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組裝成功

2020-12-22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由我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群體測序增強對茶樹進化的認識」(「Population sequencing enhances understanding of tea plant evolution」)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該研究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龍井43 中國農科院供圖

茶樹(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起源於中國而風靡於世界,世界茶飲料消費人口已超過三分之二。茶樹在我國分布廣泛,種質資源豐富,六大茶類各具特色,而有關茶樹進化的研究尚少。研究團隊首先以我國著名的優良茶樹品種『龍井43』(C. sinensis var. sinensis cv. Longjing 43)為材料,利用研究團隊自主開發的三代組裝軟體結合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Hi-C)等技術,克服了其基因組高度雜合、重複序列比例高等複雜基因組組裝難題,完成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組裝。『龍井43』基因組大小為3.26 Gb,DNA框架(scaffold) N50達到143.85 Mb,具有較好的連續性,在單鹼基水平和scaffold水平都達到了較高的準確性,獲得了33556個高質量的注釋基因。研究結果發現『龍井43』與抗病、風味代謝和自交不親和相關基因家族發生擴張,與抗逆等相關的基因發生正選擇。基於組裝的高質量基因組,對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139份有代表性的茶樹材料進行了深度重測序,研究結果揭示了茶樹群體的系統發生關係,描繪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發現隨著栽培區域的擴張,增加了茶樹種群間的雜合性和廣泛的基因流;茶樹野生近緣種群是中小葉茶品種(植物分類上多屬於茶變種)(C. sinensis var. sinensis)和大葉茶品種(植物分類上多屬於阿薩姆茶變種)(C. sinensis var. assamica)的祖先,馴化過程中二者的選擇方向存在差異,中小葉茶 (茶變種)在長期馴化過程中與茶葉風味相關的萜烯類代謝基因和抗病相關基因受到選擇強於大葉茶(阿薩姆變種)茶樹。

『龍井43』是來源於西湖龍井群體種的優良品種,以其發芽早、品質優、抗逆性強等優良經濟性狀而深受我國茶農歡迎,在我國綠茶主產區推廣面積居於前列。今年適逢『龍井43』發現60周年,該研究結果解釋了『龍井43』質優、抗逆的分子本質,具有較好的紀念意義。

文章共同一作為茶葉所王新超研究員、基因組所博士研究生馮虎、基因組所常玉曉研究員、茶葉所馬春雷副研究員、茶葉所王麗鴛研究員和茶葉所郝心願副研究員。文章共同通訊作者為茶葉所楊亞軍研究員、基因組所阮珏研究員、茶葉所陳亮研究員和昆明動物所王國棟研究員。基因組所李阿倫、崔鵬研究員、王曉波、艾成、趙勝和吳志超,茶葉所成浩研究員、王璐副研究員、金基強副研究員和韋康研究員,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劉本英研究員和李友勇副研究員也參與了研究工作。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農業基因組協同創新項目、浙江省茶樹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深圳市基礎研究學科布局項目、國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和雲南省創新研究團隊等項目資助。

圖 1『龍井43』基因組特徵和質量評估結果

圖 2 重測序茶樹樣品分布及進化分析

圖 3 茶變種和阿薩姆變種基因選擇揭示了不同的馴化方向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228-8

相關焦點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組裝成功—新聞—科學網
    龍井43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該項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以下簡稱茶葉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完成。該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茶樹起源於中國而風靡於世界,世界茶飲料消費人口已超過三分之二。
  • 科學家揭示栽培茶樹進化史
    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組裝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並揭示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
  • 科學網—小葉茶染色體級別基因組圖譜首次完成
    染色體級別的「碧雲」茶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高立志供圖 本報訊 近日,生物學預印本伺服器(www.biorxiv.org)在線發表了中美科學家聯合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該團隊採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技術,在20多個代表性小葉茶品種中選用雜合度較低的小葉茶良種「碧雲」,將組裝獲得的約2.85Gb 的基因組序列掛載到了15 條假染色體上,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茶樹中國茶變種的參考基因組序列。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昆明植物所獲悉,由該所和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
  • 科學家實現染色體尺度下、單體型解析度的人類基因組裝配
    科學家實現染色體尺度下、單體型解析度的人類基因組裝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24:14 美國哈佛醫學院Heng Li等研究人員合作實現染色體尺度下、單體型解析度的人類基因組裝配。
  • 我科學家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
    該項研究成功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的分子機制。中國林科院亞林所副研究員陳益存、博士趙耘霄、助理研究員高暝,比利時根特大學博士李臻後,華南農業大學博士王潔雨,清華大學博士劉可為是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林科院亞林所研究員汪陽東,臺灣成功大學教授蔡文杰、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劉仲健、根特大學教授Yves為共同通訊作者。
  • 原創解讀| 基因流動和染色體重排在麵包小麥基因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育種中,作為六倍體麵包小麥初級基因庫成員的四倍體品種,仍然是遺傳多樣性的重要來源,其與麵包小麥雜交相對容易。當然,第二和第三基因庫的成員也對麵包小麥基因組的多樣性做出了貢獻。例如,黑麥1R染色體短臂與小麥1B染色體長臂的易位,其在20世紀20年代的幾個育種項目中獨立發生,被認為是六倍體麵包小麥中最成功的外來滲入。
  • 昆明植物所獲得首個染色體級別的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 6 年,與華大基因、美國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等單位合作,在完成了二代基因組測序與組裝的基礎上,進一步克服了橡膠樹基因組龐大、高雜合與高重複等困難,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 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 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
  • 物理所原核生物染色體DNA自組裝模式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在紛繁複雜的生物反應中,染色體DNA自組裝、複製和應時啟動轉錄處於細胞生命活動的中心位置。雖然人類基因組計劃已經完成,但是數以億計的DNA遺傳信息凝聚在十幾微米大小的細胞核內,目前,我們還沒有能力清晰理解這些信息是如何被細胞利用、提取、整合併最終發布成效應蛋白質來應對正常生命活動和細胞內外信號刺激。這些基本調控運轉機制正是攻克人類疾病和藥物醫療研發的必需前提。
  • 解碼人類基因組:人類基因組計劃後17年,X染色體被解碼了
    圖源:unsplash2003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結束了13年長跑,成功測序人體90%以上的基因,但其餘部分仍難以解碼。測序X染色體及其它染色體的區域難倒了科學家,因為這些部位包含大量重複的DNA片段,令測序變得棘手,片段上有著重複了成千上萬次的DNA字母(即鹼基)。加利福尼亞大學加州聖克魯斯分校的DNA生物學家、該論文作者卡倫·米加表示:「直到最近,組裝或拼湊這些片段才成為可能。」
  • 哈佛醫學院Church等團隊開發新的方法,可快速組裝染色體
    1天之內生成染色體規模的分相組裝。DipAsm應用於四個公共人類基因組,PGP1,HG002,NA12878和HG00733,DipAsm產生了單倍型解析的程序集,具有最小重疊群長度,可覆蓋50%的已知基因組(NG50)直至25 Mb,並在大約90.5%的雜合位點分階段98-99%的準確性,在連續性和定相完整性方面均優於其他方法。
  • 科學家完成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組裝
    科學家完成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組裝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6 17:42:09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Adam M. Phillippy等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組裝。
  • 有人問可以把龍井的茶樹製成紅茶,把正山小種的茶樹製成綠茶嗎?
    有人問可以把龍井的茶樹製成紅茶,把正山小種的茶樹製成綠茶嗎?答案是可以的,因為從理論上講,任何一種茶樹鮮葉都可以用來製作任何一款茶。我們國家的六大茶類是根據茶葉的製作工藝而劃分的,而不是根據茶樹的品種來進行劃分的。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同時,比較結果顯示兩個基因組之間也存在大量的因轉座子插入引起的染色體結構變異。此外,研究人員還成功組裝出蜀恢498完整的線粒體序列,指出了日本晴線粒體序列中存在的錯誤,並進一步發現了目前日本晴基因組參考序列中摻雜了許多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序列,相關結果對於日本晴核基因組和線粒體基因組的數據提供了補充和修正。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
    中新社天津9月17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17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9月17日,在最新一期上線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刊載一篇名為《環形5號染色體基因組重排》的論文。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斑馬魚的第四號染色體被推測為性染色體,但斑馬魚的性別決定基因一直是個未解之謎,主要因為四號染色體有大量的重複序列,所以現有的參考基因組(reference genome)在此染色體處的組裝不甚準確。我們可否通過現代測序手段組裝一個更為精確的四號染色體?
  • X染色體首度完全測序,距離擁有完整人類基因組串行也許已不遠
    雖然人類的參考基因組(human reference genome)是目前最準確、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基因組,但即使經過20年改進,完整的DNA串行始終存在缺口。現在,一組國際遺傳學團隊首次確定了人類X染色體從頭到尾(端粒到端粒)的完整串行,沒有空缺且準確性達到空前水準。
  • 又一壯舉:比人類基因組大6倍的小麥基因終於被他們搞清楚了
    聯盟的科學家們對「中國春」的21條染色體進行了分離,聯盟各成員分別承擔了相關物理圖譜構建、細菌人工染色體測序和序列的組裝與分析等工作。宋衛寧教授實驗室作為中國唯一參與並承擔實質性研究工作的團隊,承擔了其中7DL染色體物理圖譜構建及序列破譯工作。
  • 中國獲得國際首個組裝到染色體水平的家驢基因組參考圖譜
    中國科學家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成功破譯了德州驢基因組,獲得國際首個組裝到染色體水平的家驢基因組參考圖譜。作為中國五大優良驢種之一,德州驢個體大、皮厚、出膠率高,是熬製阿膠的上等原料。為深入挖掘德州驢的遺傳資源,山東省農科院聯合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於2014年底聯合發起了「德州驢基因組開發及其產業化應用」項目,經過5年多不懈攻關,最終構建了德州驢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圖譜。家驢的起源與馴化歷史一直以來存在爭議。該研究團隊採集了9個國家的126頭家驢、1頭非洲野驢和6頭亞洲野驢樣品,通過全基因組重測序檢測了大量的基因組遺傳變異。
  • 基於python的基因組組裝課程
    可能基本上沒有多少《生信技能樹》的粉絲知道,其實我的生物信息學技能也是從基因組組裝開始的,大概是八九年前我本科還沒有畢業就去北京實習,在西四環的青塔那邊的水產所跟著大黃魚等基因組團隊做一些打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