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你越來越冷漠,是不禮貌?他是缺愛!請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2020-08-28 育兒知識樹

(一)當生活壓力和陪伴孩子成長擺在面前,該如何抉擇?

紀錄片《歸途列車》中,張昌華夫婦是在廣州打工的四川廣安人,他們有兩個孩子:女兒張琴17歲,兒子張洋13歲。

在女兒1歲時,他們就外出務工了,兩個孩子從小跟著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後來,外公去世了,陪伴在孩子身邊的只有六十多歲的外婆一個人。

夫妻倆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回家一次,平時只能通過電話關心孩子。他們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成績,他們認為只要孩子能考上好學校,未來能出人頭地,他們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由於從小沒有陪伴在孩子身邊,加上缺乏溝通,女兒張琴並不能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已經對父母有了很深的怨言。她跟身邊的朋友說:「從小我父母就不在身邊,感情再怎麼也不會有多深。」

朋友寬慰她說:「他們出來做事也是為你好啊,他們賺錢也是養你啊。」

張琴淡漠地說:「一切都是錢嘛,沒有錢不行的。」

在張琴17歲時,她沒有經過父母的同意,自己悄悄輟學出來打工了。張昌華夫婦知道後,徹夜難眠,臨近春節,他們特意跑到女兒所在的製衣廠宿舍幫她收拾行李,帶她回老家,想讓她再次復學。

那一年剛好是2008年的春節,南方發生了大面積雪災,十幾萬人口滯留在廣州火車站,他們三人也在火車站裡等了五天五夜才擠上了回家的列車。

然而好不容易剛回到家,張琴就跟父母起了衝突。

媽媽陳素琴問兒子張洋:「我不去打工了,回來帶你讀書好不好?」

在一旁的張琴聽到了,其實很在意,但她卻以挑釁的口吻說道:「你們根本不是有心要帶,你們只是有心地說。」

爸爸張昌華生氣地說:「你怎麼知道我們不會回來?」

張昌華覺得女兒出去工作半年就變了,批評女兒:「你說你出來半年,搞了什麼名堂?你只認得錢,你認得誰?」

張琴感覺被冒犯了,立馬頂撞回去:「是,老子就只認得錢。」

爸爸徹底被激怒了,衝上去就是兩巴掌,邊打邊問「哪個是老子?!」。張琴也不甘示弱,跟爸爸扭打了起來,最後被爸爸打得趴在地上。

因為這次衝突,張琴徹底不願意回學校了,春節過後,她獨自一人去了深圳,在一家夜店裡打工,燈紅酒綠圍繞在她的周圍。

而從那以後,張琴也不再當面喊爸爸媽媽,稱呼都只變成了「你、我、他」,張琴每次回來過年也等父母回去上班了,她才回來。張昌華夫婦甚至不知道女兒的工作是什麼。

這部片子反映出了很常見的社會問題:農村家庭的父母大多為了生活選擇外出打工,將孩子留守在老家,自己辛苦掙錢供孩子上學讀書,但孩子卻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常常做出違背父母意願的事情,甚至與父母反目成仇,走上歧途。

外出打工的父母不理解孩子的不努力,留守在家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的不陪伴。

這中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二)情感忽視是大多數留守兒童行為出現問題的成因

貴州的畢節市一個留守家庭,父母離婚,母親早年已經出走,而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沒有請親人來照看自己的四個孩子,只給孩子們留下一張銀行卡,最大的哥哥13歲,最小的妹妹才5歲。

2015年6月的一個晚上,哥哥帶著3個妹妹一起喝農藥自殺了。

圖為四個孩子的家

事後,村民們都說,這家的孩子們並不缺東西,吃的穿的都有,主要是沒有人來安排,沒有人照顧和關心。甚至曾經老大以前有過輕生的行為,但都沒有引起重視。

在沒有任何大人的關心和照顧下,這位13歲的哥哥選擇了和妹妹們離開人世。這是何等的悲哀和不幸。

這也反應出現實社會中,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如果嚴重得不到長輩的關注和滿足,會進而發展出不同的心理問題,甚至引發無可挽留的悲劇。

孩子的成長如同一棵小樹一般,既要土壤也要陽光雨露,土壤便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而陽光雨露則是長輩對孩子們的情感關注、及時回應。沒有陽光雨露的小樹或許也能成長,但它總是缺少了一絲生機和活力。

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家約翰·鮑爾比曾經研究過父母對孩子的情感關注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根據孩子對父母的依戀行為,分為安全型依戀和非安全型依戀。

1. 如果孩子在幼年時得到父母足夠的情感關注,孩子會對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建立向外探索的安全島

鮑爾比曾經在倫敦的公園裡觀察孩子與母親的互動,當母親們靜靜地坐在公園長凳上織毛衣或看報紙,孩子們就會到處探索,只是偶爾回頭看看母親是否還在看著他們。

然而,當一個鄰居路過,並且佔據了母親的全部注意力時,孩子們就會跑回來待在較近的地方,試圖吸引母親的注意力。

如果嬰兒或幼兒發現他們的母親沒有把注意力都放在他們身上,他們會感到焦慮。當他們的母親消失在視線裡,他們會傷心欲絕地哭,但只要他們的母親一回來,他們就會安靜下來繼續玩耍。

由此,鮑爾比發現,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戀是孩子探索外界的安全島,穩定的安全島可以促進孩子的自信、逐漸建立起對他人的同理心並發展出自我意識,能更好地識別自我動機和自我控制,這是孩子情商發展的重要基礎。

2. 相反地,如果孩子幼年時長期缺少父母的情感關注,通常會發展成「非安全型依戀」,具體有以下兩種行為類型。

第一種焦慮型依戀,孩子會渴望父母的關注、愛和興趣,但是他們會認為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會隨時消失,他們尋求穩定的安全感,經常會表現出喜怒無常的情緒。

當長大成人後,這種焦慮型依戀會突顯在與戀人相處模式上,在感情方面表現得特別敏感,比如特別黏人、特別作,他人稍微地看不起,或者急促的言語或是小小的忽視,對於焦慮型依戀的人來說都是巨大的威脅。

第二種迴避型依戀,孩子可能會感到無助,以致進入「分離」的狀態,進入到自己的世界以保護自己,變得極其疏遠冷淡。雖然這類孩子們渴求被擁抱、被關心,但他們不信任他人會真心實意關愛自己。

在成人戀愛時期,這種依戀型通常會把他人的幫助拒之門外,不願意輕易跟愛人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內心通常會覺得很孤獨,不利於親密關係的發展。

幼年時期缺少父母情感關注的不同程度會影響著「非安全型依戀」行為的嚴重與否程度,沒有人會屬於完全的焦慮型依戀或迴避型依戀,有時候會表現出這一類型,有時又會表現出另一類型,但兩者都不是健康的心理狀態。

(三)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即使不在身邊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情感連接

在《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一書中,作者提到:

任何家長難以避免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對孩子心理持續產生負面影響的是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缺失這種必要的情感連接,孩子也許還會成功,但會感覺自己內心空閒,像缺失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他們苦惱而掙扎,卻沒人看得到。

作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們應當看到他們的情感需求。以下幾個小建議,可以讓父母增加對不在身的孩子的情感關注:

1. 保持兩天通一次電話的頻率

有些家長可能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都不會給孩子打過一次電話,通常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不知道要跟孩子聊什麼內容,另外一個原因是認為打電話不重要,只要自己知道孩子有吃有穿按時上學就行了。

有專門研究留守兒童的志願者發現,父母們至少每兩天與孩子打一次電話,保持電話溝通頻率,孩子的心理狀態才正常,他才會感覺與父母是無縫連接的。

2. 多問孩子的情緒感受,少問學習成績

如果每兩天打一次電話,就必須讓孩子願意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不然可能就聊不了幾句就掛電話了。

經常詢問孩子的學習成績可能會讓孩子厭煩,反而不願意跟父母打電話了,如果把溝通的內容改為詢問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困難,最近發生了什麼有趣的、難過的事情,孩子往往會更加覺得父母關心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成績,孩子會更願意主動與父母溝通。

3. 多表揚孩子的進步,少批評孩子的不足

有些父母可能會認為,孩子做得不夠好了,我批評才能讓孩子進步得快。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經常性的批評不僅不會讓孩子進步,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相反,正面的表揚和肯定才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努力的價值和動力,遇到困難時也會更有勇氣前進。

END.

-----------------

歡迎關注,科學陪伴孩子成長。

相關焦點

  • 不想孩子日後性格冷漠無情?這四項「行為教育」請重視起來
    只要是小周兒子要的,那他就一定會得到,也一定要得到,不然就會不停哭鬧撒潑,就算偶爾小周和妻子想要狠下心不去管他,孩子的奶奶也會飛速站出來把夫妻倆罵一頓,為了家庭的和諧,最後的結果往往還是妥協。小周和妻子對孩子管教無方,最終面對的是一個冷漠無情的孩子,這值得所有家長引以為戒,如果不想孩子日後性格冷漠無情,這四項「行為教育」就請重視起來。
  • 妹妹奪走媽媽的愛,從小缺愛的孩子,如何得到幸福?
    「缺愛」?在父母身上發生的事,投射在孩子身上,他們對配偶冷漠,沒有需求。對愛極度渴求孩子在這樣家庭下成長會變得十分矛盾,尤其在一段感情裡,依戀傾向會慢慢表現出來。他們習慣用生氣、吵架和威脅的手段來讓另一半關心自己,希望對方能夠時時刻刻的關注自己,不能夠忍受對方的冷漠,他們在這段感情裡無法信任對方,內心得不到滿足,於是不安全感佔據著他們,因為缺愛的孩子在父母身上沒有看到愛,就想通過伴侶來獲取愛。
  • 家長:缺愛、家庭、孩子
    渴望獲得他人的愛但也會懷疑別人的愛,不斷想要跟全世界證明自己。5.冷漠:不接受別人的愛,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愛。;2、一種是對別人的愛極其冷漠,寧願封閉自己,不能讓自己受傷;3、還有一種渴望被愛又害怕去愛。
  • 小時候缺愛的孩子,長大會怎樣?
    童年缺愛的孩子,心是冷的。作者:石榴薔薇(富書籤約作者)01童年缺愛的女孩子長大後不太懂得愛和被愛。母親為了再婚,不允許她叫媽,從此便對她不管不顧,父親也沒有對她付出過愛。而奶奶比較冷漠苛刻,對鄧萃雯也沒有多少溫情。這是一個極度缺愛的女孩子,缺愛的她不懂得如何付出愛與接收愛。
  • 童年缺愛的孩子到底有多心酸?你真的無法想像
    從小缺愛的人,敏感又心酸,渴望愛又害怕愛,難以開展一段親密關係;一旦開展了親密關係,也容易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認為自己不配得到幸福。0-6歲的孩子會以父母,作為自己的鏡像。喜怒哀樂、心理狀態都與他們緊密相連。 如果一個人,從小有一對充滿愛,能及時回應Ta的感情需求的父母,則Ta的性格會多一些陽光的特質,充滿自信和安全感。反之,從小沒有得到足夠情感需求和安全感,那麼終其一生,Ta都會通過各種方式,彌補這份缺憾。
  • 你能為孩子提供怎樣的成長環境?缺愛的孩子雖成熟但不懂愛
    「請再給孩子多一些愛,讓他們能夠更加自信從容地去面對這個世界。」父母如果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甜蜜的生存環境,孩子也會變得樂觀積極,在愛裡長大和在缺愛的家庭裡培養出來的孩子在待人處事上會有很大區別。首先缺愛的孩子多半都沒有歸屬感,不知道哪裡是自己的家,並且活得會小心翼翼,對待感情會比較冷漠,比如看到自己的朋友或同學受傷時
  • 杭州殺妻案,說唱歌手被妻肢解……情感冷漠該被重視起來了!
    由於安迪生前是一個極其重視名聲的歌手,為了保全丈夫的名聲,她花費了整整四天的時間去處理丈夫的屍體。她用刀、鋼鋸、錘子、切菜板將丈夫肢解,然後用黑色的塑膠袋把肢解的肉裝起來放在家中各種及冰箱裡,還用洗衣機清洗了他的內臟。然而案件遠不止那麼簡單,警方在妻子的身上發現了疑似被抓的傷痕。
  • 「新型情感暴力」正在禍害千萬孩子,也許你就是這種父母
    你越關心自己,越愛自己,越重視自己,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衣食不愁的孩子,其實很「餓」 微博上有一個熱門話題:老一輩糟糕的育兒建議有哪些?幾萬人參與討論,訴說著那些代代相傳的育兒問題。這些輕視與強勢的背後,可能都在暗示父母在養育方面經常會有的問題——情感忽視。他們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他們和孩子每天會說很多話,卻沒有看到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聽到孩子內心的吶喊。
  • 孩子這些表現是缺愛的信號,提醒媽媽多給愛,別裝看不見
    導讀:孩子這些表現是缺愛的信號,提醒媽媽多給愛,別裝看不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這些表現是缺愛的信號,提醒媽媽多給愛,別裝看不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原生家庭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而原生家庭的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1:缺愛的定義是什麼?缺愛一般指缺少關愛的孩子的一種心情表現形式,著調於悽涼寂寞的非樂觀主義。
  • ...卻活成了孤兒:有多少「冷漠」的父母,就有多少「空心」的孩子
    總以為拼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殊不知,正是我們一次次的冷漠和忽視,將孩子心裡的愛一點點消耗殆盡。 待失望積累到足夠多時,孩子的心也就空了,像缺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常常有自殺的意念。
  • 出現這4種表現,證明孩子已經缺愛,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
    越是叛逆的孩子,越缺愛。 他們如果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和回應,會讓他們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等不健康的心理。 而擁有父母無條件愛的孩子,心中則充滿安全感,無須用叛逆來得到回應,無須證明自己、證明父母的愛。
  • 在缺愛的家庭裡會培養出怎樣的孩子?
    父母如果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甜蜜的生存環境,孩子也會變得樂觀積極,在愛裡長大和在缺愛的家庭裡培養出來的孩子在待人處事上會有很大區別。首先缺愛的孩子多半都沒有歸屬感,不知道哪裡是自己的家,並且活得會小心翼翼,對待感情會比較冷漠,比如看到自己的朋友或同學受傷時
  • 99%的都「缺愛」過,孩子三種「缺愛」的表現
    突然黏人如果孩子突然變得很黏人,別急著高興,先想想這段時間是不是太怠慢孩子了,導致孩子缺愛了,才變得突然黏人。如果父母平時照顧孩子太少,和孩子交流有限,就很難為孩子建立起安全、穩定的依戀關係,會導致孩子的安全感嚴重不足,一旦發現父母離開視線,就極度恐懼,哭鬧不停。父母應儘量多抽時間陪伴孩子。當我們不得不離開,也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話告訴他,你只是暫時離開,在離開之前和他約定好時間,並守時守約按時段回來。
  • 這三種孩子嚴重缺愛
    不論孩子生在什麼樣的家庭裡,他都對父母有與生俱來的需求,需要來自父母的陪伴和愛。美國思想家艾默生說: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範。當父母容易,當好父母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不管父母在生活中,對孩子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對待,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
  • 心理學:缺愛型抑鬱症,從討好父母開始|缺愛的6個特點你有嗎?
    「缺愛」的心理成因在心理學中,缺愛是一種依戀需求的缺失。兒童早期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會建立起內部的關係模式。如果父母對孩子是關注的、有回應的,兒童會與父母建立起安全的依戀感,同時認為外界也是安全並且接納自己的;如果父母對孩子是忽視的、冷漠的,兒童的依戀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在人格的發展過程中,會變得孤獨、不安,感覺到「缺愛」。
  • 孩子在缺愛邊緣掙扎,你卻一無所知…
    01缺愛的孩子長大後是怎樣的?每個人的童年都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可能重來,或許你現在忙於工作,將孩子託付給別人;或許你對孩子有著高要求,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你的孩子是降臨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中,你們對孩子不管不問……
  • 爸爸給女兒慶生日,羨煞旁人:用愛去養育孩子,才能讓他幸福成長
    他們覺得只要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比什麼都重要,但父母很少關心孩子,也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並不愛他,從而變得缺愛。又或者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對孩子進行了冷暴力處理,對孩子不理不睬,態度冷漠。父母這樣的養育方式,只會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變得缺愛。
  • 當孩子逐漸長大,這三個需求父母們一定要重視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需求,而父母們要做的就是及時感知孩子的需求,並給予回應,其中有三種需求需要父母們重視。,此時無論你在做什麼,也請不要忽略孩子這一請求。也許很多家長認為陪伴孩子只是一種形式,但對孩子來說,父母們給予的陪伴是被愛與重視的體現。如果孩子的童年更多時候是在孤獨與缺愛中度過,在沒有愛的環境中長大成人,那麼這對孩子的性格養成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 缺愛的家庭造就怎樣的孩子?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那年,她54歲"看完《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有一種絕望感,缺愛的人就是懼怕一個人孤孤零零的,可是越怕卻越是孤孤單單。有些人看上去明明很友善為什麼卻獨來獨往,並不是因為她孤僻冷漠,而是她害怕麻煩,別人的一點小情緒,一絲不滿都會讓自己難受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