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你的孩子缺愛

2020-09-22 四分熱度00

公眾號:四分熱度

有沒有人總覺得父母不夠愛自己的?我就是,總覺得自己是撿來隨便養養的。

我家三個小孩,兩個女兒,最小的是兒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我爸媽是喜歡兒子的。我排行老二,以前為了省事,大人們都叫我「老二」或者更簡單的「二」,小時候聽著沒什麼,長大後自從「2」成了網絡流行語後,我對這個稱呼避之不及,甚至是討厭。

關於起名,姐姐和弟弟都隨我爸姓,我卻隨我媽姓,從小就要跟人解釋為什麼我跟姐姐弟弟的姓不一樣,而現在我又要跟我自己的孩子解釋。其實我也不知道他們當時是怎麼想的,為此我困擾了多年,可能他們覺得頭胎比較重要就隨父姓,兒子就更別提了,而處於中間的我又不是男孩就隨母姓。

小時候經常有人就姓氏問題開我的玩笑,說我是撿來的,剛開始我總是很生氣,還會懟回去,後來聽的多了,就想或許我真的是撿來的。

在八十年代,正是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時代,農村嚴格控制出生人口,提倡少生優生,牆頭到處寫著「頭胎男孩,不能再生。頭胎女孩,隔五年可生二胎」「少生娃多種樹」等等這樣的標語。

可能在我爸媽心中靠兒子養老的想法根深蒂固,因為頭兩胎生了女兒,所以頂著被罰款,也要生個兒子,直到我弟弟出生。我甚至懷疑,如果第三胎還是女兒,會不會有第四個孩子。

小時候同學家大多是兩個孩子,有的還是獨生子女,從小我就特別羨慕獨生子女的同學,總覺得他們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而我們家,吃飯都要靠搶,家裡太過於熱鬧,雖然家裡不缺吃少穿,我也從來沒有穿過我姐的舊衣服,但是我仍然羨慕別家。

也許從小生活在多子的家庭,讓我對兄弟姐妹之情有點麻木,現在提倡生二胎,我也不感冒,相反獨生子女家庭的老公很想要兩個孩子。

漸漸我們長大了,我姐出嫁,我家並沒有按常規讓姐姐遠嫁,而是選擇不招不嫁即不招女婿不嫁女兒的方式,這樣將來我姐姐也可以留在爸媽身邊,雖然家裡已經有個男孩。而對我就無所謂了,遲早是嫁出去女兒潑出去的水。在對待三個孩子上,我爸爸還好,基本能夠一碗水端平,我媽就比較明顯,總能讓我感覺到她的偏心。

農村很流行慶祝十歲生日宴,誰家小孩十周歲生日,都要宴請賓客來慶生,我姐和我弟都有過生日宴,家裡所有的親朋好友都來慶祝,到我這裡就是請了小姨、兩個舅舅來給我過生日,那時候我還只知道玩,沒有太大感覺,只記得小姨給我買了新衣服,但是那天我還是很開心,因為那天所有人的焦點都在我身上。

再後來我們家老宅要重建,農村流行蓋兩層半的樓房,我爸媽的布局簡直是簡單粗暴,一樓客廳和一間房間,他們自己住,二樓兩間房,我弟和我姐一人一間,三樓半層,只簡單裝修了一間房,留著我以後回來或者家裡來客人了住,他們壓根沒有想到要預留我的房間,為此我很不高興。

小時候我就一直沒有獨立的房間,所以渴望有個獨立房間成了我的夢想。但是由於我常年在外工作,回家的時間較少,再加之我畢業幾年就成了家,所以對這事就不了了之,只是在心裡有一點點失落。

但是後來我有了小孩,經常會帶著孩子回去,每次只能住在我姐房間。因為姐姐最終還是選擇了去遠嫁,即便如此,這個房間還是姐姐的。

小時候對父母的偏心我非常不滿,經常有機會就聲討他們。現在和爸媽聊天時說起這些,媽媽也只是不好意思的笑笑。也許是覺得從小對我的不公有點虧欠,現在對我的態度比之前好太多。每次回家對我像對待客人,一點事情也不讓我做。我弟偷偷告訴說我媽現在就怕我,只要我說話他們就會聽。

去年我媽不小心摔了一跤,導致腰椎受損,在她住院期間我去醫院照顧她。由於腰椎受損醫生嚴格要求臥床靜養不要下床,但是我媽怎麼也不習慣在床上大小便,總是下床上廁所,為此醫生嚴厲批評了她,還說如果總下床亂動會使腰椎沒辦法好好恢復,更為嚴重的會導致癱瘓。

我媽總認為醫生是在危言聳聽。我爸爸也拿她沒辦法,為了不讓她下床,我想了各種辦法,給她買成人紙尿褲、建議讓醫生採用導尿管甚至是問醫生是否可以手術,我媽一聽說要手術,嚇得在床上憋了一個小時終於能夠躺著小便了。大家都說是我的功勞。

出院後,我們商量把媽媽接到我家,我姐太遠,我弟太忙,正好我閒置在家。之前我媽是一直不同意的,想回老家靜養,被我連哄帶勸才同意。剛開始她總是裡外不自在,我勸她說弟弟工地很忙,爸爸沒時間照料她,後來她安心住下。我覺得她可能考慮到怕影響弟弟才強忍著住下的。那是自大學畢業以後,我們在一起呆的最長的時間。

她在我家靜養期間,我除了接送孩子上下學,幾乎沒怎麼外出,每日給她做飯燉湯,做她喜歡吃的韭菜雞蛋煎餅,糖餈粑。我嚴格遵照醫囑,不讓她下床,她在床上躺著渾身麻木疼痛時,我就幫她熱敷擦身,時不時的幫她洗頭,梳頭。

之前我們從來沒有這麼親密過,這種感覺很陌生,也很奇妙,給她梳頭時我總覺得她的頭皮很軟,不敢用力,她告訴我她摔下來時撞了一下頭,頭皮腫了個大包,因此我更加小心翼翼。

她的身體也變瘦了,雖然我嘴上不說,其實我也很心疼她,每天早上我起床時都看見她睜著眼睛躺在床上,我問她睡的怎麼樣,她都說睡了一下,外面保潔清潔垃圾桶的時候把她吵醒了,我知道她肯定是疼的睡不著。

在她來之前,我就特意為她買了個電視,給她放各種電視劇,她最喜歡看電視劇了,從宮廷到鮮肉,從懸疑到官場,幾乎什麼都愛看。

半個月後可以稍微下床活動了,雖然醫生還是建議一個月內不要下床,但是偶爾能起床上個廁所,比躺在床上上廁所還是舒服多了。

住了大約一個月,終於等到我弟弟工地結束,來接她回家,那幾天她高興極了。在回家之前,帶她去做了一次複查,醫生說恢復情況還可以,但是還是儘量多臥床休息,聽了醫生的話,我媽媽也很高興,馬上給我爸爸匯報。為了怕她腰椎累著,我給她買了腰封,活動時以減輕腰椎壓力。她高興,我也高興。

可能我是隨了我媽媽的性格,不懂表達愛和關心。可能因為生活在多子的家庭,我性格有點刻薄,性情薄涼,從小大家說我嘴巴厲害,牙尖嘴利,得理不饒人。

可是經歷了社會多年的磨礪,我早已不是小時候那個任性的我,不再是那個有什麼說什麼的傻二。相反很多時候,我不愛說話,會一直憋著,憋到內傷。

性情依舊也還是薄涼,在剛工作的那幾年,我可以幾個月不給家裡打電話,也不跟兄弟姐妹聯繫,當然她們也不會給我打,可能我們相互都認為,沒消息就是好消息。後來的我結婚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學會了和自己和解,不再去計較以往的種種,開始和兄弟姐妹熱絡起來。

對於我自己的孩子,起初我很少對他說「我很愛你」,很多時候只說「我很想你」,漸漸的我的孩子也經常有意無意的跟說「我想你」,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開始跟孩子說「我愛你」,而我的孩子也經常跟我說「我愛你」。他會冷不丁的擁抱我,跟我說「媽媽,我愛你」,或者在他玩的很開心,很滿足時,在我耳邊說「媽媽,我愛你」,而我會回以「媽媽也愛你」,這種感覺很溫暖。

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卻很重要,因為它能讓人心變得柔軟,撫平平日裡的傷痛,讓我努力向前的動力。

也許對於六十年代的人在八十年代對孩子說「愛」可能有點矯情,他們不會像現在的我們常常把愛掛在嘴邊,又或許他們的愛表達的比較含蓄,但是如果含蓄到根本感覺不到,這樣的表達就沒有了意義。

我仍然認為愛就要表達出來,即使不說,也要做出來,一個撫頭,一個擁抱,或者給你做一個孩子愛吃的菜,靜靜的看著她吃完………愛有很多種表達方式,最重要的是表達出來,如果不表達出來,可能讓孩子感受不到愛。

一個感受不到愛的孩子內心可能會沒有愛,性格孤僻,踏上社會後,會因為別人隨便施捨一點愛,就跟別人走,沒有辨別真愛的能力。沒有愛的孩子,還會自私,不愛別人,也不愛自己。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在愛包圍下健康成長。不管你有幾個孩子,一定要公平對待,給予他們平等的關注和關心。愛要公平,愛要表達,這樣才能溫暖彼此。

公眾號:四分熱度

相關焦點

  • 孩子在缺愛邊緣掙扎,你卻一無所知…
    每個人的童年都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可能重來,或許你現在忙於工作,將孩子託付給別人;或許你對孩子有著高要求,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你的孩子是降臨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中,你們對孩子不管不問……缺愛的孩子長成缺愛的父母,缺愛的父母養出缺愛的孩子。身為父母,如果你在缺乏愛和溫暖的環境下長大,如果你想打破這個負性循環,你今天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讓自己學習、讓自己成長、讓自己心智成熟,真正成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成為一個擁有愛和溫暖的人。
  • 缺愛的孩子不配幸福?不,你缺的只是勇敢
    缺愛不是你的錯,然而你卻不該因為缺愛而變得膽小懦弱,患得患失。正因為缺愛,我們才要比別人更加勇敢,更加果斷,更加珍惜命運所給予的每一次機遇。缺愛的孩子,永遠是愛情中被動和卑微的一方。假若一暖到底的話對缺愛的女生也未嘗是件壞事,但如果一時的「暖」只不過是在愛情當中的一種針對性策略,那麼婚後的生活也只能剩下苦不堪言了。其實我小時候,也很缺愛,儘管我爸媽每天都在說:「雖然給不了你很多錢,但是我們給了你很多愛。」但是在我看來,他們當然愛我,只是沒有他們自己想像中的那麼愛我罷了。
  • 你的孩子缺愛了嗎?這三種孩子缺愛最嚴重,尤其是第一種
    但這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一次考試,因為當父母容易,但當一個能給足孩子需要的愛的父母卻非易事。不管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注意呵護孩子,都避免不了給孩子造成傷害,當傷害超過了限度,孩子就會明顯感到缺愛。下面這3種孩子,缺愛的情況最嚴重!
  • 請不要透支孩子對你的愛——「孩子,我們被你愛著卻不自知」
    當我們爸爸媽媽口口聲聲的說著愛孩子的時候,多少家長是愛著自己心目中的目標而讓自己的孩子缺愛,多少家長是愛著心中的自己而給孩子溺愛! 缺愛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和上進,溺愛會讓孩子失去道德和責任!這都是害孩子!
  • 99%的都「缺愛」過,孩子三種「缺愛」的表現
    突然黏人如果孩子突然變得很黏人,別急著高興,先想想這段時間是不是太怠慢孩子了,導致孩子缺愛了,才變得突然黏人。如果父母平時照顧孩子太少,和孩子交流有限,就很難為孩子建立起安全、穩定的依戀關係,會導致孩子的安全感嚴重不足,一旦發現父母離開視線,就極度恐懼,哭鬧不停。父母應儘量多抽時間陪伴孩子。當我們不得不離開,也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話告訴他,你只是暫時離開,在離開之前和他約定好時間,並守時守約按時段回來。
  • 請不要透支孩子對你的愛——"孩子,我們被你愛著卻不自知"
    孩子,我們被你愛著卻不自知當我們爸爸媽媽口口聲聲的說著愛孩子的時候,多少家長是愛著自己心目中的目標而讓自己的孩子缺愛,多少家長是愛著心中的自己而給孩子溺愛!缺愛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和上進,溺愛會讓孩子失去道德和責任!這都是害孩子!真正能夠做到愛父母的卻是我們的孩子,因為孩子的心目中是有真愛的,他們大部分都能包容、悅納、理解著父母,而絕大部分的父母卻不能包容、悅納和理解孩子。多麼諷刺!大人不能包容、悅納和理解孩子,卻口口聲聲說著愛孩子,而孩子能夠包容、悅納和理解父母卻從來不口口聲聲說愛父母。
  • 心理學:缺愛型抑鬱症,從討好父母開始|缺愛的6個特點你有嗎?
    「缺愛」一般由三種家庭模式導致:1. 情感忽視: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太少,或者太以自我為中心,常常忽視孩子的訴求。2. 情感虐待: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太高,或者不會溝通,在孩子無法做到讓自己滿意時,會用辱罵、貶低等方式對待孩子,父母的批評逐漸內化為孩子的自我否定。
  • 你能為孩子提供怎樣的成長環境?缺愛的孩子雖成熟但不懂愛
    「請再給孩子多一些愛,讓他們能夠更加自信從容地去面對這個世界。」父母如果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甜蜜的生存環境,孩子也會變得樂觀積極,在愛裡長大和在缺愛的家庭裡培養出來的孩子在待人處事上會有很大區別。首先缺愛的孩子多半都沒有歸屬感,不知道哪裡是自己的家,並且活得會小心翼翼,對待感情會比較冷漠,比如看到自己的朋友或同學受傷時
  • 孩子長不高,可能缺愛,你知道嗎?
    但你是否想過,孩子長不高可能不是缺鈣,而是缺愛呢?另一方面,矮身材又將給孩子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其社會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社交能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易出現自卑、缺乏自信、抑鬱、焦慮等異常心理,而這些不良情緒也可能會導致兒童的體格生長偏離[1]。所以缺愛真的會導致長不高哦!
  • 家長:缺愛、家庭、孩子
    一個缺愛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通常是不懂愛、不會表達愛、不理解愛的,簡而言之對於「愛」的能力匱乏。在有愛的家庭中,會培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而這種安全感會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與此相反,缺愛的孩子會出現以下性格特質:1.敏感:能夠細膩的感知到他人的情緒,會過度討好他人,以求得到認可。2.多疑:對傷害耿耿於懷,容易抱怨指責別人,往往別人的一句話會過度解讀。3.不自信:做什麼事之前都先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完美,認為自己不配獲得他人的愛。4.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不信任。
  • 《童年不缺愛》:被愛的孩子是幸運,會愛的父母是奇蹟
    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裡用自身的真實經歷,從「看見」孩子、懂得孩子、建立聯結、有效溝通、情緒平和、家庭和諧等6方面,向父母展示了如何更好愛孩子,才能給孩子足夠的愛與安全感。作者心心媽,原名項目,家有兩個女兒。她是美國認證正面管教講師,科恩親授遊戲力育兒師,多個平臺閱讀量10萬+文章作者。
  • 這三種孩子嚴重缺愛
    一直以來,她都是那個被拋棄的孩子,從出生就開始了。於是,伊能靜因為被拋棄,她的童年沒有得到太多的愛,甚至還有被虐待。而缺愛的她,一直在尋找,把丈夫當成父親的替代品,結果第一段婚姻也失敗了。她總是不忘強調自己有多幸福,過分執著於得到他人的喜愛。孩子在童年缺失了愛,讓他們一生都在渴望被愛,又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總想證明自己。
  • 孩子缺愛,脾氣變壞:父母該如何愛孩子?
    孩子缺愛,脾氣變壞,我們該如何愛孩子呢?愛的欣賞篇   愛孩子,就要相信孩子,要肯定孩子,你想要得到什麼,你就鼓勵什麼;你鼓勵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我們做父母的都要飽含熱淚去欣賞他、讚美他、擁抱他、親吻他,為自己創造的生命永遠驕傲!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懂得如何去愛孩子,更要懂得教會孩子如何去愛。孩子的觀念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父母,如果你愛你的孩子,那麼下面這十八條價值觀,你必須告訴你的孩子。
  • 缺愛不是缺陷,你應該怎麼做才能自救
    但由於父母對待挫折的教育方式不同,致使孩子成年後面對挫折的心態出現兩種極端。面對孩子的訴求,家長的態度就是決定性因素。比如童年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有的家長會好聲好氣、有理有據地告訴孩子為什麼不給他買,並說明如果以後表現好,可能會擁有更好的;但很多家長則斷然拒絕,像面硬牆一樣瞬間把孩子的渴求打回去:「買什麼買,我看你像玩具。」
  • 孩子這些表現是缺愛的信號,提醒媽媽多給愛,別裝看不見
    導讀:孩子這些表現是缺愛的信號,提醒媽媽多給愛,別裝看不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這些表現是缺愛的信號,提醒媽媽多給愛,別裝看不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原生家庭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
    而原生家庭的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1:缺愛的定義是什麼?缺愛一般指缺少關愛的孩子的一種心情表現形式,著調於悽涼寂寞的非樂觀主義。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那就是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羅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 孩子這些行為本質是缺愛,父母卻自以為是高情商,實在可悲
    在曬完娃之後,這位寶媽還總結了一些育兒經驗,比如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要溺愛孩子、放手讓孩子去做等,圍觀的寶媽們紛紛拿出小本子記了下來。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很調皮的,幾乎不可能是這位媽媽所描述的乖巧模樣。那麼這位寶媽的孩子為什麼看起來這麼乖巧呢?其實本質上是缺愛!因為害怕媽媽不愛自己,怕媽媽覺得自己煩,便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討媽媽歡心。
  • 這些行為明明是缺愛,父母卻沾沾自喜以為孩子是高情商...
    「缺愛、討好,」當作「情商高」,那是因為我們混淆了察言觀色與同理心的區別和界限。所以,千萬別再把孩子因為「缺愛」的表現當作「情商高」了,真的會耽誤了孩子。長期缺愛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但長期缺愛的孩子,卻正好相反。他們內心渴望愛,卻從不表達;有情緒只會隱忍;想擁有的東西,嘴上卻說著不要。
  • 為什麼3-6歲孩子愛發脾氣?《童年不缺愛》告訴你,孩子的心裡話
    是因為這孩子混世魔王轉世,天生脾氣壞嗎?一次偶然,我看到了《童年不缺愛》這本書。作者心心媽,原名叫項目,是一位育兒師。大女兒心心6歲,小女兒媛媛2歲,她的筆名便由此而來。她將自己的專業育兒知識,結合實際育兒經驗,寫成了這本書。給了我不少啟發,通過她的育兒辦法,我完美解決了孩子的起床問題。
  • 童年缺愛的孩子到底有多心酸?你真的無法想像
    從小缺愛的人,敏感又心酸,渴望愛又害怕愛,難以開展一段親密關係;一旦開展了親密關係,也容易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認為自己不配得到幸福。 誠然,每個人的童年經歷不盡相同——你可能擁有一對情感冷漠、對你不理不管的父母,或者可能是看似對孩子過度緊張、卻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的父母;或者是控制欲強,視為孩子為自己的附屬品,不能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意願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