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載,靜聽時序的濤聲——商周青銅器紋飾設計(一)

2021-01-15 遇建 ARCH

 乳釘紋是青銅器上出現較早的常見紋飾。「乳釘」通常是指器物表面的圓形突凸,阮元[清] 云:「餘所見古鐘甚多,大小不一,而皆有乳,……或長而鋭,或短而鈍,或且甚平漫,鐘不一形。」「乳釘紋」則是指由這些圓形突起單獨或與其它紋飾共同構成的排列組合樣式。高蒙河在《銅器與中國文化》中說:「乳釘紋置突起的乳突,排列成單行或方陣式。」在青銅器中,乳釘紋主要出現在鼎、簋和編鐘以及銅鏡上。該紋飾起於史前,盛於商周。

   據說人們之所以將這種由圓錐形突起構成的紋飾稱為乳釘紋,是因為它們看上去很像母親的乳房或乳頭,是對生命的延續和豐富食物、養育的一種暗喻,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宣和博古圖》將帶有乳釘紋飾的某些青銅器稱為「百乳方鼎」、「百乳彝」、「乳彝」、「百乳鍾」、「七乳鑑」……,並在對「周百乳彝」器名的說明中說:「乳所以養人者也,猶瓜之保子,著之於器,以示其永葆之意。」這可能是乳釘紋定名為一種紋飾名的開端。

   乳釘紋又稱「乳丁紋」,中國人生兒子謂之添丁,因此乳釘紋的喻意還另有說法。人們將豎立突起的乳釘,看做是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徵,將「乳釘」比作「子」,一「釘」為一「子」,「七乳鑑」就是「七子鏡」。大乳釘為子,小乳釘為孫,東漢 「八乳簡化博局禽獸紋銅鏡」,其鏡上除飾有龍紋、鳥紋、羽人搏獸紋及獨角獸紋外,還飾有八枚大乳釘和九枚小乳釘,正好與該鏡銘文中的「八子九孫治中央」句相對應。這些紋飾有闢邪圖吉保平安的意義,也含有生育子孫、繁衍後代的寓意。

   不管是對乳房或乳頭的模仿,還是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徵,乳釘紋都被披上了一層生殖崇拜的濃重色彩,這就是時下人們對乳釘紋通常的認知與觀念。但這似乎並非就是商周或更早創設這種紋飾的先人們的本意。將器物上圓形突凸解釋為「乳」,最早恐怕可追溯到東漢的鄭司農,鄭玄在注釋《周禮·考工記·鳧氏》「篆間謂之枚」(編鐘某部的名稱)時引鄭司農話說:「「枚,鍾乳也。」這個解釋表明的可能是東漢時人對圓形突凸的通俗看法,但顯然也表明在《周禮》成書前(周禮成書時間有爭議,多數學者認為《周禮》成書年代偏晚,約作於戰國後期),這種圓形突凸是有「枚」這一特定名稱的。

   關於「枚」,甲骨文和《說文》的說法差不多,徐鍾舒《甲骨文字典》引《說文》:「『榦也,可為杖。』甲骨文從木從攴與說文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二者都是手持木棍或刀斧作擊打樹木狀,像是在削剪枝杈以獲得一根木杖,但與圓形突凸造型似乎沒有多大關係。而古代軍士為防止行軍喧譁叼在嘴裡像筷子的小木條也叫「枚」——「章邯夜銜枚擊項梁定陶」(史記),或可類比編鐘上較長的圓形凸起,但在造型上亦難與乳房或乳頭產生聯想,可能含在嘴裡的木條曾被用作最早的「奶嘴」,或者為堵小孩子的嘴,防止他哭而塞到小孩口中的木條,恰是「枚」的原形,這倒是與乳頭可能會發生某種關聯。

       讓人略感詫異的是,較鄭司農晚生數十年的許慎,作為字聖竟好像沒有讀過知名前輩鄭司農的書,他在《說文解字》中對「乳」字的解釋是:「人及鳥生子曰乳,獸曰産。從孚從乚。乚者,玄鳥也。」在許慎看來,乳字的本義是生子、生產,並未涉及女人的乳頭、乳房,並用了很大的篇幅討論要生子就必須在燕子剛飛來時,祭祀媒神。

       與三代青銅器同時的甲骨文中也有乳字,「象母抱子以哺乳之形,為乳之初文」(徐鍾舒《甲骨文字典》)。該字形象的描摹了母親攬子入懷精心哺育的情狀,突出表達的是哺乳——給孩子餵奶的這種行為,而非乳房本身甚至於也不是乳汁。這些今天一提到「乳」字就會聯想到的東西,在古代可能只是「乳」字的引申義而已。

       徐鍾舒不同意許慎對「乳」字的解釋,認為甲骨文在向篆書演化時,發生了岐變,他只是根據變化了的篆書解釋字義,所以不準確。儘管今天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這兩種字體間的傳承與相關,但許慎可能沒見過甲骨文,也是一種無奈。徐鍾舒的這個評判應該是對的,但無論許慎釋「乳」的對與錯,都表明即便到了東漢,乳等於乳房、乳頭,進而用來比附解說圓形突凸類飾物並不一定,可能更與興盛於三代的青銅器紋飾無關。

   我們略查了一些兩漢前或同時的古籍,《左傳》《詩經》《周禮》《國語》《爾雅》《史記》等,其正文中均無「乳」字。《白虎通》有:「文王四乳,是謂至仁」,「四乳」「鍾乳」顯然是明確指向乳房或乳頭,至此應該是完成了「乳」與乳房、乳頭在觀念上的關聯。鑑於以上種種,我們初步判斷,將圓形突凸比擬為乳,以及特別依附在乳房、乳頭上的生殖崇拜觀念,其出現應不早於兩漢。宋《宣和博古圖》器物名稱只提乳,「百乳方鼎」、 「乳彝」、「百乳鍾」,如此看來「乳釘紋」這類紋飾名稱的出現恐怕會是更晚近的事。

   總而言之,「乳釘紋」是後人對已有青銅器某種紋飾的概括與歸納,並無證據表明這種紋飾被附加的寓意就是創設者的本意。用後起的說法和觀念去解釋、認知以前生成的事物,可能會形成誤導,以致曲解、掩蓋事物原本的真相。我們不排除三代以前的古人有生殖崇拜的觀念,甚至不排除他們以圓形突凸的造型來體現這種觀念,但我們認為不能囿於這種認知,在古人那裡,圓形突凸的造型也可能有更切近更直觀的原形。


相關焦點

  • 大量氣勢恢宏、紋飾繁褥的呈組合的青銅器
    青銅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大件青銅器在夏代晚期(考古學文化的二里頭時期)開始出現,到商代前期(二裡崗時期)和商代後期(殷墟文化時期),出現了大量氣勢恢宏、紋飾繁褥的呈組合的青銅器。
  • 獸面紋KO饕餮紋:獰厲之美——殷商時期青銅器獸面紋飾再探
    昨天我們探討了一下多樣的青銅器紋飾、饕餮紋和獸面紋淵源等問題,今天我們繼續昨天話題,再探殷商青銅器獸面紋。良渚玉琮神人獸面紋李學勤先生在《良渚文化玉器與饕餮紋的演變》一文中,將良渚玉器中出現的神人獸面紋,與青銅器上的獸面紋聯繫在一塊。
  • 「居高食露 精潔可貴」 古代青銅器上的蟬紋之美
    夏商周三代是我國青銅藝術最璀璨時期,目前所見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數以萬計。我國古代青銅器有著端莊凝重渾厚古樸的造型 ,製作精美的紋飾誇張而豐富,特別是蟬紋、饕餮紋、夔龍紋、鳳鳥紋等都在中國考古史和美術史上都佔有不可取代的位置。
  • 上古陶瓷裝飾大不同,幾何紋為主,可與青銅器紋飾媲美
    陶瓷裝飾中,紋飾可以直接表達創作者的意圖,我們的祖先極喜具象表達。明清世俗化傾向的紋飾成為陶瓷裝飾的主流。解讀陶瓷紋飾,可以輔助我們了解歷史。與紋樣不同,圖案不強調故事性與情節性,圖案的美是一種形式美。紫禁城雜誌《錦瑟無端五十弦——圖案紋》一文,對於陶瓷的圖案有如下解讀。
  • 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精品亮相國博, 143件青銅器解讀商周秦漢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遴選了143件「青銅之鄉」——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精品,其時代涵蓋商周秦漢等中國青銅時代的主要時期。一件件重器穿越時空隧道,將解鎖歷史秘密的秘匙傳送至今,其中既有家國大事,也有生活場景。
  • 戰國青銅器青銅鼎簡介
    蓋面層層隆起,蓋頂中央設一套環,環上刻夔紋,蓋面及器腹則刻蟠螭紋,並輔以各種精細雷紋和幾何紋,紋路勾連交旋,布局規矩齊整,精密華麗。同時作為一對鼎而留傳至今,價值非凡,值得收藏。鼎可說是三代最重要的青銅器類型,原作煮食器與盛食器之用,主要用來烹煮肉食。
  • 怎麼辨別真假青銅器(一)
    鑑別青銅器的真偽是個複雜的問題,最常用的是從鑄造方法上辨別真假。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大部分採用的是「陶範法」。僅在河南安陽殷墟遺留的一個商代青銅器作坊遺址,就發現鑄造青銅器的陶範1萬多塊。殘缺的範上的紋飾非常精美「範」類似現在工業中的模具,青銅器的「模具」是陶質的,而且一件大青銅器需要幾塊甚至更多的範,將範塊按照順序拼組成要做的形狀後再把合成的青銅液體倒入範中,範與範連接不可能做到沒有痕跡
  • 臺北故宮以動畫短片《匠心神技》展現青銅器文物的多重面貌
    萬物始於氣 氣紋是與上天溝通的密碼因此,影片前半部是給予觀眾青銅器和氣紋之間的想像,後半段則是介紹青銅器的鑄造方式以及紋飾刻劃的規範。蔡慶良解釋,商周人認為宇宙萬物皆由無所不在的「氣」組成。青銅器盛放祭品用以祭祖,刻畫其上的氣紋,就是用來幫助商周人與上天和祖靈溝通的密碼。
  • 法國著名收藏家:如何鑑別青銅器的真偽
    偽鼎,仿製於20世紀早期宋代偽器宋代帝王與文人篤信儒術並熱愛古物,尤其是周代的古物,於是在他們的需求下,宋代的工匠仿製了為數可觀的仿古青銅器。這些偽器分為兩類:仔細考究模仿真正的商周青銅器,其他則是模仿商周青銅器的外形,再加上當時流行的設計圖案或是適合宋代品味的新創造。
  • 獰厲之美——殷商時期青銅器獸面紋飾初探
    在紋飾上,由以抽象的幾何紋為主轉向以較為具象的動物紋飾為主。今天,我們主要講的是殷商時期的青銅紋飾——充滿獰厲之美的獸面紋。一、 多樣的青銅紋飾青銅器是殷周兩大王國當之無愧的明珠,幾千年後,埋藏於地下的珍貴器物,隨著考古發掘,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人們得以更清晰、直觀地,在各大博物館展覽或網際網路上觀看那些神秘的青銅器。
  • 傳承絕學 | 西南大學舉辦 「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青年論壇」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11月19-21日,由學校主辦,歷史文化學院 民族學院、商周青銅器與金文研究所承辦,重慶市歷史學會協辦的「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青年論壇」在歷史學院成功舉辦。
  • 畫紋飾學知識 萌寶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講解員指著在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的逨盉向孩子們介紹。寶雞是青銅器之鄉,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作為一名寶雞人,認識、學習青銅器,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將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近日,金臺區東城幼兒園的學生在學校初步認識了寶雞青銅紋飾,12日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博物館觀察實物,令孩子非常激動。「這是編鐘,一個能發2個音,一組能發出5個音,你看他們個頭越小音調越高。」講解員向孩子們詳細介紹著,孩子睜大眼睛聽得非常認真。「這個是什麼紋飾呢?」「我知道!我知道!」孩子們爭相回答,現場氣氛熱烈。
  • 刻在青銅器上的古老族徽:商周「氏族銘文」
    但是實際上,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族徽,只是它以一種隱晦的方式,鐫刻在古老的青銅器上,等待人們的發現與解讀。它就是青銅器上的「族氏銘文」。一、「族氏銘文」的概念商代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常常鑄有一種以象形文字為主的銘文。對於這些青銅器上的銘文,考古界常稱為「彝器款識」或「鐘鼎文」,現在通稱「金文」。
  • 青銅器大揭秘:當我們談論青銅器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大體上,我們可以從器型、紋飾、顏色、製作方法、銘文等幾個方面去了解它們。一、 器型——青銅器的用途和命名大部分青銅器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們的用途是什麼,比如鼎是用來煮肉的鍋,鍾是用來敲擊的樂器,尊是用來盛酒的,爵是用來直接喝酒的。
  • 青銅器中饕餮紋的含義
    原標題:青銅器中饕餮紋的含義   青銅器中饕餮紋 不管是饕餮紋或是獸面紋,商周青銅器上這種概括誇張的動物紋飾和造型都呈現給人以一種超脫塵世的神秘氣氛和力量,李澤厚先生稱之為「獰厲的美」。它們之所以具有威嚇神秘的力量,是因為這些象徵符號指向了某種似乎是超世間的權威神力。
  • 從陝歷博青銅器日己觥、日己方彝、日己方尊看3000年前,周人如何...
    新華社西安6月21日電 (楊一苗 白妮民)看似獰厲神秘的青銅器,卻承載著他對父親無盡的思念。在陝西歷史博物館,日己觥、日己方彝、日己方尊,這三件青銅器,是在約3000年前西周時期,「天氏」家族的成員,為紀念自己的父親所鑄。1963年,日己觥等6件青銅器在陝西省扶風縣齊家村出土。
  • 饕餮紋或者獸面紋:亟待解開的商代青銅器核心謎題
    科學日新月異,技術突飛猛進,與古代相比,我們今天所能達到的文明高度令人目眩神迷,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很直接地擺在國人面前:那些在各個博物館中非常常見的、代表著兩千年前中國燦爛文明的青銅器,其紋飾至今還沒有獲得清晰的解讀。那種大眼、粗角的對稱性青銅器紋飾,有的博物館還標註著「饕餮紋」。饕餮紋這個名字,是對這種青銅器主流紋飾的誤讀。誤讀了上千年,已經很難改口。
  • 中國傳統紋飾——幾何紋樣賞析
    從商周時代開始,我國有了陶瓷、青銅等器物的鑄造,並且逐漸的,人類借鑑自然界中的各種形狀,給器物紋上不同的紋樣,從動物紋、植物紋到自然界中的各種幾何紋樣,慢慢發展成豐富的紋飾文化。幾何圖形的紋樣有寫實、寫意、變形等表現手法。
  • 會議︱古國·古族·古史:商周的國家與社會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曹斌的《膠東半島東緣銅器與西周紀國》一文重點梳理了膠東半島所出西周青銅器,將之分為以歸城為中心和以煙臺——萊陽為中心的兩群,二者是相對獨立又互相競爭的關係。作者推斷,這兩個器群對應西周時期的萊、紀二國,其階段性的變化和流動與齊國興衰有直接關係。
  • 「國博」中有一件神秘青銅器,上面圖形成迷,小編推測是這種水鳥
    在遊覽各地的博物館時,我們經常會看見各式各樣的青銅器。隨著朝代的更迭,青銅器的紋樣也會發生改變。但在「國博」中,卻有一件神秘的青銅器,上面有一種古怪的「鳥類」,這種鳥的名字究竟是什麼,專家始終搞不明白,小編通過翻閱資料,推測它應該是這種水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