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缺愛、家庭、孩子

2020-09-24 上海樹元教育


與家庭的關係,是我們出生後與世界交互的第一段關係。每個人都與我們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與家庭成員的關係模式也將投射在我們與朋友、同事、愛人的關係上,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一個缺愛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通常是不懂愛、不會表達愛、不理解愛的,簡而言之對於「愛」的能力匱乏。

在有愛的家庭中,會培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而這種安全感會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

從精神分析的理論可以看出:

「個體的安全感是這樣產生的:父母(尤其母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客體,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如果能夠給與孩子足夠的愛,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恆、前後一致的、合理的愛,孩子就會體驗的安全感,並延伸出對於他人及世界的信任,並且感覺到自尊、自信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與此相反,缺愛的孩子會出現以下性格特質:

1.敏感:能夠細膩的感知到他人的情緒,會過度討好他人,以求得到認可。

2.多疑:對傷害耿耿於懷,容易抱怨指責別人,往往別人的一句話會過度解讀。

3.不自信:做什麼事之前都先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完美,認為自己不配獲得他人的愛。

4.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不信任。渴望獲得他人的愛但也會懷疑別人的愛,不斷想要跟全世界證明自己。

5.冷漠:不接受別人的愛,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愛。

這些性格特質具體融入到生活中,會呈現出三種狀態:

1、一種是要很多很多的愛,對愛的極端渴求;

2、一種是對別人的愛極其冷漠,寧願封閉自己,不能讓自己受傷;

3、還有一種渴望被愛又害怕去愛。

第一種狀態:對愛的極端渴求

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父母足夠的關愛,沒有看到過父母足夠的相愛,所以這部分人心裡會有個大的缺口,需要用大量的愛來填滿。

於是對愛的追逐,成了缺愛孩子人生的終極目標。

他們往往在生活中非常不自信,表現為「討好型人格」,我的一位來訪小時候被父母拋棄,在福利院長大。她會很主動和陌生人打招呼,了解他人的喜好,迎合他人的需求,想要讓每一個人都滿意。

以此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愛,一旦別人對她的討好沒有回應時,就會感到挫敗,並繼續討好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第二種狀態:對愛的極端冷漠

與第一種情況截然相反,缺愛的孩子還會表現出對愛的排斥與反抗。

因為他們沒有體會過愛是什麼感覺,沒有看到過愛是什麼樣子,所以他們理解不了愛,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愛,同樣也不會接受別人的愛。不相信除了自己外的人會愛自己,擔心他人的付出只是對自己的利用。因此將自己封閉起來,既不付出也不接受。

第三種狀態:渴望被愛又害怕去愛

他們既渴望被愛又害怕去愛,尤其對於愛情,既想要又拒絕。他們會對親密關係有焦慮情緒,就像無形中有隻大手,會不自覺推開真正關心自己的人。一方面想要去愛,另一方面又擔心對方有目的性的愛,害怕有一天會失去。因此將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隱藏起來,不去表達。

正如塞林格在他《破碎故事之心》中寫道:「愛是想觸碰,又收回手」。

儘管在缺愛的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不懂愛、不會表達愛、缺乏安全感,但每一個人的心理都是有成長和發展的可能,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創傷也是可以通過專業心理諮詢的幫助來重新感受與習得愛的能力。

相關焦點

  • 99%的都「缺愛」過,孩子三種「缺愛」的表現
    因此,父母如果發現孩子最近突然變得特別愛鬧人,可不要急著教訓孩子,還是要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和孩子的交流太少了,導致孩子缺愛。在他情緒波動比較大的時候,別忘了及時用愛的語言和撫摸安撫他,尤其是撫摸,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忙於幹活,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家務。
  • 家長總是擔心「孩子被寵壞」?孩子還很可能會缺愛
    就算是一個家庭裡的孩子,表現也可能是有天壤之別的。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思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嬰幼兒。看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很快就長大了。但只有自己養孩子之後,才知道可能會經歷些什麼。孩子健康成長、好習慣的養成等等,都需要家長付出時間、精力和耐心,很多東西都是需要培養的。如果家長總是要求孩子表現得,和自己想像的、期望的一模一樣,註定會失望。
  • 孩子這樣的表現明明是缺愛,很多家長卻誤以為是高情商
    孩子這樣的表現明明是缺愛,很多家長卻誤以為是高情商相信現在很多人應該都意識到了情商的重要性了吧,其實小白個人也覺得有的時候情商比智商還要重要,智商可以決定一個人最終可以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但是情商卻可以決定一個人可以走多遠。並且智商一般都是先天性的,情商卻是需要後天培養的。
  • 孩子在缺愛的家庭中長大,通常會有這三個缺點,家長要引起重視
    文|西紅柿媽媽原生家庭是孩子賴以生存的環境,她給孩子一生的塗上底色。孩子門牙摔斷了,父母卻為醫藥費大打出手,缺愛中長大的娃真可憐王老師是有著三十年豐富教齡的資深班主任,這天,王老師剛剛走進辦公室,小明就帶著洋洋來找老師,只見洋洋滿臉是血,手裡還拿著半顆牙齒。
  • 孩子在缺愛邊緣掙扎,你卻一無所知…
    01缺愛的孩子長大後是怎樣的?其實很多人缺愛,大多都是家庭的原因。因幼年缺少父母關愛,而導致自卑,孤僻。一個人一旦缺愛,就會去尋求心理上的滿足,瘋狂愛人與被愛,他們會從內心深處不停地去索取愛,彌補自己的遺憾。但不管他們得到了多少愛,他們還是感覺不到安全感。
  • 在缺愛的家庭裡會培養出怎樣的孩子?
    父母如果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甜蜜的生存環境,孩子也會變得樂觀積極,在愛裡長大和在缺愛的家庭裡培養出來的孩子在待人處事上會有很大區別。首先缺愛的孩子多半都沒有歸屬感,不知道哪裡是自己的家,並且活得會小心翼翼,對待感情會比較冷漠,比如看到自己的朋友或同學受傷時
  • 原生家庭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而原生家庭的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1:缺愛的定義是什麼?缺愛一般指缺少關愛的孩子的一種心情表現形式,著調於悽涼寂寞的非樂觀主義。
  • 孩子長不高,可能缺愛,你知道嗎?
    作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李維洪審核: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陳楚雄東西沒少吃,孩子怎麼就不長個兒呢?相信許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疑惑。孩子的身高一直都是家長比較關心的問題,長得太高太矮都緊張。孩子長不高更是讓許多家長揪心,擔心孩子得上矮小症。與此同時,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長不高是因為營養沒跟上,缺鈣,為孩子補上就好。
  • 缺愛的家庭造就怎樣的孩子?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篇文章,我想這就是對於缺愛孩子最好的回答,想被關注卻害怕被說矯情,想被認同卻又害怕失落,想被愛卻在心裡告訴自己我好像不配。作者說直到前幾年,坐公交司機到站沒停都不敢喊一聲「師傅,停一下」,一直以為是自己嫌麻煩。後來才明白,我是怕麻煩別人。
  • 孩子的這3種表現明明是缺愛,可悲的是,家長卻以為是情商高
    事實上,在幼兒時期,有些孩子的圓滑表現並不是情緒高,而是缺少愛,如果家長不能夠及時地進行引導,將會給孩子造成非常深遠的影響。家長應該及時關注孩子的表現,分辨孩子是真正的聽話懂事,還是由於內心缺愛而出現的擔憂行為,及時幫助孩子減輕心理負擔,讓孩子恢復快樂的童年生活。
  • 孩子某些行為看著是高情商,實則缺愛又自卑,家長沾沾自喜很滑稽
    文|文兒很多家長都喜歡高情商、乖巧聽話的孩子,所以更傾向於培養這樣的孩子。可這樣的「乖」孩子,實則缺愛又自卑。一旦壓抑太久,爆發之時,過往之處皆為灰燼。可她一個孩子,竟然不會主動說。這種表現,在大人看來是懂事,是情商高。可在我看來,是又缺愛又自卑,產生的膽怯。家長可別沾沾自喜,因為真的不是什麼好事。
  • 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家長先別著急得意,這明顯是孩子缺愛的表現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智商高,情商高,長大有出息。可是,有時候孩子在父母眼中的「高情商」的表現,其實是因為孩子缺愛,切不可盲目得意。上了學也是非常懂得看老師的眼色,在老師同學眼裡,他是一個情商很高的孩子。但這其實就是一種缺愛的表現,是在長時間的壓力中產生的「高情商」現象。
  • 我研究了100多個離婚家庭,終於明白:單親孩子最缺的,不只是愛
    導語眾所周知,父母離婚,將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深遠影響,是孩子一生中重大的創傷事件。所以,經常會有人說:單親家庭的孩子,心理肯定不太健康,因為他沒有得到父母健全的愛——簡而言之,就是「缺愛」。所以,離婚的父母不必把孩子的反應看得過於嚴重。其實,只要你們能夠持續的給予愛,他們就能夠持續地感受到父母之愛,並由此獲得滋養。但他們面對父母分離、家庭分解的狀況,一定會產生很多憤怒、低落和悲傷的情緒。
  • 孩子的這幾種懂事表現,其實是缺愛,家長別再不自知
    但是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孩子們&34;背後的變化呢?有些&34;其實是缺愛的表現,家長千萬不要洋洋得意而不自知了。異常的聽話懂事如果孩子異常的聽話,無論父母對他說什麼做什麼,孩子都言聽計從的話,家長就需要警惕了,這可能是孩子缺愛的表現
  • 單親家庭孩子讀的4本繪本,讓孩子成長不缺愛!
    所以,往往父母在離婚的這段時間,會發現孩子變得出乎尋常的乖,因為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可以挽回一些局面,讓爸爸媽媽還像以前一樣好。然而,夫妻之間的關係如果真的到不可挽回的地步,那麼,離開,則是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就像弗洛姆這樣說:「對孩子來說,家庭中緊張和不愉快的氣氛,比公開的決裂更有害。因為後者至少教育孩子,人能夠靠勇敢的決斷,結束一種不可容忍的生活狀況。」
  • 孩子3個行為明明是缺愛,父母卻驕傲地以為孩子是高情商,可悲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懂事,同時也希望孩子能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樣就可以讓做父母的少操一些心。孩子這3個行為明明是缺愛,父母卻驕傲地以為孩子是高情商,可悲但每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會不一樣,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關於原生態家庭的生活方式。
  • 孩子這些行為本質是缺愛,父母卻自以為是高情商,實在可悲
    在曬完娃之後,這位寶媽還總結了一些育兒經驗,比如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要溺愛孩子、放手讓孩子去做等,圍觀的寶媽們紛紛拿出小本子記了下來。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很調皮的,幾乎不可能是這位媽媽所描述的乖巧模樣。那麼這位寶媽的孩子為什麼看起來這麼乖巧呢?其實本質上是缺愛!因為害怕媽媽不愛自己,怕媽媽覺得自己煩,便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討媽媽歡心。
  • 孩子有以下表現,明明就是缺愛,卻被家長誤認為高情商
    什麼樣的孩子最得大人們喜歡?一般是那些聽話、乖巧的孩子,最容易受到別人的稱讚。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如果孩子表現得太聽話,也不一定完全是好事,特別是父母比較強權的狀態下,孩子表現出來的「高情商」,其實不過是缺愛的直接表現。
  • 缺愛、孤僻、討好型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一起來自省自查!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產生一定的影響和教育。 可見,在家庭這個小單元裡,孩子長大後的模樣直接受家長的表現和家庭氛圍的影響。
  • 缺愛、孤僻、討好型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一起來自省自查
    可見,在家庭這個小單元裡,孩子長大後的模樣直接受家長的表現和家庭氛圍的影響。要是在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孩子大多積極樂觀、陽光自信;要是在爭吵不斷或感情淡漠的家庭中長大,孩子也相應孤僻或暴躁……還會讓孩子過早地了解生活的艱難,褪去天真的一面,變得敏感和消極。家長過多的抱怨,更會讓孩子內心生出害怕父母不愛自己的想法,從而選擇委屈自己形成討好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