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家庭的關係,是我們出生後與世界交互的第一段關係。每個人都與我們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與家庭成員的關係模式也將投射在我們與朋友、同事、愛人的關係上,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一個缺愛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通常是不懂愛、不會表達愛、不理解愛的,簡而言之對於「愛」的能力匱乏。
在有愛的家庭中,會培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而這種安全感會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
從精神分析的理論可以看出:
「個體的安全感是這樣產生的:父母(尤其母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客體,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如果能夠給與孩子足夠的愛,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恆、前後一致的、合理的愛,孩子就會體驗的安全感,並延伸出對於他人及世界的信任,並且感覺到自尊、自信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與此相反,缺愛的孩子會出現以下性格特質:
1.敏感:能夠細膩的感知到他人的情緒,會過度討好他人,以求得到認可。
2.多疑:對傷害耿耿於懷,容易抱怨指責別人,往往別人的一句話會過度解讀。
3.不自信:做什麼事之前都先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完美,認為自己不配獲得他人的愛。
4.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不信任。渴望獲得他人的愛但也會懷疑別人的愛,不斷想要跟全世界證明自己。
5.冷漠:不接受別人的愛,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愛。
這些性格特質具體融入到生活中,會呈現出三種狀態:
1、一種是要很多很多的愛,對愛的極端渴求;
2、一種是對別人的愛極其冷漠,寧願封閉自己,不能讓自己受傷;
3、還有一種渴望被愛又害怕去愛。
第一種狀態:對愛的極端渴求
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父母足夠的關愛,沒有看到過父母足夠的相愛,所以這部分人心裡會有個大的缺口,需要用大量的愛來填滿。
於是對愛的追逐,成了缺愛孩子人生的終極目標。
他們往往在生活中非常不自信,表現為「討好型人格」,我的一位來訪小時候被父母拋棄,在福利院長大。她會很主動和陌生人打招呼,了解他人的喜好,迎合他人的需求,想要讓每一個人都滿意。
以此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愛,一旦別人對她的討好沒有回應時,就會感到挫敗,並繼續討好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第二種狀態:對愛的極端冷漠
與第一種情況截然相反,缺愛的孩子還會表現出對愛的排斥與反抗。
因為他們沒有體會過愛是什麼感覺,沒有看到過愛是什麼樣子,所以他們理解不了愛,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愛,同樣也不會接受別人的愛。不相信除了自己外的人會愛自己,擔心他人的付出只是對自己的利用。因此將自己封閉起來,既不付出也不接受。
第三種狀態:渴望被愛又害怕去愛
他們既渴望被愛又害怕去愛,尤其對於愛情,既想要又拒絕。他們會對親密關係有焦慮情緒,就像無形中有隻大手,會不自覺推開真正關心自己的人。一方面想要去愛,另一方面又擔心對方有目的性的愛,害怕有一天會失去。因此將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隱藏起來,不去表達。
正如塞林格在他《破碎故事之心》中寫道:「愛是想觸碰,又收回手」。
儘管在缺愛的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不懂愛、不會表達愛、缺乏安全感,但每一個人的心理都是有成長和發展的可能,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創傷也是可以通過專業心理諮詢的幫助來重新感受與習得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