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有病,只是缺愛

2021-01-18 禧悅思享家

作者:張看看 來源:張德芬空間

缺乏愛是否才是更重要的病源?

這是榮獲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六項提名的電影《幻愛》中的一句臺詞,一部非常難得的精神心理題材電影。

《幻愛》講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阿樂幻想出一段愛情,又經由幻想走進現實和心理輔導師葉嵐上演了一段禁忌之愛。

心理輔導師和案主相愛,幾乎是觸犯了心理諮詢準則的底線,但是這段打破界限的禁忌之愛,讓我們真正看到:

健康的人,哪怕是專業心理諮詢師,依然面臨著心靈的考驗,如果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病,那麼幾乎人人都有病,只是每個人病的程度和隱藏程度深淺不同而已。

如果精神分裂症不是一種病,心理問題不是一種病,那麼我們沒有病,我們只是缺愛。

我們同樣思考:傷痛經由愛的滋養才能真正療愈。

他沒有病,只是缺愛

阿樂在街上和心理輔導師葉嵐,一起幫助了一位當街脫光衣服的精神病患。

偶然的邂逅,讓阿樂幻想那位助人的女生是住在自己樓上的少女欣欣,並和她戀愛了。

因為精神病患者這樣特殊的身份,阿樂受盡冷眼和歧視,而母親也在去年去世了,在阿樂的潛意識中,除了母親,再沒有人像她那樣愛自己了。

電影中呈現阿樂的一個夢境:人們在墳地裡舉行一場婚禮,他變成一隻黑羊,身上掛著花環,被推進土坑中,準備被埋葬。

這個夢境是阿樂對母愛忠誠的表達:母親死掉了,我的愛沒有了,因為我要追隨母親而去,墳場代表了死亡,也代表了至死不渝的忠誠。

夢境中的黑羊其實是恐懼的,在眾人的圍觀,吵鬧聲中,想要拼命跳出那個坑。

也可以投射出來,阿樂曾經有過當眾被嘲笑,被辱罵,被圍觀的經歷,這些慘痛的經歷,仿佛是將他推進黑暗和死亡的墳墓中,而他在拼命掙扎。

就像夢境一樣,幻想和夢雖然是假的,但是反映出來的恐懼和欲望是真的。

阿樂如此渴望被普通人理解、接納和被愛,正因為愛的匱乏,內心對愛的渴求,幻想出了一個如此清純、純真、開朗的少女欣欣。

榮格心理學中,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女人形象,她是男人心靈中的女性成分——阿尼瑪。

少女欣欣就是阿樂心目中的阿尼瑪,一個女版的阿樂。

所以在阿樂的幻想中,少女欣欣如此深刻理解和接納自己,並對他表白說:「無論你有沒有病,我都愛你,不要離開我。」

這其實是阿樂內心中對愛的渴求,也是心靈中的求生意識對他的呼喚:「請你活下來,不要離開,我愛你。」

宗薩仁波切說:人在這世界上,必須有愛的對象,因為這是支持我們生存的力量。

因為讓我們去愛自己如此艱難,發現內在的珍愛如此困難,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對象來練習愛與被愛,以證明我們是被愛著的,我們內在有愛的能量和能力。

或許經過很多次愛與被愛的練習,經歷過很多次的苦痛和分離的試煉,我們才發現一個真相:

我們內在有著強大的愛的能量,支撐著我們。

而經過痛苦、眼淚、分離試煉過的愛,像被鍊金術試煉過一般,一點點提煉出真正不會變質的、永恆的真愛。

她有「病」,是因為缺愛

心理輔導師葉嵐是一個工於心計,慣於出賣自己的肉體,從男人身上獲取利益的女人。

一開始她幫助阿樂,也只是因為阿樂能輔助她完成自己的研究課題。

在不斷和阿樂接觸過程中,她內在深層次的課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小時候,媽媽經常打她,只要不聽話,就被脫光衣服,罰她站到門外,讓鄰居當做動物看。

這些慘痛的記憶和童年創傷,形成一個可怕的價值觀進入她的潛意識中:連媽媽都不要你,世上不會有人要你的。

葉嵐生活、學習、工作,一切都很好,但是她的「病」是隱藏在深處,更不容易覺察。

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一個世界,人會不斷回到這個世界,輪迴體驗,即使她看起來像在另一個世界生活與激蕩,過得意氣風發。

這個世界不僅由她所見識過的一切,所愛過的一切組成,還由她所恨過的一切,所受過的傷組成。

每個人都帶著未處理的創傷往前走,傷痕累累的人越是走不動,比如阿樂。

有些時候我們以為痊癒了,不在意了,遺忘了,但是並沒有,它們只是暫時被關押在暗無天日的黑洞中,比如葉嵐。

所以男主角在幻想中找愛,女主角也在現實中兜兜轉轉,他們一樣不斷回到那個舊世界,不斷體驗輪迴,為了尋找到去往新世界的出口。

所以我們會不斷回到這個熟悉的潛意識內心世界,不停和無法接納、無法融合的一切鬥爭千百次,不斷輪迴上演。

同樣的角色,同樣的劇情,直到練習多次,找到突破口,原諒了自己,也原諒所傷害過我們的一切,心中生起了愛自己的力量,這個功課才算是圓滿了。

葉嵐一開始想要通過出賣肉體來徵服男人,超越自己的媽媽,證明自己比媽媽厲害,贏得了更多的愛。

但是葉嵐只是在不斷體驗拋棄與被拋棄,直到阿樂出現,對她不離不棄,讓她知道,即使我那麼不堪,依然值得被愛,依然有人愛我。

她終於突破了職業道德界限,陷入了愛情。

比起她的研究課題,我想當她在這個生命課題真正面對、處理、接納、新生,她才算是真正畢業了。

與其說心理輔導師在療愈阿樂,不如說,他們成為彼此的解藥。

兩個缺愛的人找到相愛的對象,彼此療愈和溫暖,葉嵐在療愈阿樂,阿樂也在療愈葉嵐。

愛的滋養才能真正療愈傷痛

有人問,明明分手了,我還忘不掉他,為什麼我就是愛上同樣的人,在同樣的故事,相同的情節中,反覆掙扎經歷這些,為什麼啊!

為什麼我們在心靈的困境中,反覆掙扎,在傷痛裡反覆體驗,而無法乾脆地斬斷,跳出來?

電影中,在葉嵐的帶領下,阿樂做了一個斬斷幻想的儀式,要他承認,和欣欣的愛全部是幻覺,都是假的。

葉嵐的導師在會話結束後,對她說:

「你剛才太主導,太冒進了,你好像在逼迫案主,要他忘記和幻覺的經歷一樣,其實我們主要責任,是幫助案主看清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逼迫他怎麼做。

在現實生活中,他還未找到愛,你硬要拿走他對幻覺的依賴,這是很危險的。」

阿樂的幻覺是假的,但是他愛欣欣,愛另外一個幻想中的自己是真的。

當我們離不開一個人、一段糟糕的感情、某個困境,是因為裡面還有我們還未學會、還未真正領悟的功課,裡面有痛苦,也一定有我們依賴的內心需求。

真正的療愈不是教案主如何切斷,跳出來,而是引導他找到內心真正的愛,生出內在的力量,自己走出來。

那些困境和痛苦,或許是我們的盔甲和面具,某個舊的模式背後都是我們內在的虛弱,也是自我的保護。

在一個人還沒有足夠承受能力去看見的時候,指引他看見覺察幻相,等於卸下盔甲,面具和防衛,把裡面脆弱的袒露出來。

這樣的覺察看見,並不能真的帶來療愈,你只是卸掉他的盔甲,坦露虛弱並不能帶來療愈,只是讓他變得更脆弱,更容易受傷。

所以葉嵐的導師才會說,這樣很危險。

所以或許諮詢師的工作,不是去卸下面具和盔甲,而是找到那些他用面具和盔甲保護、守護的受傷的部分。

看見那些脆弱的地方,去擁抱它們,去療愈它們,就像夢境中阿樂最後擁抱了惘然無措的黑羊(這個被孤立、被圍觀、被歧視、被嘲笑的、不堪的自己)。

愛和包容他,連同他的盔甲一併擁抱,才有機會建立他內在的資源,好比欣欣對阿樂說的:「無論你是否有病,我都永遠愛你,我不會離開你。」

阿樂對葉嵐說:「我不在乎你跟過多少男人,我都愛你。」

潛意識深處才是需要工作的部分,療愈師們需要工作的部分是黑暗面、面具、盔甲別後的那部分,而不是用強硬的手段在外面對抗,擊打,破碎掉他們的盔甲。

這樣的方式,即使你贏了,案主認可了、看見了自己的傷痛和幻相,也不一定能帶來療愈。

你教會了他把本來對外的寶劍指回來,攻擊自己,而此時盔甲已經被卸下來,只能傷得更重,對生命更絕望。

越過那些痛苦、憤怒、恐懼、以及自我毀滅的行為,看見案主以這樣的方式在愛自己,去建立他的內在資源,搭建他的內在空間。

阿樂幻想出欣欣,正是出於內在對自己的愛,而這份愛是如此純真、如此深刻。

所以你看,所謂的精神分裂症的背後,是求生的意識,是想要帶著愛繼續活下去,全都是對自己很深很深的愛!

葉嵐不斷在不同男人身上尋找的,也是很深很深的愛。

當他有力量,有愛的能力,讓自己得到足夠的愛和關懷的時候,多出的愛才會化作力量去放下盔甲和面具。

才有可能對那些傷害自己,或者自己傷害的人,放下成見(放下面具或者盔甲),去寬恕他們(將內在多出的愛分享給他人)。

與其說,阿樂是在心理輔導中被療愈了,更多的療愈其實來自他和葉嵐在現實的愛情中,經由真實的觸碰,真實的戀愛,療愈了彼此。

真正滋養的愛是,我們打破愛情的幻想,看見彼此的醜陋,還願意接納彼此,並決定衝破重重障礙,彼此相愛。

相關焦點

  • 缺愛的孩子不配幸福?不,你缺的只是勇敢
    缺愛不是你的錯,然而你卻不該因為缺愛而變得膽小懦弱,患得患失。正因為缺愛,我們才要比別人更加勇敢,更加果斷,更加珍惜命運所給予的每一次機遇。缺愛的孩子,永遠是愛情中被動和卑微的一方。假若一暖到底的話對缺愛的女生也未嘗是件壞事,但如果一時的「暖」只不過是在愛情當中的一種針對性策略,那麼婚後的生活也只能剩下苦不堪言了。其實我小時候,也很缺愛,儘管我爸媽每天都在說:「雖然給不了你很多錢,但是我們給了你很多愛。」但是在我看來,他們當然愛我,只是沒有他們自己想像中的那麼愛我罷了。
  • 當一個人長期缺愛,會有這三個表現,希望沒有你
    那麼當一個人長期缺愛的時候,她(他)會有什麼樣的表現?讓我們來聊聊通常人們長期缺愛,會有的三個特別表現,希望你沒有這些情況。表現一、容易動怒。人的心靈也是會「能量守恆」的,當我們接受生活好的一面,那麼眼前經常的也是春暖花開,但是當我們長期「缺愛」,內心就會灰暗,身邊也會好像烏雲密布一樣,這就是詩句裡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鳴」,周圍的景象也會隨著心情改變。長期缺愛的人,很容易動怒,有時候是一些小事情而動怒,而有的時候甚至莫名其妙地動怒發火,這只是因為長期的負面情緒壓抑得太久了。
  • 「缺愛並不是缺陷,我缺的只是對愛的學習」 | 4個通過自我覺察...
    缺愛並不是缺陷,重要的是學習怎樣去愛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很少關心我。在學校裡,我有些陰鬱,沒什麼朋友。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很缺愛的人,只有找到那種非常貼心、懂得包容的人,才能長久在一起。大學後,我談過兩次戀愛,每次都是在熱戀期剛過沒多久分了手。
  • 你的孩子缺愛了嗎?這三種孩子缺愛最嚴重,尤其是第一種
    但這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一次考試,因為當父母容易,但當一個能給足孩子需要的愛的父母卻非易事。不管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注意呵護孩子,都避免不了給孩子造成傷害,當傷害超過了限度,孩子就會明顯感到缺愛。下面這3種孩子,缺愛的情況最嚴重!
  • 動不動就發朋友圈的人,其實只是缺愛
    迷戀於發朋友圈的人,往往是缺愛的。他們希望得到關注,希望得到別人的那個贊,雖然很多都只是隨意的行為,但在他們看來,意義卻非凡,如同自己真的得到了切實的喜愛一般。如同小孩子做了什麼事情,或者有了一點點小小的進步,總要拿到大人面前炫耀一番一樣。
  • 治癒「缺愛症」的不是你愛的那個別人,而是更好的那個你自己
    養育環境是愛的重要來源,缺愛的父母很難養出不缺愛的孩子。而缺愛的孩子,長成了缺愛的大人,看起來似乎更強大,足以掌握自己的人生,創造自己的未來。可是,缺愛這種基因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不是你想忘掉就忘掉,說補足就補足。當你不和人形成親密關係時,一切都好好的,歲月靜好、雲淡風輕。
  • 孩子在缺愛邊緣掙扎,你卻一無所知…
    母親無數次對她說:「如果沒有你,媽媽可能會過得好一點。」從小沒有被父母愛過的她,內心缺乏自我認同,從很小起,就懷有很深的負罪感,她覺得自己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其實很多人缺愛,大多都是家庭的原因。因幼年缺少父母關愛,而導致自卑,孤僻。
  • 99%的都「缺愛」過,孩子三種「缺愛」的表現
    當我們不得不離開,也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話告訴他,你只是暫時離開,在離開之前和他約定好時間,並守時守約按時段回來。突然鬧人有的孩子在缺愛時會選擇弄出點動靜來吸引父母的關注。因此,父母如果發現孩子最近突然變得特別愛鬧人,可不要急著教訓孩子,還是要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和孩子的交流太少了,導致孩子缺愛。在他情緒波動比較大的時候,別忘了及時用愛的語言和撫摸安撫他,尤其是撫摸,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忙於幹活,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家務。
  • 長期缺愛的女人,有幾個方面的表現,看裡面有沒有你
    她們長期缺愛,生活沒有滋味,暗淡無光,人生也缺乏色彩,看上去仿佛缺乏生機,沒有朝氣,很明顯便能感受到她們過得不如意。 在愛情中或是婚姻裡長期缺愛的女人狀態各式各樣,但是她們有幾個共同的表現能讓人很容易看出來,看看裡面有沒有你:
  • 長期缺愛的男人,真的對女生沒興趣嗎?長期缺愛的男人如何自救
    心理學研究表明,多數成年人的缺愛循其本源缺的並非是同齡人的愛,而是父母的愛。一個缺愛的家庭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致命的,缺愛的家庭帶給孩子的另一種人格缺陷是討好型人格。長期缺愛的男人,在選擇自己喜歡的人時會更加謹慎,不會因為一時的衝動做出令他不滿意的選擇。長期缺的男人真的是對女生沒興趣嗎?
  • 多少缺愛的女孩,活成了渣女
    為了生活安穩,最後她嫁給自己不喜歡的老公,但她無法忍受不被愛、忍受空窗期,所以她頻頻出軌。評論裡有人說她是「渣女」,有人說她戀愛成癮、有病。在我看來,她的確有病,但這都是童年落下的病根。紗繪子媽媽的不在意,恰恰說明了,紗繪子的童年很缺愛。父母對她不重視,對她的期待就是長大嫁人,從沒有真心在意她、在乎她的感受、將她愛若珍寶。從沒被無條件愛過的紗繪子,從小就要揣摩他人的心思,努力討人喜歡。所以她才有一套自創的「吸引男人守則」。
  • 一個人的矯情和暴躁,要麼是因為缺錢,要麼是因為缺愛
    《我不是藥神》裡有句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人沒錢不如鬼,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當你沒錢的時候,你就能夠深刻地體會到世態炎涼的真相。錢也是一面鏡子,有錢時有多少人想跟你結交?沒錢時,還會有多少人願意認識你?
  • 缺愛的人要怎麼學會愛自己
    我一直想不到自己缺愛。雖然我是個渣男吸塵器,雖然沒有辦法建立親密關係還社恐,雖然看著高冷但是內心孤獨,雖然我內心沒有力量過度依賴別人。但是我家庭正常,父母很愛我,也不是單親。後來才知道,不只是父母不愛自己會缺愛,父母之間感情不和也會造成嚴重的缺愛。從小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環境裡長大,就很難收穫到一個有安全感的內在。解決缺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學會愛自己。
  • 缺愛不是缺陷,你應該怎麼做才能自救
    儘管她們心理非常渴望對方的在乎、非常渴望對方熱烈的回應,但表現在外的狀態通常冷冷冰冰,一聲不吭——「我不說,但你得懂。你不懂,我就會倍感受挫。」這個狀態映射的就是嬰兒時期的需求模式:嬰兒的內心需求最多只能支撐7秒。而在這7秒內如果沒有得到滿足的回應,嬰兒就會嚎啕大哭,感到被拋棄的窒息感。
  • 塔羅牌佔卜:你的內心有多缺愛?
    即使有時覺得自己做的事情不對,但你還是會聽從別人的話。而這樣沒主見的你,又怎麼能得到別人的欣賞和尊重呢?如果得不到這些,你就會越來越缺愛。 在你的世界裡,到處都是陽光,一點陰暗的地方都沒有。毋庸置疑,你根本不缺愛。此外,在你身旁的人都會被你身上的正能量所感染到。即使心中有些不好的想法,也會被你的樂觀和笑容所消卻。 因此,你向來都是人群中的小太陽,人緣一直不錯。只要你能繼續堅持著這種自信,樂觀的生活態度,你的人生就不會有太多的磨難。
  • 缺愛的人該怎樣談戀愛?
    你身邊有沒有明明各項條件都還不錯,但是卻被一個渣男傷到體無完膚還不肯放手的女生?有沒有心甘情願付出不求回報只要對方不離開自己,哪怕做個舔狗都樂意的男生?童年時期愛的缺失,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影響導致他們長大後特別渴望在其他方面補償回來。這些人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會成為兩種人,一種是積極型缺愛,另一種是消極型缺愛。1.
  • 缺愛只是表面,貪婪才是原罪
    比如,一位浙江做財務的女人,為了「愛人」,不惜挪用公款幾百萬,最後被繩之於法。直到坐牢那天她才醒悟,只是那騙子早就逃之夭夭了。02 缺愛的女人成目標「殺豬盤」就像野草一樣,生命力十分頑強。為什麼這些騙子能屢屢得手?因為他們找準了目標女性的人性弱點。
  • 心理學:缺愛型抑鬱症,從討好父母開始|缺愛的6個特點你有嗎?
    「缺愛」的心理成因在心理學中,缺愛是一種依戀需求的缺失。兒童早期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會建立起內部的關係模式。如果父母對孩子是關注的、有回應的,兒童會與父母建立起安全的依戀感,同時認為外界也是安全並且接納自己的;如果父母對孩子是忽視的、冷漠的,兒童的依戀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在人格的發展過程中,會變得孤獨、不安,感覺到「缺愛」。
  • 如何判斷缺愛和怎樣自我療愈
    這是因為童年時期愛的缺失,長大後特別渴望在其他方面補償回來——這是心理學中的 —— 補償心理防禦機制所以,有時候不是你自己不爭氣,而是你需要的「愛」沒有得到滿足,從而引發的一系列負面影響。通過那些細節,能看出一個人性格缺愛呢?大家也可以自行判斷下,自己是不是缺愛的那種人。
  • 我不是不愛你,只是太愛你。
    而氣憤是因為男生沒有給她打電話,沒有給她發信息,在她這樣鬧過之後,男生卻沒有任何反應。哪怕是把她罵一頓也沒有。嗯,什麼都沒有。這個男生是認為女生太作了,沒事就知道鬧,胡思亂想,所以不想聯繫了。按照他的想法,我在工作呢,很忙,已經對你不錯了,你天天磨磨嘰嘰,想這想那的有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