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精品亮相國博, 143件青銅器解讀商周秦漢

2020-12-11 北晚新視覺網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遴選了143件「青銅之鄉」——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精品,其時代涵蓋商周秦漢等中國青銅時代的主要時期。一件件重器穿越時空隧道,將解鎖歷史秘密的秘匙傳送至今,其中既有家國大事,也有生活場景。

青銅器銘文以照片、拓片等方式呈現,方便觀眾閱讀、參觀。 本報記者 程功 攝

展覽中有國家一級文物65件,最早出現「中國」一詞的西周早期禮器何尊、記載武王伐紂準確時間的國之重寶利簋等國寶級文物均在展出之列。一系列「金文之最」也亮了出來——西周一代銘文最長的觥是折觥,有40字;銘文最長的盤是逑盤,有372字……一件件展品,帶領觀眾走入青銅器與金文的世界。

觀展·亮點

周厲王真的是暴君嗎?

策展人介紹,青銅器表面鑄刻的文字被稱為吉金文或金文,是見證中國古代歷史事件的重要物證。此次展覽中,多數展品文字清晰,篇幅較長,內容極其重要。

害夫簋 本報記者 程功 攝

展廳裡,有一封來自西周晚期的「信」—— 害夫(hú)簋,「信」上內容與史書記載出入較大。這件1978年5月在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齊村出土的青銅器造型雄奇,紋飾詭譎,體量巨大,堪稱簋中之王。不過,它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表面所鑄的銘文。銘文大意是周厲王害夫 ,如何尊崇上帝與祖先,勤於政事,治理天下。

然而,史書記載的周厲王,是與桀和紂王齊名的暴君。書中記載,周厲王貪圖財力,將山林川澤盡收於己;親近小人,疏離王室舊臣;暴虐專政,百姓不敢說話,只能「道路以目」。導致最後國人暴動,厲王被趕下臺,最終客死異鄉。

到底哪一位才是真的周厲王?專家說,西周初年,為穩定政局,籠絡貴族,統治者採用了「授民授疆土」的分封政策,初期頗有成效。然而,隨著王室土地的縮減以及貴族土地的擴增,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據研究,厲王的「專利」更多是一種為挽救王朝的衰亡而加強王室財政的舉措。改革觸動了大貴族的利益,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周厲王與史官筆下奢侈專橫的暴君形象或許存在相當大的差異。而害夫簋銘文為我們重新認識周厲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記錄在青銅器上的「雞毛蒜皮」

在青銅器上刻銘文,費工費料可想而知,可是偏偏有人將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兒也要記錄下來。比如,一件西周的青銅水器匜上記錄了一起官司,銘文的內容大致是「按嚴格規定,本應該鞭打你一千下,給你重刑;即使是寬赦你,還是應該鞭打一千下,給你用輕刑。現在大赦你,鞭打你五百下,再加上罰款,就免於用刑了……不過如果你再犯,就得從嚴處治了」。專家說,這件匜上的文字,較為完整地記錄了當時的法律訴訟程序。

還有不少先人用青銅器記「日記」。不過,現代人寫「今天有雨,前天天晴」,當時的人寫「月缺月圓」。

另外,現代人寫幾月幾日,周人也寫。西周中期的豐尊上就有類似記錄,銘文中的「生霸」按照月相四分法,是指一個月的第八九日至第十四五日。專家說,西周時期通常採用王世紀年法,例如何尊銘文中的「惟王五祀」,即周王五年。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時周人認為表達準確、記錄清晰的時間,今天反而成了一筆糊塗帳。因為我們早就不知道這個「王」究竟是誰,又在位多長時間。

觀展·解碼

從風格行款看寫手技術

展廳中有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名字很直白——「此鼎」。專家介紹,1975年,董家村一號窖藏共發現此鼎3件、此簋8件,各器均鑄有內容大體相同的銘文。

雖然這8件銅器的銘文內容基本一致,但其風格、行款卻不盡相同。字體風格分為兩種:一種銘文字體方正、內斂,筆畫稍粗,布局疏朗,縱橫皆有行列;另一種則字體稍瘦長,多用圓筆,筆畫較細,縱向成列,橫向則錯落參差,且此種銘文字形、結構多有不合常規的特異之處。由此,專家推斷,這些風格迥異的金文,很可能出於不同的寫手。前一個寫手經驗豐富、技法純熟,後一個則很可能屬於新手。

此鼎(甲)及其銘文拓片(局部)國家博物館供圖

商周時的「小明」「小紅」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在銘文中,有些人名出現的概率頗大。例如,角父就有伯角父和角父;吉父,有兮伯吉父、遣書吉父、小子吉父;魚父則有伯魚父、叔旅魚父、犀伯魚父、伯旅魚父……觀眾看到這些青銅器上的名字,就如同見到了「小明」「小紅」。

專家解釋,在社會認同、個人喜好、寄託寓意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一些較為特殊的名字重複概率確實偏大。周人還喜歡用幹支、月相、季節取名,或者乾脆以鳥獸蟲魚為名,花草樹木、器具也都曾經是大眾名。

觀展·提示

■時間:至10月13日(每周一閉館)

需在官網或官方微信公眾號預約

■地點:國家博物館 北8展廳

■票價:免費

 

 

 

 

(原標題:「青銅之鄉」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精品亮相國博 65件國家一級文物集體展出 143件青銅器解讀商周秦漢)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劉冕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國博今亮國寶!這件西周名器,最早記載「中國」
    最早出現「中國」一詞的西周早期著名禮器何尊、記載武王伐紂準確時間的國之重寶利簋、能夠證經補史且具有高度歷史研究價值的樂器秦公鎛……8月14日,《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在國家博物館接面紗,143件重器講述宏偉的青銅記憶,邀請觀眾品讀金文的秘密。
  • 寶雞「寶貝」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省文物局、寶雞市人民政府主辦,寶雞市文物局、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承辦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8月14日至10月1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8展廳展出。
  • 無極齋分享: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精品展上篇
    博涉而深究,視野開闊,頗有心得,樂藝會特開設專欄《無極遊》,陸續刊登各系列藏品,與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全形拓)精品展".由西泠印社聯合浙江省博物館、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主辦,國家圖書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義烏市博物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洹社、乾嘉文化協辦的「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全形拓)精品展在浙江省博物館開展。
  • 陝西寶雞出土罕見青銅器,內部刻「中國」二字,如今成為鎮國之寶
    而陝西寶雞被譽為「炎帝故裡,青銅器之鄉」,寶雞作為周秦王朝發祥地,迄今為止寶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數不勝數,因此寶雞被譽為「青銅器之鄉」。今天我要講的是上世紀60年代,村民賣到廢品收購站的東西,後來竟然是國寶。事情回到1963年6月,陝西寶雞賈村鎮村民陳堆因老屋住不下,於是租了隔壁陳乖善的兩間房子,而院子的後面就是土崖。
  • 陝西寶雞:把「宅茲中國」展講給你聽
    8月14日至10月13日,一個名為「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持續引發觀展熱潮,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及每日限流3000人觀展的前提下,「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線上線下觀展觀眾突破40萬人次,創下國博同類展覽新高。140餘件青銅珍寶,用無聲的語言傾訴和表達著寶雞歷史的深邃與文化的燦爛,為「青銅器之鄉」的美譽增光添彩。
  • 最萌青銅器"犧尊"來滬 今起至明年3月在上博展出
    東方網11月13日消息:造型很萌的「犧尊」、全球僅有的三件西周「酒禁」等極為罕見或首次考古發現的青銅器,今起至明年3月1日在上海博物館參加《周野鹿鳴——寶雞石鼓山西周貴族墓地出土青銅器展》。這也是第十六屆中國上海國際文化藝術節「陝西文化周」活動之一。
  • 刻在青銅器上的古老族徽:商周「氏族銘文」
    但是實際上,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族徽,只是它以一種隱晦的方式,鐫刻在古老的青銅器上,等待人們的發現與解讀。它就是青銅器上的「族氏銘文」。一、「族氏銘文」的概念商代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常常鑄有一種以象形文字為主的銘文。對於這些青銅器上的銘文,考古界常稱為「彝器款識」或「鐘鼎文」,現在通稱「金文」。
  • 探秘肥西三官廟遺址:400多件遺物出土 其中18件青銅器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了解到,三官廟遺址截至目前已出土青銅器18件,在同時期遺址中出土青銅器數量僅次於河南「夏都」二里頭。三官廟遺址的重要發現也引起了全國考古界知名專家的高度關注,專家們一致認為,三官廟遺址應為夏代無疑,部分青銅器國內罕見,其規格、工藝甚至超過二里頭出土青銅器。該遺址的重要發現拉開了江淮地區夏商周考古的新曆程,對研究夏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格局、重著中國古代史有著重要意義。
  • 畫紋飾學知識 萌寶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講解員指著在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的逨盉向孩子們介紹。寶雞是青銅器之鄉,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作為一名寶雞人,認識、學習青銅器,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將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近日,金臺區東城幼兒園的學生在學校初步認識了寶雞青銅紋飾,12日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博物館觀察實物,令孩子非常激動。「這是編鐘,一個能發2個音,一組能發出5個音,你看他們個頭越小音調越高。」講解員向孩子們詳細介紹著,孩子睜大眼睛聽得非常認真。「這個是什麼紋飾呢?」「我知道!我知道!」孩子們爭相回答,現場氣氛熱烈。
  • 考古出土的奇葩青銅器, 三千年前的安卓和方向盤是穿越的吧?
    導讀:在我國歷史上青銅器有著重的歷史地位,因為它在先秦時代主宰著華夏物質文明。目前,出土了許許多多的國寶級青銅器。譬如國之重寶的后母戊鼎、利簋、毛公鼎、馬踏飛燕、越王勾踐劍等等數不清的珍貴青銅器。背叛哥今天說幾個長得比較奇葩但又及其珍貴的青銅器文物。
  • 探秘肥西三官廟遺址:青銅器從何而來?兵災還是祭祀現場?
    謎題 青銅器從何而來?18件青銅器中不少此前罕見,有些甚至專家都叫不上名字,這些青銅器從何處而來?□專家觀點北方來?北京大學教授徐天進認為,三官廟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好幾件此前罕見,產地難斷。山東大學教授方輝認為,安徽歷史上就是富含銅礦的地區,此次出土的青銅器有些甚至比二里頭出土器物還要精緻,很可能有今天難以想像的鑄造技術。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袁廣闊等專家提出,三官廟遺址周圍是否還有更大的遺址,青銅器是否與大遺址有關,值得深入研究。另外,安徽歷史上銅礦資源豐富,淮河流域特別是至鄭州、開封一線古代是關鍵的運輸通道,青銅器的出現或許與此有關。
  • 青銅器大揭秘:當我們談論青銅器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而青銅器則是各大博物館的重頭戲,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幾乎收藏了國內最重要的青銅器,也成了青銅器愛好者的必去之地。那麼,對於初入門的愛好者來說,除了欣賞那種不可言說的「獰厲神秘」,我們還應知道些什麼呢?
  • 答案或許就在這件青銅器裡
    這件宜侯夨簋,於1954年出土於江蘇丹徒煙墩山西周墓,後藏於國家博物館。鎮江博物館有個「古吳神韻:吳文化青銅器精品展」,其中也陳列了宜侯夨簋的複製品。這件宜侯夨簋儘管在眾多青銅器中似乎不太起眼,但實際上意義非常巨大,因為它很可能證明了吳國的分封。太史公在《史記·世家》中,以《吳太伯世家》為第一,尚在齊太公、魯周公、燕召公之前。
  • 傳承絕學 | 西南大學舉辦 「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青年論壇」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11月19-21日,由學校主辦,歷史文化學院 民族學院、商周青銅器與金文研究所承辦,重慶市歷史學會協辦的「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青年論壇」在歷史學院成功舉辦。
  • 從陝歷博青銅器日己觥、日己方彝、日己方尊看3000年前,周人如何...
    新華社西安6月21日電 (楊一苗 白妮民)看似獰厲神秘的青銅器,卻承載著他對父親無盡的思念。在陝西歷史博物館,日己觥、日己方彝、日己方尊,這三件青銅器,是在約3000年前西周時期,「天氏」家族的成員,為紀念自己的父親所鑄。1963年,日己觥等6件青銅器在陝西省扶風縣齊家村出土。
  • 古代青銅器名字為啥有點「怪」?帶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
    以前有一種東周青銅器,體呈橢圓,深腹,圈足,過去依其形狀稱為「舟」,但近年考古出土的同類器型青銅器上發現了銘文「(金字旁加個和字)」,如「哀成叔(金字旁加個和字)」、「蔡太史(金字旁加個和字)」,這才知道以前叫「舟」是錯誤的。
  • 此文物出土時,還有百餘件其它青銅器,它的地位卻數一數二
    在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村,出土了103件件窖藏青銅器,這是建國以來一次性窖藏出土青銅器最多的發現,立即轟動世界。而且,這些文物不但數量多,製作精美,而且無論是銘文還是器形紋飾,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學術價值很高。可是,誰能想到,這批被稱為莊白窖藏的文物,出土經歷卻是如此偶然。那是在冬天,當地有一位農民跟隨著生產隊下地幹活。
  • 陝西出土數百件青銅器,共計4000多個銘文,西周國都已被證實?
    然而,就這樣一個偉大的王朝,國都卻無處可尋,甚至連宮城遺蹟都無從搜尋。陝西周原遺址社祭遺存處同一年,在扶風縣莊白一號窖藏一次出土青銅重器103件,一時間轟動世界。官莊遺址 蓮瓣陶範同年,在周原保護區範圍內的眉縣楊家村,出土青銅器27件且均有銘文,銘文總字數達4048字,內容涉及西周11代12王。
  • 國內頂尖青銅器鑑定專家:遊走於真假青銅器之間
    青銅器的三個主要方面都是禮法的主要載體,比如說器型,兵器是體現王權的,紋飾能體現神權,銘文體現族權。商周社會有三大社會支柱,神權、族權、王權,表面上排列是這樣的,核心的應該是王權,但是王那時候很謙虛,就放在了最後邊。商代的人認為自己的祖先是神鳥,自己是神鳥的後代。
  • 從人虎之爭的青銅器說起
    提到人虎之爭的青銅器,大多會想起「虎食人」卣來。「虎食人」卣共有兩件,分別藏在日本泉屋博物館(圖1)和法國巴黎色努施奇博物館(圖2)。日本泉屋博物館所藏的那件高35.7釐米,相傳解放前出土於湖南安化縣。法國這件高為35釐米,出土地不詳。這兩件鼎鼎大名的銅卣器形奇特,造型驚心,讓人過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