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嬰兒》下崗工人和妓女,底層社會的掙扎,這片剝得一絲不掛

2021-01-11 黎向安

2000年的中國河南,一方面拉開了新世紀的序章,另外一方面,一股下崗風波席捲整個中國。

生活在安陽的肖大全正是這場風波的受害者,本就生活不寬裕的他,意外下崗了,給了生活更加雪上加霜的困境。

他想去夜市的麵攤吃碗麵,搜遍了口袋卻連幾塊的面錢都拿不出來,只能窘迫的對老闆說回家拿錢。

走投無路的他本想離開這個地方,去看看別處是否還能有謀生的手段,沒想到在這時,一個意外打斷了他的所有思緒。

麵攤有一個被人遺棄的嬰兒,上面有張紙條寫著,每月生活費兩百,只願尋求有心人可以照顧孩子。

肖大全是個糙老爺們,本不會照顧孩子,但那兩百塊錢的收入,卻尤其讓他心動。

這是電影《安陽嬰兒》的故事背景,作為一部紀錄片式的劇情片,整個故事格外寫實,一個處於底層無權無勢的下崗工人,主動擔起照顧嬰兒的責任,但本質上卻又很現實的只是因為錢。

而孩子的母親是一個靠出賣身體為生的妓女,她可以出錢將孩子託付給一個陌生人,在某種程度上,既顯得不負責任,又有種對孩子割捨不下的心疼,凸顯了整個故事矛盾的第一步:好與壞,以及善與惡的對立面。

一部講述底層小人物的電影,無論是其中灰暗落魄的街道,還是人物面對現實的種種無力掙扎,都在這部電影中被凸顯得淋漓盡致。

孩子本沒有罪過,卻意外成為了連接電影前後的工具,而至始至終作為局外人的肖大全,最後卻也因為孩子的黑社會父親找上門時,變成了殺人的罪魁禍首,斷送了自己原本毫無波瀾的一生。

可以說電影的整體基調確實很殘忍,但在殘忍之餘,也總能從其中所透露出的種種現實中,為我們留下諸多思考。

一,底層人物最殘忍真相,兩個渺小靈魂惺惺相惜地吸引

肖大全將孩子帶回家以後,孩子就一直哭鬧,他雖四十多歲了,卻並沒有結婚,也因此絲毫沒有過如何照顧一個嬰兒的經驗。

這樣的手忙腳亂讓他格外有些煩躁,他不知帶孩子回來是對是錯,但很現實的是,那兩百塊錢他很需要。

所以,即使硬著頭皮,他也得留下孩子,並在第二天就按著紙條上的號碼聯繫了孩子的母親。

他們約在了一個麵館見面,幾天沒吃飽的肖大全毫不客氣地吃了一大碗面,而孩子的母親長得挺漂亮,穿著打扮與肖大全相比也顯得光鮮亮麗。

但她的身份卻是實打實不體面的,即使在那個年代,處於整個紅燈區的少男少女從來不在少數,掃黃打非也同樣是義不容辭的。

母親照顧不了孩子,卻還是生下了他,一方面或許有過妄圖拿著孩子要挾孩子父親的奢望,另一方面,游離於聲色場所和不同人身邊,作為一個女人,也總希望能在這個世界留下一點美好痕跡。

她叮囑肖大全,要如何照顧好孩子,但直到最後離開,她都不敢再看孩子一眼,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怎麼都是有心疼的,但長期在一個混亂的社會摸爬滾打,她又拒絕了讓自己心軟的時刻。

她本名叫馮豔麗,明明淪為用最不堪的手段謀生的地步,卻又有種面對生活不願妥協的堅韌,她會公交車上,因為別人的動手動腳大動幹戈,也會每個月堅持給家裡人打錢。

孤苦無依的她其實一直渴望能有一個家,可在另一方面,變得如此冷漠的自己又註定會害怕真正安定下來的那一瞬間。

而肖大全又何嘗不是如此,因為家境原因,他一直沒能有自己的家,也沒能有自己的孩子,這個嬰兒的到來,一下子將他心底柔軟的那一面被激發出來。

他用那兩百塊錢在家門口支起了一個自行車修車攤,邊工作邊照顧孩子,日子倒也慢慢過了下去。

而與豔麗之間的牽連,在一個月後第二次見面中變得不簡單了起來,孩子見到母親總會哭鬧,豔麗給他餵奶,見到這一面的肖大全,還是覺得應該將孩子還給她。

他有了二百塊,已經解了燃眉之急,讓孩子留在母親身邊才是天經地義,但豔麗沒有多餘的精力去照顧孩子,為了留下肖大全,她選擇拿著自己的身體和他做了交易。

表面來看,這一切似乎是讓原本純潔的關係變得不再乾淨,但另一方面,彼此惺惺相惜能體會不容易的他們,是一樣的人,所以也更容易彼此吸引。

他們都是在現實面前,不敢去奢求一個家的人,所以有了肌膚之親的之後,肖大全也只能告訴豔麗,在我這裡吧,我來照顧孩子。

他們從來沒有介意過彼此的身份,只是維持了一份相互寄生的關係,在這個冷漠而麻木的世界裡,因此得以彼此取暖。

所以後來作為外人我們看到了尤其荒唐的一幕,肖大全依然在家門口修補自行車,而豔麗卻在外攬客後帶回這個家裡,他每天目睹這一切,毫無波瀾,也毫無起伏。

我們以此再去定義他們之間的感情,也早已很難用一種普世的價值觀去形容。

至少在我們看來,他們之間並不是愛情,肖大全不在意豔麗和其他男人在一起,認可了作為「性工作者」的職業,但他們之間的親近,又讓他們完完全全擁有了一家人的屬性,所以,比起愛,我想他們都更渴望彼此帶給他們的那份存在感。

在這個社會之外,在不被理解和接納的多數時間裡,他們一直在漂泊,而如今的這份安定,既讓他們慶幸,又尤其害怕。

所以他們接納彼此的模樣,不求任何一個人做出改變,也只是希望這種感覺可以持續下去。

二,命運捉弄背後,無法逃離的困局,也是相似而殘忍的結局

這樣的日子看起來荒唐不堪,卻又給你肖大全和豔麗之間最平和且幸福的一段時光。

後來逐漸變得默契的他們,會像真的一家人一樣,去逛逛市場,去給孩子買東西,他們在這樣一個殘酷社會的壓迫下,組成了一個類似和諧的家庭,卻只是如同曇花一現般短暫。

他們缺乏安全感,不敢輕易許諾一個無法有任何保障的未來,卻又如此渴望,渴望未來可以給他們一個希望。

也因此後來豔麗才敢放心對肖大全說,等開春了就不幹了,那是他們終於敢設想的,如何去擁有一個真正的家。

可一個意外打破了所以的美好期待,孩子的親生父親找上來,他是個類似黑社會老大的流氓頭子,原本手下一眾兄弟好不風光,卻意外查出了癌症,這也才有了希望自己有個後的念想。

彼此的肖大全已經將孩子當做自己的親生骨肉,斷不可能這時候送出去,可孩子父親一直不依不饒又讓豔麗實在無可奈何。

衝突是一瞬間而起的,肖大全一時失手,本就因為生病脆弱的黑幫老大就這樣離開了,他卻也因為過失而被關了進去。

而後來豔麗帶著孩子去探監,肖大全還告訴她,即使自己走了,也別虧待了這孩子。

豔麗帶著孩子回到他們第一次見面的那個麵館,現實從來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善待,這樣的結局,在他們有對未來最大期待的時候來了當頭一棒,實在殘忍至極。

可那個年代,又有多少和他們相似的人同樣在苦苦掙扎,或許早已數不清了。

故事讓人難以直視的部分,正是它將底層小人物的絕境剝開到一絲不掛,卻也讓我們在其中看到了一個殘忍到極點的真相。

豔麗特殊的工作,肖大全表面貪婪實則善良的本質,都讓我們看到最努力的兩個人是如何一步步頑強不屈的。

但他們也是屬於這個社會還沒有被容納的邊緣群體,他們甚至都因為廣義範圍內的道德標準最後被拋棄,也終是讓我們疑惑,那個代表新生的希望,在他們的世界裡,究竟代表什麼呢?

三,代表新生的希望,真的還能相信嗎?

電影的最後,因為肖大全的依靠,走投無路的豔麗只能重新做起了以前的生意,只是後來在一次掃黃打非行動中,她在逃跑過程中只能將孩子隨手塞給了一個路人。

等到脫身了回去找的時候,人卻早已消失不見了,而她也被早已埋伏好的便衣抓了個現行。

等著她的結局是和那些和她一樣「誤入歧途」的女孩被遣送回老家,而那個被塞入陌生人之手的孩子,電影最後也並沒有交代。

但導演最後為我們留下了一個超現實的鏡頭,在豔麗的幻想中,孩子最後被塞給了肖大全,仿佛讓整個故事完成了一個閉環。

孩子原本代表新生的希望,在影片中卻充當了鏡子的角色,透過他的身份和視角,我們看清了每個人的真實。

肖大全被動擔起父親的角色,是在他面臨下崗風波後,開始迎來了新的期待和希望,而豔麗作為母親生下孩子,一邊想要照顧好他,一邊又無能為力自己的生活困境,可孩子同樣給她帶來了希望和轉變。

當她幻想可以和肖大全有一個真正的家的時候,那一瞬間流露出的真實,也是這麼多年卸下面具偽裝之後,終於願意放下防備。

包括那個黑社會老大,得知自己命不久矣,聽到母親說的那句「應該留個後」的話,其實也讓他一瞬間坦然,孩子是他在這個世界留下的痕跡,也將是他的延續。

遺憾的是電影最後,現實的一面依然只是將一切美好撕破,他只留下了最真實卻殘忍的一面。

被塞進陌生人之手的孩子會如何,回到老家的豔麗又會如何?一切答案變成了一種延伸,也是導演留給我們每個人內心自己追尋的答案。

底層社會的命數,很多時候多了太多身不由己和無能為力的部分,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透過車廂窗口透進來的微弱的光,在豔麗眼裡閃過了另外一絲希望。

未來還長,她將有重新開始的機會,即使未來依然不由得她做主,但活著本身就已經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後記

《安陽嬰兒》是2001年上映的作品,儘管網上對它的評價確實褒貶不一,某種意義來看,過於顯得目的性明確,也總顯得會有部分刻意。

但在彰顯現實意義的刻畫中,它依然是一部足夠揭露人性本性的電影,好壞從來沒有絕對性,但善惡卻是能夠選擇的。

所以,請記住,無論處於哪個階層,我們或許無法選擇環境,但我們卻可以選擇自己的內心。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電影《安陽嬰兒》

撰文深海裡的星,洞見本質,以文字傾聽世界的力量。

歡迎評論點讚轉發,分享更多內容給你!

相關焦點

  • 有人說下崗工人成了國企改革的「冤大頭」,你說對嗎?
    有人說下崗工人成了國企改革的「冤大頭」,你說對嗎?有不少下崗工人是同意這個觀點的。農村還有一分田地,工人下崗什麼都沒有,有能力的就生存下去,沒能力的就就悲慘了,這個社會誰還管你。一個無情無義,為了利益不顧一切的叢林社會。真是悲催。
  • 下崗女工人自己交社保,50歲退休和55歲退休,哪個更合適?
    有的下崗女工人50歲就早早退休領取養老金待遇,而有的下崗女工人是55歲退休。根據退休人員養老金計發辦法,不同的退休年齡,領取養老金有很大的區別。下崗女工人變成靈活就業人員後,在2001年國家為了規範個體工商業者以及自由職業人員的參保問題,實現企業職工和自由職業的過渡,下達了《關於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文件規定,女性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村合同工都是55歲退休。
  • 下崗工人到底包括哪些人?他們的現狀如何
    文/水流雲在草青青下崗工人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現在大多數場合,除開玩笑之外,人們口中提到的下崗工人,大多指狹義的類型,即國企正式編制被下崗人員,而不是泛指失業人員。1、廣義的下崗工人泛指丟了工作的工人,是失業者的代名詞。廣義的下崗工人可以是任何單位,任何崗位,任何年齡的勞動者。不管是事業單位,機關單位,國企,外企,合資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也不論你是哪個層級的員工。這類下崗人員,可以是被動離職,也可以是自己主動離職。
  • 郭英森的理論是否科學無關「下崗工人」標籤
    主角是遼寧下崗工人郭英森,他在節目中提到自己發明了幾個新理論,可以實現「未來的各種車輛都不用有車輪」等。當時他這番言論遭到了包括科普作家方舟子在內多位嘉賓的嘲笑。在同一段視頻中,他還提到了時下火熱的名詞「引力波」,為郭英森鳴不平者,就是以引力波已被實驗證實,而要求方舟子等人向郭英森道歉。
  • 工人下崗買斷工齡交社保,並有優惠政策,農民下崗可以參照嗎?
    工人被解僱就是城市戶口的人無事可做,現在這種現象比較少,不想工作的可以說是跳槽。當然,目前國有企業比較多,部分正式工人在上港一帶,如果企業裁員,就會出現解僱工人的現象。工人被解僱一般是給予一定金額的資金補貼。也就是說,失業收購工作年限,以及個人繳納社會保險。
  • 下崗胡同住的都是下崗工人?北京這條胡同容易有歧義,但京味不錯
    在北京市的西單附近的二龍路,有一條胡同名字奇怪,讓所有人都容易有歧義,正是因為歧義,這條胡同吸引了很多人去參觀,這條胡同的名字叫做下崗胡同。很多人看到下崗胡同這個名字,會誤以為這個胡同都是下崗工人,所以才叫做下崗胡同,但是這個胡同名字的真正含義,會讓所有衝著名字去的遊客會心一笑。
  • 你支持下崗工人50歲退休嗎?
    下崗工人太難了。但是恐怕支持也沒有用。因為現在退休年齡不可能提前,以後只會延遲退休。大家好,我是社保專家思之想之,下崗工人50歲退休,你支持嗎?不然這就成為了某一個群體的退休年齡。國家要兼顧所有的群體方方面面。延遲退休是趨勢而且從目前的趨勢來看,退休年齡提前的可能性是沒有的。退休年齡的趨勢,以後是延遲退休。早在2013年的時候,國家就提出來研究漸進式延遲退休的政策。
  • 作家為何偏愛妓女?在這些女人身上,我們看到成年人稀缺的能力
    知乎上有個提問:為什麼很多作家總是鍾情於寫妓女?我覺得有一個最能說出沈從文心聲的回答:因為她們代表著女性,也代表著底層的生活。在沈從文看來,妓女只是一種職業,不帶任何人格指摘。她們和其他人一樣,有著自己的人格尊嚴和人格魅力。
  • 紀錄片《中國工廠》:中國數千萬流水線工人的掙扎與鬥爭
    這集鏡頭聚焦在了一家正在轉型的南方工廠。反抗並爭先離開的普通工人,上下不討好的車間主管周兵,只想工廠起死回生的老闆向安奎,這些人圍繞著流水線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沒有誰被壓榨,也沒有誰做得對或做得錯,他們不過是用自己的方式,在這個社會當中生存下去。
  • 上世紀90年代的下崗潮:那些國企工人下崗後,都去幹啥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下崗潮」,當年無數企業員工被迫「買斷工齡」(即企業一次性支付給員工一定數額的貨幣,從而解除企業和員工之間的勞動關係),接著,這群為企業幹了大半輩子活兒的人,就被「無情」趕走。
  • 下崗女工人45歲,為什麼沒有社保補貼?
    最近有一位遼寧省大連市下崗女工人提出這樣的疑問,2019年有社會保險補貼嗎?下崗女工人45歲,為什麼沒有社保補貼呢?其實社保補貼不一定指4050社會保險補貼,有的地區可能是社會保險補貼,還有的省市地區是4555社會保險補貼。
  • 下崗工人希望50歲退休,三個原因都很現實!從這三個辦法解決
    眾所周知,下崗職工大部分是在90年代實行國企的變革中被迫下崗的,針對那些效益不好的企業,企業為了發展,對部分職工進行裁員,導致成為了下崗工人。下崗職工是現階段全國最大、最突出的困難群體,在提前退休政策上,作為特殊困難群,應給予特殊優待。一、下崗工人應該提前退休的原因1.身體原因。
  • 小豬佩奇不是豬嗎,為什麼變成了社會人?
    ,"0:\"%23a5a5a5\""],[20,"\n","blockquote:true"],[20,"\n從單位人到社會人,被時代拋棄的他們面對的是一大堆難題:去哪兒找工作?社保和養老怎麼辦?要進工廠還是下海?\n\n"],[20,"今天常被調侃為「社會人」的東北人,正是在這場時代急轉彎中被甩得最劇烈的人。"
  • 電影《麥路人》:郭富城帶你認識底層社會的掙扎與不屈
    由郭富城、楊千嬅主演的電影《麥路人》主要聚焦於大都市裡無家可歸的社會底層人士在快餐店裡度過漫漫長夜時發生的故事。這一人群中既有生意失敗的前精英,又有家破人亡的單身媽媽,還有精神受到刺激的老人等等。他們白天想盡辦法打零工,晚上聚集在快餐店裡相互照顧,如同親人一般。
  • 美國「鐵鏽地帶」底層人民的掙扎與逆襲
    文/滄笙踏歌  對於這本連續34周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全美百萬級暢銷、比爾蓋茨2017年書單推薦的《鄉下人的悲歌》,與其把它看成是美國「鐵鏽地帶」底層人民的逆襲,更不若說是一部美國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那些生活在最底層人民的掙扎史
  • 我拍了一部紀錄片,講述五線城市工人下崗後的生活-虎嗅網
    很多工人遭遇下崗。清明節這一天,我回家祭祖,發現渡口在通航140年以來第一次停渡了。因為實行股份制改制,下崗職工砸碎了渡船玻璃,掀翻了躉船跳板,這成了停渡的導火索。在停渡的這一刻,我感覺故鄉變得特別地陌生。渡口對我的意義很不一樣。
  • 狄奧多拉:妓女、女皇、女權主義者
    第一、她是從妓女中走出的皇后。狄奧多拉的父親是馴獸師,母親是演員,家境貧寒讓她淪為妓女,這讓她看到了底層社會的陰暗面。她天生麗質,又會討好男性,在圈裡如魚得水。她最受歡迎的情色表演是模仿「麗達與天鵝」的神話,先將谷穗灑在身上,再讓鵝啄食。
  • 妓女和藝術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關於性別、裸露、社會文化的一切,都可以在藝術家筆下形形色色的花街柳巷女子形象之中得到管窺。這種特殊的職業,由於它模糊了道德和不道德之間的界限,上流社會的風度與下流世界的泥汙相混溶,使得情感因素在其中得到了一種奇異的催化。不少妓女成為藝術家的情人、繆斯甚至終身伴侶,這對黃金組合為藝術史創造了無法計數的傑作,更新著觀眾對美的認知,挑戰著社會的道德底線。
  • 中國最早下崗男工人,53歲拜趙本山為師,在《鄉村愛情》演「花姐」
    趕上改革,成為中國第一批下崗工人張希永出生於遼寧瀋陽的一個工人家庭。不同於一般男孩子的調皮搗蛋,張希永自小便很文靜,在別的小夥伴都熱衷於踢球打架時,他的文藝夢想在心底悄悄生根發芽。在學校裡當文藝骨幹的張希永一直渴望著實現自己當舞蹈演員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