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歸途列車》中,張昌華夫婦是在廣州打工的四川廣安人,他們有兩個孩子:女兒張琴17歲,兒子張洋13歲。
在女兒1歲時,他們就外出務工了,兩個孩子從小跟著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後來,外公去世了,陪伴在孩子身邊的只有六十多歲的外婆一個人。
夫妻倆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回家一次,平時只能通過電話關心孩子。他們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成績,他們認為只要孩子能考上好學校,未來能出人頭地,他們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由於從小沒有陪伴在孩子身邊,加上缺乏溝通,女兒張琴並不能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已經對父母有了很深的怨言。她跟身邊的朋友說:「從小我父母就不在身邊,感情再怎麼也不會有多深。」
朋友寬慰她說:「他們出來做事也是為你好啊,他們賺錢也是養你啊。」
張琴淡漠地說:「一切都是錢嘛,沒有錢不行的。」
在張琴17歲時,她沒有經過父母的同意,自己悄悄輟學出來打工了。張昌華夫婦知道後,徹夜難眠,臨近春節,他們特意跑到女兒所在的製衣廠宿舍幫她收拾行李,帶她回老家,想讓她再次復學。
那一年剛好是2008年的春節,南方發生了大面積雪災,十幾萬人口滯留在廣州火車站,他們三人也在火車站裡等了五天五夜才擠上了回家的列車。
然而好不容易剛回到家,張琴就跟父母起了衝突。
媽媽陳素琴問兒子張洋:「我不去打工了,回來帶你讀書好不好?」
在一旁的張琴聽到了,其實很在意,但她卻以挑釁的口吻說道:「你們根本不是有心要帶,你們只是有心地說。」
爸爸張昌華生氣地說:「你怎麼知道我們不會回來?」
張昌華覺得女兒出去工作半年就變了,批評女兒:「你說你出來半年,搞了什麼名堂?你只認得錢,你認得誰?」
張琴感覺被冒犯了,立馬頂撞回去:「是,老子就只認得錢。」
爸爸徹底被激怒了,衝上去就是兩巴掌,邊打邊問「哪個是老子?!」。張琴也不甘示弱,跟爸爸扭打了起來,最後被爸爸打得趴在地上。
因為這次衝突,張琴徹底不願意回學校了,春節過後,她獨自一人去了深圳,在一家夜店裡打工,燈紅酒綠圍繞在她的周圍。
而從那以後,張琴也不再當面喊爸爸媽媽,稱呼都只變成了「你、我、他」,張琴每次回來過年也等父母回去上班了,她才回來。張昌華夫婦甚至不知道女兒的工作是什麼。
這部片子反映出了很常見的社會問題:農村家庭的父母大多為了生活選擇外出打工,將孩子留守在老家,自己辛苦掙錢供孩子上學讀書,但孩子卻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常常做出違背父母意願的事情,甚至與父母反目成仇,走上歧途。
外出打工的父母不理解孩子的不努力,留守在家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的不陪伴。
這中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貴州的畢節市一個留守家庭,父母離婚,母親早年已經出走,而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沒有請親人來照看自己的四個孩子,只給孩子們留下一張銀行卡,最大的哥哥13歲,最小的妹妹才5歲。
2015年6月的一個晚上,哥哥帶著3個妹妹一起喝農藥自殺了。
圖為四個孩子的家
事後,村民們都說,這家的孩子們並不缺東西,吃的穿的都有,主要是沒有人來安排,沒有人照顧和關心。甚至曾經老大以前有過輕生的行為,但都沒有引起重視。
在沒有任何大人的關心和照顧下,這位13歲的哥哥選擇了和妹妹們離開人世。這是何等的悲哀和不幸。
這也反應出現實社會中,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如果嚴重得不到長輩的關注和滿足,會進而發展出不同的心理問題,甚至引發無可挽留的悲劇。
孩子的成長如同一棵小樹一般,既要土壤也要陽光雨露,土壤便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而陽光雨露則是長輩對孩子們的情感關注、及時回應。沒有陽光雨露的小樹或許也能成長,但它總是缺少了一絲生機和活力。
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家約翰·鮑爾比曾經研究過父母對孩子的情感關注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根據孩子對父母的依戀行為,分為安全型依戀和非安全型依戀。
1. 如果孩子在幼年時得到父母足夠的情感關注,孩子會對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建立向外探索的安全島
鮑爾比曾經在倫敦的公園裡觀察孩子與母親的互動,當母親們靜靜地坐在公園長凳上織毛衣或看報紙,孩子們就會到處探索,只是偶爾回頭看看母親是否還在看著他們。
然而,當一個鄰居路過,並且佔據了母親的全部注意力時,孩子們就會跑回來待在較近的地方,試圖吸引母親的注意力。
如果嬰兒或幼兒發現他們的母親沒有把注意力都放在他們身上,他們會感到焦慮。當他們的母親消失在視線裡,他們會傷心欲絕地哭,但只要他們的母親一回來,他們就會安靜下來繼續玩耍。
由此,鮑爾比發現,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戀是孩子探索外界的安全島,穩定的安全島可以促進孩子的自信、逐漸建立起對他人的同理心並發展出自我意識,能更好地識別自我動機和自我控制,這是孩子情商發展的重要基礎。
2. 相反地,如果孩子幼年時長期缺少父母的情感關注,通常會發展成「非安全型依戀」,具體有以下兩種行為類型。
第一種焦慮型依戀,孩子會渴望父母的關注、愛和興趣,但是他們會認為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會隨時消失,他們尋求穩定的安全感,經常會表現出喜怒無常的情緒。
當長大成人後,這種焦慮型依戀會突顯在與戀人相處模式上,在感情方面表現得特別敏感,比如特別黏人、特別作,他人稍微地看不起,或者急促的言語或是小小的忽視,對於焦慮型依戀的人來說都是巨大的威脅。
第二種迴避型依戀,孩子可能會感到無助,以致進入「分離」的狀態,進入到自己的世界以保護自己,變得極其疏遠冷淡。雖然這類孩子們渴求被擁抱、被關心,但他們不信任他人會真心實意關愛自己。
在成人戀愛時期,這種依戀型通常會把他人的幫助拒之門外,不願意輕易跟愛人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內心通常會覺得很孤獨,不利於親密關係的發展。
幼年時期缺少父母情感關注的不同程度會影響著「非安全型依戀」行為的嚴重與否程度,沒有人會屬於完全的焦慮型依戀或迴避型依戀,有時候會表現出這一類型,有時又會表現出另一類型,但兩者都不是健康的心理狀態。
在《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一書中,作者提到:
任何家長難以避免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對孩子心理持續產生負面影響的是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缺失這種必要的情感連接,孩子也許還會成功,但會感覺自己內心空閒,像缺失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他們苦惱而掙扎,卻沒人看得到。
作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們應當看到他們的情感需求。以下幾個小建議,可以讓父母增加對不在身的孩子的情感關注:
1. 保持兩天通一次電話的頻率
有些家長可能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都不會給孩子打過一次電話,通常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不知道要跟孩子聊什麼內容,另外一個原因是認為打電話不重要,只要自己知道孩子有吃有穿按時上學就行了。
有專門研究留守兒童的志願者發現,父母們至少每兩天與孩子打一次電話,保持電話溝通頻率,孩子的心理狀態才正常,他才會感覺與父母是無縫連接的。
2. 多問孩子的情緒感受,少問學習成績
如果每兩天打一次電話,就必須讓孩子願意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不然可能就聊不了幾句就掛電話了。
經常詢問孩子的學習成績可能會讓孩子厭煩,反而不願意跟父母打電話了,如果把溝通的內容改為詢問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困難,最近發生了什麼有趣的、難過的事情,孩子往往會更加覺得父母關心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成績,孩子會更願意主動與父母溝通。
3. 多表揚孩子的進步,少批評孩子的不足
有些父母可能會認為,孩子做得不夠好了,我批評才能讓孩子進步得快。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經常性的批評不僅不會讓孩子進步,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相反,正面的表揚和肯定才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努力的價值和動力,遇到困難時也會更有勇氣前進。
END.
-----------------
歡迎關注,科學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