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廳|葛劍雄:戶籍制度的前世今生

2021-01-08 澎湃新聞

       戶籍制是中國實行最長的一項制度,從商朝形成歷經各朝代發展、演變,至今仍在實行。我們需要了解它,根據史料證據研究。

       我認為,商朝就出現人口登記。首先,是有登記人口的需要,部落戰爭要徵兵,以及要統計、分配戰俘;同時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可能要徵收多餘的糧食物質,就出現早期的賦稅;另外,追查逃亡、殺人殉葬等,每個環節都要統計人;特別是,舉行大規模活動,其基礎就是人口數量。

       其二,有了人口登記的可能。在建立國家、施行奴隸制後,要徵地徵稅、分配奴隸,需要國家進行統計;同時統計在技術上也實現了,依據3700年前的甲骨文,已出現多位數,最多數為三萬,這時就有了計數的能力;而且在卜辭中,出現登人(徵兵)一二萬的記錄;由此可以推斷,商朝已經開始了人口調查制度。但怎麼調查的,具體什麼制度,目前證據太少。

關於戶籍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周禮》

       中國歷史上能找到的最早關於戶籍制度的記錄,集中在儒家主要經典之一的《周禮》。《周禮》記載的,號稱都是西周時代的制度,但實際上,不少內容是後來的儒家知識分子對西周制度一種理想化的假託,並不完全屬實。

       比如:「小司寇之職……及大比,登民數,自生齒以上登於天府。」 「司民掌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辨其國中,與其都鄙,及其郊野,異其男女,歲登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萬民之數招司寇,司寇及孟冬祠司民之日,獻其數於王。王拜而受之,登於天府。內史、司會、冢宰貳之,以贊王治。」

       這裡指小司寇要進行登記並上報,司民將人數寫在名冊上,以城裡、城邊、郊野,來區別人的住處,並記錄人的性別、生死年份。到三年大統計時,由司寇呈給王,王恭敬地接受,並有內史、司會重要官員在場,以示輔助王治國。

       又記:「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撫邦國。」 「媒氏掌萬民之制,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口、名焉。」單從字面看,西周似乎已有很完善的人口登記、調查制度,但實際上,西周還沒有全面登記住處、性別、名字、年月的能力,也尚未找到史料證明有過這些做法,甚至,後世不少朝代都無法做到這樣的全面等級。

       但史料記載內容也有真實的,比如在《國語•周語》:「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仲山父諫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少多,司民協孤終,司商協民姓,司徒協旅,司寇協姦,牧協職,工協革,場協入,廩協出,是則少多、出入、往來皆可知也。於是乎又審之以事,王治農於籍,蒐於農隙,耨獲亦於籍,獮於既烝,狩於畢時,是皆習民數者也,又何料焉?』」

       這一段就表明,周宣王打了敗戰後,要在太原「料民」,即大規模統計人口,但提議遭遇大臣反對,因為,由各司統計各種管理的人群,王依時節活動即可,不需要再來一次統一調查人口。而且,反對的大臣還認為,無緣由進行大規模統計,暴露了人口減少,這不是件好事,特別在戰敗後,不利於各諸侯的順服。

戶籍制與徵兵需要

       戰國時期,從秦國開始,戶籍制發展起來。相關舉證也顯得比較具體。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實行「為戶籍相伍」,內容比較簡單,但這是官方記載,以戶籍編制來管理人口。

       到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編訂戶口上,「五家為保,十保相連」,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為此,商鞅還有理論根據,《商君書》記錄,將「壯男壯女之數、老弱之數、官士之數」列為強國必須掌握的資料,在此也出現了對身份職業「官士」的區分。

       儘管因商鞅被殺,有些變法沒成功,但戶籍製作為初級管理,是成功的,而且越發嚴密起來。比如,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抓捕商鞅。在逃亡中,商鞅投宿旅店,就被店家拒絕,店主聲稱,商君定有法律,誰讓沒有憑證的旅客住宿,誰就要連坐。

       秦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書年」。「初令」說明,在這之前,沒有普遍對男子年齡的記錄。戶籍登記鑑於需要花費很大的行政成本,秦朝就重點統計男子,以滿足在一定年齡段徵兵的需要。

       秦朝造冊完整,到了公元前206年,劉邦軍隊進佔鹹陽時,謀士蕭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使劉邦知「戶口多少」。但這時的戶口,指地方的人口總數,還沒法一家家統計。

       夏商周是分封制,每年大小諸侯納貢即可,天子不掌握諸侯國人口。

       而戰國時,諸侯互相稱霸、徵戰。比如山東,原來有七八十個諸侯,互相吞併後,就剩下齊國。而諸侯各國,由國君直接統治,地方出現早期的縣、郡,每三年縣官統計當地的人口以及糧食產量、罪犯案子,向朝廷要匯報,形成上計制。

       秦朝統一全國,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對擴大的國土面積,設置36個郡管理,後增加到50個郡。每年元旦舉行大朝會的時候,各地上報給皇帝。

       漢朝時,漢承秦制度,且每個郡設有主管官,並規定每年在秋收後的八月份,縣官才下鄉「算民」。那時沒有照片,以本子記錄對照,叫「案比」。漢朝達六千萬人,可見統計工作量大。為此,那些不需要鄉裡開支招待的統計官,通常被贊為清官。從8月到年底時上報,各級有充分時間來統計。

       漢朝的戶籍登記,個人的已包括姓名、性別、年齡、住地、爵位(職位)、身高、膚色,比如:居延都尉給事佐居延始至裡萬常善年卅四歲長七尺五寸黑色。而一戶的戶籍,則包含所有家人的信息。

       在西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戶口登記的材質是竹簡、木牘以及後來的灞橋紙等。到北朝,有了紙張,就可以在紙上記錄很詳細的戶籍。現在發現最好的戶籍登記,是西涼建初十二年(公元426年),敦煌郡敦煌縣西宕鄉高昌裡的十一戶戶籍殘片,是紙質的。被當做廢紙再使用——比如剪成鞋樣,才得以保存下來,但從殘片上可見,每一戶的信息很具體。

古代也有虛報人口

       我國戶籍制度,不同朝代有不同重點。

       南朝時,對正式戶籍稱「黃籍」。《晉令》:「郡國諸戶口,黃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載名。」記錄的材質木牘用黃色藥物處理過,以防蟲蛀,後直接用黃紙代替木牘。晉朝還規定,黃籍三年一造。此時的黃籍,產生了新功能,用於「揭發巧偽」。

       此功能緣於從三國魏到晉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大量人才選舉根據門閥,高門大族子孫世代可以為官,而且規定,一些大官必須出於大家族。為此,有的寒門偽造戶口,以冒充大家族後代。此時戶籍表明的就是出身。

       到了唐朝,戶籍制走向正規。紙張也已普及,書寫較容易。在穩定的社會中,戶籍登記能落實到每一家,進行「手實」,即依照一定格式由戶主親自據實填報,「手實」成為制定計帳與戶籍的主要依據﹐每年填報一次。每戶交費一個銅錢,作為工本費。

       同時實行「貌定」,即當面查看年齡、身份;「團貌」,即集中審查身份;以及確定賦稅登記的「定戶」(確定賦稅等級);還有「五九三疾」,重點查看將成年的十九歲、將入老年的五十九歲、將受照顧的七十九歲等五個年齡層以及三種殘疾,以防虛報年齡等情況。也可見,此時戶口管理嚴密。

       唐朝的戶籍三年一造,三月三十日前完成,一式三份,報戶部、州、縣。

       戶籍制發展到唐朝,已經很完善了,但依然難以實事求是申報。歸於底,人口登記依然是為了徵兵服勞役之用。

       自中國戶籍制度形成,就出現地方隱瞞人口和虛報人口這兩種渠道,一般以隱瞞為主,其中,不乏官員也進行戶口隱瞞。對清官來講,少報人口,少了的兵役、勞役是減輕百姓負擔,甚至有的文獻稱讚清官時,就贊他幫地方隱瞞過不少戶口。一旦苛捐雜稅增多,隱瞞人口可助於緩衝負擔,便於地方治理;而對貪官來說,隱瞞人口則是藉機中飽私囊。

       而虛報人口的情況,多是為了一時政績。比如,漢武帝時規定地方上出現流亡狀況,就要追查地方官責任,有的地方官就不報逃亡人數,人口就虛高了。還比如,災害之後人口有增加的,朝廷有獎賞,地方官就可能虛報。但虛報也有風險,等到交稅時,虛報人口的多出來的負重又強加到百姓頭上。

戶籍登記走向複雜

       到宋代,採用戶籍、稅帳、丁帳、保甲簿、拈基簿多種版籍。不同的衙門,統計對象不同,統計口徑也不一,所以,根據宋代各版籍推算的全國人口,是不準確的。但對政府來說,重在掌握納稅人口,而不是全國人口,實行多頭統計。比如徵兵時每戶平均4.7人,比較接近實際。現在新的研究表明,北宋後期中國人口已超過一億。

       金初期,施行「猛安謀克」,三百戶為一猛安,十猛安為一謀克,這是一種兵民合一、農戰結合的戶籍制,精準而有效。調兵出動,就以一個猛安或一個謀克的單位調動,並進行前線、後勤等不同分工。

       金統治黃河流域後,規定登記所有人口:「五家為鄰,五鄰為保,以相檢察。京、府、州、縣郭下則置坊正,村社則隨戶多寡為鄉,置裡正,以按比戶口,催督賦役,勸課農桑。村社三百戶以上則設主首四人,二百以上三人,五十戶以上二人,以下一個,以佐裡正禁察非違。置壯丁,以佐主首巡警盜賊。猛安謀克部村寨,五十戶以上設寨使一人,掌同主首。寺觀則設綱首。」這套制度,可見金對人口的管理相當嚴密。

       到了明朝,洪武三年,開國皇帝朱元璋下旨,派全部軍人去各州縣裡「逐人到戶」,查驗戶口,軍人及其家屬則入軍籍,歸兵部掌管。洪武十四年,為公平賦稅推行黃冊制,黃冊每十年一造,每次約六萬本,都保存在南京後湖的「黃冊庫」。

       每家發一個戶貼,按格式填寫「供單」,即人口數、姓名、性別、年齡、與戶主關係,所有各種田地數量、坐落地點、應交稅糧,房屋類型、間數,牲口頭數。上述各項還與舊冊比較,重填各戶人丁事產變遷。「供單」一式兩份,中間蓋公章。裝訂成冊後,匯總,後逐級上報。

       然而,對黃冊制的強制推行,不僅工作量大、成本高,實際也做不到。到明太祖後期,就要求「務求不虧原額」,即不比上一年稅額少就行了,以致明後期開始胡編亂造,戶籍統計已不代表真正的人口數量,甚至出現「崇禎二十四年戶籍」的笑柄,因為明朝於崇禎十七年已經滅亡。實際上,現在的研究表明,明朝人口已突破了2億。

清朝戶口與土地脫離

       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停編黃冊,改每年由各地造送丁口增減冊,三年編審一次。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覺得現有賦稅已夠,實行「盛世滋生人口,永不加賦」。這是一次重大轉折,戶籍第一次開始與賦稅完全脫鉤。到雍正年間,「攤丁入地(畝)」,針對人口流動,全部取消人頭稅,只收土地稅,使戶口徹底與土地分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廢除編審丁口。而從宋朝實行以錢代役後,勞役就與人口無關。清朝還保留戶口,不再徵稅,而是為了管理治安。乾隆四十一年,推廣保甲「循環冊」,官府與保甲各執一本,循環交換,隨時更新統計。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推行警察制,取代保甲。更大的變化在光緒三十四年,內務部設立統計司,制定了人口普查六年計劃。這時才走向真正的統計人口。但未及六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滅亡。民國時,才把數據整理出來,當時有接近4億人口。此後中國戰亂不斷,處於分裂之中,戶籍制沒法統一。

新中國的戶籍制度

戶籍改革不是取消戶籍,而是讓戶籍回歸本位,恢復到單純的戶口管理和登記居住地上,與身份、福利脫鉤。 新華社 資料

       回顧歷史,我國戶籍制度一開始與賦稅掛鈎,對治安管理也有輔助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戶籍實際成為一種身份。解放初,登記人口,規定外出人員要報臨時戶口,這對肅清、鎮壓反革命有積極作用。

       1953年,國家實行計劃供應後,要保證糧食統購統銷,每一戶都計劃供應,比如上海家庭婦女一人25斤/月,將戶口與糧食直接掛鈎。1955年《關於城鄉劃分標準的規定》,將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作為人口統計指標,並嚴格控制農民的「盲流」。

       195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包括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等七項人口登記制度,以法律形式嚴格限制農民進入城市,也限制城市之間人口流動。

       從此,我國戶籍制度中,引入了嚴格限制農村人口流向城市的功能。這背後緣於在當時工業化初期政策,優先發展工業和城市,資本的積累靠剪刀差。實際上,原始積累除了蘇聯援助之外,還有對農民的剝削,剪刀差致使工業品價格越來越貴,農產品卻維持很低的價格,逐漸造成巨大的城鄉差別。

       困難時期,農民千方百計想進城,因為城市有商品供應糧。但國家禁止農民流入城市。對於城市人口,從1950年代,開始組織或強制青年下鄉、幹部下放,以增加農業生產人口。如此嚴密的城鄉二元結構,實際阻礙了人力資本的正常流動。在改革開放後,戶籍又附加了基本社會保障和福利功能,管理功能反而下降。

       直到1998 年,國務院發出批轉公安部《關於解決當前戶口管理工作中幾個突出問題的意見》,對戶口管理做出「四項改革」,部分放寬城市戶籍。如今新型城鎮化發展,要進一步戶籍改革,各地做法不完全同步,但都力圖打破原來靜止的城鄉二元結構。

       實際上,戶籍改革不是取消戶籍,而是讓戶籍回歸本位,恢復到單純的戶口管理和登記居住地上,與身份、福利脫鉤。今後的方向應該是,公民普遍享受的社會福利和保障,能在全國通用,比如義務制教育,不管孩子到哪裡,都有權享有。

       對戶籍改革,我的建議是:

       •各地的地方性補充福利和保障應有明確、公正的獲得條件,不受戶籍影響。

       •完善身份證功能,使之具有戶籍登記與社會保障的雙重功能,進而成為個人信息的唯一證件。

       •建成全國統一的信息庫。

(文章由蔣曉娟依據葛劍雄2014年11月在上海財經大學甲申講壇演講整理,經作者授權刊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今生的夫妻是前世情人,今生的情人是前世夫妻:善待每一份相遇!
    作者:胡楊映月情人之所以對你柔情似水,之所以是浪漫溫柔的代名詞,之所以讓你感覺愛得百轉柔腸,之所以讓你刻骨銘心,是因為你們是前世的夫妻。今生之所以尋你而來,只因為前世的一份緣還沒有盡,所以今生來續前緣,是來還債的。
  • 前世今生因果輪迴
    世界如此之大無奇不有,我們生活在這美好的世界裡,人生在世是否真的會有前世與今生。每一個人都在猜想,都在找答案。如果真的有前世,就會想到有沒有來世。前世與今生如果真的還有今生,那麼今生無法報答的恩情等到來世再報 。人世間是如此美好,今生修來的福分是前世的因果。好人必有好報。前世的因果,決定了今生的命運。
  • 法國「革命老區」巴黎的前世今生
    法國「革命老區」巴黎的前世今生法國「革命老區」巴黎的前世今生   最早是18世紀末,當時的歐洲和北美國家正在進行資產階級大革命,當然落後的封建制度已經不適合當時的法國。
  • 廖閱鵬: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你夢回前世,總結今生!
    最近在最右上,看到了一則消息,許多人聽了廖閱鵬的前世今生催眠曲,都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我覺得很神奇,便趁著月黑風高之夜,孤身一人躲在被窩裡,悄悄的打開了喜馬拉雅收音機,點開了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上耳機,準備一場穿越之旅。
  • 輪迴的實證:貝滿中學老師的前世今生
    左邊前世照片,女校算術老師;右邊今生照片,某部門主編邊前世照片,女校算術老師;右邊今生,某部門主編左邊是前世照片,還是個名人,康有為的外孫女--羅儀鳳,在女校當英文老師;右邊今生照片,成普通人了,某部門核心員工。這世跑到自己前世的墓前轉了轉,不過貌似也沒得到啥靈感。
  • 信託制度中受託人文化的前世與今生
    在信託行業轉型期,黃副主席對受託人文化的概括總結一方面為今後信託機構的發展路徑和展業方式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對中國信託業發展實踐、經驗和教訓的提煉,體現的是我國移植信託制度之後,在實踐中形成的「中國式信託觀念」。信託文化是信託觀念的精神核心,而受託人文化是信託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對信託文化前世與今生的法理延承的考察對我國當前信託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袁勇麟教授暢談協和的前世今生
    《協和的前世今生》專題教育講座 楊競雯/攝談及學院的「今生」,新生入學講座《協和的前世今生》同學認真聽講 劉夢卿/攝新生入學講座《協和的前世今生》同學認真聽講 劉夢卿/攝新生入學講座《協和的前世今生》 國際商學系同學認真聽講座  謝寧靜/攝
  • 人人值得一看——談前世 | 贈書《前世今生》
    佛在經上常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這前世的因果,你看看現在受的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想來世什麼樣的果報,現在造的因就是。 你看看現在這個世界,這果!你就曉得前世造什麼樣的因;再看看現在社會大家造的因,我就曉得將來社會會有什麼果報。歷史是一面鏡子!這決定不是假的。
  •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今生長壽為何因  前世買物放生靈今生短命為何因  前世宰殺眾生命今生無妻為何因  前世偷奸謀人妻今生守寡為何因  前世輕賤丈夫身今生奴婢為何因  前世忘恩負義人今生眼明為何因  前世舍油點佛燈今生瞎眼為何因  前世指路不分明今生缺口為何因
  • 註冊會計師的前世今生
    那麼它的前世今生更是趣味非凡。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我們註冊會計師的前世和今生。誕生——注會起源於義大利我們註冊會計師的起源地點在浪漫之都義大利,在水上文藝復興之路的威尼斯,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會計職業團體的地方。1581年威尼斯會計協會就此誕生。由於當時,地中海沿岸的航運發達,使商業規模逐漸擴大,出現了許多合夥制的企業。
  • 今生的愛人就是前世埋葬你的人
    佛祖解釋道,其實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那個未婚妻的前世,而你正是那個路過她身邊,給她穿上一件衣服的路人。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便是最後把她掩埋的那個人。那人便是她後來所嫁之人……「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實,當你與愛人攜手之時,就是前世殘存的記憶在提醒你了。
  • 小兒推拿的前世今生(前世篇下)
    小兒推拿的前世今生(前世篇上) 上一期我們講了小兒推拿的史料積累期,那麼當資料積累到一定程度,那麼就會交叉混合產生出新的學科。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小兒推拿的形成期。這個時期主要從明清時代開始。下一講我們就要開始聊一聊小兒推拿的今生了,共同了解一下近現代小兒推拿的發展。
  • 「天門冬 」的前世今生!
    「天門冬」的前世今生!「天門冬」的前世:古籍中「天門冬」的記載:「天門冬「天門冬」的今生:「天門冬」怎麼吃果實類:熟透的紅色果子可以直接吃現在大家知道「天門冬」的前世今生了吧?感謝您在百忙之中的閱讀,希望本文的知識對您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的農業知識,請您持續關注我!
  • 今生夫妻的愛情是前世的「因果」,一切都是緣分
    佛陀說:今生萬物皆是前世的因果。前世的因果,今生的命運。佛陀說:婚姻真的是過去註定的嗎?很多都是前夫和前妻,所以這輩子也是夫妻。也有情侶來報答他們的恩情、委屈和債務,具體原因要分析。做夫妻是過去的一種宿命,有些夫妻種了更多的善緣,所以這輩子的恩愛。有些夫妻因為感情不好經常吵架,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嚴肅,這是因為前世的不良關係。
  • 北大未名湖的前世今生(組圖)
    北大未名湖的前世今生【中國人的聖誕節】探訪中國聖誕村越南更奇葩:年輕人幹50年才能買套房貴州:北盤江畔的「天籟之音」北大未名湖的前世今生【中國人的聖誕節 ");}
  • 佛說:今生種種皆是前世因果
    佛說:今生種種皆是前世因果,出現在你身邊的人一定會讓你經歷一些什麼,有的人帶給你快樂幸福,有的人讓你悲傷不安,一切的經歷是因為一個緣字,前世有緣今生相聚,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愛情是一場輪迴,這輩子的愛,是上輩子的債;一切相遇皆有原因,一切事皆有輪迴,我們能得到到是前世種下的善因,我們得不到的是沒有姻緣,前世因今世果,有因有果,才會有愛的萌芽,你能得到但不能長久的是種下的善因不夠,我們能得到長久但是生活不如意到是因為前世的虧欠,傷害了別人所以今生不能安寧!
  • 精選5本前世今生文,無論前世,還是今生,我想一直在你身邊!
    今天為寶寶們整理了5本前世今生文,快一起來看看吧。如果寶寶們想看什麼類型的小說,可以在留言區告訴九九哦,九九會整理分享給大家。01《洞房前還有遺言嗎》作者:且墨<文案簡介>卿如是:我是你的祖宗,我們之間是不會有好結果的,這樣是會遭天譴的。
  • 盤點動漫裡的前世戀人們:前世相戀,今生也要相愛
    人們常說前世的戀人,今生的緣分,還有就是前世500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這是人們對愛情的無限美好遐想,雖然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是有些東西是科學也無法解釋的事,同時這會給人一絲希望和慰藉。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前世的戀人,說不定今生還可以互相找到對方,但是這個肯定是機率特別小的一件事情,因為很多人根本記不住前生發生了些什麼。今天我們來說說動漫裡的前世戀人。神無月的巫女《神無月的巫女》作為一部2004年上映的老番,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沒看過,但就其畫風、人設、劇情、內涵,即使放到現在也毫不遜色於一般番劇。
  • 10個角度揭秘前世今生,我信了!
    邏輯無法講通,科學未能解釋,也許終究逃不脫那四個字——前世今生。對於前世今生,有的人堅信,有的人堅決不信,還有的人半信半疑,你如何認為呢?對於前世今生,曾有法師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要知道一點,輪迴這件事情,就好像是珠穆朗瑪峰上面的皚皚白雪,並不是好多普通人能夠一眼看出來,還是需要具備很多因緣條件才能夠親證、實踐,這一點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那既然如此,我們還就想要證明,那怎麼辦呢?」
  • 催眠治療與前世今生
    那麼,說回到我現在的工作上,我是一個催眠治療師,也是一個系統整合療愈師,自然我是相信輪迴的,所以從世間的層面來說,前世今生,在我看來無疑是存在且真實不虛的。同時,我更相信的是「空性」,也就是出世間的角度來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為什麼這樣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