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開始,我國每年都評選重大考古發現,這就是「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在1992年,河南南陽淅川和尚嶺東周時期楚國墓葬,就被列為當年的十大發現之一。可惜的是,這批墓葬群中的一號墓多次被盜,損失慘重。然而,在墓室中,竟然還倖存了「克黃之升」和「克黃之壺」的重要文物,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所謂「克黃之升」,其實就是兩件青銅鼎。它們古樸凝重,屬於侈口束頸的楚國器皿風貌。侈口是指鼎口向外傾斜延伸,形成斜面形的坡度。束頸鼎口和鼎腹之間有著一道凹陷的槽痕,如同收攏的頸部一樣。它的鼎腹突出,肥厚莊重,顯得十分敦實。鼎上不僅有著一對立耳,而且在立耳的中軸線上還有對稱分布的兩隻獸形扉稜。
文物的命名,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簡單來說,命名第一原則就是尊重「自述其名」。這兩件青銅鼎上,本身就有「克黃之升」四個字,我們習慣上也就稱其克黃鼎。也就是這四個字,讓史料中冰冷的記載鮮活起來。
原來,「克黃」是一個人名,他就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鬥克黃。他的家族在楚國很有勢力,祖父鬥令文和父親鬥班都當過令尹,地位相當於宰相。鬥班還經常率軍出徵,在公元前649年至公元前650年時,他曾經帶領楚軍滅掉黃國,此時夫人為他生下兒子,所以取名為鬥克黃,也就是這對文物的原主人。
父祖的地位如此顯赫,鬥克黃自然是天選之子。在那個時代,不僅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而且在官場上還一路順遂,步步高升。然而,就在他奉命出使齊國時,楚國和他的家族遭到了巨變。堂叔鬥越椒不僅詆毀殺害了他的父親鬥班,自己當上了令尹,而且還在楚穆王死後發動叛亂。楚莊王繼位後,平息了叛亂,還將鬥氏滅族,讓這個楚國的望族成為了歷史的記憶。
此時,鬥克黃得知消息,很多人勸他不要回去。因為對於他來說,鬥氏已經不復存在,回去也只能看到屍橫遍野的慘烈景象。而且,楚莊王在氣頭上,還會遷怒鬥克黃,讓他也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然而,鬥克黃卻出人意料地表示,我是奉王命出使的,任務結束了怎麼能不回去?王就是天,我難道還能躲避天嗎?在現代人看來,這當然是沒有意義的愚忠,但在當時人看來,鬥克黃充滿著忠君俠義之風。就連楚莊王也十分感慨,稱呼他為忠臣,還將他的名字改為鬥生。
小珏不是在隨意扯閒篇,因為這段歷史剛好對文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鬥氏被滅,鬥克黃改名為鬥生,發生在公元前605年,這是在《史記》、《左傳》中都有記載的。前面我們也提到,鬥班在公元前650年滅掉黃國,並給兒子取名為鬥克黃。也就是說,「鬥黃之升」一定是製作於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05年之間。
別小看這一點,這是很難得的。我們現在發現的青銅器上,有的銘文很多,也能確定大致年代,但並沒有如此精確而不可置疑。根據這四個字,再結合歷史,我們就能確定東周時期楚國的青銅器的形制,鬥黃鼎是毋庸置疑的標準器。後來,大名鼎鼎的王子午鼎就是這個形制,因此也被認為是楚國所出。
其實,鬥黃鼎只有46釐米高,重量也只有4.3千克,在眾多青銅重器包括青銅鼎中,實在很袖珍迷你。它應該屬於列鼎之中的兩件,其餘的可能被人盜走。儘管如此,它以精美的造型和四字銘文,依舊在國寶如雲的青銅器中佔據一席之地。
很多朋友私信問小珏,到底在哪裡知道這些文物知識的。其實,無非就是多看點書罷了。現在平臺搞活動,小珏向您推薦一套比較實惠的文物書籍,連結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