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起初,我就如檢察官一樣,定下各種規矩治理班級。結果發現,管得越多,學生的好習慣似乎越難養成。到底該怎麼做呢?
上學期,我嘗試著進行階段性目標管理,並將目標、公約、評價與孩子們建立起緊密的聯繫。
目標如何確定?我們從學習和生活兩個維度,在反思中尋找答案。每個月末的周五,班級議事會如期召開。全體班委會成員聚在一起,找出現階段班集體存在的問題。比如,吃飯後站隊總是拖拖拉拉,午休時不聽生活老師的話,隨手丟垃圾,自習課愛說閒話,小組交流時不愛參與……
問題多而散,怎麼辦?此刻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班主任可以出面引導學生一起梳理、分析,並結合科任教師的意見,最終確定班級最需要解決的共性問題。
生活目標:保持教室地面乾淨;學習目標:上課不講閒話,不做小動作——這就是我們最終確定的本月班級階段目標。
對比看看我們以前定的目標——「要好好學習!要講衛生!」有什麼不一樣?這些大而空的目標距離孩子們太遠了,我們的目標一定要聚焦到小點上,讓孩子們踮踮腳尖就能夠得著。
有了目標,班級管理就有了抓手。依據目標如何制定公約?每個月我們會上一節「公約制定」班會課。大家分成小組討論班級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辦法,然後各小組輪流在全班分享。
孩子們看問題的視角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成人有很大區別,只要給他們施展的空間,他們一定會想出許多你意想不到的辦法。當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後,班主任可以將這些辦法一一羅列在黑板上。
學生的這些辦法全用嗎?當然不是!我們會選擇兩三條可操作的方法作為班級公約。比如「不要製造垃圾」的衛生公約可操作性就不強,而「把垃圾桶拿到身邊再吃東西」就具體指向了保持地面乾淨的行為。再比如「時刻提醒自己,互相提醒」的學習公約只能作為導向性口號,而「輕輕拍肩,指一指,小聲提醒」的約定就能很清晰地告訴孩子們怎樣提醒同伴不做小動作……這些可操作、指向具體行為的公約才是有效的班級公約。這些公約都是孩子們自己想出來的,所以他們對公約的認同度高,執行起來自然就相對容易。
有了與目標匹配的公約,怎樣讓它落地?激勵性評價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小學中年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較強的集體榮譽感,目前我們仍在延續小組累積積分制評價。誰來評價?如果只是班主任,那麼對於其他科任教師來說,公約似乎還是一紙空文。所以,只要與這個班級有直接關係的人都可以參與評價。
我們把班級公約張貼在教室最顯眼的地方,所有人一進來就可以看到。我們還以寫書信、發微信的方式告知家長、生活教師及科任教師,真正做到班級管理勁往一處使、力往一處用。
有了評價的依據,家長在周末會依據評價標準(公約)來關注孩子用什麼方法保持地面乾淨,美術教師會在下課前1分鐘總結小組互相提醒的好方法……關注的點聚焦了,關注的人多了,孩子們也就很自然地在這種場域中慢慢表現出良好的行為。
當然,激勵機制也要適時進行升級。我們每周一總評,累計積分多的小組會有獎勵,要什麼樣的獎勵還是孩子們說了算。
孩子們協商後想要的獎勵有:看電影、贈送本子、拍照、收養小倉鼠、免寫一次作業……
看看孩子們渴望的獎勵,再想想我以前用的獎勵方式是多麼幼稚啊——發一些好吃的或好玩的東西。
孩子們教育了我: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們身上,他們想要的並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獎勵,更需要精神上的滿足。看一部有意思的電影,養一隻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免寫一次作業……這些或許更能激發孩子自我成長的內動力。
看來,班主任要「輕管重理」,我們真得多聽聽孩子的心聲,給他們搭建各種平臺,讓他們在參與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感知:班級是他們的,有他們集體才有溫度!
(作者單位系河南省鄭州市鄭中國際學校小學部)
《中國教師報》2019年05月01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