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故去的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永不隕落的「星」

2021-02-10 化學加


吳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數學家

 

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時,吳文俊81歲。

 

他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數學家之一,其工作對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影響深遠。在拓撲學領域,他引進的示性類和示嵌類被稱為「吳示性類」和「吳示嵌類」,導出的示性類之間的關係式被稱為「吳公式」。上世紀70年代後期,他開創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領域,提出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被認為是自動推理領域的先驅性工作。

 

吳文俊曾提出東方數學的「使命」問題,並用其一生來解答。如今,人工智慧在政策的春風下蓬勃發展,「東方數學的使命」找到了最好的演武場。

 

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

 

獲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王選64歲,是迄今為止該獎項最年輕的的獲得者。

 

王選被譽為「當代畢昇」。他長期致力於文字、圖形和圖像的計算機處理研究,開發出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並形成產業,取代沿用了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推動了我國出版業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用盡一生探索創新,王選在遺囑中寫道:人總有一死。我將盡我最大努力,像當年攻克科研難關那樣,頑強地與疾病鬥爭,爭取恢復到輕度工作的水平,我還能為方正,尤其是為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黃昆(1919年9月2日-2005年7月6日),物理學家

 

獲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黃昆82歲。

 

作為我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黃昆從理論上預言了與晶格中雜質有關的X光漫散射,被稱為「黃散射」,並在六十年代獲實驗證實。他的多聲子躍遷理論,以「黃-裡斯因子」而著稱於世。他的理論對信息產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並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身患疾病的黃昆仍然堅持每天上午去研究所,和年輕人交流探討,或者翻閱資料,處理文件。一生不事張揚,一生默默耕耘,為科技事業鞠躬盡瘁,他在人們的心目中銘刻下了四個大字:「真人」黃昆。

 

劉東生(1917年11月22日-2008年3月6日),地球環境科學專家

 

獲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劉東生86歲。

 

劉東生在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領域,尤其在黃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創性研究成果。他使中國第四紀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居於國際地球科學前沿,在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中躋身世界前列。

 

60年如一日,他潛心地學研究,把黃土看成自己的生命。他說:「我不需要外國人來承認我,我們對祖國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就好。我們對黃土區的老百姓無愧。我們吃了他們的饅頭,我們給他們做了工作。」

 

葉篤正(1916年2月21日-2013年10月16日),氣象學家

 

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葉篤正89歲。

 

他開創了青藏高原氣象學,提出大氣能量頻散理論、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大氣運動的適應尺度理論,並積極倡導與可持續發展相聯繫的全球變化研究,對我國現代氣象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畢生治學氣象,篤信以事實服人,耄耋之年仍「笑攬風雲動」。葉篤正曾在87歲時堅持實地考察羅布泊。他也教育學生不迷信權威:「說『不』的學生好,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我也能從他的思想中受益。」

 

 

吳徵鎰(1916年6月13日-2013年6月20日),植物學家

 

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吳徵鎰91歲。

 

他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權威學者。在他的考察下,我國摸清了植物資源的基本家底。他提出建立「自然保護區」和「野生種質資源庫」,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作出了傑出貢獻。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說出每一種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種植物的習性、聽懂每一種植物的語言、理解每一種植物的情感,那麼吳徵鎰一定是其中一個。「原本山川,極命草木」,是他一生的寫照。

 

閔恩澤(1924年2月8日-2016年3月7日),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閔恩澤83歲。

 

閔恩澤被稱為「中國催化劑之父」,是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閔恩澤非常喜歡《西遊記》的主題歌,說這首歌體現了兩種精神,一種是「我挑著擔、你牽著馬」各盡所能的團隊精神;另一種是「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那種不懈追求、堅持到底的精神。這也正是閔恩澤創新之路的寫照。

 

徐光憲(1920年11月7日-2015年4月28日),化學家

 

獲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徐光憲88歲。

 

他在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稀土理論和配位化學、核燃料化學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科學貢獻。他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恆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該理論已廣泛應用於我國稀土分離工業,使我國實現了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產和應用大國的飛躍。

 

徐光憲常說,做研究工作如果沒有國家的需要,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科學研究應該時刻關注國家目標」。

 

王忠誠(1925年12月20日-2012年9月30日),神經外科專家

 

獲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王忠誠83歲。

 

他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編著了我國第一部神經外科專著《腦血管造影術》;率先在國內採用顯微神經外科技術,帶領科研團隊攻克了神經外科手術「禁區」,解決了許多世界性的醫學難題。在半個世紀的醫學生涯中,他為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壯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創新性貢獻。

 

病重的前幾年,王忠誠還組織講學團到新疆、內蒙古等地辦講座,診治疑難病症,為當地培養研究生。他常對學生講:「我希望你們拿起手術刀,在世界神經外科狀元榜上不斷刻上『中國』兩個字。」

 

谷超豪(1926年5月15日-2012年6月24日),數學家

 

獲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谷超豪83歲。

 

在當今核心數學前沿最活躍的三個分支――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及其交匯點上,谷超豪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八十多年的人生歷程中,他的科學研究事業始終與中國革命建設事業、教育事業緊密相連。

 

谷超豪先後涉足三個數學分支,除了應國家之所需,還有一個原因是為後人開路。他的學生曾說:「他帶著大家探索、開路,而等找到了一條通往金礦之路後,他就把金礦讓給跟隨他的年輕人去繼續挖掘,自己則帶著另一批年輕人去尋找另一個金礦。」

 

師昌緒(1918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

 

201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時,師昌緒92歲。

 

師昌緒一直致力於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工作,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高溫合金及新型合金鋼等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他的成果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由鍛造到鑄造、由實心到空心邁上兩個新臺階,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自主開發該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迄今為止已大量應用於我國戰機發動機。

 

大半個世紀,師昌緒投身科學事業,矢志報國。「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對中國做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師昌緒常說的這句話,凝聚了一位飽經滄桑的老知識分子的赤子情懷,歲月如炬,他一生燃燒。

 

謝家麟(1920年8月8日-2016年2月20日),加速器物理學家

 

2011年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時,謝家麟91歲。

 

謝家麟是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名字,和一系列加速器的頂尖技術連在一起:世界上第一臺醫用電子加速器、中國第一臺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近一個世紀的科技人生,他以2項世界原創、3項填補國內空白的科研成果,為我國高能粒子加速器從無到有並躋身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對於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謝家麟謙遜地說:「我只是很一般的平常人,不聰明也不能幹,我能獲獎說明一個人不管資質怎麼樣,只要不斷努力就能取得成就。」他也曾說過: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

 

2008年,第58605號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劉東生星」;2009年,第171448號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谷超豪星」;2010年,第48636號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黃昆星」;2010年,第30991號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閔恩澤星」……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忠誠篤行、奉獻一生的中國「脊梁」,中國的科學技術才得以一步步屹立於世界之林,中國的各項事業發展才有了更加堅實的智力支撐。

 

12位科學大家,在科學的宇宙裡,你們都是永不隕落的「星」。

(文/聶晨靜,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網、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報等)

相關焦點

  • 最強高校又一看點:33位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本科畢業高校!
    2000年以來,在所有科學技術方面的獎項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級別最高、分量最高、權威最高的獎項。自設立以來,只有33位科學家獲此殊榮。這些獲得者是傑出科學家中的傑出代表。如果獲獎者畢業於某所高校,所在高校自然覺得十分榮耀,也說明其培養人才能力強大。那麼,又有哪些高校畢業生曾經登上此項最高獎項榜單呢?這得拿事實與數據說話。
  • 這個獎,有84位院士、10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獲獎
    今年,高校8人,院士4人根據《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關於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獎勵的決定》,共有5位科學家獲得陳嘉庚科學獎,6位青年才俊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名單顯示,5位陳嘉庚科學獎獲獎者中,有4位來自高校;6位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中,有4位高校青年才俊。
  • 光明晚報:最高科技獎得主吳文俊逝世;南昌回應康復中心虐童
    ●我國與24個「一帶一路」國家互認文憑日前,教育部專門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推進共建
  • 近四年國家科技獎通用項目
    近四年國家科技獎(一等獎以上) 2016-2019年度,國內高校以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得37個一等獎以上項目,這些均是含金量最高的項目。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陸軍工程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各有1位教師斬獲最高科技獎。
  • 又一位巨星因「新冠」隕落,07年圖靈獎得主Edmund Clarke,享年75歲
    金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又一位巨星隕落!據最新消息,2007年圖靈獎得主、計算機科學家Edmund Clarke,因感染新冠肺炎,於北京時間12月23日上午不幸逝世。
  • 馮江華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被譽為國內工程界最高獎項
    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舉行。市科協主席、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馮江華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被譽為國內工程界最高獎項,由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准,由光華工程科技獎勵基金會管理,迄今已有機械、運載、信息、醫藥、工程管理等不同工程學科的304位科學家及1個團體獲獎。
  • 李蘭娟院士最高科技獎提名,500餘篇SCI論文的高福,為何沒提名?
    國家最高科技獎提名已經出爐,被提名總共有13位科學工作者。這13位科學工作者,都是國家級別的院士。在這被提名的13位院士中,李蘭娟院士位居排名第一位,同時她還是專家提名,與其他被提名的院士稍有不同。其餘的12位院士,都是教育部、中科院或者省份直接提名,而專家提名的檔次級別更高。01李蘭娟院士在非典抗擊和2020年的新型肺炎防治中,做出突出貢獻。
  • 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這項大獎公布:天津大學一舉躋身全國前列
    校友會2020第五輪學科評估前瞻分析報告,報告最新公布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全國創新爭先獎排名,2017-2020年,天津大學共計獲得4項全國創新爭先獎,位居全國第17位。全國創新爭先獎是國家科技獎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補充,是"國家科技獎項"與"重大人才計劃"的有機銜接,是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後,國家批准設立的又一個重要的科學技術獎項,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是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的傑出代表。
  • 1999年8月9日 我國設立國家最高科技獎
    1999年8月9日 我國設立國家最高科技獎 獲獎金額達五百萬元人民幣  在科學技術領域有傑出貢獻的中國公民,將有可能獲得由國家主席親自頒發的高達500萬元的獎金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
  • 中國核潛艇之父、天氣預報奠基人分別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最高科學技術獎提名15人,歷年人數最多。他們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恭喜黃旭華、曾慶存兩位院士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曾被世界衛生氣象組織授予國際氣象科學最高獎——「國際氣象組織獎」。提名制度改變:取消填寫論文期刊影響因子自1999年國務院發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以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就是我國最權威的政府科技獎勵,每年都是科技界的關注重點,該獎項分為5個,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等。
  • 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
    中青在線北京5月2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後,由國家批准設立的又一個重要科技獎項誕生了。今天,在5月30日我國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即將到來之際,旨在鼓勵科技工作者勇於創新的「全國創新爭先獎」對外揭曉,包括潘建偉、施一公在內的數百名科學家榜上有名。
  • 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地區國家科技獎排行前三
    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武漢大學位列華中地區國家科技獎排行前三湖北高教網訊:今日艾瑞深校友,最新發布校友會2016-2019年中國大學國家科技獎排行榜和2016-2019年中國大學國家科技獎學科排名。國家科技獎排名華中科技大學獲獎數17次,全國排名第6,華中地區第一。中南大學獲獎次數11次,全國排名第9,華中地區第二。武漢大學獲獎次數9次,全國排名第12,華中地區第三。
  • 李蘭娟院士入選最高科技獎候選人,為何要提及高福院士?
    李蘭娟院士提名最高科技獎,高福院士卻沒戲?一文超500萬閱讀這一篇題目為《大反轉:李院士提名最高科技獎,身兼要職資歷老的高福院士卻沒戲》的文章,超500萬閱讀,在線上引起了人們的熱議。該篇文章的作者真是放「狠招」了,拿李蘭娟院士和高福院士來做對比,藉此來吸引讀者的眼球,對於這樣的做法,雖然斬獲了很高的流量,憑藉這篇文章,該位作者也賺到了不少的收益,但卻讓人感到心寒。
  • ...教授獲第十七屆江蘇省青年科技獎暨 "江蘇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
    金山網訊 1月7日,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江蘇大學蔡英鳳教授獲第十七屆江蘇省青年科技獎暨 " 江蘇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
  • 2020中國大學國家科技獎排行榜發布,清華大學雄居第一
    國家科技獎是中國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獎,是全國學科評估最重要的標誌性指標之一國家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獎,分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個獎項。
  • 雲頂之弈10.12陣容暗星隕落陣容怎麼搭配 新版本最強陣容推薦
    雲頂之弈10.12陣容暗星隕落陣容怎麼搭配?雲頂之弈新版本最強陣容如何搭配?雲頂之弈新版本最強陣容是什麼?在雲頂之弈這一遊戲中,包含有非常多的陣容。想必有不少的小夥伴們都想知道吧,下面是至尊藍月激活碼領取方法,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吧。
  • 致敬國家脊梁,盤點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2020年度的國家科技獎已經開始評審。很高興看到鍾南山院士領導的團隊也入圍其中。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我國頒發的所有獎項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個。歷屆獲得者,無一不是為我們國家強盛、民族振興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堪稱國家支柱、民族脊梁。
  • 近十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都畢業於這些名牌大學:北大清華等
    國家最高科技獎,含金量可以說是最高的,那麼近十年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都畢業於哪些院校呢?2010年:師昌緒,王振義師昌緒,1941年,考入國立西北工學院礦冶系。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是北大校友。2017年,王澤山,侯雲德1960年王澤山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本科畢業後,進入炮兵工程學院工作。
  •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侯雲德是寧波女婿!夫人在慈城長大
    (資料圖:侯雲德)  今天(1月8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備受矚目的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了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82歲的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和88歲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侯雲德院士,前者被業界稱為「火藥王」,後者是「中國幹擾素之父」。  消息一發布,記者就收到了慈城地方文化研究專家錢文華發來的消息:侯雲德院士是寧波女婿!
  • 國家科技獎初評結果,清北惜敗浙大,本科校友數被東北三校碾壓
    8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初評結果。高校獲國家科技獎項目的數量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其中本科校友數量尤其值得關注。今年清華、北大兩所高校國家科技獎初評結果依然比較可觀,不過總數惜敗浙大,多數獲獎人才是來自其他高校的本科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