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基因組 大小差異高達6.4倍之多

2020-12-16 環球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趙若蘋)蝴蝶因其形態多樣性,自達爾文時代就作為研究物種適應性進化的重要類群之一,近幾年更被認為是研究形態遺傳、進化和發育的理想模型,並成為發育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種群遺傳學、保護生物學和生態學等研究領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記者近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進化基因組學與基因起源研究組在進行蝴蝶基因組大小進化方面的研究時,發現不同科屬之間,竟存在很大差異。

此前,昆明動物研究所李學燕副研究員帶領的昆蟲研究團隊在2015年完成所有蝴蝶模式種金鳳蝶及其近緣種柑橘鳳蝶兩種鳳蝶基因組的基因編輯,並以蝴蝶為例首次實現野生昆蟲的基因編輯。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於2017年啟動了蝴蝶譜系基因組計劃。作為蝴蝶譜系基因組計劃的第一步和基礎,該團隊利用流式技術測定了涵蓋中國分布所有科和幾乎所有亞科共67種蝴蝶的基因組DNA含量,並利用二代測序技術,對其線粒體基因組進行組裝,其中1個亞科23屬59種的線粒體基因組為首次報導。結合公共資料庫中的基因組大小和線粒體基因組數據,他們構建了6科29亞科145屬264種蝴蝶的蝴蝶系統發育樹,並在此系統發育框架上探討了6科24亞科71屬共106種蝴蝶基因組大小的進化。

研究結果表明,蝴蝶的基因組大小(一個基因組中所擁有的DNA含量,一般以重量計算)在蛺蝶科0.203皮克到鳳蝶科的1.287皮克之間,差異達6.4倍之多。而科內差異最大的是鳳蝶科達5.9倍,其次是蛺蝶科達4.8倍,其餘粉蝶科為4.4倍、灰蝶科為2.6倍、弄蝶科為2.2倍、蜆蝶科為1.8倍。

研究還表明,蝴蝶的祖先基因組大小約為0.5皮克,不同亞科或族的某些祖先基因組大小的增減事件,導致了現生蝴蝶基因組大小的多樣性變異。這些研究結果不僅為蝴蝶基因組大小的進化提供了新見解,而且也為未來的基因組測序計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研究成果以《蝴蝶基因組大小的變異(昆蟲綱,鱗翅目,蝶總科):徹底的系統發育比較》為題,在線發表在昆蟲學期刊《系統昆蟲學》上。

相關焦點

  • 蝴蝶基因組大小進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2015年完成所有蝴蝶模式種金鳳蝶及其近緣種柑橘鳳蝶兩種鳳蝶基因組,以蝴蝶為例首次實現野生昆蟲的基因編輯(Li et al., 2015,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此基礎上,為了在蝴蝶系統發育的更大尺度下更好地探討蝴蝶形態等表型多樣性進化的遺傳基礎,於2017年啟動了蝴蝶譜系基因組計劃。
  • 上海行業工資差距高達6.4倍(圖)
    上海各行業收入最高差6.4倍  居民收入佔GDP比重19年來從41.83%降至36.37% 政府、企業佔比均增加 民盟擬建議上海申請單獨提高個稅起徵點 並將居民收入佔比升至50-60%    圖中數據來自民盟上海市委日前完成的收入分配調研結果
  • (偽)從零開始學轉錄組(7):差異基因表達分析
    基本任務是得到差異分析結果,進階任務是比較多個差異分析結果的異同點。目錄原先三個樣本的HTSeq-count計數的數據可以在我的GitHub中找到,但是前面已經說過Jimmy失誤讓我們分析的人類就只有3個樣本, 另外一個樣本需要從另一批數據獲取(請注意batch effect),所以不能保證每一組都有兩個重複。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是3個不同亞基因組形成的異源六倍體物種(AABBDD),由早期的野生二粒小麥與粗山羊草天然雜交而來。其基因組非常龐大且結構異常複雜,富含大量的重複序列,這些特點使得小麥基因組學的研究遠遠落後於水稻和玉米等二倍體植物,嚴重製約了小麥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工作的深入。
  • 又一壯舉:比人類基因組大6倍的小麥基因終於被他們搞清楚了
    在大約8000年以前,亞洲西部肥沃新月地帶,四倍體小麥又和野生粗山羊草(含有DD基因組)自發雜交進而產生了六倍體小麥(含有AABBDD基因組)。用官方的說法就是異源多倍體基因組。因此,小麥基因組體量龐大又複雜。有多大?大約是人類基因組的6倍,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有多複雜?
  • 原創解讀| 基因流動和染色體重排在麵包小麥基因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
    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是世界重要主糧作物之一,擁有三個不同的基因組A、B和D,是一個異源六倍體。在約一萬年前,通過二倍體節節麥(DD)和四倍體硬粒小麥(AABB)自然雜交形成。由於參與最初雜交的個體數量有限,再加上隨後的近親繁殖,使得其遺傳多樣性水平顯著降低,尤其是在D基因組中,這極大地限制了育種家培育優良新品種的能力。
  • 研究揭示單卵雙胞胎生殖系基因組之間的差異
    研究揭示單卵雙胞胎生殖系基因組之間的差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25:32 冰島大學Kari Stefansson、Daniel F.
  • 社會基因組學長文翻譯-該如何面對先天差異和種族問題
    更多在過去的十年裡,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已經開始與遺傳學家合作,研究人類基因組的差異是如何與人的行為和社會差異聯繫在一起的。待回答的問題包括: 為什麼我們中的一些人比其他人有更強的主觀幸福感?為什麼有些人在學校裡比其他人走得更遠?說到收入,為什麼有些人賺得多,有些人賺得少?
  • 蝴蝶翅膀顏色季節性變化的基因調節
    蝴蝶翅膀顏色季節性變化的基因調節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8 21:45:17 美國康奈爾大學Robert D. Reed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李寧院士團隊關於鴨基因組的論文在Nature Genetics發表(圖文)
    在該研究中,科研人員測定了高達64倍測序深度的全基因組序列,構建了覆蓋全基因組95%以上、Scaffold總長度為1.1Gb的高質量序列精細圖譜,以及包含3百萬個SNP位點、2960個複製片段的高密度結構變異圖譜。結合基因組注釋,預測了19144個編碼基因和807個非編碼基因。鴨序列精細圖譜、結構變異圖譜和基因圖譜為家禽,尤其是水禽進化和功能基因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源。
  • 基因結構預測新利器-ONT全長轉錄組
    總之三種方法各有優劣,如同源預測受限於近緣物種注釋質量,但在近緣物種注釋質量較高的前提下可以實現大多數基因的準確注釋;從頭預測,預測基因數量多,但完整度好,不容易丟失一些基因,尤其是在近緣物種中沒有的新基因,但其不可避免引入一些假的預測結果;轉錄組預測,準確度最高,但由於表達的基因一般也就只有60%~70%左右,所以檢測到的基因數量有限。
  • 差異基因展示之對稱散點圖
    偶爾昨天幫師姐分析做的一個圖很好看,就想展示一波;偶爾今天寫了個簡書;偶爾的偶爾,今天中午有點時間,那就搬運過來:之前大家展示差異基因最常用的是這個rm(list=ls())#清除環境變量setwd("")#設置工作路徑#讀取示例數據express <- read.delim('gene_diff.txt', sep = '\t')#RNA-seq差異分析後的數據
  • 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反芻動物演化背後的遺傳機制|Science述評
    研究人員比較反芻動物祖先基因組的進化速率後發現,反芻動物祖先進化速率(~1.5 × 10-9),明顯高於其它哺乳動物(t-檢驗, P <0.01)而進化速率與體型大小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係。種群歷史動態分析(PSMC)結果表明, 相同食性和棲息地的反芻動物,它們種群大小變化規律卻有明顯區別,這可能預示不同反芻動物對環境中生物和非生物的變化有著不同的應對機制。
  • 中國農大孫振鈞團隊Nature子刊封面文章:通過全基因組學分析揭示蚯蚓全球分布的分子機制
    皮質遠盲蚓(Amynthas corticis)是一種東亞起源並通過物理傳播入侵到世界各地的廣布種蚯蚓,有研究認為該種蚯蚓的入侵性是與其獨特的基因組特徵(多倍體)和生殖方式(孤雌生殖)相關的。多倍體可以為蚯蚓提供更多用於演化或表達優勢性狀的基因組材料,而孤雌生殖則可以幫助蚯蚓更穩定地保留優良性狀。
  • 什麼是多基因遺傳都有哪些特徵
    性別和種族的差異①有些多基因病有性別的差異和種族的差異如先天性幽門狹窄,男子為女子的5倍;先天性髖脫臼,日本人發病率是美國人的10倍。如唇裂的黑人中發病率為0.04‰,白人為1‰,而黃種人為1.7‰,且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又如無腦兒在英國發病率為2%,在北歐為0.05%,且婦性高於男性。
  • 多組學結合互作技術確定RPS4Y1是VKH疾病中重要的CsA和CS抗性基因
    在Vogt-Koyanagi-Harada (VKH)疾病模型中,通過轉錄組學(RNA-seq)、蛋白質組學(iTRAQ)體外檢測等一系列實驗,以篩選和驗證潛在的耐藥分子。研究發現在CsA、Cs耐藥和-敏感的VKH患者來源的CD4+ T淋巴細胞中共有1697個差異表達基因(DEGs)和21個差異表達蛋白(DEPs)。
  • 人類基因組時代的泛基因組學
    以人類基因組學研究為例,通常情況下我們要將新測序的人類基因組數據和參考基因組進行比對,才能夠獲得個體、人群之間所存在的序列差異,然後再進行後續研究,比如尋找疾病的遺傳起源、腫瘤的易感因子、藥物開發的靶點、特定目的基因晶片的設計等,參考序列就是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標準參照物——它是一個基因組學的」參考坐標系「。
  • 關於Chromium單細胞多組學ATAC + 基因表達,您想知道的都在這裡!【內含網絡研討會回看連結】
    現在,有了我們的Chromium單細胞多組學ATAC+基因表達解決方案,您能夠同時捕獲同一單細胞的轉錄組和表觀基因組,從而有望發現新的基因調控相互作用,並更好地解釋帶有關鍵表達標誌物的表觀遺傳圖譜。與單獨開展的基因表達和ATAC分析相比,Chromium單細胞多組學ATAC+基因表達的靈敏度如何?在用單細胞多組學ATAC+基因表達檢測樣本時,我們觀察到當起始材料為細胞核時,雙重檢測的靈敏度與獨立檢測相當。關於多組學方法的靈敏度比較數據,請查閱參考資料1中的技術說明。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組裝成功
    近日,由我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群體測序增強對茶樹進化的認識」(「Population
  • 全基因組選擇模型之BLUP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1.前言上一篇:1-全基因組選擇介紹,我們簡單介紹了全基因組選擇的概念,本篇我們重點介紹GS的核心部分——模型。我們將分為BLUP類、貝葉斯類和機器學習等三類方法分別進行介紹,這一次先來談談BLUP方法。在介紹GS模型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混合線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