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全社會對感恩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而對當代的大學生來說,感恩絕不是口頭上簡單的一說,學會感恩,擁有感恩之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奉獻意識和健全人格的表現。而在高校資助工作過程中,學生在收到國家資助時,是覺得理所應當還是懷著感恩之心努力學習報效國家,這是高校資助工作在完成基本的資金發放後急需要解決的問題。以下是針對二級學院貧困受資助大學開展感恩教育具體措施的幾點不成熟建議,以供探討:
一、新生入學時開展以學院、班級為單位宣傳國家資助政策
每年秋季開學,各個二級學院都會接到學校下達各個工作的通知,其中以助學金評選為重要任務之一。各院系將通知下達到各個班級輔導員同時院系相關部門則負責主要通知,材料收集以及整理。學院配合學校資助中心工作,以宣傳國家資助政策,加強大學生誠信、感恩教育為中心,引導全體師生深入學習國家學生資助政策,激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克服困難、自強自立、努力成才。學院將制定資助宣傳月的活動方案,召開針對全院的專題會議,對各班班長和學生幹部進行系統的培訓,制定了針對「學生資動政策宣傳月」的工作的方案,統一部署工作安排;各個輔導員、學生幹部分工開展,在所在專業班級中召開主題教言系列的宣傳方案,認真學習和宣傳相關資助宣傳內容,讓學生深入了解,確保國家對大學生的各項資助政策得到更好地貫徹和落實,讓資助政策深入到我院的每一個學生心中。
二、資助過程突出學生接受的儀式感
近年來,國家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政策也越來越完善,作為受資助的大學生應該學會感恩國家,感恩學校,這樣不僅能夠讓大學生更加為努力學習增加動力,更能增強大學生感恩的心,提高他們的感恩意識。作為代理國家資助貧困大學生的學校應該通過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儀式,加深國家資助目的性。學前教育近幾年做法是:一,在每次資助金發放到位前,各班級輔導員開展受資大學生談話,讓輔導員了解每一位受資助學生的家庭情況,對特殊情況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其中應該關注受資學生的生活情況,一方面具體了解他們的消費方向,對於一些家庭確實貧困而又奢侈的學生進行教育,另一方面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樂於學習,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同時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讓他們在家庭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有信心去學習。第二資助金到位之後,輔導員應對受資學生開展座談會,讓受資助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談談受資助以後的感受,以及自己的變化。外表、內心、學習、生活等等一系列以資助金為軸心的自身變化,大家相互交流談及真切感受。以上兩個方面是各班輔導員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做出的談話自己座談會,每個月至少需要進行一次該活動。第三方面,院系舉辦可受資助學生志願者服務活動,由院系志願者服務部承辦,定期舉行志願活動。讓受資助大學生主動關愛老人兒童等等,培養感恩意識。
三、加強感恩教育的宣傳工作,增強責任意識
感恩教育工作一直都受學院重視,在班會、團組織生活中各班在輔導員的帶領下都需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主題教育,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個人感恩意識的提升,同時在班級團體這一氛圍中展示感恩,更利於同學們的感恩學習。另外學院也通過社會實踐的活動來讓同學們體會感恩,從實踐中了解到感恩的作用。與此同時,學院的通過勤工助學來體現對受資助學生的感恩教育,每學期學管中心都會在貧困建卡群以及班長群裡發放勤工助學招聘通知,以貧困建卡同學為優先其次是建檔同學,一方面這樣利於對貧困生的資助,另一方面讓受資助學生為學院服務,體現感恩之情,增強責任意識,受資助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愛。
四、創新感恩教育的方式,延伸感恩教育觸角
首先,應該培養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感恩觀,感恩並非與生俱來的天性,它需要教育來點撥和引導,要通過教育來幫助人們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並對其回饋以感恩的眼光,從而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德和責任,進而外化為感恩的行為。然後也不得不鼓勵貧困大學生參加義工、勤工儉學等社會實踐,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必然要開展社會實踐,可以鼓勵貧困大學生懷著感恩之心參加一些社會義務活動,如義工、志願者等,讓貧困大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幫助他人的快樂,從而形成回報社會的感恩意識;還可以鼓勵貧困大學生參加一些勤工儉學活動,一方面可以減輕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可以幫助貧困大學生樹立自食其力的意識,減少對資助的依賴思想,還可以幫助貧困大學生建立自信。其次應該為大家樹立貼近生活、打動人心的學習榜樣,在感恩教育的實踐中,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但輿論中榜樣的形象過於高大,與普通學生距離太大,無法取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應選取貼近生活、打動人心的實例進行宣傳,如「感動中國」中到貴州支教的貧困大學生徐本禹,自強不息的貧困大學生洪戰輝,以及身邊其他不畏生活艱辛、努力成材的貧困學生事跡的大力宣傳,來喚起學生的孝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感恩教育中,一定要用鮮活的事例和事實說話,以激發學生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情感。最後感恩教育要引導貧困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感恩意識,樹立正確的感恩觀。
五、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構建現代的網上思想交流平臺
傳統感恩教育主要是通過感恩主題演講以及感恩案例分析,這種方式只是通過口頭語言的講述來理解感恩,雖然這種方式有即時作用,能夠讓學生在演講的時間有深切感受,但是這種感受並不是真切的,只有真正通過實踐才能感受到,所以通過多方位的感恩信息接收才能真切地感受。學院通過建立建卡貧困生群自己貧困建檔群,受資助學生可以在群裡面參與感恩教育活動的討論以及通過聊天讓他們相互交流,談談自己受資助的感受。同時,每月一次開展群內交流活動,受資助學生可以通過群裡提出對於資助的問題,也可以在交流中提升感恩意識。
六、加強對受資助學生監督,完善獎學金評定製度
學院成立以班級評定委員會,學管中心資助監督組,輔導員審查,學生舉報等的多層級的國家獎助款監督體系。對學院貧困生認定、學生獎助金評選和獎助金使用等過程以及受獎助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監督和教育,形成長效監督教育機制。在評比期做好監督,並制定「資助款召回制度」,若受助大學生出現曠課、打架等嚴重違反校紀校規的行為以及考試不及格等情況。此類行為將作為下一年評定助學金的參考標準。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首批建設的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高校精準資助育人的路徑與策略,編號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