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可促進免疫治療難治性黑素瘤患者反應

2020-12-17 每日生物評論

1、Science:糞群移植聯合PD-1抗體有望治療惡性黑色素瘤

2020年12月10日,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Michael R. Betts及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Marcus Buggert小組合作在《細胞》發表了題為「The Identity of Human Tissue-Emigrant CD8+ T Cells.」的研究論文,鑑定了人組織遷移CD8+ T細胞的特徵。

為了更深入理解淋巴細胞遷移的功能,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集成方法來表徵胸導管淋巴瘤(TDL)中組織遷移細胞的譜系特徵。人和非人靈長類傳導淋巴液中最普遍的免疫細胞是T細胞。具有效應子樣表觀遺傳和轉錄特徵的細胞溶解性CD8+ T細胞亞群表現出克隆型傾向並選擇性地局限於血管內循環,而具有莖樣表觀遺傳和轉錄特徵的非溶解性CD8+ T細胞亞群在組織和TDL中佔據主導地位。

Fig 1|來源 cell

而且,這些在解剖學上具有不同基因表達譜的亞群在單個克隆型中得以表徵,表明平行分化程序獨立於所表達的抗原受體。該研究數據集提供了免疫細胞遷移的系統圖集,並揭示了通過TDL循環進行組織遷移CD8+ T細胞的性質。

據悉,淋巴細胞遷移對於適應性免疫發揮功能至關重要。但是,由於大多數對人淋巴細胞遷移的研究僅限於對血液和各種組織進行免疫分析,因此,目前對這一過程的了解還十分有限。

(評論:顛覆對殺傷性T細胞的傳統認知,有助開發出更好靶向實體瘤的CAR-T細胞)

文章來源:

Marcus Buggert, Laura A. Vella et al, The Identity of Human Tissue-Emigrant CD8+ T Cells. DOI: 10.1016/j.cell.2020.11.019,最新IF:36.216

2、Science: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可促進免疫治療難治性黑素瘤患者的反應

2020年12月10日,來自美國艾拉勒梅鮑姆癌症免疫研究所Ben Boursi研究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promotes response in immunotherapy-refractory melanoma patients.」的最新進展論文。研究人員提出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可促進免疫治療難治性黑素瘤患者的反應。

Fig 2| A為臨床試驗方案流程圖;B為十名FMT受體經射線檢測腫瘤大小變化;C為連續隨訪影像學研究顯示FMT和重新誘導免疫療法對受體腫瘤大小和轉移灶的影響。

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I期臨床試驗,以評估10例抗PD-1難治性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糞便微生物群移植(FMT)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以及抗PD-1免疫療法的再誘導。他們觀察了三名患者的臨床反應,包括兩個部分反應和一個完全反應。值得注意的是,FMT治療與腸道固有層和腫瘤微環境中免疫細胞浸潤和基因表達譜的有利變化有關。總之,這些早期發現對於調節癌症治療中的腸道菌群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在臨床前小鼠模型和觀察患者中,腸道微生物組已顯示可影響腫瘤對抗PD-1免疫療法的反應。然而,尚未在臨床試驗中研究癌症患者中腸道菌群的調節。

(評論:FMT治療與腸道固有層和腫瘤微環境中免疫細胞浸潤和基因表達譜的有利轉變相關,這些發現對擬定利用腸道菌群來治療癌症的方案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來源:

Erez N. Baruch, Ilan Youngster et al,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promotes response in immunotherapy-refractory melanoma patients. DOI: 10.1126/science.abb5920.Science:最新IF:41.037

3、Cell Metabolism:中性粒細胞如何為免疫反應供能

2020年12月10日,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Sarah R. Walmsley研究小組在《細胞—代謝》雜誌發表了題為「Neutrophils Fuel Effective Immune Responses through Gluconeogenesis and Glycogenesis.」的研究論文,中性粒細胞通過糖異生和糖原生產來為有效的免疫反應供能。

Fig 3|來自Cell Metabolism

通過使用放射性通量測定法和U-13C葡萄糖、穀氨醯胺和丙酮酸的LC-MS示蹤,研究人員觀察到中性粒細胞需要通過糖異生和糖原生成來產生細胞內的糖原儲藏,從而有效存活並殺死細菌。這些代謝適應是動態的,在LPS攻擊或海拔導致的缺氧後,糖原貯藏量淨增加。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中性粒細胞減少了糖原循環,並導致功能受損。因此,嗜中性粒細胞的代謝特化可能是疾病病理的原因,並可能用於靶向治療。

(評論:中性粒細胞可以在受傷和受感染的組織中工作並存活,但這些組織中的氧氣和代謝底物有限。)

文章來源: Pranvera Sadiku, Joseph A. Willson et al, Neutrophils Fuel Effective Immune Responses through Gluconeogenesis and Glycogenesis. DOI: 10.1016/j.cmet.2020.11.016 ,Cell Metabolism 最新IF:22.415

文章來源:每日生物評論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每日生物評論,或Bio-review

用最專業的精神,開放性的思維,與你一起探索行業走向,快速了解這個領域!

相關焦點

  • 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可促進腫瘤免疫反應
    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可促進腫瘤免疫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22:37 美國艾拉勒梅鮑姆癌症免疫研究所Ben Boursi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母體糞便微生物群移植效果顯著
    研究發現,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新生兒的微生物定植是決定其健康成長的關鍵。因此,人類系統很可能已經適應了特定時間窗口內的特定微生物信號,從而在生命的早期進行了相互的免疫和代謝調控。
  • 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傳播耐藥大腸桿菌菌血症
    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傳播耐藥大腸桿菌菌血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4 14:23:34 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Elizabeth L.
  • 吃屎竟然也能治病,糞便移植是什麼鬼?|糞便移植|腸道菌群|大便膠囊...
    聽過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那你聽過糞便移植嗎?骨髓移植是指將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入病人體內治療疾病,而器官移植則是將正常人的器官轉移到另一個個體,那顧名思義,糞便移植當然就是把一個人的糞便轉移到另外一個人體內了。那要怎麼轉移?難不成是…吃屎?
  • 「糞便移植」療法可持續有效緩解兒童孤獨症症狀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9日報導,美國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和傳到大腦的生物信號有緊密聯繫,糞便移植療法可以大大減輕兒童孤獨症的症狀。這種治療方法在醫學上稱為微生物群轉移療法,這一研究的理論依據是,神經系統疾病的根源可能不在大腦,而在腸道。接受這種治療方法的18名兒童中,孤獨症症狀幾乎減輕了一半。
  • 微生物群對三大過敏性疾病發展的影響
    FA患者和哮喘患者的特定比較顯示,微生物群敏感的芳香族胺基酸和繼發性膽汁酸代謝存在差異。在患有FA的兒童中,嚴重的全身反應史和多個FA的存在與色氨酸代謝產物,類花生酸,縮醛磷脂和脂肪酸水平的變化有關。這些結果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對FA對膳食抗原的調節是必不可少的,並證明菌群調節的幹預可能與FA有關。但是,儘管這些初步數據很有希望,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以評估這種方法對臨床症狀的療效。糞便菌群移植糞便菌群移植代表了另一種在FA患者中塑造腸道菌群的方法。
  • 糞便亦是良藥糞菌移植應注意規範化操作
    腸道中的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代謝、維生素的合成、腸黏膜屏障、腸道動力、免疫系統及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具有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疾病與腸道微生態結構紊亂有關,包括代謝症候群、腸易激症候群(IBS)、炎症性腸病(IBD)以及胃腸外疾病(如神經精神類疾病)。
  • 菌群最新資訊熱評 | 消毒劑與微生物群,微生物與癌症免疫療法
    儘管人們可能認為一種促進抗癌免疫力的特定微生物群也可能增加自身免疫的可能性;但有證據卻恰恰相反,也就是說,與更好的抗腫瘤免疫反應有關的腸道菌群實際上也與較低的自身免疫可能性有關。同時,較低的微生物多樣性與治療毒性增加有關。
  • 神奇的人體微生物群:影響免疫甚至你的情緒和行為
    不同的比喻代表著科學家的不同視角,因此也影響著對人體微生物群的科學理解和相關的醫療過程北京時間8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體是一個生態系統嗎?在你的口腔、皮膚和腸道中,都生活著完整的微生物群落,它們會影響你如何消化食物,還能幫助你訓練免疫系統,甚至可能影響你的情緒和行為。這些微小的「租戶」究竟是什麼?
  • 寶藏級物質:腸道微生物群
    雖然腸道菌群會發生動態變化,但它在人體的免疫、代謝、結構和神經系統等方面發揮的基本功能是不變的。腸道菌群對個體的身心健康也有重要影響。對腸道微生物群的深入了解推動了臨床藥物和治療技術的發展,如益生菌、藥物和糞便移植技術的臨床應用,為人類諸多健康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 T細胞可通過免疫調控微生物群阻止肥胖
    T細胞可通過免疫調控微生物群阻止肥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30 15:47:54 近日,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教授June L.
  • 人類糞便據說可以治療抑鬱症了?研究結果是這樣的
    近期有個研究發現,人類的糞便可能會對抑鬱症的治療有幫助。看到這則信息很多網友也是震驚了,「抑鬱症患者當真要通過糞便來進行治療?」礙於現在科學對於抑鬱症的研究雖然進展很快,可是抑鬱症的治療大多還是圍繞抗抑鬱藥物的幫助。
  • 給剖腹產嬰兒餵食母親的糞便,可使嬰兒的免疫系統受益
    剖宮產分娩的嬰兒患哮喘和過敏的風險更高,可能是因為他們出生時未接觸母親的產道和會陰部的微生物群,從而不利於免疫系統的發育。 儘管有些研究調查了出生後立即用陰道液體擦拭新生兒的皮膚是否可以降低這種風險,但10月1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提出,將母親的少量糞便稀釋後立即餵給新出生嬰兒,提供了更為劇烈的方式來使新生兒暴露在母體的菌群環境下。研究人員報告說,概念驗證程序似乎是安全的,且之後新生兒患哮喘風險與正常分娩的嬰兒更為相似。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對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的免疫反應可能在免疫病理學過程中導致器官功能障礙,在這種過程中,免疫反應會導致感染造成損害。炎症標誌物水平升高血漿中全身性炎症標誌物(如IL-8或IL-6)水平升高,無論是否有明顯的細菌感染,都與肝硬化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急性失代償有關。
  • 兒童發育期間維持健康和疾病發展的腸道微生物群|腸道菌群|兒童...
    有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群發育紊亂,特別是在出生後的頭兩年,會影響生長軌跡。腸道微生物群影響體重的機制包括增加膳食能量獲得、促進脂肪沉積、改變運動活性、飽腹感效應和全身炎症活化。既往文獻對微生物組和正常體重增加和身長增長參數在早產兒中進行了研究。Lu等人證明了微生物群對生長的重要性,來自良好生長 (按重量計)的早產兒的微生物群轉移到無細菌小鼠母鼠,可產生具有良好生長表型的小鼠幼鼠。
  • 山東醫生從糞便中提取糞菌液「糞菌移植」治腸道疾病
    孫婷婷 攝中新網濟南3月14日電 (孫婷婷)近日,在山東省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中心,一位73歲患頑固性克羅恩病24年的老年患者,接受「糞菌移植」治療,術後經複查腸鏡發現,患者多年的腸道潰瘍成功癒合。圖為江學良正在操作臨床轉化研究室內的糞菌離心儀器。
  • Science實錘!這三類腸道菌群竟能將免疫治療的效果提高四倍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癌症療法會干擾宿主的免疫反應,並導致免疫系統功能異常,進而影響各類免疫療法的效率。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通過調節藥物療效,消除抗癌作用並介導毒性作用在癌症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免疫治療 最近的人類臨床研究和臨床前試驗表明,檢查點抑制劑的功效受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
  • 糞便移植或能治療嚴重腸道感染
    本文導讀:糞便移植是一種通過重建腸道菌群來治療疾病的方法,近日研究發現它或能治療嚴重的腸道感染。   研究人員報告,糞便移植(使用捐贈者的大便),已經在一種嚴重腸道感染的治療上獲得成功。  這種感染被稱為艱難梭菌感染。
  • 糞菌移植:汝之糞便 他之良藥
    糞菌移植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其中的菌群。人體內其實存在著數量龐大的細菌,可達人體細胞數量的十倍以上。這些細菌的數量、比例、多態性一旦發生改變,人體的健康狀況也會發生變化。而糞菌移植是通過將健康的腸道菌群移植到患者體內,對其腸道菌群進行重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既然起作用的是菌群,那為什麼不做細菌培養要做糞菌移植?
  • 艱難梭菌感染外,糞菌移植適應症的當下和未來
    簡單來說,糞菌銀行提供了一種一對多的糞菌移植模式——集中生產糞便庫的糞便材料,然後將其用於治療多名不同患者。從商業化角度來說,是高效的。 但糞菌銀行提供的廣泛測試中卻缺少了對捐贈糞便的的直接測試,因而很可能隨著同一供體糞便的傳播,引發廣泛的感染性病原體傳播,以及與微生物群變化相關的其他潛在未知風險。這一點,早在2016年更新的指南草案中,FDA就曾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