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

2020-12-11 光明網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實施感恩教育,對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促進個體的自身發展、增強社會的信譽度

等具有重要意義。

和諧社會呼喚感恩教育

實施感恩教育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素質,是做人起碼的修養,更應是大學生必備的基本道德素質。作為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應該懂得什麼是感恩。當代大學生基本上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他們所接觸和感受到的多是經濟社會中個人的存在價值,而對「知恩圖報」等中國的傳統美德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經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傾向,把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關懷和幫助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應該通過向大學生進行傳統的感恩思想教育來引導和提升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讓他們自覺自愿地接受和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態回報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關懷呵護,並使感恩成為自己做人的基本準則。

感恩教育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是決定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因素。感恩是傳統美德,是真善美的行為,是人文素質的重要內容。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講道德、講誠信的人,他們在為人處事方面肯定會贏得人們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為受社會歡迎的人,容易獲得承擔一定責任的工作和崗位,從而得到相應的鍛鍊迅速成長起來,適應社會的能力大大增強。

感恩教育有利於提升大學生感恩母校和他人的意識,增強回報社會的責任感。近年來,有不少貧困大學生依靠社會資助和國家助學貸款完成了大學學業,但其中一些大學生畢業後對國家的助學貸款不予償還;有些大學生對學校催交學費和貸款表示不滿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學生畢業後在工作崗位上獲得出國深造的機會,學成後卻毀約不回單位工作;有些企業為到本單位工作的畢業生墊付了所欠學費,然而工作一、兩年後,學生跳槽時卻義無返顧,甚至不還企業為自己墊付的學費。這些現象充分說明感恩教育對增強大學生認識社會和回報社會的重要作用。

在實踐中實施感恩教育

教會學生識恩、知恩。在現實社會中,凡是具有愛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圖報的人,他們處處為別人著想、以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為重,他們是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加強傳統美德教育,讓學生懂得知恩圖報。通過傳統美德教育,使大學生不但自覺感恩報恩,而且唾棄現實生活中那些「知恩不報」或「恩將仇報」的行為,這無形中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大學生對父母的養育應懷有感恩之心;大學生對師長的教誨應有感恩之意;大學生對社會的救助應存有感恩之情。

以「八榮八恥」為切入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提升大學生感恩意識。河北省燕山大學為了深入貫徹和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切實加強學校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營造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學校黨委學工部下發了《關於舉辦「知榮明恥尚德修身塑造健康人格」系列活動的通知》。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開展了以「孝親、敬師、愛校、報國」為主題,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內容的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動,旨在喚醒大學生的感恩意識,使大學生對父母感恩、對生活感恩,對一切給予過自己幫助的人感恩,進而增強大學生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和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意識,進一步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和諧。並在本院活動開展的基礎上向全校發出了倡議書,開啟了整個學校以感恩活動為主題的傳統美德教育活動的序幕,得到各學院的積極響應。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大學生無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力軍,然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對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眾多大學生關心的熱門話題,而對於如何承擔責任、奉獻社會他們卻很少涉及。一些人總是抱怨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虧欠」,卻不想自己給予了他人和社會什麼。一些大學生為了虛榮心,不願談及受過國家和他人的資助。大學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強烈的責任感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只有對家庭、他人和社會常懷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和諧社會不但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更是人與人的和諧。生活在社會大家庭裡的大學生們,受到許許多多恩澤,有國家的培養,大自然的給予,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親友的關愛,他人的服務,陷入困境時好心人的救助等等。大學生只有學會感恩,才會少些抱怨、仇恨和對抗,多些寬厚、友善和快樂;才會對生活寄以希望,對別人施以愛心,對工作懷以敬意,對社會予以回報;才能在社會中與人和諧相處。懷感恩之心,行報恩之舉,應當成為每個大學生的行為準則。我們應該通過感恩教育,樹立起知恩圖報的社會風範,讓這個世界充滿友愛,以期實現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三大和諧,進而升華我們的人格魅力,輝煌我們的民族精神。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不斷加強感恩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相關焦點

  • 中南大學採取多項措施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
    中南大學採取多項措施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 2008-07-03   中南大學把開展感恩教育作為培養大學生崇高理想信念、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強烈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精神的重要途徑,採取多項措施,
  • 大學生感恩教育與責任意識的培養
    感恩教育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以感恩教育為切入點推進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十分必要且可行,這對於豐富感恩教育的內涵和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遵循一定的教育規律,運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大學生學會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完善和健全大學生的人格。
  • 面向受資助大學生開展感恩教育的措施建議
    學院配合學校資助中心工作,以宣傳國家資助政策,加強大學生誠信、感恩教育為中心,引導全體師生深入學習國家學生資助政策,激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克服困難、自強自立、努力成才。讓受資助大學生主動關愛老人兒童等等,培養感恩意識。三、加強感恩教育的宣傳工作,增強責任意識 感恩教育工作一直都受學院重視,在班會、團組織生活中各班在輔導員的帶領下都需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主題教育,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個人感恩意識的提升,同時在班級團體這一氛圍中展示感恩,更利於同學們的感恩學習。
  • 感恩教育,培養高尚的人
    「感恩」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裡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類生活的重要情感行為,這種情感和行為包含著尊敬師長、關愛他人、回報祖國、珍愛生命、追求和諧等倫理價值。一顆顆感恩的心,組合成社會的良心、善心與愛心。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社會培養出健康和高尚的人。
  • 石家莊:「感恩教育」啟迪大學生感恩的心
    據了解,這是由石家莊市委宣傳部、石家莊市教育局、共青團石家莊市委在全市近60所大中專院校學生中聯合開展的轟轟烈烈的「感恩教育」活動的一幕。據石家莊市教育局統計,參加此次活動的大中專學生近10萬名。  「感恩教育」活動發起人之一、石家莊市委宣傳部城宣處處長李剛介紹說,活動共包括四個方面,即:算一筆感恩帳,每個學生將自己一年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等各項花費算個總帳,再把父母一年的總收入算個總帳;寫一封感恩信;舉辦一次感恩演講;實現一次感恩行動。
  • 加強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加強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堅定理想信念是基礎,投身報國實踐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和講話精神為我們紮實做好新時代青年工作,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面臨外部環境日趨複雜的挑戰。
  • 大學生只有學會感恩,才能懂得什麼是幸福,才能擁有陽光心態!
    大學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只有向大學生傳播感恩教育,才能保證中華民族的繼續強大;只有加強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才能確保中國文化的發揚光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千方百計地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使感恩意識真正地植根於每位大學生的心中,力求讓大學生切身感受到「感恩」這一傳統美德在塑造人類美好人生中的重要作用,重實效地抓好感恩教育,讓「感恩」得以傳承和發揚。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青年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作為當代大學生更有義務傳承和弘揚感恩文化。
  • 加強大學生幸福能力培養
    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如何理解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及創造幸福,不僅關係到其個體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整個社會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是一種體驗,更是一種能力。因此,高校要把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念,培養學生認知幸福、體驗幸福進而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不缺少感受幸福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感受幸福的能力也需要相應提升。
  • 上海:新學期眾多高校開展大學生感恩教育活動
    記者獲悉,為了迎接新學期,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寒假中,不少高校都對大學生開展了感恩教育。上海師範大學更是在開學前推出了「感恩家庭」主題活動,呼籲大學生向養育他們成人的父母家人感恩。  開學前,「你給爸媽織『圍脖』了嗎」成了上師大學生們網上互相詢問得最多的問題。原來這是該校團委組織開展的「暖心窩,匯你我」感恩父母祝福短語徵集活動引起的巨大反響。
  • 不懂得感恩的大學生不值得社會資助
    (據《今日早報》 6月6日)  作為大學生,懂得感恩,懂得在收到社會資助後反哺社會,這其實是理應具備的基本道德素質,是道德層面上的東西,本無所謂協議,攜程網這次資助卻要求用協議的方式約束學生道德,難怪會有同學產生異議。然而,從現實層面看,我認為攜程網的做法十分必要。  一些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薄弱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感恩」這個詞語早已非道德所能夠約束。
  • 關於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
    52所高等學校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成立了"加強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協作組"。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
  • 河南師範大學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助推大學生健康成長
    河南師範大學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助推大學生健康成長 2012-11-06 來源:河南省教育廳   近年來,河南師範大學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探索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 加強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
    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能讓青年學子從黨發展壯大的歷史、新中國砥礪奮進的歷史中汲取養分和智慧,使他們堅持以史為鑑,更加珍惜目前我國所取得的成就,了解到這些成就來之不易,從而激勵大學生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努力。  高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就要通過講好黨史和新中國史,提升大學生對新時代中國歷史方位的認知。
  • 讓感恩教育走進學生內心
    本報訊(記者 李見新 通訊員朱四倍)近日,信陽師範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舉辦了「一封家書」感恩教育主題班會。班會分為「四看、一寫、一分享」三部分。「四看」,即一看該校國際教育學院拍攝的感恩教育短片《懂你》,二看學生家長寄語視頻《期盼》,三看感恩視頻《跪羊圖》,四看父母、親人寄來的一封家書;「一寫」,即現場給爸爸媽媽寫一封信;「一分享」,即同學們分享參加感恩教育主題班會的感受。「將感恩教育作為大學第一課,抓住了關鍵,又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學生成長實際。」
  • 加強大學生價值觀自信教育實現從自覺、自律到自為
    原標題:加強大學生價值觀自信教育實現從自覺、自律到自為   【思想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強調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的提出,對大學生開展好價值觀自信教育與引導,開展相關的深化研究和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華中農業大學切實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
    華中農業大學切實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 2018-04-02 來源:華中農業大學   整合教育資源。實施校內多部門聯動,明確安全教育責任分工,嚴格落實學院安全教育責任,打造齊抓共管宣傳教育格局。加強與校外有關部門聯繫,利用屬地公、檢、法等部門資源,開展法治宣傳和安全教育。  豐富教育載體。結合社情校情,編寫大學生安全知識讀本,製作安全宣傳教育PPT,由學校相關部門和學院負責同志為新生專門講授安全知識,上好新生入學第一課。
  • 同濟大學「五項教育」全過程加強大學生學術誠信
    同濟大學「五項教育」全過程加強大學生學術誠信 2010-06-22   同濟大學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學術誠信教育,將其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來抓,通過抓好新生教育、日常教育、學生朋輩教育
  • 信陽師範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舉辦感恩教育班會
    近日,信陽師範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舉辦「一封家書」主題班會,對今年秋季新入學的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在班會上,吳洋同學現場為父母寫完一封家書後,動情地對記者說。 班會在播放靜心曲、觀看視頻《懂你》、閱讀父母寄來的一封信、觀看視頻《跪羊圖》、給父母寫一封家書等環節中逐次遞進。
  • 如何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
    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國情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知我國的現實國情,明確自身的歷史責任,提升個體使命感與自覺意識。第二,以中國精神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提供動力支持。中國夢的核心是中國精神,而中國精神的實質就是愛國主義、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等品質,這些品質也是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動力與基礎。首先,加強大學生的成就感、幸福感與獲得感教育。
  • 新時期加強高職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強職業素養教育能夠增強高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不僅關注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畢業生的隱性職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畢業生的職業素養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時,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就業困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