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3種表現明明是缺愛,可悲的是,家長卻以為是情商高

2020-11-08 小熊育兒日記

文/小熊育兒日記

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不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也非常在意孩子的情商是否足夠。

人們普遍認為圓滑會說話的孩子就是情商高,在今後能夠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更容易取得成就。

事實上,在幼兒時期,有些孩子的圓滑表現並不是情緒高,而是缺少愛,如果家長不能夠及時地進行引導,將會給孩子造成非常深遠的影響。

王女士家中有兩個寶寶,大寶是男孩,二寶是女孩,兒女雙全,惹人羨慕,家裡的大寶在妹妹出生前是一個調皮大王,時常會和父母頂嘴,也經常犯錯。

然而自從妹妹出生之後,大寶就仿佛變了一個人,不僅聽話懂事,什麼都服從父母的安排,而且還會幫助父母照顧妹妹。這讓王女士非常欣慰,覺得大寶變得懂事了。

前不久王女士的婆婆過來探親,老人家疼愛孫子,自然有所偏愛,大寶感受到了奶奶的愛,因此吐露了自己壓抑已久的心聲。

原來他之所以變得懂事,是因為家裡有了妹妹,害怕父母不喜歡自己,把自己扔掉,所以才會事事都聽父母的話,生怕自己表現不好,被父母討厭。

大寶的話讓奶奶心疼極了,也讓王女士夫妻倆開始反省自己平日裡的言行。萬萬沒有想到孩子的懂事聽話背後,居然是如此讓人心碎的原因。

生活中如同大寶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被父母寵愛的孩子往往會顯得天真單純,很多時候並不能夠考慮到別人的想法,而很多孩子的圓滑、情商高,其實背後往往是缺少了父母的關愛。

家長應該及時關注孩子的表現,分辨孩子是真正的聽話懂事,還是由於內心缺愛而出現的擔憂行為,及時幫助孩子減輕心理負擔,讓孩子恢復快樂的童年生活。

孩子的哪些表現,說明缺少父母關愛?

1.懂得察言觀色

有些孩子特別懂得察言觀色,能夠第一時間感知到身邊的人是否高興,很多時候無需父母進行批評,只要沉下臉來,孩子就會心驚膽戰地覺得是自己做錯了事,主動和父母道歉。

這種察言觀色的背後,其實是孩子的敏感情緒所帶來的直接作用,孩子的敏感往往說明內心缺少安全感,所以才更在乎父母的反應和評價,害怕引起父母不開心。

2.異常乖巧懂事

有些孩子在生活中異常乖巧懂事,同齡孩子還在為了看動畫片、吃零食而大吵大鬧,而他們卻不僅能夠照顧好自己的日常瑣事,還能夠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種異常懂事的表現背後,同樣是由於缺少父母的關愛,孩子對於父母的疼愛有著天然的憧憬,渴望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可,因此才會變得異常懂事,希望能夠得到愛。

3.習慣性討好他人

還有些孩子不僅僅是在面對父母的時候乖巧懂事,在與老師同學的相處當中也會習慣性地討好他人。

總是會不斷地壓抑自我情緒,不會對別人的意見提出反對,即便內心不認可,也還是會勉強自己去討好別人,這種孩子往往伴隨著自卑的心理,害怕別人討厭自己,渴望通過獲得他人的肯定,來增強自己內心的自信。

討好型的人格,往往意味著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出現了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將來很難會從這種負面情緒中擺脫出來。

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會給成長帶來哪些阻礙?

1.影響感情觀

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將會直接影響自己的感情觀。

由於自小沒有和睦溫馨的家庭環境,所以會對婚戀和情感缺乏足夠的認同感,甚至會出現恐婚的現象,也不懂得應該如何表達愛,如何堅守愛,所以常常會導致獨身主義。

2.性格走向極端

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性格往往會走向極端,要麼非常內向自卑,變得不敢表達自我,要麼非常圓滑,總是習慣性地討好別人。

這兩種表現都是性格極端的後果,將會導致孩子無法擁有充足的內心安全感,無法誠懇理智地面對自己的內心,自己缺乏自我認知,心中充滿了負面情緒,將會嚴重影響到孩子今後的成長。

3.不會處理家庭關係

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不具備健全的家庭關係,因此當孩子長大之後,往往也不會處理親情關係和家庭氛圍。

即便今後自己成了父母,也很難去彌補心中的缺憾,甚至無法對子女進行妥善的教育,要麼放任不管,要麼過於寵愛,可能會出現家庭破裂的嚴重後果。

家長應該如何給予孩子充足的愛?

1.溝通增進了解

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應該增強溝通,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表達,與孩子在妥善的溝通中互相增進了解。

親子關係也會在溝通中得以促進,孩子能夠通過了解而對父母產生信任感,自然也就會感受到關愛。

2.直白肯定的表達

有些父母由於生性羞澀,或者觀念傳統,不習慣對孩子進行直白的表達,然而幼兒缺乏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很多時候只有通過直白肯定的表達,才能夠相信和獲取父母的愛。

所以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多抱抱孩子,親親孩子,對孩子進行直觀的表達。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地進行誇獎,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3.無條件的接納

充足的愛,也就意味著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父母需要讓孩子懂得,這種愛是無條件的,即便他犯錯,即便他不完美,父母也依然愛他。

面對孩子的錯誤,先接納,後糾正,不要通過暴力手段來對孩子進行恐嚇和教育,這樣才能夠讓孩子的內心擁有充足的安全感,不會由於缺愛而引發心理問題。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尤其是在親子關係當中,一切教育的前提都是父母對於子女無條件的關愛,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才能夠豐盈自己的內心,接受父母的教育觀念,在父母的幫助下成長得更好。

否則一切教育措施都只是空中樓閣,無法落實到實處,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你的孩子是否缺少關愛,你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孩子3個行為明明是缺愛,父母卻驕傲地以為孩子是高情商,可悲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懂事,同時也希望孩子能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樣就可以讓做父母的少操一些心。孩子這3個行為明明是缺愛,父母卻驕傲地以為孩子是高情商,可悲但每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會不一樣,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關於原生態家庭的生活方式。
  • 孩子這樣的表現明明是缺愛,很多家長卻誤以為是高情商
    孩子這樣的表現明明是缺愛,很多家長卻誤以為是高情商相信現在很多人應該都意識到了情商的重要性了吧,其實小白個人也覺得有的時候情商比智商還要重要,智商可以決定一個人最終可以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但是情商卻可以決定一個人可以走多遠。並且智商一般都是先天性的,情商卻是需要後天培養的。
  • 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家長先別著急得意,這明顯是孩子缺愛的表現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智商高,情商高,長大有出息。可是,有時候孩子在父母眼中的「高情商」的表現,其實是因為孩子缺愛,切不可盲目得意。一、孩子缺愛,家長卻認為是「情商高」的表現1、很懂得察言觀色成成的媽媽對他非常嚴厲,平時在生活中,成成不管幹什麼都看媽媽的臉色,做了錯事,看到媽媽生氣了就趕緊過去道歉。慢慢的,他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察言觀色,根據媽媽的臉色就能判斷出她是高興還是生氣。
  • 孩子這些行為本質是缺愛,父母卻自以為是高情商,實在可悲
    ,父母卻自以為高情商,實在可悲有一位寶媽在沾沾自喜地曬娃,一時之間引起了很多寶媽的羨慕,寶媽們紛紛誇孩子情商高,但事實是怎樣的呢?這位寶媽直言,自己家孩子今年3歲,一直都是她一個人帶,情商很高。孩子在家不哭不鬧,對親朋好友很有禮貌,會自己穿衣服、穿鞋,有時候還會幫媽媽做飯、拖地等。相信很多媽媽讀到這裡,想起自家不懂事的娃,已經非常羨慕了,這位媽媽怕是撿到寶了。
  • 孩子有以下表現,明明就是缺愛,卻被家長誤認為高情商
    什麼樣的孩子最得大人們喜歡?一般是那些聽話、乖巧的孩子,最容易受到別人的稱讚。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如果孩子表現得太聽話,也不一定完全是好事,特別是父母比較強權的狀態下,孩子表現出來的「高情商」,其實不過是缺愛的直接表現。
  • 孩子說話有這3種表現,證明情商低,很多家長卻以為孩子聰明乖巧
    有一個高智商的寶寶固然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有一個情商高的寶寶,對家長來說更是一種幸福且快樂的事情。現在越來越的家長也開始將孩子的發展重心偏移到孩子的情商教育上來了。情商高的寶寶智商肯定不會差,但是智商高的寶寶情商卻不一定高。情商高的寶寶不僅意味著寶寶聰明,更多表現在,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上。情商高的寶寶會經常令家長開心。
  • 孩子的這幾種懂事表現,其實是缺愛,家長別再不自知
    但是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孩子們&34;背後的變化呢?有些&34;其實是缺愛的表現,家長千萬不要洋洋得意而不自知了。異常的聽話懂事如果孩子異常的聽話,無論父母對他說什麼做什麼,孩子都言聽計從的話,家長就需要警惕了,這可能是孩子缺愛的表現
  • 孩子從小有這4種表現,多半情商高不到哪去,家長要好好引導
    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孩子心理表現有滯後性質,成年後情商高不高,完全在於早年的心理撫養。從而可以推論出,孩子長大後情商高不高,小時候就有體現。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有這4種表現,早發現早糾正。說到底情商高就是情緒管理能力強,如果一個孩子在3-6歲這個階段,動不動就發脾氣、哭鬧、自己的需求不能正確表達,這種現象一直如此,那麼就是典型的情商低表現,父母要幫忙引導。
  • 李玫瑾:小時候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情商高不了,容易吃虧
    文/小熊育兒日記情商高的孩子,處理事情比較睿智。其實每個青少年背後隱藏著很多的問題,比如說他們為何會做一些,家長沒有辦法理解的行為。家長從李玫瑾身上,學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一次講座中,他提及了孩子的小時候有這4種表現,長大後情商高不了,容易吃虧,家長需要從情商上培養孩子。
  • 孩子情商不高才會常說這「3句話」,你家孩子若有這3種情況趕緊改
    我們現在階段的教育,不缺智商教育,因為孩子每天都在接受知識的灌輸,而是情商上有短板,所以,觀察一下,自己家的孩子,是不是經常說這三句話,孩子情商不高才會常說這「3句話」,你家孩子若有這3種情況趕緊改亂發脾氣——「你真煩人」有的小孩子把這句話掛嘴邊,時不時就會拿出來懟爸媽。
  • 孩子這些行為是缺愛的表現,父母卻自豪地以為是高情商,令人唏噓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很多時候都會費盡心思地教育孩子,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人人都喜愛的「三好學生」。可要想達到這份優秀標準,孩子首先就不能隨意哭隨意鬧,可以說小小年紀就需要壓抑自己的天性。可孩子的這些表現在媽媽眼裡卻是值得高興的,畢竟自己孩子聽話懂事,是別家小孩比不了了。殊不知這些行為表現的背後,有可能藏著孩子「缺愛」的真相。
  • 這些行為明明是缺愛,父母卻沾沾自喜以為孩子是高情商...
    很多時候,大家認為孩子情商高,其實是「被迫懂事」,是缺愛的表現。記得曾經有一個話題很火,叫作「心疼那個懂事的孩子」。所以,孩子是懂事、情商高,還是缺愛,就看他在做決定時,是不是以自己為主導,有沒有加入自我意願。
  • 孩子有這3種表現,暗示內心「缺愛」,多少家長卻當成是高情商
    ,也可能只是因為內心沒有安全感,是缺愛的表現,而有多少家長卻把孩子懂事聽話當成了高情商。孩子"缺愛"的3種表現,和真正的高情商相差甚遠1、再喜歡的東西,也"捨得"送出去孩子從來不會和他人爭搶,甚至能將自己的東西割愛送出,這樣的行為看似是大度成熟,但實際更可能是內心缺愛、沒有安全感。
  • 「情商低」的孩子,通常有這3種表現,家長發現了要及時引導
    正常來說,情商高的孩子都有很強的自制力、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等。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是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習慣,就能看出來他長大是什麼樣子,如果家長們發現孩子有以下這3種表現,情商真的低得可怕,家長們要及時引導。情商對孩子有多重要?
  • 智商不錯情商堪憂?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表現,證明情商不低
    每個家長都想有一個高智商的孩子,在家長眼裡學習高於一切。孩子智商高證明孩子聰明,學習好,以後成功的機率比較大,未來能有一個好的生活。但是很多父母都忽略了情商的重要性,忽略了對孩子情商的培養。一個情商高的人走在社會上往往更加吃香。
  • 孩子挨批後常有三種表現,第一種讓家長很無語,恰巧說明娃情商高
    執筆:喬蘇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有的家長可以抓住教育精髓,把孩子教育的非常乖巧,有的家長卻總是不能奈何孩子,用咒罵和毆打的方式降服孩子。面對家長不同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應對方式也不同,而有一種說明了他的情商高。
  • 李玫瑾坦言:情商低的孩子,平時就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非常火的育兒講座視頻,視頻中演講的人正是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李玉錦教授將孩子的人生分為的幾個重要階段,其中3-6歲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若在此時發現孩子有這幾種表現,咱們孩子的情商多半不高,家長要及時糾正。
  • 孩子有這3種「壞習慣」,是「雙商高」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
    >進行簡單的引導,孩子將來的成就肯定不可限量,就比如下面這3種壞習慣,其實是孩子雙商高的表現,家長若是發現了,可不要盲目的阻止。一、喜歡跟人頂嘴所有專家對多名兒童進行觀察,發現三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高峰期,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知道了自己和別人的區別,所以才會在家長與其說話的時候頂嘴,這是一種比較正常的現象,但是也只有大腦發育好的孩子,才會出現這種表現
  • 情商高的孩子,從小就有這幾種表現,長大後更容易有出息
    情商對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所以爸爸媽媽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情商高一點,孩子能說會道,人見人愛,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會更加順利。家長為了能讓孩子的情商增高,想盡了各種辦法。其實,孩子情商高不高,6歲前就能看得出來。
  • 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家長需要趁早糾正
    情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很多家長卻在教育孩子時忽視了情商教育,孩子從小養成了低情商的行為習慣。對孩子日常的表現,李教授也直言: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家長需要趁早糾正情商高的孩子出於好的行為習慣和自我控制的意志力,吃飯時是不會大聲喧譁的。家長如果不及時制止孩子這樣的行為,孩子今後與其他人吃飯時很容易被嫌棄,到時候的影響可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