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都是偽科學?關鍵看是否具備科學精神—新聞—科學網

2020-12-12 科學網
中新網

北京2月23日電(唐云云)近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被認為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一項重大突破。不久後,中國一位與引力波相關的人物也迅速躥紅,他是一位下崗工人,5年前參加某電視節目時提到過引力波,但遭到現場嘉賓的嘲笑。這也讓公眾重新關注到「民間科學愛好者」(以下簡稱「民科」)這一群體,「恐龍王」鄭曉廷的事跡也再被挖出。那麼,「民科」是偽科學還是被低估?該不該受到尊重?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聯合創始人Kip Thorne在介紹合併的黑洞。

 

「諾貝爾哥」躥紅 5年前在電視節目中提到引力波

 

北京時間2月1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印證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言。學界普遍認為,引力波的發現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一項重大突破。它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的一扇大門,甚至可能揭開宇宙誕生早期的奧秘。

 

引力波被探測到,一個出乎意料的影響是,讓一段5年前的電視節目視頻重新走紅。當時,僅有初中學歷的下崗工人郭英森參加《非你莫屬》,介紹自己的新科學,並提到了引力波。

 

郭英森說道:「我發明了幾個新理論,這些東西合集到一塊,就會產生新的科學,這些新科學會帶來什麼新的技術呢,未來的各種車輛都不用有車輪……」他認為,現有科學是在「慣性系加粒子實體」,在這個運動範圍之內,物體運動的速度極小極小於光速,它的物理學叫正物理學。而在新科學當中,是「加速系+引力波+物質波」,它的速度可以極大極大地超光速。

 

主持人張紹剛和方舟子等嘉賓對此抱以嘲諷的態度。於是在引力波被證實後,朋友圈出現了《拱手相讓的諾獎 下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無情打壓》等文章,認為嘉賓當時的行為是「打臉」,對有科學追求的「諾貝爾哥」沒有給予尊重,應該向其道歉。

 

但學界的一些專家並不這樣認為。從事科學史研究的清華大學教授劉兵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說他(郭英森)與諾獎擦身而過,為他鳴冤抱屈,這件事很荒唐。引力波是一個物理教科書中可以找到的名詞,說郭英森是『首提』顯然是誤傳,說他自創的理論能衝擊諾獎也是無從談起。」

 

果殼網也提出了質疑。郭英森認為自己獨創的「加速系+引力波+物質波」理論當中,「物質波」是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在1923年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來的,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引力波」是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加速系」只不過是說,這個參考系在做加速運動,比如上升的火箭或下降的飛船。

 

 

郭英森5年前參加《非你莫屬》視頻截圖 圖片來源:法制晚報

 

「民科」曾研究永動機 也有人獲學界認可

 

像郭英森這樣的「民科」還有不少。百度貼吧有專門的「民科吧」,關注用戶有2萬人,累計發帖58萬條,諸如《我為什麼能破解古希臘三大幾何難題》的發帖有59萬的點擊量。

 

在數學領域,「民科」熱衷於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等尖端問題;在物理學領域,他們致力於推翻相對論、量子論,或者提出新的宇宙論體系。有些人的理論龐大無比,從宇宙起源到陰陽五行,從飲食起居到政治經濟,無所不包,已無法歸入具體學科。

 

溫州人趙興龍是迷戀永動機的代表。他本是電業局的普通工作人員,僅有中專學歷。20世紀90年代後期,他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產生了懷疑,經過幾年的研究,他認為,熱力學第二定律已被「推翻」,製造永動機是可能的。由於得不到學界認可,他開始了長期的花車遊行,藉此宣傳永動機理論。他去過各大高校多次,向有關專家求證,花費了大量錢財。

 

但「民科」中也有被學界認可的例子。臨沂人鄭曉廷初中肄業,曾擁有國有礦長的身份。他傾盡3.6億財力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恐龍博物館,收藏有總數高達39萬件的古生物和礦物標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鄭氏曉廷龍」挑戰了始祖鳥作為鳥類祖先的地位。他在《自然》等國際權威的專業期刊上發表文章超過十篇,曾在3天之內,在兩個頂級刊物上連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論文,在整個學術界都極為罕見。現在,他受聘為臨沂大學教授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客座教授。

 

 

鄭曉廷(右一)與中外教授們一起研究 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民科工作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最早研究「民科」的專家之一田松曾對「民科」下過定義。「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卻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本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總的來說,他們的工作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

 

田松認為,「民科」和「業餘科學愛好者」有區別,後者可以愛看星星愛收集蝴蝶標本,但絕不會去推翻顛覆天文學的重大理論。更關鍵的是後者會用科學共同體認可的方式與主流科學界交流。

 

田松把「不能交流」看作鑑別「民科」的核心判據。「民科」大多偏執地認為自己懷揣著天下最了不起的科學理論,任何人的不同意見都聽不進去,認為別人不懂,或者認為權威在打壓他,或者認為別人要剽竊他的理論。由於偏執,「民科」往往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世俗社會也難有正常交流,甚至為了心中的「科學理想」妻離子散。

 

「民科」幾乎在每個國家都存在,但像中國這樣大的規模卻不多見。田松認為這與我國特殊的歷史環境有關。「民科」大多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接受普遍的理想主義教育,1978年科學大會召開、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等又將科學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讓很多沒有受過系統科學教育,但又有濃厚理想主義色彩的人開始獨闢蹊徑研究「科學」。「年輕人中『民科』就很少,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那些特殊的歷史階段。」

 

 

「鄭氏曉廷龍」復原圖 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關鍵是擁有科學精神

 

對於「民科」的態度也有不同的聲音。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宋正海認為,民間科學愛好者中有的人不乏真知灼見,不應給他們戴上「偽科學」的帽子。還有一些支持者稱,目前中國的科技體制呈現行政化傾向,束縛科技進步。在此情況下,民間科學應得到支持和鼓勵。

 

獲得學界認可的鄭曉廷也承認自己是一個「民科」。不過他表示,「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從企業中走出來的『民科』。在企業中做研究,你得能指導生產;你得對企業負責,對國家投入的錢負責;你得根據你的實際問題來設立研究的課題,做之前你得做大量的調查和論證,不是不負責任地亂想。」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周雲認為,任何科學發現,普通人可以看不懂,但相同專業的科學家群體能夠看懂,並有能力判別其高下真偽。正如引力波,其實真正能明白的人沒幾個,但人們選擇相信,因為這一理論得到了科學家共同體的認同和褒獎。「科學家共同體通行的規則就是科學精神,也就是『拿證據來證明』的精神,而不是說空話的精神,站隊的精神,煽情的精神。」

 

從這個角度講,判斷「民科」是真科學還是偽科學,還是要看其具不具備科學精神。(原標題:「民科」都是偽科學?關鍵看是否具備科學精神)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與偽科學、民科之爭:中國不缺言論自由,缺的是新的科學啟蒙
    在如今的網絡上,不時可以看到科學與偽科學、與「民科」之間的爭論。偽科學自不必多解釋,大家都能甄別,而「民科」的泛濫成災卻更值得警惕。「民科」這個詞本意是指民間科學愛好者,本來不含褒貶之意,而科學更無「民間」與「官方」之別。
  • 民科偽科學,神話需謹慎_網易新聞
    ,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也值得鼓勵,不少媒體也為其鳴冤。然而,科學畢竟是有門檻的。沒有專業知識,完全從頭做起的科學研究發明,無異於「重新發明一個輪子」或者「在沙漠上建一座高樓大廈」。北京大學副校長王義遒評價民科說,「你會覺得比較可惜,他們確實有一些想法,但基礎太差,想的東西沒有科學根據或早就是人家解決了的,但自己不知道。」
  • 爭論:「民間科學家」還是「偽科學」?
    科學界接納新觀點看的並不是提出者的身份是否尊貴,而是看觀點本身是否經得起科學的推敲。然而具備高中物理水平的學生都知道,雷紹武所提到的分子分母中的d並非一個物理量,而是微分的表達方式,並不能「約掉」。順帶一提,隨著學習愈發繁重,我感覺跟民科辯論,整體還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從說服民科的結果角度看也收效甚微。於是考慮再三,我辭去了反民科吧吧主一職,從此日常生活中少了與民科「戰鬥」這個環節。不過這段經歷還是有些價值的,這些可以被當作反面教材的民科「事跡」,讓我更加明白科學精神的重要性,也讓我對科學精神愈發尊重。
  • 據理力爭:我國當前反「民科」思潮的成因、危害與對策
    如果把偽科學和某種特定身份如民間科學家劃等號,則是別有用心的人進行學術話語權不當競爭的手段;在把不是偽科學當做偽科學進行攻擊的同時,為真正的偽科學開綠燈。如果說,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產生以前西方經濟學可以作為假說而存在,那麼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產生以後,再宣傳推廣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就成為偽科學。從上述民科和偽科學的概念本義中,看不出民科和偽科學之間有什麼內在的必然聯繫。
  • 歷史上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嗎?
    按照現在關於民科的定義,從古至今歷史上就沒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能被稱之為科學家的都不是民科。民科與科學家處於對立面。在早期民科就是指民間科學家,指一群游離在官方體制之外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說其主要工作並不是長期進行科學研究,而是業餘愛好。
  • 什麼是民科?他們為什麼不能成功?
    民科這個詞如果追溯歷史它是有多種意思的,但時至今日它在網民口中只剩一種意思了——企圖否定和推翻主流科學理論的科學妄想者。因為他們往往缺乏正規的科學理論學習,對已有科學理論一知半解,對已有理論提出與驗證過程缺乏了解,對科學研究方法缺乏認知,甚至拒絕學習主流基礎科學知識。。。他們當中的理論派往往提出的個人理論都是基於邏輯推理,缺乏數學模型,自然就沒有可供驗證的理論預言。
  • 吹捧或吊打「民科」,離科學有多遠
    「諾貝爾哥」郭英森的爆紅,再度炒紅了炒過多輪的「民科」熱。「諾貝爾哥」同「引力波」有多大關係,其實不是什麼問題——稍有一點科學史常識,或是對前不久那條真正的「大新聞」稍作留意,都會知道「引力波」提出於愛因斯坦、證實於LIGO的實驗室。筆者想到的,倒是數月前剛被輿論「扒皮」的商界巨頭廖凱原。
  • 中國民科獨特的歷史根源
    至於郭英森,當然是確鑿無疑的民科。之前,他在網上發賣腎換科學資料,有人說,你要什麼文章與數據,我都可以幫你,但郭並不理睬。總之,郭要麼是騙子,要麼是精神問題。不過,說郭是民科,本質上,並不是因為他的這些行為,更不是指學歷與資歷,而是因為郭沒有按照科學共同的範式來對話。不過,很多人並不明白這一點,他們認為郭被打壓了。
  • 諾獎揭曉後,我想了解下神秘的中國「民科」
    各位民科的研究領域雖有所差別,但執著、「不畏強權」卻是該群體的共同特徵。所以有人曾經設想過,如果存在「民科研究所」,將所有的民科聚集到一起談論各自的研究,是否會引發群毆事件。比如,曾有人提出定滑輪的永動機方案,設計思路如下圖所示。
  • 如何看待試圖用初中沒畢業的知識推翻主流科學的民科?
    要知道,連數學專業的博士生導師鑽研了數學幾十年,都不敢輕易觸碰哥德巴赫猜想這類難題,因為它實在是太難了,博士生導師都未必具有攻克它們的水平。陳景潤當年拿出來的論文,別說一般人根本看不懂,一些中科院數學所的專家也有很多人看不懂,因為實在是太難搞懂了。這麼難以懂的數學難題,民科們一個晚上就能解決掉?別自欺欺人了!
  • 網紅民科「郭英森」的民科到底是什麼圈子?
    民間科學家主要集中在對理科的科學研究,但是在科學圈內,幾乎沒有多少學術研究機構、科學研究所,或者中科院的權威人士、專家或專職科學家會承認民間科學家的科學地位,幾乎都將其看做一根刺,恨不得拔之而後快。這也是民科稱其為「官科」,暗示其官方腐敗做派打壓他們的一個原因。網友們似乎就覺得不服氣了,丫咱不就是民間點嗎?為什麼官方的科學家就高高捧著,民間的就如此奚落?看不起人麼?其實不是這樣的!
  • 與「民科」作戰的年輕人:捍衛科學的大戰
    前段時間,在「電荷不存在」事件中,他及時向諾獎得主求證,澄清「民科」鬧劇,被饒毅等科學圈大咖點讚。當時,一位謊稱自己是某知名高校科學家的人,號稱發現了「電荷不存在」理論,相關論文已經獲得諾獎得主的同行評議,將改寫教科書。這不是韓迪第一次和「民科」交手。在過去六年,韓迪和他的小夥伴多次和「民科」短兵相接,捍衛科學精神。
  • 「民科」是如何煉成的
    這不難理解世界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因此這兩個領域的科學普及作品也是最多最好的,「民間科學家」讀不懂或找不到科學專著,讀到科普作品並不難。從科學發展歷程來說,這也是科學最先發展的領域,是我們在中學都要學習的知識(我們都有了一定的科學基礎了)。霍金、愛因斯坦、相對論、量子力學、黑洞、宇宙,這些名詞是科普熱點,也是「民科」的最愛。
  • 黃友直:關於「民科」的由來與界定
    在人類社會發展初期,應該說所有社會活動都是民間活動。只有在國家出現後,才有官方和民間的分別。我國之所以有「國科」「民科」之分,是因為我國的社會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制度。「國科」和「民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產物。
  • 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的時候,算是「民科」嗎?看完後明白了!
    「民科」一詞的表面意思,似乎是指官方和民間科學研究之分,官方科學機構搞的科學研究的就是「官科」,民間自行做科學研究的就是「民科」。 實際上,現在網絡上所謂「民科」的不是這種認定,而是一些科學史研究者,把那些不具備任何科學精神,本質上是反智反科學,所謂研究成果不具備科學認知且毫無科學價值,只是自稱「重大科學成果」的群體。
  • 什麼是民科?民科都有哪些神奇特點?民科的成因?| 田松
    民間科學愛好者與業餘科學愛好者的差異在於其不能接受科學共同體的範式,不能與科學共同體進行交流且做出一些具有科學價值的工作。他們這種頗有理想主義色彩的苦行和犧牲精神從他們受教育的1980年代苦行、犧牲的社會氛圍與科學的意識形態地位中能找尋到答案。民科群體的大規模出現是一個需要關注的社會問題,對這一人群進行研究,既有利於解決科學與公眾的溝通障礙問題,也能為科學傳播活動提供某些借鑑。
  • 與「民科」作戰的年輕人:一場捍衛科學的大戰
    原標題:與「民科」作戰的年輕人:一場捍衛科學的大戰在過去六年,韓迪和他的小夥伴們,多次和「民科」短兵相接,捍衛科學精神。百度「民科吧」和「反民科吧」曾是他們的主要戰場。數理定理、公式是武器。前段時間,在「電荷不存在」事件中,他及時向諾獎得主求證,澄清「民科」鬧劇,被饒毅等科學圈大咖點讚。當時,一位謊稱自己是某知名高校科學家的人,號稱發現了「電荷不存在」理論,相關論文已經獲得諾獎得主的同行評議,將改寫教科書。這不是韓迪第一次和「民科」交手。在過去六年,韓迪和他的小夥伴們,多次和「民科」短兵相接,捍衛科學精神。
  • 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原標題: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我們首先要說清楚科學是什麼,特別是科學有三個要素,然後馬上就會明白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了。   科學的第一個要素是科學的目的,就是發現各種規律,而且並不限於自然科學研究的自然規律,也包括其他各種規律,比如心理學、行為學、精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所研究的各種規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不同,所發現的規律當然也不同,但是它們的目的都是掲示「規律」,而且它們也都符合科學的另外兩個要素。
  • 神秘學和玄學是不是偽科學?偽科學的定義!
    宗教是不是偽科學?偽科學的定義是什麼!偽科學(pseudoscience)是已經被實踐(包括科學實驗)證偽、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理論假說或假設。在人類科學發展過程中,理論假說或假設往往是科學發現的拐杖。
  • 你誤會民科了,真正的民科是這樣的
    民科,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科學家,和官科相比,名科的劣勢太多了,因此,民科是非常少的,每一個民科都是人類的財富。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出現這些人不奇怪,奇怪的是,在什麼時候由什麼人把這些人和民科劃等號的?民科這麼高貴的詞,是這些人能玷汙的?這些人充其量也就是幻想家。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民科呢?今天我來介紹一個真正的民科,看了他的事跡之後,你就會覺得,你對民科的誤會有多深,你就不會隨便稱呼別人為民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