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賊留下的青銅器,上面刻著「四字銘文」,讓歷史鮮活起來

2020-12-22 小珏說歷史

1990年開始,我國每年都評選重大考古發現,這就是「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在1992年,河南南陽淅川和尚嶺東周時期楚國墓葬,就被列為當年的十大發現之一。可惜的是,這批墓葬群中的一號墓多次被盜,損失慘重。然而,在墓室中,竟然還倖存了「克黃之升」和「克黃之壺」的重要文物,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所謂「克黃之升」,其實就是兩件青銅鼎。它們古樸凝重,屬於侈口束頸的楚國器皿風貌。侈口是指鼎口向外傾斜延伸,形成斜面形的坡度。束頸鼎口和鼎腹之間有著一道凹陷的槽痕,如同收攏的頸部一樣。它的鼎腹突出,肥厚莊重,顯得十分敦實。鼎上不僅有著一對立耳,而且在立耳的中軸線上還有對稱分布的兩隻獸形扉稜。

文物的命名,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簡單來說,命名第一原則就是尊重「自述其名」。這兩件青銅鼎上,本身就有「克黃之升」四個字,我們習慣上也就稱其克黃鼎。也就是這四個字,讓史料中冰冷的記載鮮活起來。

原來,「克黃」是一個人名,他就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鬥克黃。他的家族在楚國很有勢力,祖父鬥令文和父親鬥班都當過令尹,地位相當於宰相。鬥班還經常率軍出徵,在公元前649年至公元前650年時,他曾經帶領楚軍滅掉黃國,此時夫人為他生下兒子,所以取名為鬥克黃,也就是這對文物的原主人。

父祖的地位如此顯赫,鬥克黃自然是天選之子。在那個時代,不僅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而且在官場上還一路順遂,步步高升。然而,就在他奉命出使齊國時,楚國和他的家族遭到了巨變。堂叔鬥越椒不僅詆毀殺害了他的父親鬥班,自己當上了令尹,而且還在楚穆王死後發動叛亂。楚莊王繼位後,平息了叛亂,還將鬥氏滅族,讓這個楚國的望族成為了歷史的記憶。

此時,鬥克黃得知消息,很多人勸他不要回去。因為對於他來說,鬥氏已經不復存在,回去也只能看到屍橫遍野的慘烈景象。而且,楚莊王在氣頭上,還會遷怒鬥克黃,讓他也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然而,鬥克黃卻出人意料地表示,我是奉王命出使的,任務結束了怎麼能不回去?王就是天,我難道還能躲避天嗎?在現代人看來,這當然是沒有意義的愚忠,但在當時人看來,鬥克黃充滿著忠君俠義之風。就連楚莊王也十分感慨,稱呼他為忠臣,還將他的名字改為鬥生。

小珏不是在隨意扯閒篇,因為這段歷史剛好對文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鬥氏被滅,鬥克黃改名為鬥生,發生在公元前605年,這是在《史記》、《左傳》中都有記載的。前面我們也提到,鬥班在公元前650年滅掉黃國,並給兒子取名為鬥克黃。也就是說,「鬥黃之升」一定是製作於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05年之間。

別小看這一點,這是很難得的。我們現在發現的青銅器上,有的銘文很多,也能確定大致年代,但並沒有如此精確而不可置疑。根據這四個字,再結合歷史,我們就能確定東周時期楚國的青銅器的形制,鬥黃鼎是毋庸置疑的標準器。後來,大名鼎鼎的王子午鼎就是這個形制,因此也被認為是楚國所出。

其實,鬥黃鼎只有46釐米高,重量也只有4.3千克,在眾多青銅重器包括青銅鼎中,實在很袖珍迷你。它應該屬於列鼎之中的兩件,其餘的可能被人盜走。儘管如此,它以精美的造型和四字銘文,依舊在國寶如雲的青銅器中佔據一席之地。

很多朋友私信問小珏,到底在哪裡知道這些文物知識的。其實,無非就是多看點書罷了。現在平臺搞活動,小珏向您推薦一套比較實惠的文物書籍,連結奉上:

相關焦點

  • 刻在青銅器上的古老族徽:商周「氏族銘文」
    商代的銘文大多字數較少,一般只有幾個字;而西周時期的銘文字數有了明顯增加,出土的周宣王時毛公鼎銘文長達497 字,是迄今最長的青銅器銘文。這些銘文內容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禮儀等方面,以敘述王室的祭祀、戰爭、賞賜最為常見。
  • 青銅器上33字銘文,讓專家倒吸一口涼氣,研究價值不同凡響
    我們知道,青銅器本身就是國家嚴格管控的文物,是不允許交易的。青銅器的價值,大體又是由它的規模、精美程度和銘文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越是厚重或精美的青銅器,它的地位越高,比如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代表。另一方面,銘文數量的多寡和記載內容的重要,也是反映青銅器地位的因素。
  • 古代青銅器名字為啥有點「怪」?帶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
    以前有一種東周青銅器,體呈橢圓,深腹,圈足,過去依其形狀稱為「舟」,但近年考古出土的同類器型青銅器上發現了銘文「(金字旁加個和字)」,如「哀成叔(金字旁加個和字)」、「蔡太史(金字旁加個和字)」,這才知道以前叫「舟」是錯誤的。
  • 紀王崮春秋墓青銅器銘文解讀:墓主或為紀侯夫人
    紀王崮春秋古墓考古項目顧問、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任相宏與臨沂文物考古所所長邱波近日在《中國文物報》上發表專文,對此次出土的兩件青銅器上的銘文進行了解讀,並對墓主人提出了初步見解。  銘文中很多古字難用現代字表示  記者今天採訪任相宏教授時,他告訴記者,他和邱波此次發表的文章是8月17日發表在《中國文物報》上的,是關於此次出土的兩件青銅器上銘文解釋的專題文章,但因為很多銘文很難用現代字表示,所以解釋起來有點困難。此次出土的兩件帶銘文的青銅器中,第一件是鼎,另一件是盂。
  • 青銅器中銘文越多越好,它只有三個字,卻名揚天下成為國寶
    青銅器雖然不是我國發明的,也不是我國獨有的,卻在中國首先進入了鼎盛時期。我國從商周時期到秦漢的青銅器,製作精良,品種繁多,被視為國之瑰寶。對於這些青銅器來說,價值不盡相同,一般來說,銘文越多的,研究價值越大,更受人重視。比如西周晚期青銅器毛公鼎,腹內鑄有銘文 499字,價值連城。 有一件青銅器,只有區區三個字的銘文,卻在出土之後就引起轟動,一直備受矚目。它就是現收藏於天津博物館的太保鼎。它能留在中國,實在是不容易的。
  • 博物館內三大棺材,上面刻著一行字,千萬別跟它們合影
    金字塔裡面住著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金棺,他的棺材上面寫著:「誰擾亂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將張開翅膀降臨他的頭上」,凡是進到他金字塔裡面的人,幾乎都是死於非命。圖坦卡蒙的棺材是世界上最著名、最神奇的棺材了,只不過他屬於外國,其實我國現如今也有很多神奇的棺材。
  • 消失了100年的青銅器突然回歸,銘文78個字,引得專家遐想連篇
    在道光年間,陝西郿縣出土了一件青銅器,而且還是青銅簋。簋本來是一種盛放食物的容器,特點是敞口、束頸、鼓腹、雙耳,後來演變稱為祭祀的禮器。而且,青銅簋還具備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往往和青銅鼎成套使用,表明使用者的身份。
  • 江蘇大雲山漢墓出土特殊文物,上面刻的4個字,見證2000多年愛情
    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就是西漢諸侯王墓出土的一件文物,上面刻的四個字揭開了埋藏了2000多年的一段愛情故事。事情回到2009年初,江蘇盱眙馬壩鎮雲山村發生了一起盜墓事件,當晚一夥盜墓賊在大雲山頂部挖掘古墓,結果連喪四條人命,驚動了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
  • 「文物中的歷史」青銅器的名字為何有點「怪」
    【文物中的歷史】青銅器的名字為何有點「怪」我國古代青銅器的名稱大多有些「古怪」,用字也頗生僻。以青銅器的「飪食器」來說,就有鼎、鬲、?、簋、?、?上、蓋內等不顯眼的地方,後來還有器體成型後再做字的「刻銘」。陰文是怎麼鑄到青銅器上的?學術界有多種推測,一般認為是先製成陰文字模,然後將字模印到內範上呈陽文,再鑄出便是陰文。而青銅器銘文多用陰文,則是緣於陰文是凹進去的,不容易磨損,好保留下來,又是放在不顯眼的地方,還不會影響紋飾的美觀。
  • 陝西出土數百件青銅器,共計4000多個銘文,西周國都已被證實?
    ,有一個偉大的王朝,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成型於此,但其國都卻被歷史的沙塵徹底掩埋,連它的準確位置都難以尋覓。官莊遺址 蓮瓣陶範同年,在周原保護區範圍內的眉縣楊家村,出土青銅器27件且均有銘文,銘文總字數達4048字,內容涉及西周11代12王。
  • 30塊收購一件「廢品」,卻因2個字成為國寶,曾被投保3000萬美金
    文物的評級其實很複雜的,不單單是看這件文物的外在價值,更重要的是這件文物所帶來的歷史文化,能否揭開什麼歷史謎團,為此許多我們以為是很有價值的文物,其實在文物專家面前真的沒有什麼價值,相反你看不上眼的東西,反而越來越顯得彌足珍貴。
  • 青銅器大揭秘:當我們談論青銅器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而青銅器則是各大博物館的重頭戲,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幾乎收藏了國內最重要的青銅器,也成了青銅器愛好者的必去之地。那麼,對於初入門的愛好者來說,除了欣賞那種不可言說的「獰厲神秘」,我們還應知道些什麼呢?
  • 這個博物館的青銅器,是迄今發現,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歷史文物
    在北京的保利博物館之中,陳列著的青銅器,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國家精神的經緯脈絡。這件西周青銅盨稱為遂公盨,是遂國的國君鑄造的青銅器,青銅器上的銘文對於夏朝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它距今約2900年,是到現在為止,最早發現記錄了大禹治水事跡的歷史文物,說明了大禹治水的傳說至少在西周就開始流傳了,這也對中國上古史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
  • 老頭意外釣出一頭詭異「王八」,上面刻著33個字,專家:必須上交
    事發當天,這名七旬老農和朋友在河邊釣魚,沒想到,不一會老漢卻釣上來一件青銅所制的烏龜,老漢急忙把這個烏龜帶回家,用清水洗了洗,去掉淤泥擦乾淨後,老漢發現這隻烏龜的背上除了有四支箭外,背上還刻有4行共33字銘文。因為老漢文化水平有限,具體這幾十個字說的什麼意思,老漢也不知道。
  • 法國著名收藏家:如何鑑別青銅器的真偽
    新垣平秘密命工匠製造了非常可能會讓文帝獲得福祉的偽器,上面刻有上天將賜文帝長壽與昌盛國運的跡象。其中一件偽器是一隻刻著「人主延壽」銘文的古玉杯,他可能還造了另一件大型的青銅鼎,新垣平甚至事先將鼎埋在鄰近汾陰之處。新垣平成功地將刻有銘文的玉杯呈獻給得意洋洋的文帝,文帝為表達謝意,立刻讓新垣平加官晉爵。
  • 中山國王陵:地下埋藏兩千多年的青銅酒壺,解密中山國的歷史
    中山國獨有的「山」字形青銅器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屢見關於中山國的文字,但並未有單獨把他作為世家列成一章,在《史記-世家第十三趙》裡除了屢有伐中山國的字外,還記載:「趙惠文王三年,方壺上刻的精美銘文拓片然而,對考古人員來說,最為珍貴的卻是這些酒壺以及其它青銅器上的銘文。
  • 有誰看見帶文字的鼎,記住,銘文是萬把塊一個字,上交國家比較好
    奴隸主把青銅器作為宴享和放在宗廟裡祭祀祖先的禮器。青銅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的,它作為一種權利和地位的象徵、一種記事耀功的禮器而流傳於世。圈內都知道,出土的青銅器身上如果有銘文,價值就不同一般。意外出土的多友鼎之所以值錢,被考古界、史學界看重,就是因為器身上發現了銘文,令其身價暴漲。
  • 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精品亮相國博, 143件青銅器解讀商周秦漢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遴選了143件「青銅之鄉」——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精品,其時代涵蓋商周秦漢等中國青銅時代的主要時期。一件件重器穿越時空隧道,將解鎖歷史秘密的秘匙傳送至今,其中既有家國大事,也有生活場景。
  •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青銅器內?其載體何尊有哪些歷史意義
    何尊是一種青銅器的名稱,大致位於西周早期(成王時期),何尊高39釐米,1963年在陝西寶雞賈村鎮出土。"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尊是盛酒器,流行於整個商代和周代。何尊是一個名叫「何」的貴族用作祭祀的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