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疫情斷斷續續,一些沒有穩定工作的人仍處於失業狀態,該怎麼辦?不是他們不就業,而是這個社會正在摒棄35歲以後的中年人,所以面臨就業最焦慮的也是過了35歲的中年人。尤其是沒有一技之長或者離開原來的工作崗位,失去了用武之地的平臺後,就好像一無是處,只得去幹體力活了。底薪+提成+其他,只是欺騙用工的幌子
最主要的是失業的人多,競爭大,不只有技術的競爭,年齡的競爭,甚至幹活也有競爭。如有些體力活,你嫌工資低不幹,但別人不嫌工資低,甚至好幾個人搶著去幹。因為他們更需要這份工作換取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眼前的生活。今天力氣使完了,明天可以再生,再說掙得少總比一分錢不掙強,這就是底層人為了生活最拼最樸實的想法。
這個技術活收費有點小貴但現實存在真實的情況是大多打工者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雖然國家也出臺了一些保障勞動者權益的好政策,如:用人單位給勞動者繳社保,節假日上班付2-3倍的工資,可真正落到實處的只有一些正規單位,一些私人單位打工的人大多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還要面臨幹活能否拿到工資的煩惱。
打工人最關心的就是工資能否按時發到手。因為有太多的私人老闆剋扣工人的工資,有的老闆有錢帶家人外出旅遊,欠勞動者的錢卻耍賴不給。勞動者為了討要工資和老闆吵架,也有去勞動局投訴的,但結果都不盡如人意,只要回了少部分的工資,更多的付出沒貢獻給國家卻貢獻給了私人老闆。
一些私人老闆鑽法律的漏洞,千方百計剋扣勞動者的血汗錢,勞動局也拿他沒辦法,說來說去,苦的還是社會低層打工者。
什麼時候才能讓打工的人沒有後顧之憂,能真正保障勞動者的權益不受侵害。這就需要國家勞動局出手制定一些約束私人老闆用工的制度,還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制度,不讓私人老闆鑽空子,讓勞動者的付出勞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