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山泉獲批上市,終於,大自然的搬運工不再悶聲發大財了。
7月31日,據證監會官網,證監會核准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不超過13.8億股境外上市外資股,每股面值人民幣0.1元,全部為普通股。完成本次發行後,公司可到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大家對農夫山泉的印象,大多是它洗腦般的廣告語,從1998年的「農夫山泉有點甜」,到2013年的「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如今看到農夫山泉獲批上市,大家是一陣頓悟,賣水到底是有多賺錢?
今天來侃侃這「大自然的搬運工」,或者,咱叫它大自然的「印鈔機。
據農夫山泉公開資料顯示,其前身是:浙江千島湖養生堂飲用水有限公司,成立於1996年。
1998年,農夫山泉憑藉「有點甜」的廣告語打響品牌,市場佔有率迅速上升為全國第3,基本形成與娃哈哈、樂百氏三足鼎立的局面。
到2010年,農夫山泉在瓶裝飲用水的銷售額為28.2億元,同時,市場份額達到17.5%,趕超娃哈哈。
2013年,農夫山泉實現營收90億。市場份額達到27.65%。
這佔領市場的速度,完全不給對手留面子,
這不,樹大招風,
哪個強大起來的企業,背後不得有點「腥風血雨」的對戰,
而農夫山泉背後,最刺激的,莫過於2013年的「標準門」事件。
持續了28天,連續67個版面、76篇報導。
主要就是農夫山泉與京華時報,圍繞農夫山泉飲用天然水的產品質量問題,展開的拉鋸戰。
當時,在一篇質疑農夫山泉產品質量問題的文章(《農夫山泉丹江口水源地垃圾圍城,水質堪憂》)爆出之後,
京華時報對農夫山泉的質疑也搬到了明面上,
京華時報直指農夫山泉:你的產品質量不達標,標準還不及自來水;
農夫山泉反擊:你胡說,這指責不嚴謹;
京華時報再來:你別避輕就重,你產品就是有問題;
農夫山泉開懟:你無知。
然後亮出證明:2011-2013年間浙江省質監局對農夫山泉天然水監督抽查共13批次,全部合格。
就此,浙江質監局出來力挺,"地方標準並不寬鬆"。
另一邊,中國民族衛生協會也出來了:地方政府涉嫌袒護作假。
之後,農夫山泉警告京華時報:信口開河的時代過去了,你跑不掉,也別想跑
京華時報氣不過,也亮出檢測報告,佐證農夫山泉不如自來水。
農夫山泉再回應:為了洗刷冤情,我把企業機密(137項內控指標的檢測報告)都公布出來了。
農夫山泉委屈巴巴:連一個電話採訪,一個普通解釋、辯白的權利都不給我。
京華時報亮出照片:聯繫了,你們不接。
並表示:不尋找自身問題,也不與本報溝通,卻將莫須有的"不採訪"罪名強加於本報,實在讓人費解。
之後,京華時報繼續加大火力,連續發表6篇評論,諄促農夫山泉自省。
過了幾天,農夫山泉就標準問題召開新聞發布會,實證自己標準嚴苛於國標、地標。
並反擊:已向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京華時報》賠償名譽權損失6000萬元。
之後,農夫山泉還派人上京舉報《京華時報》。
而京華時報消停了。
據了解,農夫山泉"標準門"造成的損失超過6000萬元。甚至於,把農夫山泉傷的,被迫放棄北京桶裝水市場。
一般來說,大戰過後,元氣大傷,但農夫山泉似乎並沒有想像中傷的那麼慘。
甚至,這一戰之後,農夫山泉迎來近年增長幅度最大的三年。
2014年—2016年,農夫山泉營收分別為90.9億元、126億元、150億元,同比增長率高達38.6%和19%。
之後也是逐年增長的趨勢,
2017年,農夫山泉實現營業收入162.5億元,較上年150億元增加8.3%。
2018年,農夫山泉營收209.11億元,實現5年穩步連增,成為首個營業規模突破200億、以包裝水為主營業務的食品企業,並以26.5%的市場佔有率位居包裝水行業第一。
2019年,農夫山泉實現營業收入240.21億元。
數據顯示,2019年4月水飲行業網絡零售TOP10中,農夫山泉品牌水飲佔據榜首之位,市場份額佔比為34.3%,超水飲行業市場份額的1/3。
雖然,農夫山泉以包裝水為主營,但農夫山泉不只有礦泉水,
在飲品區常見的功能飲料「尖叫」、果汁飲料維他命水、水溶CIOO、NFC、茶飲料東方樹葉、農夫果園等,都是農夫山泉旗下的。
單是包裝飲用水這一項業務,就為農夫山泉貢獻了五成以上的營收。
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農夫山泉包裝飲用水的收入分別為101.2億元、117.8億元與143.46億元,佔總營收比例為57.9%、57.5%與59.7%。
作為「大自然的搬運工」,農夫山泉的包裝飲用水系列毛利率在行業中也是翹楚。
2017年-2019年,農夫山泉包裝飲用水的毛利率分別為60.5%、56.5%與60.2%。
這意味著,農夫山泉礦泉水,每1元的銷售收入可以給農夫山泉帶來約6毛的毛利。
這兩塊一瓶,每瓶賺1.2元。
要不為啥叫它大自然的「印鈔機」呢,
這農夫山泉「有點甜」,妥妥的農夫山泉「很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