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麗波 本報記者 董彤
眩暈是常見的臨床病症,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人口逐步老齡化,讓眩暈的發病率日益增高。一些中老年人可能突然發病,天旋地轉、嘔吐噁心,引起內心極大恐慌。據介紹,眩暈症涉及多個臨床學科,每個人一生都會發生眩暈的痛苦經歷。本期記者專訪省眩暈治療協會會長、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二病房主任王中卿教授,了解眩暈的發病病因及精準化治療。
耳石症眩暈多持續十幾秒
人的內耳橢圓囊和球囊表面覆有一層耳石膜,內有很多碳酸鈣的結晶,被稱為耳石。就像用水泥鋪的鵝卵石地面一樣,它的功能是感受人體垂直及直線加速度的變化。耳石在某種情況下,如頭部外傷、老化、憤怒、酗酒、勞累、失眠、手術等誘因,可以從耳石器的耳石膜上脫落,由於重力作用滾落到半規管內,隨著頭部的活動而移動,並刺激感受旋轉變速運動的神經末梢引發眩暈。
耳石症眩暈只在特定體位時發生,比如頭部向一側某一角度。早晨起床、晚上睡覺躺下,或者工作、生活中抬頭,都可以誘發眩暈。耳石症眩暈來得快去得也快,是短暫性的,一般持續時間十幾秒鐘。眩暈發作會有天旋地轉的感覺,還伴有噁心、嘔吐和冒冷汗等症狀。
耳石症多被誤診腦缺血
王中卿教授介紹,耳石症如同「感冒」一樣,是一種最常見的眩暈症,佔所有眩暈症60%以上。耳石症目前發病率達8%左右。人們對耳石症的知識缺乏相關了解,包括許多醫生在內,知道的人少。公眾長期對耳石症的知識不了解,絕大多數病例被誤診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循環缺血、腦供血不足。由於眩暈與頸部轉動密切相關,亦往往誤以為是頸椎病發作等,往往久治不愈。大多數耳石症未能得到及時有效診治,必須要喚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手法復位讓眩暈消失
王中卿教授介紹,如果出現眩暈症狀的病人,在排除了其他需要緊急處理的危重疾病如腦卒中、腦腫瘤等之後,一定要注意是不是耳石症,臨床上不用拍片做個改變頭位的試驗就可以診斷了。
治療耳石症的唯一方法就是手法復位,上世紀90年代在美國確立了這種耳石症的手法復位,即由頭部姿勢改變把耳石從半規管中旋轉出來,重新掉到橢圓囊中,從而治癒。患者經過一次手法復位治療,就能讓眩暈消失。
■連結
耳石症自我診斷
如何判斷是否患耳石症,人們可根據眩暈時間,來判斷眩暈屬於哪種類型。耳石症眩暈是特定體位,持續時間十幾秒鐘。美尼爾氏病是耳部半規管發腫發炎,該病引發的眩暈是持續十幾分鐘到幾個小時,同時伴有耳鳴和悶脹感,並且每發病一次聽力減退。耳部前庭神經炎引發的眩暈,是持續24小時的轉。腦血栓、腦出血或腦部腫瘤也可以引發眩暈,這種眩暈都是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