝聚了研發團隊多年的心血。

2019年10月,經過了5年的技術儲備,3年研發,解決了上千個技術問題,又經過9個月近千餘項嚴格測試後,海信第一款全面自主研發的彩色超聲診斷儀產品,成功獲得國家醫療器械註冊證,成為海信深耕醫療影像領域、加快轉型發展的又一把科技「尖刀」,填補了山東省在超聲領域的產業空白。

這種鈍感力和定力,同樣是海信「進化」的保障。拒絕短視、絕不投機,遵循關係國計民生和掌握關鍵技術兩條鐵律,以圖像與視頻數據處理技術作為核心技術,最終成為海信轉型發力醫療電子、智能交通等新興產業的動力和信心。

以技術託底,海信從家電企業到高科技企業的轉型速度算不上快,但卻足夠紮實。無論是智能交通、光通信還是電子醫療,無一不是十幾年甚至二十年如一日「苦行僧」般的修煉、持續不斷地研發投入和強大研發隊伍。

即使在市場環境普遍遭遇「寒冬」的2018、2019年,海信在智能交通領域的研發投入佔比依然在增長,2019年的增幅更是達到41%。與之相匹配的,是海信智能交通連續多年國內第一的市場地位。

2019年9月,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100強排行榜發布,海信集團以超過833億元的戰略新興產業收入躋身前20,位列第14位,在家電企業中排名第一。

走過50年,海信作為一個長期主義者的性格越來越鮮明。而在技術上的不吝投入,最終得到回報。

相關焦點

  • 近四年國家科技獎通用項目
    對國內高校來說,2020年顯得特別重要。 今年是「雙一流」第一期建設的收官之年,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成效將接受上級部門的評估,目前這些工作正在進行中。此外,今年很可能也是第五輪學科評估的啟動之年,這同樣是檢驗各大高校新一輪評估周期發展成就的大考。
  • 12位故去的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永不隕落的「星」
    吳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數學家 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時,吳文俊81歲。 他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數學家之一,其工作對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影響深遠。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 獲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王選64歲,是迄今為止該獎項最年輕的的獲得者。
  • 2020中國大學國家科技獎排行榜發布,清華大學雄居第一
    艾瑞深校友會網《2020第五輪學科評估前瞻分析報告》以2016-2019年中國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通用項目)統計結果為基礎,最新發布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國家科技獎排行榜和2020中國大學國家科技獎學科排名,其排序方法為:獲獎總數相同時,按獲獎等級採用奧運獎牌榜排名方法進行排序。
  • 上海交大陳海波教授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2020年10月18日,在溫州舉辦的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暨第16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典禮上,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軟體學院的陳海波教授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據了解,此次中國青年科技獎共頒發給100名青年科學家。
  • 清華大學電機系郭慶來教授獲評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
    看看傑出校友名錄就知道了》關於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的公示在中國青年科技獎領導工作委員會領導下,經初評、複評、終評,共產生100名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其中,10名為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獲獎人選。現將名單予以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公示期為2020年8月31日-9月4日。
  • 2016-2019年中國大學國家科技獎學科排名:上海交大臨床醫學第一
    北京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各17項,並列第5;東南大學15項,列第7;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4項,列第8;中南大學11項,居第9;同濟大學11項,居第10。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A+檔,獲獎總數5次,位列中國大學國家科技獎學科排名第三名!
  • 2016-2020中國青年科技獎統計!大連理工大學表現亮眼!
    日前,全球領先的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整理了2016年以來中國青年科技獎的三次評選結果,大連理工大學表現突出,2016年-2020年共獲中國青年科技獎3項,排名全國第12位。榮獲第十五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十一屆遼寧省青年科技獎等獎項。樊江莉,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獲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學位,2010-2011年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做訪問學者。
  • 2020年國家科技獎初評項目第一完成人,本碩博校友統計結果出爐
    日前,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正式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科技獎初評結果,本年度初評通過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從歷年國家三大獎初評結果和最終公布的數據來看,獲獎名單與初評結果相比不會有大的變動。鑑於國家科技獎的重要地位,高校校友獲國家科技獎項目的數量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今天青塔對2020年度國家科技獎初評通過的通用項目第一完成人的本科、碩士及博士畢業院校進行了完整的統計分析,來看看表現突出的高校都有哪些。
  • 昆明理工等多所雙非大學獲國家科技獎!衝擊雙一流大學更有希望!
    2021年第二輪「雙一流」大學評估將要拉開大幕。在第一輪「雙一流」大學評估中,河南大學、寧波大學就是憑藉在國家科技獎評選中,獲得了自然科學二等獎,成功入圍了一流學科建設大學。那麼,目前的雙非大學中,那些大學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呢?讓我們來盤點盤點。NO1,山西大學★2018年,山西省第十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揭曉。
  • 中科院金屬所唐雲龍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新聞—科學網
    10月18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溫州召開。會上舉行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 焦李成校友獲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獎傑出貢獻獎
    近日,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獎公布了今年新一屆獲獎名單,上海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1981屆本科校友焦李成獲傑出貢獻獎。焦李成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感知與計算、圖像理解與目標識別、深度學習與類腦計算,培養的十餘名博士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提名獎及陝西省優秀博士論文獎。研究成果獲包括青年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及省部級一等獎以上科技獎勵十餘項,出版了國內第一部《神經網絡系統理論》、《免疫優化計算、學習與識別》、《圖像多尺度幾何分析理論與應用》、《深度學習、識別與優化》等專著二十餘部,所發表的論著H指數為76。
  • 深耕自然語言處理近30年 百度CTO王海峰獲光華工程科技獎
    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舉行。該獎項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旨在對我國工程科技及管理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工程師進行表彰。百度CTO王海峰因其在人工智慧領域、尤其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卓越貢獻,成為AI產業界首位獲此殊榮的科技工作者。
  • 重磅:2020年國家科技獎初評項目第一完成人本科校友統計結果出爐
    日前,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正式公布了,本年度初評通過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從歷年國家三大獎初評結果和最終公布的結果看,最終獲獎的名單與初評結果相比不會有大的變動。鑑於國家科技獎的重要地位,高校校友獲國家科技獎項目的數量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其中本科校友數量尤其值得關注。
  • 國家科技獎初評結果,清北惜敗浙大,本科校友數被東北三校碾壓
    8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初評結果。高校獲國家科技獎項目的數量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其中本科校友數量尤其值得關注。今年清華、北大兩所高校國家科技獎初評結果依然比較可觀,不過總數惜敗浙大,多數獲獎人才是來自其他高校的本科畢業生。
  • 中國大學教育部科技獎排名:清華第一!上海交大第二、北大第三!
    10強中國雙一流大學教育部科技獎排行榜:國家雙一流大學中,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位居前三名;地方雙一流大學中,江蘇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工業大學位居前三名;非雙一流大學中,南京工程大學、鹽城工學院
  • 【中國青年報】中科院金屬所唐雲龍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中國青年報】中科院金屬所唐雲龍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2020-10-28 中國青年報 邱晨輝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近日舉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頒發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 2020中國大學國家科技獎排行榜:清華第一!上交第二!西交第四!
    國家「雙一流」大學排名前十:清華大學40項,列第1;上海交通大學25項,列第2;浙江大學24項,列第3;西安交通大學18項,居第4;北京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各17項,並列第5;東南大學15項,列第7;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4項,列第8;中南大學11項,居第9;同濟大學11項,居第10。
  • 西工大7名青年教授獲得「陝西省青年科技獎」
    2018年獲《科學中國人》「傑出青年科學家獎」,2017年獲首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獎」(西部唯一),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多次獲得Elsevier和IOP的年度最佳論文、年度亮點論文、最多下載論文、最多引用論文、Elsevier年度傑出審稿人等。陝西省青年科技獎獲獎者
  • 中國青年科技獎公布!
    中國青年科技獎公布! 10月18日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名單公布全國共有100名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榮獲此獎該獎前身為1987年由錢學森、朱光亞等老一輩科學家提議設立的「中國科協青年科技獎」,1994年更名為「中國青年科技獎」,是面向全國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獎項,旨在表彰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奮發有為砥礪建功,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
  • ...教授獲第十七屆江蘇省青年科技獎暨 "江蘇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
    金山網訊 1月7日,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江蘇大學蔡英鳳教授獲第十七屆江蘇省青年科技獎暨 " 江蘇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