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博眾多青銅器中,有一個不起眼的小物件。在我十幾次的參觀中均被遺漏,今天只因多看了它一眼,卻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我們先看一下展品的外觀:臥虎狀,虎目圓睜,作圓穿狀,虎首、身、尾刻有紋路。虎腹一側有銘文。
再來看展籤,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絕對是國博無數展品是最簡單的一種,只有四行,每一行的字數也極節約。第一行展品名:「王命傳」青銅虎節,7個字;第二行展品年代:戰國·楚,3個字;第三行出土地:傳安徽壽縣出土,7個字;第四行功用:此節是出入關驛的一種憑證,12個字。
展品不大,展籤上的文字加起來也只有29個。想不被人遺漏都難,但我深知,能進國博的都是國寶,背後一定有故事。這也激起了我對它一探究竟的欲望。
在國博的官網上,對它的介紹多了一點,名字叫「王命=傳」銅虎節。展品的規格是長12.4釐米,高7釐米,厚0.5釐米。說是戰國楚王發布的印章符號,用於交通憑證。並注釋說:節是調動軍隊、出入關驛及徵收賦稅的憑證,同時雙方各持一節,合符驗證無誤才能生效。此節整體成虎形,正面背上刻「王命=傳賃」5個字。大意是:王命令各驛站,凡有人持此節過站,可借與車馬及飲食。壽縣曾是楚國的首都,因此在這裡出土楚王親自發展的符節是不奇怪的。
看了這個注釋,我沒有覺得不奇怪,反倒有點更奇怪。
奇怪的焦點是這件青銅器上銘文,究竟是4個字還是5個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4期,刊發了一篇閆志的署名文章《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王命傳遽」虎節考》。標題明確顯示,銘文是4個字「王命傳遽」。文中也專門分析了為什麼是4個字而不是5個字。5字說是源於國內其他館藏的「王命,命傳賃」龍節和虎節,那些節的銘文中「命」下均有重文符號,而國博這件沒有。且最後一個字不是「賃」,而是「遽」,四字銘字可讀作「王命,傳遽」。
既然是國家博物館自己出的刊物,應該就是認可這種說法的。
文中還說明,「傳」字和「傳遽」一詞帶有燕、齊文字特點,但從形制和銘文語言環境看此節當屬楚器,應是戰國晚期楚滅魯後,與齊、燕文化相互影響的產物。
「遽」是什麼意思呢?《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遽,jù,從辵( chuò)從豦。本義:送信的快車或快馬。從《春秋》《左傳》等書的一些敘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的通信之方式有三種:一是駕車傳遞的「傳」;二是由人步行傳遞的「郵」;三是由人騎馬傳遞的「驛」。這三種方式統稱為「傳遽」,後因車遞費用太大,步遞速度太慢,漸漸不再使用,只剩下了馬遞。出於保密的考慮,信使通常換馬不換人。馬畢竟不是機器,時間長了就會勞頓不堪,信使就需要在沿途的驛站換馬,自己也可以吃點東西,喝點水,補充一些乾糧和飲水。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情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再回頭看這個虎節的銘文,它的意思就是說持此虎節者,是受王命傳達官方信息的信使,各驛站必須為他提供可更換的快馬和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