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來,張女士飽受小腹脹痛的折磨,一開始以為是痛經,後來又當做盆腔炎治療,但一直沒什麼效果,甚至還因此得了焦慮症……這到底是怎麼了?最後,張女士來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就診,最後在血管外科「揪」出了病因——盆腔淤血症候群,而這一切和她長期站立有關。
腹痛一年多
35歲女子精神崩潰
張女士今年35歲,是富陽某商場裡的一名導購。大概從1年前開始,她在來月經前會出現小腹脹痛的情況,並且月經量變多。
一開始,張女士以為自己是痛經,但奇怪的是,這種脹痛感在月經結束後,還會斷斷續續出現。於是,張女士便去富陽當地醫院婦科做了一系列檢查,但檢查結果並沒發現有什麼問題。
「醫生說可能是盆腔炎,就給我配了些藥服用。」張女士說,「吃了一段時間的藥後,小腹脹痛感並沒有減輕,但除了痛以外,也沒什麼不舒服,我想著忍忍就算了,也沒再去醫院看。」
然而,張女士的工作是商場導購,不僅需要長期站立,還需要微笑,但每天經常性的小腹脹痛嚴重影響了她的工作狀態,為此領導經常批評教育她。時間一長,只要小腹一脹痛,張女士就變得焦慮。
「我們去大醫院檢查看看,到底是個什麼毛病?」最終,在家人的勸說下,張女士來到了浙大一院。經過增強CT檢查後,細心的醫生發現,張女士的卵巢靜脈稍微有點粗,建議去血管外科進一步查看。
左邊為正常的卵巢靜脈、右邊為盆腔靜脈淤血症的卵巢靜脈
長期站立
靜脈粗得和蚯蚓一樣
浙大一院血管外科根據張女士的症狀描述和已有檢查報告,又給她做了卵巢靜脈造影檢查,結果發現張女士的卵巢靜脈已經粗得跟蚯蚓一樣,是典型的盆腔淤血症候群。
血管外科主任張鴻坤主任醫師介紹,女性盆腔靜脈比身體其他部位的靜脈壁要薄得多且缺乏彈性,此處的卵巢靜脈約5-6條,就像一個互相交織的水網,很容易造成血流緩慢、停滯,導致靜脈變得迂迴、曲張,造成卵巢靜脈瓣膜功能障礙,出現靜脈血倒流所致的下腹慢性鈍痛、壓迫感和沉重感等症狀。
盆腔淤血症候群常合併外陰、子宮頸及下肢等部位靜脈曲張,臨床特點為「三痛兩多一少」,即盆腔墜痛、低位腰痛、性交痛,月經多、白帶多,婦科檢查陽性體徵少、檢出率很低。「嚴重的疼痛甚至會導致抑鬱症,進而影響到家庭健康和幸福,就像張女士一樣,長期疼痛引起了焦慮症。」張鴻坤說。
最後,張女士在血管外科接受了微創介入手術,通過導管在卵巢靜脈中放入栓塞材料,栓塞卵巢靜脈,使卵巢靜脈叢和其他與之相吻合的靜脈叢血管阻塞、封閉,失去持續血流支持,從而使盆腔淤血的症狀得到明顯改善。
經過手術,張女士的疼痛感緩解了,術後立即出院回家了。小腹不再脹痛了,她的焦慮症也隨之好了。
提醒:
久站、久坐的女性要注意
張鴻坤表示,盆腔淤血症候群是由於長期慢性盆腔靜脈淤血引起的綜合性病症,多見於長期站立或坐位工作的婦女。因為久站或就坐會使血流受到重力的持續作用導致返流,返流的血液長期對卵巢靜脈瓣膜造成壓力,慢慢出現瓣膜功能不全,靜脈高壓導致卵巢靜脈曲張,從而導致盆腔淤血綜合症。
因此,張鴻坤提醒長期從事久站、久坐職業的女性,要重視體育鍛鍊,以增進盆腔肌肉張力,改善盆腔血液循環;要避免久站、久坐,防止過度疲勞;要改正仰臥位休息的習慣,休息時取側臥位;要糾正便秘等不良習慣;平時可以多進行膝胸臥位練習和提肛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