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四分熱度
有沒有人總覺得父母不夠愛自己的?我就是,總覺得自己是撿來隨便養養的。
我家三個小孩,兩個女兒,最小的是兒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我爸媽是喜歡兒子的。我排行老二,以前為了省事,大人們都叫我「老二」或者更簡單的「二」,小時候聽著沒什麼,長大後自從「2」成了網絡流行語後,我對這個稱呼避之不及,甚至是討厭。
關於起名,姐姐和弟弟都隨我爸姓,我卻隨我媽姓,從小就要跟人解釋為什麼我跟姐姐弟弟的姓不一樣,而現在我又要跟我自己的孩子解釋。其實我也不知道他們當時是怎麼想的,為此我困擾了多年,可能他們覺得頭胎比較重要就隨父姓,兒子就更別提了,而處於中間的我又不是男孩就隨母姓。
小時候經常有人就姓氏問題開我的玩笑,說我是撿來的,剛開始我總是很生氣,還會懟回去,後來聽的多了,就想或許我真的是撿來的。
在八十年代,正是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時代,農村嚴格控制出生人口,提倡少生優生,牆頭到處寫著「頭胎男孩,不能再生。頭胎女孩,隔五年可生二胎」「少生娃多種樹」等等這樣的標語。
可能在我爸媽心中靠兒子養老的想法根深蒂固,因為頭兩胎生了女兒,所以頂著被罰款,也要生個兒子,直到我弟弟出生。我甚至懷疑,如果第三胎還是女兒,會不會有第四個孩子。
小時候同學家大多是兩個孩子,有的還是獨生子女,從小我就特別羨慕獨生子女的同學,總覺得他們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而我們家,吃飯都要靠搶,家裡太過於熱鬧,雖然家裡不缺吃少穿,我也從來沒有穿過我姐的舊衣服,但是我仍然羨慕別家。
也許從小生活在多子的家庭,讓我對兄弟姐妹之情有點麻木,現在提倡生二胎,我也不感冒,相反獨生子女家庭的老公很想要兩個孩子。
漸漸我們長大了,我姐出嫁,我家並沒有按常規讓姐姐遠嫁,而是選擇不招不嫁即不招女婿不嫁女兒的方式,這樣將來我姐姐也可以留在爸媽身邊,雖然家裡已經有個男孩。而對我就無所謂了,遲早是嫁出去女兒潑出去的水。在對待三個孩子上,我爸爸還好,基本能夠一碗水端平,我媽就比較明顯,總能讓我感覺到她的偏心。
農村很流行慶祝十歲生日宴,誰家小孩十周歲生日,都要宴請賓客來慶生,我姐和我弟都有過生日宴,家裡所有的親朋好友都來慶祝,到我這裡就是請了小姨、兩個舅舅來給我過生日,那時候我還只知道玩,沒有太大感覺,只記得小姨給我買了新衣服,但是那天我還是很開心,因為那天所有人的焦點都在我身上。
再後來我們家老宅要重建,農村流行蓋兩層半的樓房,我爸媽的布局簡直是簡單粗暴,一樓客廳和一間房間,他們自己住,二樓兩間房,我弟和我姐一人一間,三樓半層,只簡單裝修了一間房,留著我以後回來或者家裡來客人了住,他們壓根沒有想到要預留我的房間,為此我很不高興。
小時候我就一直沒有獨立的房間,所以渴望有個獨立房間成了我的夢想。但是由於我常年在外工作,回家的時間較少,再加之我畢業幾年就成了家,所以對這事就不了了之,只是在心裡有一點點失落。
但是後來我有了小孩,經常會帶著孩子回去,每次只能住在我姐房間。因為姐姐最終還是選擇了去遠嫁,即便如此,這個房間還是姐姐的。
小時候對父母的偏心我非常不滿,經常有機會就聲討他們。現在和爸媽聊天時說起這些,媽媽也只是不好意思的笑笑。也許是覺得從小對我的不公有點虧欠,現在對我的態度比之前好太多。每次回家對我像對待客人,一點事情也不讓我做。我弟偷偷告訴說我媽現在就怕我,只要我說話他們就會聽。
去年我媽不小心摔了一跤,導致腰椎受損,在她住院期間我去醫院照顧她。由於腰椎受損醫生嚴格要求臥床靜養不要下床,但是我媽怎麼也不習慣在床上大小便,總是下床上廁所,為此醫生嚴厲批評了她,還說如果總下床亂動會使腰椎沒辦法好好恢復,更為嚴重的會導致癱瘓。
我媽總認為醫生是在危言聳聽。我爸爸也拿她沒辦法,為了不讓她下床,我想了各種辦法,給她買成人紙尿褲、建議讓醫生採用導尿管甚至是問醫生是否可以手術,我媽一聽說要手術,嚇得在床上憋了一個小時終於能夠躺著小便了。大家都說是我的功勞。
出院後,我們商量把媽媽接到我家,我姐太遠,我弟太忙,正好我閒置在家。之前我媽是一直不同意的,想回老家靜養,被我連哄帶勸才同意。剛開始她總是裡外不自在,我勸她說弟弟工地很忙,爸爸沒時間照料她,後來她安心住下。我覺得她可能考慮到怕影響弟弟才強忍著住下的。那是自大學畢業以後,我們在一起呆的最長的時間。
她在我家靜養期間,我除了接送孩子上下學,幾乎沒怎麼外出,每日給她做飯燉湯,做她喜歡吃的韭菜雞蛋煎餅,糖餈粑。我嚴格遵照醫囑,不讓她下床,她在床上躺著渾身麻木疼痛時,我就幫她熱敷擦身,時不時的幫她洗頭,梳頭。
之前我們從來沒有這麼親密過,這種感覺很陌生,也很奇妙,給她梳頭時我總覺得她的頭皮很軟,不敢用力,她告訴我她摔下來時撞了一下頭,頭皮腫了個大包,因此我更加小心翼翼。
她的身體也變瘦了,雖然我嘴上不說,其實我也很心疼她,每天早上我起床時都看見她睜著眼睛躺在床上,我問她睡的怎麼樣,她都說睡了一下,外面保潔清潔垃圾桶的時候把她吵醒了,我知道她肯定是疼的睡不著。
在她來之前,我就特意為她買了個電視,給她放各種電視劇,她最喜歡看電視劇了,從宮廷到鮮肉,從懸疑到官場,幾乎什麼都愛看。
半個月後可以稍微下床活動了,雖然醫生還是建議一個月內不要下床,但是偶爾能起床上個廁所,比躺在床上上廁所還是舒服多了。
住了大約一個月,終於等到我弟弟工地結束,來接她回家,那幾天她高興極了。在回家之前,帶她去做了一次複查,醫生說恢復情況還可以,但是還是儘量多臥床休息,聽了醫生的話,我媽媽也很高興,馬上給我爸爸匯報。為了怕她腰椎累著,我給她買了腰封,活動時以減輕腰椎壓力。她高興,我也高興。
可能我是隨了我媽媽的性格,不懂表達愛和關心。可能因為生活在多子的家庭,我性格有點刻薄,性情薄涼,從小大家說我嘴巴厲害,牙尖嘴利,得理不饒人。
可是經歷了社會多年的磨礪,我早已不是小時候那個任性的我,不再是那個有什麼說什麼的傻二。相反很多時候,我不愛說話,會一直憋著,憋到內傷。
性情依舊也還是薄涼,在剛工作的那幾年,我可以幾個月不給家裡打電話,也不跟兄弟姐妹聯繫,當然她們也不會給我打,可能我們相互都認為,沒消息就是好消息。後來的我結婚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學會了和自己和解,不再去計較以往的種種,開始和兄弟姐妹熱絡起來。
對於我自己的孩子,起初我很少對他說「我很愛你」,很多時候只說「我很想你」,漸漸的我的孩子也經常有意無意的跟說「我想你」,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開始跟孩子說「我愛你」,而我的孩子也經常跟我說「我愛你」。他會冷不丁的擁抱我,跟我說「媽媽,我愛你」,或者在他玩的很開心,很滿足時,在我耳邊說「媽媽,我愛你」,而我會回以「媽媽也愛你」,這種感覺很溫暖。
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卻很重要,因為它能讓人心變得柔軟,撫平平日裡的傷痛,讓我努力向前的動力。
也許對於六十年代的人在八十年代對孩子說「愛」可能有點矯情,他們不會像現在的我們常常把愛掛在嘴邊,又或許他們的愛表達的比較含蓄,但是如果含蓄到根本感覺不到,這樣的表達就沒有了意義。
我仍然認為愛就要表達出來,即使不說,也要做出來,一個撫頭,一個擁抱,或者給你做一個孩子愛吃的菜,靜靜的看著她吃完………愛有很多種表達方式,最重要的是表達出來,如果不表達出來,可能讓孩子感受不到愛。
一個感受不到愛的孩子內心可能會沒有愛,性格孤僻,踏上社會後,會因為別人隨便施捨一點愛,就跟別人走,沒有辨別真愛的能力。沒有愛的孩子,還會自私,不愛別人,也不愛自己。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在愛包圍下健康成長。不管你有幾個孩子,一定要公平對待,給予他們平等的關注和關心。愛要公平,愛要表達,這樣才能溫暖彼此。
公眾號:四分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