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天津9月17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17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

9月17日,在最新一期上線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刊載一篇名為《環形5號染色體基因組重排》的論文。文章公布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主設計合成的5號釀酒酵母環狀染色體進行基因組重排的相關研究成果,為探索環形染色體結構變異和功能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型。

染色體結構變異對生物性狀多樣性具有重要影響。常見的真核生物染色體一般都是成線性的棒狀結構,而人類的某些染色體發生變異後會出現「成環」的現象。染色體的環化與癌症、癲癇、智力發育遲緩、白血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目前,對環形染色體結構變異及所產生表型的認知相對匱乏。

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團隊以此前人工合成的釀酒酵母環形5號染色體為研究對象,利用SCRaMbLE基因組重排系統對其進行基因組重排,發現環形染色體不同於線性染色體的多種結構性變化。

研究人員選擇了抗癌活性化合物——紫色桿菌素前體物(PDV)作為目標性狀,通過多輪基因組重排來探究染色體結構變異對細胞功能的影響。研究發現,環形染色體基因組重排過程中會連續產生複雜的基因組結構變異和表型優化。環形染色體的重排後,發現了1、3、6、12、13和環形5號染色體的數目加倍,形成染色體非整倍體酵母菌株。重排使染色體自身產生更多的非對稱性結構變異,包括DNA片段的重複和片段插入;經過5次連續誘導重排後,所獲得環形染色體的長度比原始染色體增加一倍以上。

環形染色體重排過程檢測到更多的非天然新型結構變異。環形5號染色體在經過第一輪誘導重排後檢測到29種非天然存在的新型結構變異,在兩輪連續誘導重排後增加到47個;多輪實驗後共計檢測到53種新型結構變異。將第一輪重排染色體中檢測到的29個結構變異分別導入細胞中,在其中11種當中篩選得到了PDV合成產量提升的菌株。同時發現,未表徵基因YER182W的缺失與PDV的產量提升具有相關性。

研究表明,環形染色體在基因組重排過程中通過修改染色體數目和結構可以持續產生染色體結構變異和細胞表型增強,進而推動基因組的進化,為理解DNA基因型與生物表型關係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模型。(完)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實現染色體「16合1」 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
    中國科學家實現染色體「16合1」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中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成果昨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這一成果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將16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單條染色體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
  • 原創解讀| 基因流動和染色體重排在麵包小麥基因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育種中,作為六倍體麵包小麥初級基因庫成員的四倍體品種,仍然是遺傳多樣性的重要來源,其與麵包小麥雜交相對容易。當然,第二和第三基因庫的成員也對麵包小麥基因組的多樣性做出了貢獻。例如,黑麥1R染色體短臂與小麥1B染色體長臂的易位,其在20世紀20年代的幾個育種項目中獨立發生,被認為是六倍體麵包小麥中最成功的外來滲入。
  •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合成生物學引發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如果說基因測序是「讀」基因,那麼合成生物學就是「寫」基因。多國合作的「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是人類首次嘗試改造並從頭合成真核生物,旨在重新設計併合成釀酒酵母的全部16條染色體。我國科學家此次合成的染色體包括16條中最長的1條。
  • 中國「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原標題: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中國實現「人造生命」裡程碑式重大突破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把釀酒酵母細胞裡,原本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融合成了單條染色體,且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
  • (新華全媒頭條)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
    50多年後的今天,我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人工創造出有生命活性的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開啟了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小標題)人類能否創造生命?此次突破意義何在?人造纖維、人造衛星、人造材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只要是人造的東西都是沒有生命的。
  • 中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北京時間8月2日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原標題: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
  • 二、Ig輕鏈基因的結構和重排
    二、Ig輕鏈基因的結構和重排   在Ig重鏈基因重排後,輕鏈的可變區基因片段隨之發生重排,V與J基因片段並列在一起。κ輕鏈基因先發生重排,如果κ基因重排無效,隨即發生λ基因的重排。
  • 我國科學家完成4條釀酒酵母染色體的...
    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日前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實現了生物合成研究的最新突破。北京時間3月10日凌晨三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形式同時刊發了這4篇研究長文。 什麼是真核生物?為什麼科學家對釀酒酵母「情有獨鍾」?這一突破有何意義?
  • 中國科學家4篇論文齊上《科學》封面 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如果說病毒基因組的合成開啟了基因組化學合成研究,那麼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組合成研究的不斷突破,則初步實現了化學全合成基因組對單細胞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生命調控。「釀酒酵母是第一個被全基因組測序的真核生物,大尺度的設計和重建酵母基因組是對目前酵母領域知識貯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的一個直接考驗。
  • 我國科學家「創造」世界首例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把釀酒酵母細胞裡原本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融合成單條染色體,且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既改變了染色體的結構,又仍保有生命的「活性」,人工蛻變出一個全新細胞。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2018-10參與互動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中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
    這一成果在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機制與調控」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等項目支持下,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 2010年,美國科學家J.
  • 基因編輯會導致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
    這些結果無疑增加了人們對基因編輯安全性的擔憂。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一直是一件飽受爭議的事情(圖源:Pascal Goetgheluck/Science Photo Library)最近,科學家又進行了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編輯人胚胎基因組的實驗。結果揭示,這會在目標位點附近引入大量不必要的改變。
  •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2:53:46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Don W. Cleveland、Peter J.
  • 【中國日報網】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Craig Venter(克萊格·文特爾)和他的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了轟動。此次,以覃重軍研究組為主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將單細胞真核生物——釀酒酵母天然的十六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具有完整功能的單條染色體。
  •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國實
  • 人造生命裡程碑: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來自中科院的官方消息,我國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2010年,美國科學家J. Craig Venter團隊在《科學》上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
  • 基因編輯可能導致人類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編輯人胚胎基因組的實驗。結果揭示,該過程可能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巨大變化。 這三項獨立研究均已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並揭示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新風險。既往研究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脫靶突變常常發生在距離靶點很遠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