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只有歐洲的貴族和騎士家族,才擁有自己家族的族徽。而中國古代似乎很少出現代表一個家族的符號和圖案。這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導致的。但是實際上,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族徽,只是它以一種隱晦的方式,鐫刻在古老的青銅器上,等待人們的發現與解讀。它就是青銅器上的「族氏銘文」。
一、「族氏銘文」的概念
商代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常常鑄有一種以象形文字為主的銘文。對於這些青銅器上的銘文,考古界常稱為「彝器款識」或「鐘鼎文」,現在通稱「金文」。商代的銘文大多字數較少,一般只有幾個字;而西周時期的銘文字數有了明顯增加,出土的周宣王時毛公鼎銘文長達497 字,是迄今最長的青銅器銘文。這些銘文內容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禮儀等方面,以敘述王室的祭祀、戰爭、賞賜最為常見。
除了記事銘文外,青銅器銘文的很大一部分短銘文是屬於「族氏銘文」,也就是一些特定族氏的圖畫或記號,並不完全演化為文字,有的只是一些圖畫和記號,這就是最早的「族徽」,或者可以稱為「徽號文字」、「族名金文」。
第一個將這些青銅器上圖畫型的銘文稱為「族徽」的,是郭沫若先生。他認為「此等圖形文字,乃古代國族之名號,蓋所謂『圖騰』之孑遺或轉變也。」他的這一說法經過長期實踐的檢驗,已被考古界和金石界所公認,對中國商周時期上層貴族中,曾經出現過「族徽」這一現象,已普遍被人接受。
青銅銘文上的「族徽」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族名、族長名和族居地。有些銘文上這三者同時出現,也有些青銅器上只有其中的一個或者兩個內容出現。
商代有合族而葬的傳統,同一家族往往擁有同一個墓地。今天發掘出土的許多大型商周時期的家族墓地中,都發現了不同時期下葬的族人隨葬品上,都刻有相同的符號。這些符號出現在不同時期的銅器上,且單獨出現的次數較多,與其他記事銘文又沒有什麼內容上的聯繫。這更是證明這類符號是家族圖騰構成的族徽。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以禮器為最多。禮器是用來體現「禮制」的,主要用於祭祀先祖和先人下葬等禮儀場合,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王祭祀母戊的重器。而當時盛行於貴族集團的「青銅列鼎」陪葬制度,也使得貴族中流行在一些青銅器物上銘刻屬於本族氏的符號,讓先人帶到地下繼續使用。
刻在青銅器上的族氏銘文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單個族氏銘文組成,稱為「單一氏名」;另一種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族氏銘文組成,又稱「複合氏名」。
二、族氏銘文的樣式
從安陽殷墟發掘的商代墓葬第八區出土的青銅器上,就出現過幾個相同或者相近的銘文。這是一個大型家族的集體墓葬區,下葬的時代跨度達到兩百多年,但是出土的隨葬品上的銘文中,均有一個像「人執戈形」的銘文,或者說是圖案。這是商代大夫「眸」的家族墓地,而這個叫「眸」的大夫正是靠軍功起家的。這幾個銘文被專家證明並不是文字,而是用「執戈小人」代表這個家族以軍功起家的歷史,是這個大家族共有的「族徽」。這個族徽在傳承過程中也經歷了演變的歷史,所以早期和晚期在圖案上有所區別,但核心內容還是一致的。
河南羅山縣息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銘文,則是一種「複合銘文」。
這些銘文是在一些甲骨文的外邊,加以方框修飾,起到美化的作用,同時將文字異變為徽章,作為一個家族傳代的族徽。這些甲骨文加上修飾的方框或者圖案之後,已經不再是文字,甚至有的文字上加了多重裝飾。比如上圖第五個圖案,就是在甲骨文「皿」字之外加上兩個對稱的修飾,再配上沒有下底的方框,圖案更為複雜美觀。
族徽銘文還有些常見的方式,有的將文字重複嵌套;有的將文字拆開,中間插入裝飾;有的在文字中加入火紋、雲紋等,都是體現了當時人們在族徽的美化上不斷追求完美的良苦用心。
三、族氏銘文的特點
中國古代出現的「族徽」與歐洲中世紀的貴族徽章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商周時期貴族族徽基本上都是為文字符號按一定排列方式,加以美化和修飾而成,其核心元素還是中間的文字符號;而歐洲貴族的徽章基本上是以圖案為主,用多個表示不同意義的圖案拼接而成。
商周青銅族徽銘文上的文字,都是簡化或者異化了的文字,按照它們的簡化方式,可以分為單筆簡化、復筆簡化、濃縮簡化和刪簡偏旁等類別。但是無論怎麼簡化,其以對稱性追求美觀的目的不變。在下圖所示的族徽銘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發現這一特點。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特點,我們可以用青銅器上的文字銘文來與族徽銘文進行比較。無論哪種銘文,都有著濃厚的象形風格,而這種故意被誇張了的象形風格的目的正是追求美感。比如戌嗣子鼎上的「象」字,有翹起的長鼻、有大耳、眼睛、尾巴、四腿站立,就算不識甲骨文的人也可以簡單地認出。這些銘文上的文字,線條比較彎曲,筆道有粗有細,非常美觀。
族氏銘文另一個特點,是在族徽之外,還常出現「亞」、「冊」、「賈」等字,這類附加於族氏銘文上的文字,稱之為「準族徽文字」。在商周卜辭中,宗廟稱為「亞」,「亞」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類似四面牆壁圍著的一個地方,所以商周大墓的墓室、槨室均作亞形。「亞」字表達的是死者與宗廟之間的聯繫。同樣,「冊」、「賈」表示的是家族的職官身份,這幾個字常與族徽結合,是族徽銘文的一種補充。
四、族徽銘文的確認
為什麼青銅器上的這些符號可以確定是最早的族徽,而不是其他起裝飾作用的裝飾圖案呢?因為這些族徽銘文雖然不是單純的文字,但裡面包含的內容多是族氏的氏名。
這是商代一處大族墓葬中出土青銅器上的族氏銘文,我們可以看到,這四個字形態相似,風格相近,可以被認為是同一部族的特徵。實際上,這個是「舉」氏的族徽。在甲骨文中,「舉」象一個人舉手的樣子,所不同的是有的是單純舉手,有的是舉著孩子,還有的是在床上舉著孩子。而在這些青銅器上並無其他文字,很明顯這些銘文代表的就是這個墓葬主人的氏族。
還有一些複合氏族銘文,代表的是複姓。最為常見的是一個複合氏族銘文是由兩個單獨的族氏銘文構成,其中一個來源於另外一個。
上圖所示的圖案,就是由幾個族氏銘文合併在一起的族徽。這是一個族氏從其母族分離出來後,另立自己的族氏名號的結果。這些分離出來的新的族氏,在銅器上鑄自己的族氏名號,同時又鑄上父宗的族氏名號,以表明自己的起源和父宗的聯繫,也是一種很常見的族徽符號。
相比於歐洲貴族單純由圖案組成的族徽,中國的古族徽能書寫、有讀音、有明確的意義,更有文化內涵。
族徽是一種變形的文字,是用來表明青銅器所有權、標記使用者身份的一種複合性圖案。它不需要藉助一個句子就可以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它是一種不固定的特殊文字。族徽可以加強一個宗族內部的凝聚力,是一個宗族在千百年發展過程的物化。它是一種群體意識的象徵,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這正是族徽的靈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