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廣泛涉獵,不如一技傍身 孩子的課外教育思考:柏林藝術教育

2020-12-17 柏林藝術教育

早上一條朋友家小孩兒學會彈奏《水邊的阿狄麗娜》鋼琴曲片段的朋友圈熱度還沒停息,晚上又刷到另一個朋友的小孩兒熟練打擊架子鼓的視頻,不禁脊背一冷,「我家孩子這麼快就輸在了起跑線?」

其實朋友圈曬娃的技能的現象已經不是這一兩年的新鮮事物了,家長們對於孩子成長的關懷與生俱來。想一想筆者小時候,也常被大人拉去學這學那,只不過那時沒有朋友圈,只有一個叫「春節秀娃」的東西。事實上,從小對孩子興趣愛好,特長技能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你有沒有發現小時候學東西特別快,而且一輩子不會忘,因為0-12歲是孩子學習能力高峰期,具有大腦發育快、思想單純的特點。歐陽娜娜6歲學習大提琴,高天鶴5歲學習拉二胡,朗朗3歲學習鋼琴。大部分的有某方面造詣的名人,都是從小開始接觸的,特別是藝術類技能。不過相比於一周給孩子報好幾種培訓班,琴棋書畫、內外兼修的廣撒網的模式,不如讓孩子找準自己最感興趣的,一以貫之。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傍身。這樣的古訓在今天這樣浮躁的社會背景下顯得意義非常。

下面筆者為大家總結三個對孩子提升最有幫助的課外教育:

一、編程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深度普及,編程能力已經成為00後,10後門未來必不可缺的技能之一。從小學習編程能夠幫助孩子培養邏輯思維能力與記憶力,二這兩種能力對於未來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現在市面上做少兒編程輔導的網站也很多,筆者在此不再贅述,一搜即是。

二、英語

英語的重要性不用多說。掌握好英語,能夠開闊孩子的視野,接觸更多的世界優秀文化。「天天向上」節目裡的小朋友們流利地運用英語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很羨慕?

三、音樂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音樂和遠方。著名的英國廣播電臺就曾利用紀錄片的形式提倡人們應該掌握藝術的能力。藝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碩果,音樂是沒有國界之分的。

掌握音樂技巧可以提升生活品質,提高個人修養。而且在演奏樂器的時候,也會伴隨著大腦的開發,從而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但是很多家長會問,市面上的音樂培訓機構良莠不齊,要怎麼選擇呢?首先從時間來看,培訓學校應該有至少5年以上的辦學時間,一是可以通過時間檢驗培訓機構的教學質量,二是年份越長意味著經驗越豐富。其次從培訓機構的硬體設施來考查,豐富的器樂,高品質的樂器品牌決定了該培訓學校的基礎實力,最後是擇近原則,選擇離家或者學校近的培訓機構更利於家長接送,孩子也不至於浪費時間在路程上。我的朋友在長治市工作,給自己孩子報的是柏林藝術教育,這是一所專職於少兒與成人音樂教育的培訓機構,設有中西方器樂和音樂理論課程,2011年開辦,有三所分校,比市面上其它培訓機構更加專業,老師也很耐心,樂器品牌也都是大牌,這種以注重教學方式創新,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的音樂學校是家長們應該首先選擇的。

曾做過六年老師的馬雲,在媒體面前不止一次表達過「教師是我最喜歡的職業」。就如同他說的那樣,在未卸任阿里巴巴集團主席之前,他一直在關注我國的教育事業,早在2015年他給自己的母校杭州師範大學捐獻一個億,並成立馬雲教育基金會。在2017年他成立了覆蓋幼兒園、小學、初高中的雲谷學校。他也在很多重大的國際國內教育研討會上發表他自己對於教育事業的觀點和看法,他認為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之下給孩子提供更好的音樂教育迫在眉睫。

關於教育大家會不會根據字面意思理解,先是教之後才是育,這樣理解完全是把教育的順序顛倒了,教育應該先是育,之後在一個良好的育的基礎上教,才能培養出一個德智體美勞樣樣優秀的孩子。藝術體系中的音樂就可以達到育人的效果。音樂啟蒙可以在孩子年幼時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音樂可以開拓孩子的想像力,是開啟孩子智慧大門的鑰匙。

縱觀古今,科學家中不乏有著良好音樂修養的大師:愛因斯坦是一位小提琴高手,他認為,科學與音樂都是對宇宙隱秘之美的探究。和諧的音程、嚴謹的對位、精密的織體,音樂能夠充分鍛鍊大腦運算和邏輯能力。許多偉大的科學靈感都是在思考音樂時產生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普朗克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地質學家李四光在音樂和地質學方面都是絕頂高手、錢學森說音樂和藝術給了他啟發……

馬云為什麼一直在各大重要場合強調「音樂的重要性」,主要是因為他在久經沙場之後,深切感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我們中國的孩子也需要良好的音樂教育,並且要從娃娃抓起,讓孩子擁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最後筆者總結,家長們應該讓孩子有一技之長,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技能,持之以恆,一定能看到成效。

編輯:晚九

相關焦點

  • 讓孩子多一技傍身,你應該知道這些事情
    孩子的教育問題現在的父母都是絕對的重視,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也為了將來孩子有資本不被社會淘汰。所以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之外,各種補習班也必不可少,於是能看到穿梭於各種補習班路上的孩子們。雖然他們的「技能」越來越多,但是身上的負擔也越來越重。
  • 藝術教育不一定就是素質教育:教你如何避開藝術教育的那些坑
    藝術對於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質、情感、美感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藝術可以促進人對大腦潛能的喚醒、開發和發展,更能促進人的和諧發展。藝術是高級文化形態,具有超強的感染力,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國內興起了素質教育的旋風,從教育機構、學校到家長、學生,幾乎所有人都在響應著素質教育的號召。
  • 「超前教育」好不好?父母培養孩子,與其超前教育、不如超前思考
    現如今的快節奏時代,人們通過許多手段加快了很多事物的運行規律,同時也逐漸將這種快節奏帶到了孩子的成長教育上來。希望孩子能夠提前接受教育,領先於他人,能夠更早地出類拔萃,獲得更強的社會競爭力。然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這樣的「超前教育」不但沒有讓孩子獲得更大優勢,反而增加了更多的壓力和壓迫感,在天真爛漫,自由生長的時候就感受到了來自學業以及生活的擔子,不僅會激發起孩子對於學習的厭煩情緒,甚至還會導致孩子的發育不良,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更快地枯萎失去原有的勃勃生機。
  • 海南儋州打造「儋州月嫂」勞務品牌 一技傍身促就業
    海南儋州打造「儋州月嫂」勞務品牌 一技傍身促就業 2020-08-14 16:43:33 目前,該市「儋州月嫂」勞務品牌已具備較為完善的規模體系,輸出就業人員得到社會廣泛認可。  2019年儋州市投入資金打造「海南西部家庭服務中心」,通過融就業培訓、孵化功能於一體的中心,推動建設「儋州月嫂」的產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帶動家政服務業的發展。  「月嫂初級培訓是由政府兜底,為期18天的理論以及實操技能培訓,讓學員一技傍身,能夠找到工作。」
  • 深度學習還是廣泛涉獵?
    知識付費已經興起多年,羅振宇等行業大佬被質疑是否在販賣焦慮,造就一批廣泛涉獵知識的跨學科學習者。
  • 與其追求「完美」教育,不如培養孩子「跌倒」後重新站起來的能力
    與其追求「完美」教育,不如培養孩子「跌倒」後重新站起來的能力原創/靜月荷一年一度的高考終於結束,十年寒窗也告一段落。學子們總算可以痛痛快快地踢一場球、看一場電影、逛一次街,可以好好享受一下難得的輕鬆時光。其實,人生又豈止「十年寒窗」?從幼兒園開始,孩子稚嫩的身體便開始背負起父母給予的厚望。
  • 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做好通識教育
    最近看的《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始終有對未來的期望和人生理想,那麼最好的辦法絕不是拿孩子去跟「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而是帶他走入一片更廣闊的宇宙空間。但是,父母和孩子的養育是一場學無止盡的大學問。其中,父母以身示範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關於這一點,很多家長都知道。
  • 教育孩子「急」不得,與其「反覆強調」,不如「靜默花開」
    有很多父母為了能夠教育好孩子,每天不斷的在孩子身邊強調道理,其實這種道理孩子聽的次數越多,反而會激發起他的逆反心理。 有些方法對孩子們並沒有任何效果,可惜我們中國式家長還在不停的引用,比如發脾氣,講道理,刻意的利用同情心。
  • 一技傍身,遠渡重洋
    伴隨著兩個半小時的時差,身在印度孟買的中國廚師小瀾通過網絡,遙遠地慶祝著屬於自己的中國年。 2020年,是小瀾身為跨境移工的第20年。 較之戰戰兢兢的「小漁們」,他們有一技傍身、有特定的場域和工作崗位,不必擔心跨境之後被淹沒在初階勞動力的層層人海中;較之「華爾街白領們」,他們又並非手握金融、科技等世界通行的高級入場券,僅在特定的一些國家、一段時期、某些需求中,有大放異彩的機會。
  • 藝術教育,關乎孩子一生的教育!
    每個孩子的智力發育,受遺傳、營養、教育、疾病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在智能上,有的孩子表現運算能力強,有的表現記憶力能力強,有的則能歌善舞。這些異乎尋常的特長,就是孩子的特殊才能。
  • 在孩子的教育上,沒有一個人肯認輸
    都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所有人都在搶跑,不輸哪有那麼容易?三個月開始遊泳,六個月開始早教,上了幼兒園,音樂、藝術、英語、數學啟蒙齊頭並進,在家也要「高質量陪伴」……好容易捱過了幼小銜接,就是陀螺一樣的十幾年。是衝高考還是拼藤校?走特長還是走競賽?
  • 釣竿與釣技,哪個更勝一籌,最好的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講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裡的「漁」可不僅僅是魚竿——那只是釣魚必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用釣竿釣魚的「釣技」。簡單地說,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 藝術+英語+運動,教育機構打造「一站式」課外培訓
    南報網訊(實習生 金沅晨 記者 郝也)4月21日,藝朝藝夕素質教育綜合體湖東路校區開業。該機構聚合了藝術、英語、運動等教育資源,打造「一站式」課外素質教育基地。試聽過程中,一部分家長在教室內參與教學互動,另一部分家長則選擇在監控視頻前觀察孩子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還有的選擇與老師溝通交流,共同探討教育話題。家長們表示,這種「一站式」的課外培訓為他們提供了便利,省去了家長因孩子課程改變而頻繁更換學習地點帶著孩子奔波的煩惱,離家近可以更加合理規劃孩子學習休憩的時間。
  •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與其給出標準答案,不如讓孩子學會思考
    哲學看起來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似乎擁有豐富人生閱歷的成年人,才更能理解。但其實從每一個人孩提時起,就不可避免的進行著哲學的思考,正如對「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三大經典問題的探索,伴隨著人的一生。
  • 與其盲信培訓班不如培養好習慣
    其實,孩子的學業成績有三個重要支撐,一是學習動力,二是學習習慣,三是學習方法。若沒有強烈的學習動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適合的學習方法,不能做到從實際出發,從點滴做起,最終一定是緣木求魚,事與願違。學習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交錢上補習班的一錘子買賣,更不是立竿見影的短效之功。即便個別案例做到了一補就靈,往往也不全是補課老師多麼神奇,而是孩子做好了臨門一腳前的準備。
  • 美育|一位美學教育實踐者的思考: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美的存在
    一石激起千層浪。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美育進入中考,意味著從前的「副科」變成了影響升學的「硬指標」,是否也意味著家長們又要在課外砸錢給孩子補藝術課程了?事實上,藝術不僅能夠給孩子帶來愉悅,同時在少兒思維的發育階段,接觸美育是開發智力、訓練思維、培養靈感、提高少兒自身修養和氣質的一種有效方式,同時也可以提高孩子想像力、創造力、發散性思維。
  • 育兒觀丨 在揮金如土的時代,如何規劃孩子的教育?
    歲孩子提供系統性通識教育的課外學院,致力於成為兒童通識教育的引領者。如何在如此紛繁複雜的環境下,具備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為自己孩子選擇適宜的教育呢?與其報很多班,不如踏踏實實跟著一個課程學下來,比報十個班,但是每個都只聽一節課,可能效果更好。3.  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多關注線上教育一般,線上教育會比線下教便宜,而且更加省時。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與父母高質量的互動可能更為重要。
  • 博士教育局長柳恩銘:與其瘋狂擇校,不如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
    或許現在的中國人都不讀中國的書了,一個人學習的重要時期恰恰是兒童時期,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教越難?或許可以用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貼良藥,除了培養孩子的智力,還能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德行。> 現任天河區教育局局長的柳恩銘從事教育30餘年,擔任過幼兒園園長、中小學校長,在廣州市、區教育部門任職,對教育有著深刻的了解與認識,對當前教育的弊端深有感觸:「教育沒有真正關注和有效培養人的精神、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心無價值,心無信仰,心無理想,甚至心無夢想,『無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 【綜述】一技傍身闖天下——呂梁山護工就業扶貧工作綜述
    一 技 傍 身 闖 天 下——呂梁山護工就業扶貧工作綜述要去日本當護工,必須先過語言這一關。34歲的熊俊鳳書本上寫滿筆記和標註,格外認真。去年冬天,熊俊鳳在網上看到呂梁山護工在呂梁衛校培訓赴日介護護工後,她毅然報了名。回了老家夫妻兩人商量後,決定一起參加「呂梁山護工」赴日介護培訓。5月12日,夫妻倆一起到呂梁衛校報到,參加呂梁山護工赴日介護的封閉式管理培訓。
  • 一把火燒成的藝術,驚豔柏林,今日綻放藝術上海
    從柏林到上海,從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跨界到當代藝術先鋒,朱炳仁一直中華文化中求索,演繹「師造化」命題,如柏林個展中首次亮相《青花系列》、中法手工之美展覽中的《千浪卷雪》等作品,將全部在本次展覽中展出,他的作品,師古不泥古,實驗性的折射出藝術家遊走在天、人、古、今、山、水之間的藝術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