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今亮國寶!這件西周名器,最早記載「中國」

2020-12-20 北京日報客戶端

最早出現「中國」一詞的西周早期著名禮器何尊、記載武王伐紂準確時間的國之重寶利簋、能夠證經補史且具有高度歷史研究價值的樂器秦公鎛……8月14日,《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在國家博物館接面紗,143件重器講述宏偉的青銅記憶,邀請觀眾品讀金文的秘密。

青銅器是我國商周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物質遺存,其表面鑄刻的文字被稱為吉金文或金文,代表了中國文字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一環,也是見證中國古代歷史事件的重要物證。而陝西寶雞是著名的「青銅器之鄉」,出土了大量有代表性的重要青銅器。此次展覽就遴選了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精品143件,其時代涵蓋商周秦漢等中國青銅時代的主要時期。展覽中涉及國家一級文物有60餘件,每一件都堪稱國寶級。

展廳內,一件件文物按「金文的藝術」「金文中的故事」和「金文中的智慧」三個單元,展示早期中國絢麗多彩的文明成果,引導觀眾走入神秘奇譎、波瀾壯闊的青銅器與金文世界,欣賞生動有趣、儀態萬方的金文藝術。

最早記載「中國」一詞的何尊。新華/TAKEFOTO

此次展覽的題目,也源自金文——口圓體方的何尊,內底鑄有一篇122字銘文,其中出現「宅茲中國」四個字。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陝西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何尊第二次來京,展期確定為兩個月,「錯過這一次,觀眾再想一度何尊真容,就要到寶雞去了。」

造型巨大的牆盤底部鑄有銘文284字,前段頌揚西周文、武、成等七代周王功績,後段記敘微氏家族高祖、烈祖等六代的事跡;裝飾著饕餮紋的利簋上也有銘文,講述武王伐紂的「牧野大戰」……

除了看器型,讀故事成為此次展覽的一大特色。

本次展覽的一大特點就是將青銅器與金文相結合,從文字的書法藝術和文化內涵角度解讀上古社會的核心物質遺存,進而揭示其中蘊含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成果。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冕 程功

編輯:匡峰

流程編輯:王夢瑩

相關焦點

  • 逛博物館丨西周時期女性地位有多高?陝歷博這件低調的國寶告訴你
    正在陝歷博展出的旟鼎旟(yú)鼎,這件文物的名字如果沒有拼音標註,可能許多人都不知道這個看起來像「旗」的字究竟該讀什麼。然而旟鼎卻實實在在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十八件國寶之一,它曾和「網紅」文物獸首瑪瑙杯、舞馬銜杯銀壺一起出現在各種畫冊上,然而隨著它的「小夥伴們」一路走紅,它卻長期藏於庫房之內,已經停展多年。
  • 帶娃去國博看看「七大國寶」都好著沒?
    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相對,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館藏的國家級寶物數不勝數,是名副其實的「國寶之家」!適逢「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國博實行免預約政策,只要拿好身份證就可以通過安檢刷臉進館。
  • 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精品亮相國博, 143件青銅器解讀商周秦漢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遴選了143件「青銅之鄉」——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精品,其時代涵蓋商周秦漢等中國青銅時代的主要時期。一件件重器穿越時空隧道,將解鎖歷史秘密的秘匙傳送至今,其中既有家國大事,也有生活場景。
  • 《如果國寶會說話》裡的100件國寶,這個博物館有30件展品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果你對《如果國寶會說話》裡的文物念念不忘,不妨親身前往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一睹文物們在現實世界裡的「音容笑貌」。若想探訪老北京文化,首都博物館是首選。但想要看到國內的「重量級」國寶,還得是國博。
  • 根據現存的西周文獻,詩書禮樂是西周儒家經典,多有記載音樂文化
    詩書禮樂成為西周儒家經典。《詩經》現存305篇,其中《小雅》以「笙詩」為主的有6篇,均為器樂曲,無目無辭。《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漢書·藝文志》曰:「……古有採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純取周詩,上採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所謂《詩經》以採風和陳詩為特色。
  • 故宮博物院這件國寶,被譽為西周最美酒杯,紋飾為何卻是商代圖騰
    故宮博物院這件國寶在故宮博物院的眾多文物,其實都是古代帝王的館藏,在古代,很多大臣為了討好皇帝,都會把自己管轄地域內發現的奇珍異寶敬獻給皇帝,這也使得故宮博物院成為了天然的文物儲藏室。很多文物,甚至連皇帝自己都從來沒有見過,而在故宮館藏中,甚至還有商周時期的青銅器。
  • 西周夔紋銅禁:從電解銅廠撿回拼成的國寶
    新華社天津7月20日電新華社記者周潤健它曾是電解銅廠一堆「廢銅爛鐵」,拼起來竟然是一件國寶。它,就是西周夔紋銅禁,是我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名副其實的國寶。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介紹說,「禁」是西周前期的承尊器,是古代貴族在祭祀、宴饗時擺放卣、簋、尊等盛酒器皿的几案。據古代文獻記載,西周初期曾厲行禁酒,「名之為禁者,因為酒戒也」,「禁」這個名稱源於戒酒,出於更有效地督促民眾實行禁酒的考慮,當時的統治者就把安放酒具的器座命名為「禁」。
  • 「中國」這一名稱最早出自哪裡?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的國家。並且,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涵蓋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那麼,對於「中國」這一名稱和概念,最早源自於哪裡呢?
  • 哪件國寶最能代表中國?上海博物館選了這三件出鏡……你猜對了嗎?
    請問這到底是個什麼節目?001號講解員是張國立在故宮能偶遇國寶守護人王凱那英深夜在為這檔節目錄製新歌……12月3日起,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將登陸CCTV-3,在周日19:30黃金檔首播。按計劃,第一階段,節目展示後交由公眾甄選,最終每家選出一件;第二階段,以《國家寶藏》為題舉辦一場盛大特展,展品即為甄選出的9件國寶。此次和上海博物館一起出鏡的國寶守護人是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上博到底選擇了哪三件寶物出鏡亮相?
  • 易烊千璽變身國寶守護人!今晚的《國家寶藏》從上海博物館102萬件...
    黃磊、那英、易烊千璽都驚喜現身擔當國寶守護人分別守護上海博物館三件萬裡挑一的傳世國寶大克鼎有290個字的銘文,記錄了鼎的主人是一位西周的宮廷廚師長,名叫「克」,銘文分為兩個部分:一為克對祖父功績的追述,二為周王對克賞賜的記載,包括賞賜的禮服及大量土地、人民。除了大克鼎以外,還有小克鼎七件,用來盛放肉食等祭祀品。
  • 西周、西周國,東周、東周國,到底怎麼區分?
    中國古代歷史上,周朝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朝代,特別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文獻記載少,時間跨度長,紀年也不清楚,分封諸侯國又特別多。周王室叫宗周或成周,有些分封的諸侯國也叫「周」,以至於史學家們為了區分它們,用了不同的稱呼來進行分別,比如西周國、東周國。
  • 夏都二里頭:最早的「中」國——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
    清華簡《保訓篇》記載了舜求「中」於歷山(今濮陽)及商湯六世祖上甲微求「中」於「嵩山」(今洛陽、鄭州一帶)的故事。  夏、商繼承了五帝時代的求「中」理念,新密新砦遺址、偃師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鄭州商城遺址等,也印證了上甲微求「中」於「嵩山」的記載。
  • 傳國玉璽和大禹九鼎是國寶,比不上黃帝時代這件上古神器
    這兩件下落不明的國寶,曾在華夏大地留下了許多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但是,中國畢竟有5000年的文明史,在傳國玉璽和大禹九鼎之前,是否存在與之類似的上古神器呢?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件上古神器,即使傳國玉璽和大禹九鼎是國寶,也比不上黃帝時代這件上古神器。首先說傳國玉璽。
  • 養蘭蒔蘭歷史悠長,最早於西周時期
    最早於西周時期的《詩經》中就有記載養蘭花的歷史。如(陳國風情)中所寫的《防有鵲巢》:「防有鵲巢,邛有旨苕。誰侜予美?心焉忉忉。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誰侜予美?心焉惕惕。」(註:旨苕通蘭花。旨鷊指蘭花)。《詩經》中描述了在西周時期四川邛崍(即:古臨邛)就有養蘭歷史。
  • 《大秦賦》中東、西周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後來都怎麼滅亡
    周顯王時,西周惠公以「奉王」為名,封其少子名班者於鞏(今河南鞏縣西南),稱為東周惠公。居於鞏的一支便號稱東周。至此,除了居於成周的周王朝以外,另有西周與東周。成周地處東周君轄區,周王朝反主為客,已有寓居之勢。西周為居於河南(今河南洛陽)的西周桓公及其後裔,東周是由西周惠公所分出的支裔東周惠公及其子孫。這已經是戰國中期的事情。
  • 同慶「中國節」:鎮國之寶何尊,從此有了「中國」
    何尊,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而最近,它正在國家博物館做客,若是假期有空,不妨來國博看看這件鎮國之寶。 宅茲中國 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
  • 最早的「中國」二字,不在北京,不在西安,而在這座冷門博物館裡
    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陝西。作為一名中華兒女,提起「中國」,相信大家都有十足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不過,你知道「中國」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哪裡嗎?前段時間,參觀一座陝西「冷門」博物館時,我在一件國寶文物上見到了3000多年前出現的最早的「中國」兩字。這個國寶文物名叫【何尊】,是一件3000多年的西周青銅器。其不僅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我國首批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堪稱國寶級文物。
  • 64件中國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一定要看一看!
    以下64件國寶級文物,由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家的意見評選出,並印發有《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這64件國寶此後永久不準出國展覽。 1.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 中國這個名字從何而來,為什麼叫中國,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中國」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一個叫「何尊」的出土文物上的銘文,這是西周早期一個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製作的一個祭祀用的器具,這個器具在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何尊」的尊內底部鑄有12行共計122個字的銘文,其中有一句話是寫的是:「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