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有一個話題是:「小時候缺愛是一種怎樣的經歷?」
有不少網友回答:
「自卑、敏感,渴望愛又害怕愛,難以開展一段親密關係。」
「和別人保持距離,無法真正向別人打開心扉。」
「不敢坦然接受或者索求愛,認為自己沒資格。」
不難發現,這些缺愛的孩子,大都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要麼終其一生都在愛中求索,拼命找尋愛;要麼認為自己不配得到幸福,一直拒絕愛。
缺愛的孩子長大後是怎樣的?
前段時間,有一欄很火的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剛開始,觀眾都被伊能靜52歲的狀態和活力所吸引,堪稱前半場人生贏家,可她後面的表現能明顯看出是典型缺愛的人。
先是吐槽隊伍排名差是因為「隊友」差,隊友能力不行特別笨,然後又不斷強調自己的付出。仔細想想,童年因家庭受過傷的人,您是不是也能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伊能靜是父母的第七個女兒,父親嫌棄她又是女兒,拋家棄女遠走他鄉。母親無數次對她說:「如果沒有你,媽媽可能會過得好一點。」從小沒有被父母愛過的她,內心缺乏自我認同,從很小起,就懷有很深的負罪感,她覺得自己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
其實很多人缺愛,大多都是家庭的原因。因幼年缺少父母關愛,而導致自卑,孤僻。一個人一旦缺愛,就會去尋求心理上的滿足,瘋狂愛人與被愛,他們會從內心深處不停地去索取愛,彌補自己的遺憾。但不管他們得到了多少愛,他們還是感覺不到安全感。因為就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自己,那誰還會真的愛自己呢?
缺愛人的心它就像一個空杯子,空空的,就是一個洞,只會不斷去索取,想將杯子溢滿,但很難!
每個人的童年都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可能重來,或許你現在忙於工作,將孩子託付給別人;或許你對孩子有著高要求,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你的孩子是降臨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中,你們對孩子不管不問……
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一書時說:
教育之間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阿嬌在很多節目中,最常出現的動作就是雙手交叉抱胸。心理學上認為,雙手交叉抱胸,是不相信別人的防衛姿勢,根源是她缺乏安全感。而她自己也多次表示:我沒有自信。
阿嬌從小父親去世,母親無力撫養,她顛沛流離的童年,家庭溫暖的匱乏和缺失為這份不安奠定了底色。
那要如何打破缺愛的魔咒?
缺愛的孩子長成缺愛的父母,缺愛的父母養出缺愛的孩子。身為父母,如果你在缺乏愛和溫暖的環境下長大,如果你想打破這個負性循環,你今天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讓自己學習、讓自己成長、讓自己心智成熟,真正成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成為一個擁有愛和溫暖的人。而對孩子,要做到以下幾點。
1、父母不要"綁架"孩子
父母在平時教育孩子時不要"綁架"孩子,"綁架"不是指拿繩子捆綁孩子,而是在平時的教育中對孩子樹立的條條框框。不要對孩子要求說如果不這樣做,你就不是好孩子,這樣"綁架"式的教育會束縛孩子的天性,孩子不會感到幸福,並且心裡會產生很大的壓力。
2、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
家長們要多和孩子平等地溝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並認真傾聽。勇於說出自己心聲、說出自己的要求的孩子是陽光自信的,也是幸福的。家長們要多引導孩子認識自己,正視自己,表達自己。讓孩子們感受不僅聽媽媽的話很重要,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
3、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可以"
家長們經常對孩子說不可以,也會導致孩子的內心感到缺愛。假如孩子想要一架玩具飛機,話剛說出口家長便對孩子說:不可以,不可能。這會嚴重打擊孩子的內心,讓孩子以後都不敢對父母提要求。如果真的不能給孩子買的話,可以用更委婉的方式對孩子說。
對孩子來說,擁有一個被愛的童年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被愛,所以完整。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END
來源:部分內容來源網絡
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