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歷史」青銅器的名字為何有點「怪」

2020-12-17 每日甘肅

【文物中的歷史】

青銅器的名字為何有點「怪」

我國古代青銅器的名稱大多有些「古怪」,用字也頗生僻。以青銅器的「飪食器」來說,就有鼎、鬲、?、簋、?、?、敦、豆、鋪、盂、鍪、俎、匕……這些名稱除了器物本身有名稱和結合典籍可以確定名稱的外,有不少叫法都是後人定的。青銅器上的銘文被稱為金文,那麼金文又是什麼字體?

倪方六

為什麼銘文「蝌蚪篆」「鳥蟲篆」是美術字

金文是研究漢字字體發展與演變的重要材料,那麼金文是什麼字體?不可一概而論,不同時期的金文字體並不一樣。商代金文與甲骨文同源,屬一個體系,之所以看起來不太一樣主要是書寫方法不同造成的,甲骨文是刻出來的,較尖細;金文是鑄出來的,顯肥厚。殷商後期的金文多首尾尖、中間粗,有學者稱為「波磔體」。

周代青銅器的銘文字體比較明確,稱作「大篆」,有別於後來秦國的「小篆」;秦漢銘文字體一般轉向小篆和隸書。值得一提的是,金文還出現了兩種特殊字體,一種是「蝌蚪文」,又稱「蝌蚪篆」,這種字頭粗尾細,形似蝌蚪;如傳世晉國「智君子鑑」銘文,就是這種字體。還有一種是「鳥蟲書」,又稱「鳥蟲篆」,字形盤轉曲折,有意寫成鳥蟲形狀,如196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身上有「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8個字。這些「蝌蚪篆」「鳥蟲篆」其實就是當時的「美術字」。

中國古代特別是商周青銅器的銘文,基本上是鑄出來的陰文,即所謂「鑄銘」,一般出現在內壁、器底、足部、?上、蓋內等不顯眼的地方,後來還有器體成型後再做字的「刻銘」。陰文是怎麼鑄到青銅器上的?學術界有多種推測,一般認為是先製成陰文字模,然後將字模印到內範上呈陽文,再鑄出便是陰文。而青銅器銘文多用陰文,則是緣於陰文是凹進去的,不容易磨損,好保留下來,又是放在不顯眼的地方,還不會影響紋飾的美觀。

古代青銅器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經過嚴格考證認為,青銅器的名稱大都是宋朝人定下來的。他在《說觥》一文中稱:「凡傳世古禮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曰鍾、曰鼎、曰鬲、曰?、曰敦、曰?、曰簋、曰尊、曰壺、曰?、曰盤、曰?、曰?,皆古器自載其名,而宋人因此名之者也。曰爵、曰觚、曰觶、曰角、曰?,古器銘辭中均無銘文,宋人但以大小之差定之,然至今日仍無以易其說。」如飲酒器「觚」,便是宋人定下的舊稱,迄今這類青銅器上仍未發現「觚」字。宋人的這種叫法對不對?還真難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觚,鄉飲酒之爵也」;東漢學者鄭玄又稱:「古文觚皆為觶」。而觚、爵、觶實是不同造型的青銅酒器。

如何給青銅器起名字?現代文博界遵從的基本原則叫「名從主人」,意思是器物上有銘文的,根據銘文來確定器物的名稱。如常見的青銅鼎之所以稱為「鼎」,就是因為銘文中出現了這個字。

以前有一種東周青銅器,體呈橢圓,深腹,圈足,過去依其形狀稱為「舟」,但近年考古出土的同類器型青銅器上發現了銘文「

」,如「哀成叔

」「蔡太史

」,這才知道以前叫「舟」是錯誤的。

「名從主人」的命名方式又叫「自名」,如在1978年從河南固始縣侯古堆勾?夫人墓中出土的青銅方豆,器身有銘文「飼之飲

」,遂定名為「

」,這就是自名。如果無自名,就會根據已有名稱,稱為「豆」。前不久在英國公開拍賣的西周青銅器虎鎣,就屬於「自名」,虎鎣是屬於水器兼酒器的?,如果器身上沒有發現「鎣」字肯定稱為「虎?」。

青銅禮器為什麼統稱為「彝」

青銅器命名涉及分類、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命名時不遵從「名從主人」的情況也不鮮見。什麼情況下可以不遵守「自名」原則?自名與其他名稱有衝突,且不是這類器物時。1964年11月,在河南桐柏縣月河公社左莊生產隊附近發現一批周代青銅器,有一圓形盤器身上有銘文「昶伯墉自作寶鑑」,雖自名為「鑑」,但實際上是「盤」,故學術界多稱其為「昶伯墉自作寶盤」。這種起名方法執行的是「共名」原則,即根據青銅器的性質與用途,對不同造型、不同用途的器物,冠以相同的名稱。最典型和常見的共名是「彝」,諸如鼎、簋、鬲這些常見的青銅禮器,古人常統稱為「寶彝」「尊彝」「宗彝」或「寶宗彝」等。

「彝」字為什麼可以是青銅禮器的共名?西晉學者杜預就《左傳·襄公十九年》「彝器」作註:「彝,常也,謂鐘鼎為宗廟之常器。」可見「彝」是當時作為祭祀用青銅禮器之通稱來使用的。而「彝」前的「寶」「宗」「尊」等字是修飾用字,是對這種青銅禮器的貴稱,至今民間仍常把青銅器稱為「寶」或「寶物」,源頭就在於此。

青銅器叫法中還有一種「異名」現象,不同諸侯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對同一類型青銅器也可能有不同的叫法,如青銅盆,曾國稱為「盆」,曾出土「曾大保盆」;而晉國則稱為「?」,如「晉公?」。考古中發現還有將這種盆稱為「盂」的,如北京故宮收藏的「伯

盂」。此外,同一類器物出現「異名」的也不少見,如「鎣」就是「?」的異名,而酒器「觚」有的稱為「同」。異名即別稱,如「鼎」,是帶足類烹煮器的通稱,但還有

等好多叫法。

由於商代早期青銅器上一般都沒有銘文,所以這類青銅器大多根據造型、紋飾等特徵,結合用途和類別來命名,如鳥尊、虎卣、象尊、羊尊等用動物名稱定義的青銅器即屬此類。

為什麼帶銘文的青銅器更神秘

青銅器上的銘文在文字學上被稱為「金文」,又叫「鐘鼎文」。我國古代青銅器特別是商周青銅器的銘文內容極為豐富,多反映祭祀、戰爭、娛樂、賞賜等活動內容,涉及當時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對填補和驗證歷史十分有用,有極高而又難得的學術價值,中國最早的一篇法律判決書就是從

?上的銘文中發現的。

?銘文共有157字,大意是一個叫「牧牛」的人和叫「供」的上司打官司,名叫「伯揚父」的法官認為牧牛犯上,牧牛被判鞭打500下,罰300鍰銅。這還是我國最早有明文記載的「民告官」案件,裡面還有法官「受賄」情節,是極珍貴的司法材料。而銘文還驗證了《尚書·舜典》中所記載的,「鞭作官刑,金作贖刑」一說的可靠性。

目前已發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金文單字約3500個,可以釋出的字約2000個。金文的造字方法符合《說文解字》中總結出的「六書」法,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6種。

這些早期古字中同樣隱藏了豐富的歷史密碼。如1969年5月,山西石樓縣義牒村農民耕地時發現了一批商代青銅器,其中一件青銅戈上有一字銘文,「ㄇ」內有一個「人」,所透露出的信息十分清楚:這是一個犯人或俘虜,被關在一個房子樣的地方,這就是後來的監獄牢房;犯人的脖子上戴著刑具,就是後來的枷鎖。而讓犯人跪著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則由來已久,3000年前的商代就已如此。僅一個古字就能釋解出這麼豐富的內容,更別說銘文所記載的內容了,可見青銅器上的銘文多麼珍貴。所以在拍賣市場上,帶銘文的青銅器往往身價百倍。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以動畫短片《匠心神技》展現青銅器文物的多重面貌
    故宮副院長黃永泰表示:「我們希望用更能吸引年輕人的方式來呈現文物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特色在於把這些距離我們有點遙遠的青銅器,結合現今流行的科幻元素,來說明青銅器紋飾的風格發展與轉變。」 匠心神技主視覺梭巡宇宙穿越時空 找尋氣紋的根本片長約 17 分鐘的《匠心神技》動畫短片,由與故宮合作多次的導演陳普執導,率領日目視覺藝術團隊執行,並由音樂人邱比配樂。
  • 古代青銅器名字為啥有點「怪」?帶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
    古代青銅器的名字是怎麼來的?《說觥》:「凡傳世古禮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經過嚴格考證認為,青銅器的名稱大都是宋朝人定下來的。曰爵、曰觚、曰觶、曰角、曰斝,古器銘辭中均無銘文,宋人但以大小之差定之,然至今日仍無以易其說。」如飲酒器「觚」,便是宋人定下的舊稱,迄今這類青銅器上仍未發現「觚」字。宋人的這種叫法對不對?還真難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觚,鄉飲酒之爵也」;東漢學者鄭玄又稱:「古文觚皆為觶」。而觚、爵、觶實是不同造型的青銅酒器。如何給青銅器起名字?
  • 這個博物館的青銅器,是迄今發現,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歷史文物
    虞芮兩國因爭地鬧到周國求平斷,兩位國君進了周國,看了周人的舉動之後深有感觸,國與國相爭的情形,在周人的眼裡都是恥辱,兩國君回國之後,都將自己所爭的土地互相做了讓步,周人生活的社會中沒有矛盾,周人的德與禮也深深的感化了存在矛盾的雙方,他們的糾紛從此得以解決。在陝西寶雞,有了虞芮紛爭雕像。
  • 國博「文物醫院」探秘 青銅器清洗用上超聲波潔牙機
    1950年,革命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前身之一)籌備處成立時,設立了文物複製機構。上世紀60年代,科技開始進入文物保護領域,革命博物館成立了文物保護實驗室,後來演變成文物科技保護部。2018年,在內部機構改革中,國博文物科技保護部與藝術品鑑定中心科技檢測室合併,成為如今的國家博物館文保院。
  • 戰國青銅器青銅鼎簡介
    春秋 青銅「蟠螭」紋鼎 詩經·卷耳》中有「我姑酌彼金罍」句,說明罍是古代盛酒用的,金罍即青銅罍。又《禮儀·少牢饋食禮》載:「司空設罍水於東,有枓。」可見罍又有盛水的用途。其名稱是據《呂氏春秋》中所戴「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而命名。這種紋飾是一種適應裝飾部位要求而變形的動物紋樣,是動物形象的簡化和抽象化。青銅禮器的品類、形制、紋飾乃至鑄造工藝,皆相當於夏商周青銅時代真實的縮影。青銅器的保存本就極為不易,而這種無論在形制或紋飾上均處於過渡性的産物就更為稀少,正因這種器物得以保存下來,我們才能夠從中窺見上古時代禮樂制度對人、對時代所造成的影響。
  • 逛美英法日博物館,最怕看見中國文物
    其中「了不起的文物」公益遊戲團隊,就把目光集中到了海外文物身上。 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想探尋「失落的文物」? 點擊小程序,立馬打開「國寶」新世界大門 玩家通過經營虛擬的博物館,分「拍賣會」「民間尋寶」「絲綢之路」三個玩法,在遊戲當中認識國寶和歷史使命。
  • 觀點|從貝寧向英國追索青銅器說起:是歸還被盜文物的時候了
    近日,在貝寧王室成員提起對「貝寧青銅器」的追索後,英國一博物館(Bristol Museum & Art Gallery)表示願意考慮將館藏的一件青銅文物歸還貝寧。貝寧青銅器原本是貝寧王國(現奈及利亞南部)王宮內的裝飾,在1897年英國的一次軍事遠徵中被掠奪走大部分。現在,它們分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中。
  • 臺灣史前文物首現百步蛇圖騰
    這個困擾臺灣考古界多年的問題,今天有了最直接證據,臺東新香蘭遺址出土一具石刀,上面刻有魯凱族和排灣族的圖騰百步蛇,這也是首次在史前文物中發現原住民圖騰,有著重大的意義。    去年杜鵑颱風襲擊,嚴重掏空了臺東海岸,也讓太麻裏海邊沉睡二千多年的新香蘭遺址意外曝光,這個遺址除了是罕見的海邊遺址外,在規模上也不亞於卑南遺址,深具考古價值。
  • 全國Ⅰ卷作文題為何稱鮑叔牙為鮑叔?先秦人的名字有點複雜
    今年高考全國Ⅰ卷的作文題選取了歷史上「管鮑之交」的故事出題,要求考生圍繞齊桓公、管仲、鮑叔三人中自己「感觸最深」的一個寫一篇班級讀書會的發言稿。全國Ⅰ卷作文題材料提到的鮑叔,更為人所知的名字是鮑叔牙。管鮑之交以及齊桓公稱霸都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全國Ⅰ卷作文題為何選擇了「鮑叔」而非更為普遍的「鮑叔牙」稱呼其人?
  • 奇奇怪怪的博物館,在等著可可愛愛的你
    擁有著2200多年的建城史的昆明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一個又一個絢爛耀眼的故事繪成了它的一生。為了留住老昆明最有意義、最有意思的那一面,昆明人們建起了各種各樣的博物館,以收藏它的美麗。這些博物館有的以歷史遺蹟為址、有的展品來歷非凡、還有的展覽主題令人動容……今天就讓小象帶你去看看,昆明到底有多少這樣「奇奇怪怪的博物館」。
  • 盜墓賊留下的青銅器,上面刻著「四字銘文」,讓歷史鮮活起來
    可惜的是,這批墓葬群中的一號墓多次被盜,損失慘重。然而,在墓室中,竟然還倖存了「克黃之升」和「克黃之壺」的重要文物,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所謂「克黃之升」,其實就是兩件青銅鼎。它們古樸凝重,屬於侈口束頸的楚國器皿風貌。侈口是指鼎口向外傾斜延伸,形成斜面形的坡度。束頸鼎口和鼎腹之間有著一道凹陷的槽痕,如同收攏的頸部一樣。
  • 「邏輯判斷-最強程度」解題思路:「4層程度」法與「蘋果理論」
    (C3)在該文明出土的用來祭祀的青銅器中,發現了「3個雞蛋符號¥3個雞蛋符號→7個雞蛋符號」的銘文,其中1個雞蛋符號被標記的很大。研究發現,該文明在祭祀中有「再添一個」的習俗,即將所有祭祀品準備完畢之後,再向其中添加一個物品。
  • 陶俑青銅器化身卡通形象 1000歲文物表情包萌萌噠
    王驄穎正在創作中    近日,一組以陶俑、青銅器等文物形象為藍本繪製的表情包在網上引發熱議。形態各異的文物在一位美術老師的筆下紛紛化身為或是騎著「皮皮怪」,或是跳著「海草舞」的卡通形象,不少網友將這組形象稱為「1000歲的文物表情包」——  以文物為原型  創作文物表情包  據悉,創作這組表情包的是來自浙江溫嶺的美術老師王驄穎。她表示,自己一直對文物有濃厚興趣,暑假去南京博物院參觀,看到這裡陳列著不少形態各異的陶俑、青銅器等文物。
  • 此文物出土時,還有百餘件其它青銅器,它的地位卻數一數二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文物薈萃的三秦大地上又爆出一個重磅消息。在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村,出土了103件件窖藏青銅器,這是建國以來一次性窖藏出土青銅器最多的發現,立即轟動世界。而且,這些文物不但數量多,製作精美,而且無論是銘文還是器形紋飾,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學術價值很高。
  • 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精品亮相國博, 143件青銅器解讀商周秦漢
    青銅器銘文以照片、拓片等方式呈現,方便觀眾閱讀、參觀。 本報記者 程功 攝展覽中有國家一級文物65件,最早出現「中國」一詞的西周早期禮器何尊、記載武王伐紂準確時間的國之重寶利簋等國寶級文物均在展出之列。
  • 流失國外的中國文物,圖一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最後是子孫牌
    流失國外的中國文物,圖一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最後是子孫牌文/南極的小熊1、青銅虎鎣據《環球時報》報導,「青銅虎鎣」是中國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海軍上校哈裡通體各層鑲嵌著綠寶石,座金塔頂部為日、月、傘和三寶,代表佛教中最理想的天界,日、月鑲嵌巨大的綠寶石。現收藏於法國楓丹白露宮。
  • 國內頂尖青銅器鑑定專家:遊走於真假青銅器之間
    遊走於真假青銅器之間 考的就是功力許多人提起青銅器總覺得高深莫測、無從談起,印象中是個遠古而來的「大傢伙」。而事實上,不管從文化內涵還是生活應用上,青銅器在我國歷史中都曾有深遠的影響。4月15日,李米佳做客北京青年報的青睞講座,用他幾十年的青銅器研究經歷和深厚的「鑑寶」功底,為大家揭開、普及了青銅器背後深蘊的文化內涵、社會象徵和精細的製作工藝,以及他幾十年間以青銅器為伴的「鑑寶」歲月中所遇形形色色的人與故事。文並整理/本報記者 雷若彤文字整理/潘??
  • 《史記》為何把吳國列為周朝第一諸侯?答案或許就在這件青銅器裡
    本文為林屋公子「文物裡的早期中國」系列019:宜侯夨簋在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裡,常年擺設著一件叫「宜侯夨簋」的青銅重器。這件宜侯夨簋,於1954年出土於江蘇丹徒煙墩山西周墓,後藏於國家博物館。鎮江博物館有個「古吳神韻:吳文化青銅器精品展」,其中也陳列了宜侯夨簋的複製品。
  • 臺灣歷史博物館將閉館三年?專家憂心6萬件中華文物去向
    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前主任秘書徐天福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位於臺北市南海路的史博館從今年7月1日起,罕見閉館整修3年,從河南博物院考古出土的文物都要被送到臺北故宮、「中研院」史語所及臺灣美術館。青銅器、唐三彩等中華文化都是從大陸出土,要如何臺灣化?這些大陸來的文化是否不再展示,深鎖在庫房裡。史博館走上「臺灣化」這條路,未來會變成什麼模樣,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 陝西歷史博物館,觸摸百萬年歷史,國寶級文物盛宴
    秦中自古帝王州,三秦大地是華夏文明的誕生地之一,西安有三千年建城史,1200多年的建都史,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等13個王朝選擇在此建都。鎏金銅蠶"是陝西歷史博物館170多萬件文物之中的一尊,因為具有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留存,今天的陝西歷史博物館之中藏有國寶級文物18件組,國家一級文物有2萬多件。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從遠古時期的珍貴骨器、石器到近代人們生活的用具和藝術品,時間跨越100多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