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青銅器上的古老族徽:商周「氏族銘文」

2020-12-17 笑語千年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只有歐洲的貴族和騎士家族,才擁有自己家族的族徽。而中國古代似乎很少出現代表一個家族的符號和圖案。這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導致的。但是實際上,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族徽,只是它以一種隱晦的方式,鐫刻在古老的青銅器上,等待人們的發現與解讀。它就是青銅器上的「族氏銘文」。

一、「族氏銘文」的概念

商代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常常鑄有一種以象形文字為主的銘文。對於這些青銅器上的銘文,考古界常稱為「彝器款識」或「鐘鼎文」,現在通稱「金文」。商代的銘文大多字數較少,一般只有幾個字;而西周時期的銘文字數有了明顯增加,出土的周宣王時毛公鼎銘文長達497 字,是迄今最長的青銅器銘文。這些銘文內容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禮儀等方面,以敘述王室的祭祀、戰爭、賞賜最為常見。

除了記事銘文外,青銅器銘文的很大一部分短銘文是屬於「族氏銘文」,也就是一些特定族氏的圖畫或記號,並不完全演化為文字,有的只是一些圖畫和記號,這就是最早的「族徽」,或者可以稱為「徽號文字」、「族名金文」。

第一個將這些青銅器上圖畫型的銘文稱為「族徽」的,是郭沫若先生。他認為「此等圖形文字,乃古代國族之名號,蓋所謂『圖騰』之孑遺或轉變也。」他的這一說法經過長期實踐的檢驗,已被考古界和金石界所公認,對中國商周時期上層貴族中,曾經出現過「族徽」這一現象,已普遍被人接受。

青銅銘文上的「族徽」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族名、族長名和族居地。有些銘文上這三者同時出現,也有些青銅器上只有其中的一個或者兩個內容出現。

商代有合族而葬的傳統,同一家族往往擁有同一個墓地。今天發掘出土的許多大型商周時期的家族墓地中,都發現了不同時期下葬的族人隨葬品上,都刻有相同的符號。這些符號出現在不同時期的銅器上,且單獨出現的次數較多,與其他記事銘文又沒有什麼內容上的聯繫。這更是證明這類符號是家族圖騰構成的族徽。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以禮器為最多。禮器是用來體現「禮制」的,主要用於祭祀先祖和先人下葬等禮儀場合,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王祭祀母戊的重器。而當時盛行於貴族集團的「青銅列鼎」陪葬制度,也使得貴族中流行在一些青銅器物上銘刻屬於本族氏的符號,讓先人帶到地下繼續使用。

刻在青銅器上的族氏銘文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單個族氏銘文組成,稱為「單一氏名」;另一種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族氏銘文組成,又稱「複合氏名」。

二、族氏銘文的樣式

從安陽殷墟發掘的商代墓葬第八區出土的青銅器上,就出現過幾個相同或者相近的銘文。這是一個大型家族的集體墓葬區,下葬的時代跨度達到兩百多年,但是出土的隨葬品上的銘文中,均有一個像「人執戈形」的銘文,或者說是圖案。這是商代大夫「眸」的家族墓地,而這個叫「眸」的大夫正是靠軍功起家的。這幾個銘文被專家證明並不是文字,而是用「執戈小人」代表這個家族以軍功起家的歷史,是這個大家族共有的「族徽」。這個族徽在傳承過程中也經歷了演變的歷史,所以早期和晚期在圖案上有所區別,但核心內容還是一致的。

河南羅山縣息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銘文,則是一種「複合銘文」。

這些銘文是在一些甲骨文的外邊,加以方框修飾,起到美化的作用,同時將文字異變為徽章,作為一個家族傳代的族徽。這些甲骨文加上修飾的方框或者圖案之後,已經不再是文字,甚至有的文字上加了多重裝飾。比如上圖第五個圖案,就是在甲骨文「皿」字之外加上兩個對稱的修飾,再配上沒有下底的方框,圖案更為複雜美觀。

族徽銘文還有些常見的方式,有的將文字重複嵌套;有的將文字拆開,中間插入裝飾;有的在文字中加入火紋、雲紋等,都是體現了當時人們在族徽的美化上不斷追求完美的良苦用心。

三、族氏銘文的特點

中國古代出現的「族徽」與歐洲中世紀的貴族徽章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商周時期貴族族徽基本上都是為文字符號按一定排列方式,加以美化和修飾而成,其核心元素還是中間的文字符號;而歐洲貴族的徽章基本上是以圖案為主,用多個表示不同意義的圖案拼接而成。

商周青銅族徽銘文上的文字,都是簡化或者異化了的文字,按照它們的簡化方式,可以分為單筆簡化、復筆簡化、濃縮簡化和刪簡偏旁等類別。但是無論怎麼簡化,其以對稱性追求美觀的目的不變。在下圖所示的族徽銘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發現這一特點。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特點,我們可以用青銅器上的文字銘文來與族徽銘文進行比較。無論哪種銘文,都有著濃厚的象形風格,而這種故意被誇張了的象形風格的目的正是追求美感。比如戌嗣子鼎上的「象」字,有翹起的長鼻、有大耳、眼睛、尾巴、四腿站立,就算不識甲骨文的人也可以簡單地認出。這些銘文上的文字,線條比較彎曲,筆道有粗有細,非常美觀。

族氏銘文另一個特點,是在族徽之外,還常出現「亞」、「冊」、「賈」等字,這類附加於族氏銘文上的文字,稱之為「準族徽文字」。在商周卜辭中,宗廟稱為「亞」,「亞」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類似四面牆壁圍著的一個地方,所以商周大墓的墓室、槨室均作亞形。「亞」字表達的是死者與宗廟之間的聯繫。同樣,「冊」、「賈」表示的是家族的職官身份,這幾個字常與族徽結合,是族徽銘文的一種補充。

四、族徽銘文的確認

為什麼青銅器上的這些符號可以確定是最早的族徽,而不是其他起裝飾作用的裝飾圖案呢?因為這些族徽銘文雖然不是單純的文字,但裡面包含的內容多是族氏的氏名。

這是商代一處大族墓葬中出土青銅器上的族氏銘文,我們可以看到,這四個字形態相似,風格相近,可以被認為是同一部族的特徵。實際上,這個是「舉」氏的族徽。在甲骨文中,「舉」象一個人舉手的樣子,所不同的是有的是單純舉手,有的是舉著孩子,還有的是在床上舉著孩子。而在這些青銅器上並無其他文字,很明顯這些銘文代表的就是這個墓葬主人的氏族。

還有一些複合氏族銘文,代表的是複姓。最為常見的是一個複合氏族銘文是由兩個單獨的族氏銘文構成,其中一個來源於另外一個。

上圖所示的圖案,就是由幾個族氏銘文合併在一起的族徽。這是一個族氏從其母族分離出來後,另立自己的族氏名號的結果。這些分離出來的新的族氏,在銅器上鑄自己的族氏名號,同時又鑄上父宗的族氏名號,以表明自己的起源和父宗的聯繫,也是一種很常見的族徽符號。

相比於歐洲貴族單純由圖案組成的族徽,中國的古族徽能書寫、有讀音、有明確的意義,更有文化內涵。

族徽是一種變形的文字,是用來表明青銅器所有權、標記使用者身份的一種複合性圖案。它不需要藉助一個句子就可以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它是一種不固定的特殊文字。族徽可以加強一個宗族內部的凝聚力,是一個宗族在千百年發展過程的物化。它是一種群體意識的象徵,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這正是族徽的靈魂所在。

相關焦點

  • 古代青銅器名字為啥有點「怪」?帶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
    異名即別稱,如「鼎」,是帶足類烹煮器的通稱,但還有(兩個弓字中間上連下鬲)、由於商代早期青銅器上一般都沒有銘文,所以這類青銅器大多根據造型、紋飾等特徵,結合用途和類別來命名,如鳥尊、虎卣、象尊、羊尊等用動物名稱定義的青銅器即屬此類。為什麼帶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
  • 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精品亮相國博, 143件青銅器解讀商周秦漢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遴選了143件「青銅之鄉」——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精品,其時代涵蓋商周秦漢等中國青銅時代的主要時期。一件件重器穿越時空隧道,將解鎖歷史秘密的秘匙傳送至今,其中既有家國大事,也有生活場景。
  • 戰國青銅器青銅鼎簡介
    蓋面層層隆起,蓋頂中央設一套環,環上刻夔紋,蓋面及器腹則刻蟠螭紋,並輔以各種精細雷紋和幾何紋,紋路勾連交旋,布局規矩齊整,精密華麗。同時作為一對鼎而留傳至今,價值非凡,值得收藏。鼎可說是三代最重要的青銅器類型,原作煮食器與盛食器之用,主要用來烹煮肉食。
  • 青銅器大揭秘:當我們談論青銅器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所以人們把鳳鳥紋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商周時期,部落間就時有野蠻的吞併戰爭,屠殺、掠奪、奴役、剝削才是當時的常態。而兇怪恐怖的獸面紋便被當成保護氏族的神祇。野蠻的時代必須通過這種血與火的威力、兇殘來開闢生存的道路,因此以感傷的態度便無法理解青銅時代的藝術。
  • 傳承絕學 | 西南大學舉辦 「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青年論壇」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11月19-21日,由學校主辦,歷史文化學院 民族學院、商周青銅器與金文研究所承辦,重慶市歷史學會協辦的「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青年論壇」在歷史學院成功舉辦。
  • 法國著名收藏家:如何鑑別青銅器的真偽
    新垣平秘密命工匠製造了非常可能會讓文帝獲得福祉的偽器,上面刻有上天將賜文帝長壽與昌盛國運的跡象。其中一件偽器是一隻刻著「人主延壽」銘文的古玉杯,他可能還造了另一件大型的青銅鼎,新垣平甚至事先將鼎埋在鄰近汾陰之處。新垣平成功地將刻有銘文的玉杯呈獻給得意洋洋的文帝,文帝為表達謝意,立刻讓新垣平加官晉爵。
  • 青銅器上33字銘文,讓專家倒吸一口涼氣,研究價值不同凡響
    我們知道,青銅器本身就是國家嚴格管控的文物,是不允許交易的。青銅器的價值,大體又是由它的規模、精美程度和銘文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越是厚重或精美的青銅器,它的地位越高,比如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代表。另一方面,銘文數量的多寡和記載內容的重要,也是反映青銅器地位的因素。
  • 青銅器中銘文越多越好,它只有三個字,卻名揚天下成為國寶
    青銅器雖然不是我國發明的,也不是我國獨有的,卻在中國首先進入了鼎盛時期。我國從商周時期到秦漢的青銅器,製作精良,品種繁多,被視為國之瑰寶。對於這些青銅器來說,價值不盡相同,一般來說,銘文越多的,研究價值越大,更受人重視。比如西周晚期青銅器毛公鼎,腹內鑄有銘文 499字,價值連城。 有一件青銅器,只有區區三個字的銘文,卻在出土之後就引起轟動,一直備受矚目。它就是現收藏於天津博物館的太保鼎。它能留在中國,實在是不容易的。
  • 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青銅器,件件精品!
    亞醜方觚 商朝晚期,觚是商周時期的酒器,頸部飾焦葉紋,腹部飾獸面紋,足飾四花瓣及獸面紋。 商後期 亞醜杞婦卣 卣是一種青銅酒器,盛行於商朝與周朝,蓋子上飾夔紋,夔紋是青銅器常見的飾紋,一說是一種形似龍的獸,另一說是龍紋。
  • 經典回顧:《曾侯乙編鐘》銘文書法
    曾侯乙編鐘之楚王酓章鎛鍾 銘文 拓本從藝術風格上看,有兩點值得我們關注:雖然周代青銅器銘文繼承了商代晚期銅器銘文的書體風貌,但由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是社會大動蕩、大轉變的變革時期,反映在文化領域出現了百花齊放、
  • 【蕭說】重新認識商周金銘文
    在中國文字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商周金銘文是甲骨文與秦大篆的橋梁,形成繼往開來的鏈條。就中國文字來說,如果把甲骨文作為源頭的話,商周金銘文就是其繼任者。以前對商周金銘文的認識並不充足,過多視為鼎器裝飾,或強調其記事功能,就文字的承前啟後作用,認識上還有忽略和盲點。
  • 陝西出土數百件青銅器,共計4000多個銘文,西周國都已被證實?
    自此,一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文明,在八百裡秦川的土地上徐徐展開。官莊遺址 蓮瓣陶範同年,在周原保護區範圍內的眉縣楊家村,出土青銅器27件且均有銘文,銘文總字數達4048字,內容涉及西周11代12王。從窖藏的青銅器來看,周原遺址出土一百多批次,可見數量眾多,同時分布範圍之廣,遍布十餘平方公裡的範圍。
  • 「文物中的歷史」青銅器的名字為何有點「怪」
    商代金文與甲骨文同源,屬一個體系,之所以看起來不太一樣主要是書寫方法不同造成的,甲骨文是刻出來的,較尖細;金文是鑄出來的,顯肥厚。殷商後期的金文多首尾尖、中間粗,有學者稱為「波磔體」。周代青銅器的銘文字體比較明確,稱作「大篆」,有別於後來秦國的「小篆」;秦漢銘文字體一般轉向小篆和隸書。
  • 會議︱古國·古族·古史:商周的國家與社會
    商周國族的相關問題,是本次大會最受學者關注的話題之一。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陳絜教授的論文《過甘敦鼎銘與商周東土過族》,以上世紀在山東章丘出土的《過甘敦鼎》銘文為切入點,推斷銘文中的「過」就是傳世文獻記載的東土妊姓過氏,並勾勒出商周時期過族的歷史線索。商代武丁時期的卜辭中就已經出現了過族,其居地在魯西南或魯中南一帶。
  • 青銅器中「青銅」的含義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
    我國的青銅時代,基本包括夏、商、西周、春秋這四大時期,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自春秋末年起,鐵器開始產生,到了戰國時期,青銅器逐漸被鐵器所取代,從而進入「鐵器時代」。那麼,青銅器中的「青銅」指的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本文簡要敘述一下這些遠古時代的科學技術。
  • 陝西寶雞出土罕見青銅器,內部刻「中國」二字,如今成為鎮國之寶
    而陝西寶雞被譽為「炎帝故裡,青銅器之鄉」,寶雞作為周秦王朝發祥地,迄今為止寶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數不勝數,因此寶雞被譽為「青銅器之鄉」。今天我要講的是上世紀60年代,村民賣到廢品收購站的東西,後來竟然是國寶。事情回到1963年6月,陝西寶雞賈村鎮村民陳堆因老屋住不下,於是租了隔壁陳乖善的兩間房子,而院子的後面就是土崖。
  • 「宅茲中國,自茲乂民」,最霸氣建城宣言:何尊銘文的意義(下)
    1954年,南京博物院曾在廢品收購中淘回2000多件寶其中有不少是商周時期的金屬貨幣,著名的班簋重歸大眾視野之也曾藏身北京的廢品收購站。1975年,國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全國新出土文物匯報展》,這件青銅器被調往北京展出。由於年代久遠,銅器表面被腐蝕嚴重,在展覽前,它被送到故宮博物院的修復部作除鏽處理。
  • 跨越千載,靜聽時序的濤聲——商周青銅器紋飾設計(一)
    乳釘紋是青銅器上出現較早的常見紋飾。「乳釘」通常是指器物表面的圓形突凸,阮元[清] 云:「餘所見古鐘甚多,大小不一,而皆有乳,……或長而鋭,或短而鈍,或且甚平漫,鐘不一形。」「乳釘紋」則是指由這些圓形突起單獨或與其它紋飾共同構成的排列組合樣式。高蒙河在《銅器與中國文化》中說:「乳釘紋置突起的乳突,排列成單行或方陣式。」在青銅器中,乳釘紋主要出現在鼎、簋和編鐘以及銅鏡上。
  • 王偉:新見秦信宮鼎銘文補釋
    新見一件秦信宮鼎(圖一),鼎蓋和腹底均刻有銘文,器形和銘文照片見蔡紅豔《信右佞宮銅鼎銘文考略》[1](以下簡稱《考略》)一文。我們認為鼎蓋的兩行銘文應非同時所刻,或非同人所刻,是可以分開來解釋的,而《考略》似將鼎蓋的2行5字銘文連讀,可能並不妥當。第二,關於鼎蓋銘文的釋讀,我們認為鼎蓋的2行銘文應分開來理解。第一行的2字銘文「信右」是「信宮右般」之省,而不是《考略》所理解的「神佑」之意。
  • 大量氣勢恢宏、紋飾繁褥的呈組合的青銅器
    今天玉齋君就為大家整理了《國寶青銅器》,供大家賞閱!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