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孤獨者:底層打工人也渴望得到愛,情感需求該如何滿足?

2020-12-22 白小靜談情感

偌大的城市繁華喧鬧,一顆拳頭大的心卻空蕩蕩的。

在大城市當外賣員的小飛,送完了最後一單外賣,回家洗好澡,頗有儀式感地拿出了前幾天買的「新玩具」。

這是個特別的「娃娃」,是小飛花了110元,在網上某個成人用品商店「重金」入手的玩具。

對於單身男士來說,她無疑是個「好朋友」。小飛一開始很羞澀,甚至有點難堪,但是那無處安放的情感,又找不到一個合理的宣洩口……於是,他選擇了「娃娃」。

很多時候,處於社會底層的打工者,擁有著最熱烈的感情。他們每天奔波忙碌,做著最苦的工作,被生活壓榨得透不過氣。但是每當夜幕降臨,孤獨和空虛感就充斥了全身,想找個傾訴的人都沒有。

他們當中很多正值青壯年,有的沒有談過戀愛,有的是背井離鄉的農民工,有的是娶不起老婆的單身漢。底層打工人不是不想結婚,而是沒有條件結婚,連找女朋友都是一件難事。

但是,他們難道就沒有去「愛」的權利嗎?

他們也許比誰都渴望得到愛。

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都有七情六慾,如果把情感需求看作「不道德」的事,那麼未免太壓抑人性了。

他們之中,大多數都是自己解決問題的。但是,也有人會因好奇而加入一些網站或社交軟體,花錢買些快樂。

一不小心,也會被騙。

但是,你以為這就是他們追求「愛」的全部嗎?

不,其實他們更渴望的是「內心」上的滿足,「情感」上的慰藉

只是,他們找不到可以互相傾訴的對象。只能通過那短暫的快感,來宣洩苦悶的情緒。

外出打工者,有的也會因為長年離開家,而在外面建立起「臨時家庭」。

一些已婚農民工來到城市打工,由於長期兩地分居,呈現了許多在不影響夫妻關係的狀況下組建暫時小夫妻的狀況。這種不正常的關係被稱作「臨時夫妻」。

老沈,江蘇人,2000年來寧波打工。他在江北一家機械廠做電工,有一個單獨的辦公室,裡面沒有電腦,只需一張寫字檯。

「起初,我和老婆一同過來的,一同做了兩三年,但家裡孩子沒人管,老婆就回家照顧孩子去了。」老沈說。自那以後,他就一人單獨在寧波打工賺錢。為了省錢,他很少回家,以至好幾年連春節都沒回老家過。

後來,老沈認識了同個工廠裡的肖燕。「當時,她在我眼裡只是個誠實不愛說話的女人。」老沈說,直到有一天,她出租房裡的電燈壞掉,叫他可不能夠輔佐修一下。老沈直爽地允許了。

從那時候開始,兩人每天晚上都會打電話聊天。「那段時間,每天都想著早點下班,不為別的,就為有人能夠聊聊天。」老沈說當時的覺得像談戀愛一樣。

肖燕的丈夫在雲南打工,兩人過年才見一次面。其實,老沈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於是倆人心照不宣地住在一起了。但兩人並沒有結婚,由於他們彼此都不敢肯定,兩人的關係到底能夠維持多久。

其實,兩個異鄉人在一起談不上多深厚的感情,只是一同搭夥過日子罷了。

「暫時夫妻」很簡單,基本沒什麼感情,有的只是各取所需。除了對老婆的愧疚外,他們沒覺得這樣做有什麼不對。

現在的女孩子對物質要求頗高,想找到合適的另一半並不容易。

哪怕你的要求只是「異性」,都沒有人願意跟你在一起。男女比例失衡,更加劇了單身男性的群體數量。

想結婚,先要有車子、有房、有彩禮,眼前就是一座大山,跨過去才能看得見結婚的希望,否則,想組建家庭就是一個白日夢。

這是現實的殘酷,也是底層打工者的真實現狀。

沒有人願意孤身一人,只是現實總是讓人失望。

沒有成功的人生,哪來讓人羨慕的愛情?說到底,這就是底層打工人的困境。

底層打工者的尊嚴,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儘管他們的社會地位不夠高,但是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會有情感的需求,都有被愛的權利。人性不是在壓抑中爆發,就是在生活中壓抑,最終傷害的不只是個體,而是整個社會群體。

相關焦點

  • 書評《走出孤獨》:情感是人類需求,學會這幾個方法擺脫孤獨
    人的內核終究是情感動物,需要情感來滿足生活的豐富多彩性。經過各種研究表明,一般酗酒者在孤獨感測試中得分往往比其他群體更高。6種策略那麼該如何走出孤獨,尋求幸福感呢?,要學會在生活當中,更廣泛的關係中邀請愛。
  • 60歲的阿姨愛上了「靳東」,該如何滿足中老年女性情感需求?
    我覺得,這個阿姨很可憐,在長達60年的歲月裡,都沒有體驗過被愛和被關懷。該如何滿足中老年女性情感需求?最好的方式就是親人能給予多一點情感支持。 很多男人大男子主義,覺得自己在外賺錢,就很了不起。
  • 戀愛中,如何滿足對方的需求
    情侶之間如何滿足對方的需求呢?只有彼此的到了滿足以後,感情才能更加穩定以及牢固。首先,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有思想的人。在戀愛中,我們也要了解到彼此的需求。這樣,才能跟戀人更好的相處下去。
  • 「國民初戀」黃軒不渴望婚姻:離異家庭的孩子如何自我治癒?
    二、從小感受不到溫暖,造成愛的缺失,形成「情感剝奪型」人格一個人如果在幼時缺乏關愛,家人沒有提供給他需要的情感支持和溫暖,他會覺得自己會永遠孤獨下去,情感需求永遠不會被滿足,他永遠不會被傾聽,被理解。而長大之後,這種感覺會逐漸內化:別人永遠不可能滿足我對愛的渴望,他的情緒在失望、受傷、孤獨、憤怒中變得疏離、不願付出。而這種防衛式怒火又將對方推得更遠。這種就叫做「情感剝奪型」人格。無論當初的吸引力有多強,戀愛也會以失敗告終,而下一次戀愛,又以同樣不被理解的失望而結束。
  • 情感飢餓 Vs. 愛|你所謂的愛,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
    情感飢餓,不是愛。它是一種因童年缺口而導致的強烈情感需求。它是一種原始的疼痛與渴望,而且人們會通過行為表現出這些疼痛與渴望,以試圖填補內心缺口或空缺。這種空缺與孤獨和分離的痛苦相關,而且永遠無法在成年戀情中被充分滿足。但人們拒絕忍受他們的疼痛,拒絕面對在試圖滿足這些原始需求和依賴性時的徒勞。他們否認自己的終極死亡,會竭盡全力地營造一種自己與他人密切聯繫的錯覺。
  • 他是缺愛!請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一)當生活壓力和陪伴孩子成長擺在面前,該如何抉擇?紀錄片《歸途列車》中,張昌華夫婦是在廣州打工的四川廣安人,他們有兩個孩子:女兒張琴17歲,兒子張洋13歲。這也反應出現實社會中,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如果嚴重得不到長輩的關注和滿足,會進而發展出不同的心理問題,甚至引發無可挽留的悲劇。孩子的成長如同一棵小樹一般,既要土壤也要陽光雨露,土壤便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而陽光雨露則是長輩對孩子們的情感關注、及時回應。沒有陽光雨露的小樹或許也能成長,但它總是缺少了一絲生機和活力。
  • 艾力紳:給「打工人」一切嚮往的美好
    今年以來,《我是餘歡水》《親愛的自己》《平凡的榮耀》等現實題材劇成為螢屏寵兒,它們不約而同地把鏡頭對準35歲左右的職場男性,講述他們從職場、情感困境中突圍的故事。爆款網劇《我是餘歡水》男主餘歡水,在公司是底層社畜,領導給他穿小鞋,他敢怒不敢言,在家裡最沒地位,老婆嫌棄他沒本事,他的愛卑微到骨子裡,工作愛情都失意,還被查出胰腺癌,餘歡水心態全面崩壞……這部劇就像一根刺,刺痛了成年人最敏感的那根神經。
  •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如何影響孩子的生活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孩子長大後,即使他們的成人生活表面上看起來很正常,但那種空虛感仍然存在。如果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選擇了不能和自己保持足夠情感聯繫的伴侶,即使在成年後,那種孤獨感也會一直伴隨他們。他們可能會像正常人一樣去上學、工作、結婚和撫養孩子,但他們仍然會一直被這種情感孤獨困擾。我們將會看到一些人情感孤獨的經歷,以及自我意識如何幫助他們明白自己過去失去了什麼,如何做出改變。
  • 初壹食午共享單身火鍋,從「城市孤獨現象」中挖掘餐飲新需求
    明星人物尚且如此,那麼對於在繁華都市中謀生的上班族來說,除去工作、交通、睡眠時間,每日可支配時間非常有限,一個人獨處的時光也就更加珍貴。當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孤獨、逃避低質量社交的時候,就產生了一種「城市孤獨現象」。面對這一龐大的孤獨群體,面對人們生活理念的變遷,所對應的消費形式也在不斷改變。
  • 孤獨成了新癌症,多去愛別人多接觸別人,是治癒孤獨的良藥
    生活中的你我,職場中的你我,是個什麼樣的人?熱情開朗的人,善於溝通的人,默默無聞的人,或者像艾莉諾,是個城市中的孤獨者。"一個在愛裡長大的人,遇到挫折,可以向朋友述說,或與朋友一起運動宣洩,或者得到家人的鼓勵,這些都能幫助Ta從挫折中重新站起來。因為缺失愛,艾莉諾遇到挫折時,沒有人幫助她,她只能自己療傷。她童年的遭遇,以及長大後的獨居,讓她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她需要在愛裡才能獲得重生。
  • 青音:用聲音提供情感陪伴,網際網路時代下孤獨的生意要怎麼做?
    ,人是有高層需求的,夜間主播要做的就是滿足人的高層需求,綿羊熱線提供了一種情感傾訴陪伴服務。而當城市空巢青年越來越多地被人提及,當孤獨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話題,夜間情感節目也以新的模式得以在新載體上煥發生機。在2015年之前,青音的身份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主持人,從1999年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開始,青音主持了16年的情感心理節目,在全國擁有4億聽眾,她的節目連續十年位列央廣收聽第二。
  •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就這樣影響了他們的孩子……
    他們對自己的情感需求感到很不自在,因此也不知道如何在情感層面上給孩子提供支持。如果孩子很沮喪,這些父母可能會變得很生氣,他們不會去安慰孩子,相反,他們可能會懲罰自己的孩子。這些舉動阻礙了孩子們渴望傾訴的本能,使得孩子們漸漸不願意與他人進行情感交流。
  • 《天水圍的夜與霧》: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如何破解?
    而這起兇殺案的背後故事也令人唏噓:兇手失業多年,靠特區政府的救濟金和從大陸來的四川年輕媳婦在酒吧打工掙來的血汗錢過日子,在夫妻感情中,兇手經常情感失控,懷疑妻子紅杏出牆,總是對妻子家人進行家暴和控制,在這些矛盾的累積之下釀成了這樁慘案。
  • 社會底層打工人的現狀
    今年的疫情斷斷續續,一些沒有穩定工作的人仍處於失業狀態,該怎麼辦?不是他們不就業,而是這個社會正在摒棄35歲以後的中年人,所以面臨就業最焦慮的也是過了35歲的中年人。尤其是沒有一技之長或者離開原來的工作崗位,失去了用武之地的平臺後,就好像一無是處,只得去幹體力活了。
  • 妹妹奪走媽媽的愛,從小缺愛的孩子,如何得到幸福?
    媽媽從行為上就對孩子十分的冷漠,沒有很好的情感疏通,一直讓自己處於孤獨的抑鬱狀態,對孩子的態度也是冷漠,不給予正常的關心。2. 偏愛的不幸有些家庭因為二胎,於是天秤開始傾斜,慢慢的倒向小的那一方。二、缺失父母關愛的孩子,長大後變得如何了?1. 對生活冷漠父母對孩子冷漠的態度,使得孩子變得性格冷漠甚至冷冷酷,他們在父母的冷漠相待下,對生活失去了熱情。但是在工作上卻非常成功,物質需求十分淡薄,非常獨立而且十分能夠忍耐。
  • 社交行為的底層邏輯:六億人的孤獨從何而來
    編輯導語:現代都市中的許多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感到「孤獨」,有的人享受著這種孤獨,有的人畏懼這種孤獨,孤獨似乎以不同的形態存在於每個個體當中。這種孤獨感,似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本文作者為我們揭露了社交行為的底層邏輯,看看六億人的孤獨到底從何而來。
  • 馬斯洛需求模型:最暴利的賺錢方式,就是利用人的底層需求賺錢
    01馬斯洛需求進化論:帆船工具馬斯洛需求按照金字塔結構排列,底層是最基礎的生理需求,往上一層是安全需求,再往上一層上升到情感層面,愛和歸屬往上一層即尊重需求,最高的頂尖需求是自我實現需求。大多數人對馬斯洛需求的印象都這樣,認為馬斯洛需求應該是由低到高一層一層逐級實現的,但其實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能打破這種逐級關係。有些家庭並不富裕,甚至說還有一點窮,生存問題還存在危機,但是一點都不耽誤父母親為了實現孩子的愛好和夢想,把溫飽問題暫放在一邊,再怎樣也要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受尊重,實現自我價值。
  • 城市中的邊緣人——淺析影片《十七歲的單車》
    對於小貴來說,這輛車是他融入這個城市的希望,是他立足於這個城市中的資本;對於小堅來說,這輛車是他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工具,是他在女朋友面前炫耀的資本。導演通過逼近現實生活的藝術再現,將城市邊緣人被排擠、被忽視的悲慘狀況呈現於銀幕,引發觀眾的沉思。特寫畫面中一個個散發著鄉村氣息的面孔,稚嫩樸素,又莫名地令人心酸。
  • 如何滿足公眾的多元需求(3)
    不同群體的心理需求滿足情況總體心理需求滿足程度與收入水平顯著正相關(相關係數0.18,顯著性0.0800),受訪者的收入越高,心理需求滿足程度也越高(見圖2)。
  • 學會愛孩子,讓他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滿足
    每個人都需要成長在和諧的家庭氛圍裡,它能保證孩子自由的天性得到最佳發揮。如果您是一位真心愛孩子的長輩,時刻要注意這一點,因為這是重中之重。孩子將來處理社會關係的本領首先就是從父母處理家庭關係時學來的。良好的家庭關係要做到:「尊重但不順從,自立而不強求」,守好個人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