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月23日電(唐云云)近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被認為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一項重大突破。不久後,中國一位與引力波相關的人物也迅速躥紅,他是一位下崗工人,5年前參加某電視節目時提到過引力波,但遭到現場嘉賓的嘲笑。這也讓公眾重新關注到「民間科學愛好者」(以下簡稱「民科」)這一群體,「恐龍王」鄭曉廷的事跡也再被挖出。那麼,「民科」是偽科學還是被低估?該不該受到尊重?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聯合創始人Kip Thorne在介紹合併的黑洞。
「諾貝爾哥」躥紅 5年前在電視節目中提到引力波
北京時間2月1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印證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言。學界普遍認為,引力波的發現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一項重大突破。它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的一扇大門,甚至可能揭開宇宙誕生早期的奧秘。
引力波被探測到,一個出乎意料的影響是,讓一段5年前的電視節目視頻重新走紅。當時,僅有初中學歷的下崗工人郭英森參加《非你莫屬》,介紹自己的新科學,並提到了引力波。
郭英森說道:「我發明了幾個新理論,這些東西合集到一塊,就會產生新的科學,這些新科學會帶來什麼新的技術呢,未來的各種車輛都不用有車輪……」他認為,現有科學是在「慣性系加粒子實體」,在這個運動範圍之內,物體運動的速度極小極小於光速,它的物理學叫正物理學。而在新科學當中,是「加速系+引力波+物質波」,它的速度可以極大極大地超光速。
主持人張紹剛和方舟子等嘉賓對此抱以嘲諷的態度。於是在引力波被證實後,朋友圈出現了《拱手相讓的諾獎 下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無情打壓》等文章,認為嘉賓當時的行為是「打臉」,對有科學追求的「諾貝爾哥」沒有給予尊重,應該向其道歉。
但學界的一些專家並不這樣認為。從事科學史研究的清華大學教授劉兵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說他(郭英森)與諾獎擦身而過,為他鳴冤抱屈,這件事很荒唐。引力波是一個物理教科書中可以找到的名詞,說郭英森是『首提』顯然是誤傳,說他自創的理論能衝擊諾獎也是無從談起。」
果殼網也提出了質疑。郭英森認為自己獨創的「加速系+引力波+物質波」理論當中,「物質波」是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在1923年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來的,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引力波」是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加速系」只不過是說,這個參考系在做加速運動,比如上升的火箭或下降的飛船。
郭英森5年前參加《非你莫屬》視頻截圖 圖片來源:法制晚報
「民科」曾研究永動機 也有人獲學界認可
像郭英森這樣的「民科」還有不少。百度貼吧有專門的「民科吧」,關注用戶有2萬人,累計發帖58萬條,諸如《我為什麼能破解古希臘三大幾何難題》的發帖有59萬的點擊量。
在數學領域,「民科」熱衷於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等尖端問題;在物理學領域,他們致力於推翻相對論、量子論,或者提出新的宇宙論體系。有些人的理論龐大無比,從宇宙起源到陰陽五行,從飲食起居到政治經濟,無所不包,已無法歸入具體學科。
溫州人趙興龍是迷戀永動機的代表。他本是電業局的普通工作人員,僅有中專學歷。20世紀90年代後期,他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產生了懷疑,經過幾年的研究,他認為,熱力學第二定律已被「推翻」,製造永動機是可能的。由於得不到學界認可,他開始了長期的花車遊行,藉此宣傳永動機理論。他去過各大高校多次,向有關專家求證,花費了大量錢財。
但「民科」中也有被學界認可的例子。臨沂人鄭曉廷初中肄業,曾擁有國有礦長的身份。他傾盡3.6億財力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恐龍博物館,收藏有總數高達39萬件的古生物和礦物標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鄭氏曉廷龍」挑戰了始祖鳥作為鳥類祖先的地位。他在《自然》等國際權威的專業期刊上發表文章超過十篇,曾在3天之內,在兩個頂級刊物上連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論文,在整個學術界都極為罕見。現在,他受聘為臨沂大學教授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客座教授。
鄭曉廷(右一)與中外教授們一起研究 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民科工作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最早研究「民科」的專家之一田松曾對「民科」下過定義。「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卻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本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總的來說,他們的工作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
田松認為,「民科」和「業餘科學愛好者」有區別,後者可以愛看星星愛收集蝴蝶標本,但絕不會去推翻顛覆天文學的重大理論。更關鍵的是後者會用科學共同體認可的方式與主流科學界交流。
田松把「不能交流」看作鑑別「民科」的核心判據。「民科」大多偏執地認為自己懷揣著天下最了不起的科學理論,任何人的不同意見都聽不進去,認為別人不懂,或者認為權威在打壓他,或者認為別人要剽竊他的理論。由於偏執,「民科」往往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世俗社會也難有正常交流,甚至為了心中的「科學理想」妻離子散。
「民科」幾乎在每個國家都存在,但像中國這樣大的規模卻不多見。田松認為這與我國特殊的歷史環境有關。「民科」大多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接受普遍的理想主義教育,1978年科學大會召開、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等又將科學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讓很多沒有受過系統科學教育,但又有濃厚理想主義色彩的人開始獨闢蹊徑研究「科學」。「年輕人中『民科』就很少,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那些特殊的歷史階段。」
「鄭氏曉廷龍」復原圖 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關鍵是擁有科學精神
對於「民科」的態度也有不同的聲音。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宋正海認為,民間科學愛好者中有的人不乏真知灼見,不應給他們戴上「偽科學」的帽子。還有一些支持者稱,目前中國的科技體制呈現行政化傾向,束縛科技進步。在此情況下,民間科學應得到支持和鼓勵。
獲得學界認可的鄭曉廷也承認自己是一個「民科」。不過他表示,「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從企業中走出來的『民科』。在企業中做研究,你得能指導生產;你得對企業負責,對國家投入的錢負責;你得根據你的實際問題來設立研究的課題,做之前你得做大量的調查和論證,不是不負責任地亂想。」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周雲認為,任何科學發現,普通人可以看不懂,但相同專業的科學家群體能夠看懂,並有能力判別其高下真偽。正如引力波,其實真正能明白的人沒幾個,但人們選擇相信,因為這一理論得到了科學家共同體的認同和褒獎。「科學家共同體通行的規則就是科學精神,也就是『拿證據來證明』的精神,而不是說空話的精神,站隊的精神,煽情的精神。」
從這個角度講,判斷「民科」是真科學還是偽科學,還是要看其具不具備科學精神。(原標題:「民科」都是偽科學?關鍵看是否具備科學精神)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