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森的理論是否科學無關「下崗工人」標籤

2020-12-12 中國青年報

    沒有人看得懂的「科研成果」,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它已經大大超越了人類文明認知程度,二是它屬於不著調的「創作」。

------------------------------------------------------------------

    最近,一段5年前電視節目《非你莫屬》的視頻片段熱傳。主角是遼寧下崗工人郭英森,他在節目中提到自己發明了幾個新理論,可以實現「未來的各種車輛都不用有車輪」等。當時他這番言論遭到了包括科普作家方舟子在內多位嘉賓的嘲笑。在同一段視頻中,他還提到了時下火熱的名詞「引力波」,為郭英森鳴不平者,就是以引力波已被實驗證實,而要求方舟子等人向郭英森道歉。

    下崗工人多年前提到引力波,遭到作為電視節目嘉賓的社會精英的嘲笑,如今引力波成為備受矚目的科研對象。兩相對比,似乎有一種隱喻——普通人的夢想不能隨意打擊,說不定哪一天就真的應驗了呢?從這個角度看,郭英森在輿論場上的遭遇是很好的心靈雞湯素材。一些人即便轉發視頻,可能並不明白郭英森到底有什麼理論,只是認同「下崗工人」也可以追逐科學夢想的立場。

    這當然沒錯。科學研究是開放的,它不僅無關性別、年齡、國籍,也不因研究者的社會地位而有所限制。哪怕是愛因斯坦,也一度體驗過「畢業即失業」的滋味,大學畢業後靠做家庭教師過活,後來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專利局職員。當然,如今隨著學科分工越來越細,研究所需要的各種資源越來越龐雜,科班出身、經過嚴格學術訓練的研究者優勢明顯。這並不是對研究者個人身份的限制,而是從事科研的門檻隨著科學發展而大大提升了。

    從事科研沒那麼浪漫,它不僅要求研究者達到一定的腦力和體力,也必須遵從公認的學術規範。同時,科研並非自說自話,而必須得到學科內認可,比如愛因斯坦的理論起初沒幾個人看懂,但是看懂的幾位科學家都是學科內的權威人士。沒有人看得懂的「科研成果」,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它已經大大超越了人類文明認知程度,二是它屬於不著調的「創作」。鑑於前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看不懂的「科研成果」一般屬於後者。

    正如方舟子的建議,要嚴肅地討論郭英森的理論科學不科學,不妨採取向學術刊物投稿的方式。上述電視節目的嘉賓,有娛樂明星,有企業界人士,唯一科學背景紮實的只有方舟子,而他本人是生物學專業,儘管從事科普事業而掌握各學科的基本概念,但畢竟不是物理學專家。在舞臺上嘲笑也好,同情也罷,這些嘉賓的言論都不是從科學角度出發的,郭英森固然無需懊惱。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郭英森的理論有沒有被嚴肅的學術刊物接受並發表?答案是沒有。在更多時候,像郭英森這樣的「民間科學家」都是在學術界、學術規範以外發表自己的理論。個別不遵從科學規律的新聞媒體,也一度為他們的言論傳播推波助瀾,比如若干年前就有許多民間人士證實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導。「民間科學家」的一大特點,就是將學術傳播異化為民間宣傳,迫切期待獲得公眾認可而非相關學科的專業人士認可。

    郭英森的理論是不科學的,至少是不為現有學術秩序認可的,這一點無關他的下崗工人身份。一個人有多少錢,社會地位怎樣,發表的「科學理論」不科學就是不科學。不妨舉另一個極端的例子,為多所名校捐款蓋大樓的廖凱原,他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已成為學術圈內的笑話,一些學者更是以所在高校為其頒發名譽教授頭銜為恥。可見,被嘲笑的「民間科學家」也不只有「下崗工人」,僅因為「下崗工人」搞科研就濫發同情心,同樣是不尊重科學的表現。

    追逐科學夢想,首先要理解科學精神,用科學的語言和懂科學的人對話。否則,做夢就只是做夢。

相關焦點

  • 撫順下崗工人郭英森因提引力波 再成網絡熱點
    《非你莫屬》節目視頻截圖  (遼東網 記者 盧然)2005年10月,撫順煤氣公司下崗職工郭英森自稱弄清了「UFO身份」,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向老師和學生發出「挑戰」而成為輿論熱點11年後,美國科研人員宣布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有網友記起五年前郭英森曾在天津衛視《非你莫屬》節目中提到了引力波,就將當年的節目視頻翻出,於是,被稱為「諾貝爾哥」的郭英森再次成為網絡熱點。  在天津衛視五年前那期節目裡,郭英森提到「引力波」,並試圖向現場嘉賓和觀眾解釋自己的「新飛行力學」。郭英森說自己帶來的發明會讓未來的車輛不用車輪,人類生命可以無限延長等。
  • 工人談引力波遭嘲諷 比「民科」郭英森更有趣的是背後的輿論場
    2月19日下午2點之前,郭英森並沒有受到媒體的格外偏愛,他與眾多「民間科學家」一樣,主要活躍在相關科目的貼吧裡,滔滔不絕地推銷著自己的「發明」。然而在那個時刻之後,他成了「名震」全國的「諾貝爾哥」。 諾貝爾哥(也有媒體稱之為「諾貝爾郭」)所擁有的下崗工人、業餘研究者等身份,很快為他獲得了草根對抗權威的印象,獲得了不少人的認同。
  • 關鍵看是否具備科學精神—新聞—科學網
    不久後,中國一位與引力波相關的人物也迅速躥紅,他是一位下崗工人,5年前參加某電視節目時提到過引力波,但遭到現場嘉賓的嘲笑。這也讓公眾重新關注到「民間科學愛好者」(以下簡稱「民科」)這一群體,「恐龍王」鄭曉廷的事跡也再被挖出。那麼,「民科」是偽科學還是被低估?該不該受到尊重?
  • 郭英森:活在侮辱和道歉夾縫裡的真實人生
    2月22日午後,郭英森坐在首都圖書館二層咖啡廳外的長凳上,邊接受採訪邊處理各項事宜。 10天前,美國科學家宣布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隨後,下崗工人郭英森5年前參加職場招聘類節目《非你莫屬》,引用「引力波」相關理論卻被諷刺的情節,被人重新翻了出來,並號稱「眾人欠他一個道歉」。
  • 下崗工人預言引力波:民科到底是什麼人?
    這兩天,網上頻繁出現大新聞,繼引力波、sunshine組合這些事件出現後,一個叫郭英森的民間科學家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當中。  他在五年前參加了一個節目,提出了和引力波有關的理論,但是卻遭到節目嘉賓方舟子和主持人的諷刺,以至於最後沒能闡述完他的理論。
  • 下崗工人郭英森真的預言了引力波?「民科」是如何煉成的
    在美國科學家宣布成功探測到來自宇宙深處的「引力波」信號之後,5年前《非你莫屬》的一位選手、下崗工人郭先生因為曾提及「引力波」而獲得了極大的同情。網友們對評委嘉賓們的嚴苛評論極為不滿,人民網發微博「請你尊重別人的夢想」,微博女王姚晨則稱郭先生為「一個了不起的工人」。
  • 吹捧或吊打「民科」,離科學有多遠
    他自創的「理論體系」裡涵蓋了從量子物理、相對論、基因工程、雲計算到黃帝內經、楊朱哲學、莎士比亞、馬列經典,論述往往鴻篇巨製,卻幾如天書。不難判斷,同「賣肝賣腎,為爭諾獎」的郭英森一樣,廖凱原也是「民科狂人」——他們都對「科學」富有狂熱而近乎執拗的熱情,卻不曾接受過基本的專業訓練,並以「獨特之夢想」為由,拒絕進入科學共同體、拒絕接受同行評議、拒絕承認既有的專業規範,自然也就拒絕從專業領域出發的任何批評。
  • 網紅民科「郭英森」的民科到底是什麼圈子?
    既引力波、sunshine組合這些事件出現後,近日一個叫郭英森的民間科學家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當中。他在五年前參加了一個節目,提出了和引力波有關的理論,但是卻遭到節目嘉賓方舟子和主持人的諷刺,以至於最後沒能闡述完他的理論。五年之後,當引力波火爆於網絡,此事突然又被網友翻了出來,大量網友紛紛力挺郭英森,認為方舟子「應該道歉」。
  • 下崗工人到底包括哪些人?他們的現狀如何
    文/水流雲在草青青下崗工人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現在大多數場合,除開玩笑之外,人們口中提到的下崗工人,大多指狹義的類型,即國企正式編制被下崗人員,而不是泛指失業人員。1、廣義的下崗工人泛指丟了工作的工人,是失業者的代名詞。廣義的下崗工人可以是任何單位,任何崗位,任何年齡的勞動者。不管是事業單位,機關單位,國企,外企,合資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也不論你是哪個層級的員工。這類下崗人員,可以是被動離職,也可以是自己主動離職。
  • 工人下崗買斷工齡交社保,並有優惠政策,農民下崗可以參照嗎?
    工人被解僱就是城市戶口的人無事可做,現在這種現象比較少,不想工作的可以說是跳槽。當然,目前國有企業比較多,部分正式工人在上港一帶,如果企業裁員,就會出現解僱工人的現象。工人被解僱一般是給予一定金額的資金補貼。也就是說,失業收購工作年限,以及個人繳納社會保險。
  • 天體物理博士:《非你莫屬》民間科學家根本不懂科學
    微博女王姚晨稱之為「一個了不起的工人」,人民網也說「請你尊重別人的夢想」。  這位初中學歷的下崗工人,手裡拿著的真的是被忽視的偉大成果,還是痴人囈語?雖然科通君也認為從禮貌的角度看主持人和boss團確實應該讓郭先生把話說完,但是眾人對他的嘲諷調侃就是不尊重他的夢想嗎?他的夢想是該鼓勵還是如節目中董浩所說:「懸崖勒馬,救人要緊」?
  • 你支持下崗工人50歲退休嗎?
    下崗工人太難了。但是恐怕支持也沒有用。因為現在退休年齡不可能提前,以後只會延遲退休。大家好,我是社保專家思之想之,下崗工人50歲退休,你支持嗎?支持但然並卵下崗職工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98年三年國企改革大調整時下崗的人員。雖然很多人同情這個群體,希望他們能早點退休,領取養老金,但是恐怕支持也是沒有作用的。因為退休年齡的政策目前修改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的。
  • 好消息,新規定落實後,下崗工人很可能不會延遲退休年齡
    我真的很高興能聽到這個消息,但是冷靜的思考一下,延遲退休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其實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現在也沒有關於延遲退休的文件落實,我們下崗工人的退休年齡還是正常退休,女性50周歲,男性60周歲,所以說延遲退休談不上被取消了,因為延遲退休還沒有開始;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好消息,從7月1日開始,我們的企業退休人員的中央調劑制度開始落實
  • 下崗胡同住的都是下崗工人?北京這條胡同容易有歧義,但京味不錯
    在北京市的西單附近的二龍路,有一條胡同名字奇怪,讓所有人都容易有歧義,正是因為歧義,這條胡同吸引了很多人去參觀,這條胡同的名字叫做下崗胡同。很多人看到下崗胡同這個名字,會誤以為這個胡同都是下崗工人,所以才叫做下崗胡同,但是這個胡同名字的真正含義,會讓所有衝著名字去的遊客會心一笑。
  • 有人說下崗工人成了國企改革的「冤大頭」,你說對嗎?
    有人說下崗工人成了國企改革的「冤大頭」,你說對嗎?有不少下崗工人是同意這個觀點的。認識幾個那個年代下崗的熟人,啥紡織廠毛紡廠印染廠的,下崗後做保安的擺地攤的賣冰棍的剃頭的打燒餅的,還有個三十多的大老爺們情人節那天晚上批發了一包絹花滿大街追著小年輕去賣花的,說起來滿滿都是淚,現在他們都快退休了,這輩子呀……哪有什麼歲月靜好 。
  • 「諾貝爾哥」與引力波無關,民科和科學不是一回事
    第一點屬於嘉賓素質問題,尊重他人這個道理顯而易見,不做展開論述了,第二點和第三點其實都在說一個問題,民科是不容輕視的,有可能是中國未來科學的突破口。老郭在節目中號稱發明了足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新理論,能夠讓人類長生不老。這是非常典型的民科。在中國有數量龐大的一群人都屬於這個範疇,他們號稱發明了永動機,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創建了新的科學理論乃至體系。
  • 上世紀90年代的下崗潮:那些國企工人下崗後,都去幹啥了?
    而我大學畢業的父親,開始蹬三輪,起早貪黑賣滷豬腳;母親則每天拼命給人織衣服,換點錢買菜……後來導演賈樟柯拍攝了一部名為《二十四城記》的影片,講述的就是當年的那段歷史,那時候,一個在廠裡勤勤懇懇工作了20多年的工人,激動地對著廠長說:「20多年了,我有沒有遲過到?20多年來,我哪一年不是先進?
  • 蔡偉:從下崗工人到復旦博士 3教授聯名舉薦考博
    一位是38歲的下崗工人,一位是39歲的打工婦女,卻在不同地點、不同境遇下圓了心中的求學夢。我們有理由期望,這樣的「幸運」不再是特例。  38歲的下崗工人蔡偉只有高中文憑,今年卻被列入了復旦博士生擬錄取名單。4月28日,記者分頭走訪了復旦大學和蔡偉在遼寧省錦州市的家,所見所聞讓人深有感觸:鑄就這個傳奇的,是蔡偉近20年堅持不懈的追求,還有復旦不拘一格選人材的學術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