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來越多的餐企都開始強調「食材原產地戰略」,為什麼效果卻千差萬別?好食材這張牌怎麼打更有力?
前一段時間,內參在南京舉辦的小灶課堂上,小廚娘、西尾抹茶、谷語有曰等南京代表品牌在強調場景力的同時,都提到對好食材戰略的重視,很多甚至會把食材作為賣點力推。
再向全國市場縱深,以巴奴、喜家德為代表的頭部品牌把「原產地好食材」上升到企業戰略,更多的新興崛起品牌包括很多傳統街邊店,也開始在宣傳中強調「辣椒、花椒、大米和水」等原產地食材的價值。把單純強調食材的品質,進一步利用「原產地標籤」來精準表達。
01
從「食材升級」到「原產地戰略」
他們遭遇了這些痛點
2018年已經過半,餐飲人在盤點和交流自己的品牌戰略時,普遍對消費升級有所反思,最直觀的體現在供應鏈食材端。內參君和多位餐飲人交流,發現他們普遍有這三個痛點:
品質和價格不夠穩定
只能投錢投人盯在現場
隨著品牌體量的擴張,對食材的需求也會與日俱增,從原產地獲得穩定食材貨源的難度隨之增加。
某川渝小吃品牌創始人告訴內參君,他們擁有四十多家連鎖店,對做辣椒油的底料需求量很大。儘管供應鏈已經很標準化,他仍然每個月派人飛往成都辣椒油供應商處,盯著對方現場炒制,然後由自己工作人員打包發貨。
「開始沒經驗我們吃過虧。炒制辣椒麵的過程中你稍微不注意,師傅就可能偷偷給你加進去去年或前年的邊角料,這樣的東西拿回來,做出來的辣椒油口感差別很大,有顧客專門還提過意見。所以我們寧可出機票出人去全程監督,也要保證出品的穩定。」
自建供應鏈仍有局限
可能錯失對市場變化的感知
井格重慶火鍋的聯合創始人金睿表示,擴張到14家店時,企業花了半年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上了中央廚房,卻很快決定停掉。
「即使標準化問題解決了,但很快發現新問題,比如生產計劃很難和門店實際需求始終匹配,經常出現原料不夠用或者備貨過多浪費。我們決定把專業事給專業人做,把中央廚房關停了。」他說。
工業化生產和管理不是餐飲人的強項,在供應鏈上投入太多精力,會忽略對市場端的感知,反而會錯失市場競爭機會。事實上,即使下血本建立了自己的供應鏈,由於餐飲原材料眾多,對於一些時令或者用量較小的食材,仍然存在盲點。
缺乏創新的營銷手段
「最後10米」的問題解決不好
一家以食材作為重要賣點的餐飲品牌負責人告訴內參君,如何挖掘優質食材的營銷點,使得它對消費者更富吸引力,這是他們眼下最頭疼的問題。
「原產地戰略」解決了食材從原產地到餐廳後廚的問題,然而從後廚到端上餐桌的「最後10米」,才是消費者近距離觀察體驗的重要階段。
當食材被做成菜餚,原料的優劣在此時卻表現得並不夠直觀——經過了多重烹飪和調味,食材的本味被部分掩蓋,而消費者本身對於食材的認識也不足以分清楚好壞。
「通過主題營銷活動,讓服務人員在用餐過程中有意強調,或者將食材擺在餐廳裡,這些手段我都覺得還不夠生動,但是找不出更好方法。」他說。
02
讓好食材變成一種體驗
可以探索這兩個方向
對食材的營銷,餐飲品牌的手段普遍單一,常常一廂情願地宣揚食材的新鮮、珍稀和昂貴,但食客往往並沒有get到這些點,讓他們在供應鏈的投入打了折扣。這兩年,以場景體驗制勝的品牌層出不窮。而食材和場景體驗相結合,正是最新的突破點。
把食材營銷出去
不妨學學「網紅店」
在發掘原產地好食材的營銷點上,餐廳應該向兩類品牌學習,一類是善用媒體的餐企,一類是善於打造場景的網紅店。
西貝是前者中的典型案例,一道新菜「水盆羊肉」的上市,賺足了全國吃貨的眼球。
從菜品的研發階段,西貝就開始利用市場調查引起外界關注。之後,內容營銷團隊開始籌備這款新菜的話題互動,從微博、知乎等多個渠道進行話題營銷。隨後,西貝通過線上在11個城市推出了「水盆羊肉」品鑑會邀請。
上市之前,西貝還通過微信、微博、知乎、今日頭條、美團點評等傳播渠道全面推新,「水盆羊肉」新品上市第一天,西貝官方微信、微博聯動推送營銷內容。這道菜從研發、試吃到上市首日,累計共獲得了1600萬+的全網關注量。
小廚娘品牌市場部負責人王振海也提到,善於營造良好場景體驗的網紅店,在門店裝修、網絡傳播、菜品創新和用餐服務等多個維度,都能為消費者創造出「超預期」的感受,這些都可以合理移植到對食材的營銷上。
「比如把特色原材料變成門店軟裝、從食材當中尋找娛樂性話題,都值得打『食材牌』的餐廳深入研究。」王振海說。
尋找更可靠的平臺
用專業第三方來加分
供應鏈正成為餐飲競爭的高階壁壘,沒財力和能力自建供應鏈,尋找代工又擔心品質不可控,很多連鎖型的餐飲企業,正把目光投向專業的第三方供應鏈和渠道巨頭。
從火鍋、烤魚、酸菜魚到中式快餐,很多15-50家門店的連鎖品牌,紛紛主動把食材「外包」給專業第三方,從最主要的主打食材、調味料、醬汁到果蔬青菜交出去,然後輕裝上陣實現更快速的擴展,更安全的品控。
深耕中國餐飲市場20年的麥德龍,早在餐飲業興起「原產地戰略」10年前的2007年,就成立麥諮達可追溯系統,建立了食材「口口安心、源自品質」的全程可追溯體系。
在確保食材源頭高標準的前提下,對農產品的加工、包裝、和運輸等環節,實行嚴格的控制和記錄,讓每一個過程都能被追溯。
目前,麥諮達可追溯系統已涵蓋4000多種可追溯商品,包括果蔬、畜禽製品、奶製品、水產品和綜合類五大產品線,對上下遊公司、加工工廠人員和農民做了培訓,可追溯商品來源涉及諸多企業和基地,基本上覆蓋全國各地。
只需掃描可追溯碼,就能知道食材的全部生長過程,包括來自哪個農場、相應種植面積、土壤和灌溉水等狀況,連植保操作員及植保記錄也一清二楚;與此同時,還能查詢到產品的分揀、包裝過程,從採摘、分選、包裝到運輸信息以及物流溫度控制,也都一目了然。
某連鎖火鍋和西餐廳的兩位負責人向內參君表示:這兩年食安問題頻發,選擇專業的第三方供應商,即便成本高一點但對品牌是一道防火牆,應該把它視為投資而不是簡單的成本。到春節前後,很多批發市場關門,像麥德龍依然正常營業配送,對品牌更有保障。
真正的全程可追溯,不但免去了餐企派人「盯梢」,更能夠通過門店的巧妙設置成為新的顧客信任點,讓食客體驗感增加時,對品牌的出品理念認識更直觀。
(來源:餐飲老闆內參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