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民科「郭英森」的民科到底是什麼圈子?

2020-12-12 百家號

這兩天,網上頻繁出現大新聞。既引力波、sunshine組合這些事件出現後,近日一個叫郭英森的民間科學家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當中。他在五年前參加了一個節目,提出了和引力波有關的理論,但是卻遭到節目嘉賓方舟子和主持人的諷刺,以至於最後沒能闡述完他的理論。五年之後,當引力波火爆於網絡,此事突然又被網友翻了出來,大量網友紛紛力挺郭英森,認為方舟子「應該道歉」。事實上,筆者早期,作為科學愛好者,也參與過郭英森所處在的民科圈子當中辯論過,甚至接觸過郭英森(依稀記得當時好像討論什麼奇點大學的事),不過13年的時候覺得貴圈真亂便退出了。筆者今天就來講講,這個郭英森所處的民科,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爭議那麼大?

民科究竟是什麼?

民科,即民間科學家的簡稱,是國內一個十分奇特的群體。民間科學家主要集中在對理科的科學研究,但是在科學圈內,幾乎沒有多少學術研究機構、科學研究所,或者中科院的權威人士、專家或專職科學家會承認民間科學家的科學地位,幾乎都將其看做一根刺,恨不得拔之而後快。這也是民科稱其為「官科」,暗示其官方腐敗做派打壓他們的一個原因。

網友們似乎就覺得不服氣了,丫咱不就是民間點嗎?為什麼官方的科學家就高高捧著,民間的就如此奚落?看不起人麼?其實不是這樣的!答案很簡單,民間科學家,從嚴格意義講,絕對不能算科學家,而應該算空想家。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給大家指出一下,民科大部分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哪些理論上面:

相對論進化論量子力學牛頓力學微積分、高等函數

你也許會說,這都是很正常啊,大部分科學家研究的都是如此。但是請注意最關鍵的一點,80%的民科不是在「研究」它們,而是在「推翻」它們!而且推翻一個理論,一般科學家都是從理論的瑕疵去進行,例如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推翻了牛頓力學,牛頓力學僅僅是我們處在低速情況下的一個效果,當速度達到高速的時候,牛頓力學就失效了。但是由於我們處在低速情況下,所以牛頓力學對我們依然是有用的,因而沒有被完全拋棄。這是愛因斯坦用數萬字的論文方程等推導和實驗結果的參考,以及等待了長達十數年的實驗結果最終證實的理論。但是民科是怎麼推翻的呢?用臆想去推翻!

網友們可能又發火了:你怎麼知道民科們就啥也不懂,都是臆想?別著急,筆者先給大家看一個數據,自大約上個世紀80年代起,全國各地湧現出來的民科很多。但是至今為止,只有非常少數,僅近10年中國最大的民科組織北京相對論研究聯誼會的數據來看,其會當中接近千名民科的數千種理論,只有約計數十個理論真正獲得了科學界的承認,內容翔實沒有漏洞。而這部分民科研究的理論,也只是一些很偏門的東西。也就是說,幾乎大部分民科集中在的熱點研究,推翻相對論等,都是具有大量漏洞的。而民科幾乎沒有能夠承認自己漏洞的,他們都會以各種理由和說法來掩蓋自己理論的錯誤之處。我們必須承認,民科肯定有發光的金子存在,但是現在這種金子用漏鬥淘金都淘不出幾個。作為一個科學理論,首先如果要推翻前人的理論,不僅需要大量事實的驗證,還需要讓別人嘗試先能不能推翻你的理論。自身功夫穩,才能打敗敵手。

例如網絡上有一個民科ID名叫雷紹武。他真的可以算一個很奇葩的民間科學家,筆者甚至認為他是一個高級黑。他的理論是運動力,聲稱要推翻整個牛頓力學,然後用他的運動力再延伸,再推翻牛頓其他理論、相對論、推翻量子力學、推翻弦理論、推翻這個那個……詳細可以貼吧搜索。那運動力是什麼呢?很簡單,用一句話來闡述:運動就有力,有力就運動,所以叫運動力。而牛頓的看法是,首先證明了力的三要素是方向、大小和作用點,其次,當沒有作用點的時候肯定就沒有力的存在,那麼沒有作用點的時候肯定也存在運動,所以無力也可以運動。牛頓用他三大定律打開了物理學的大門,很多現代物理理論都是建立在這三大定律上的。然而,當你以這個理由反駁他的時候,雷紹武會回覆你:

「誰跟你講力需要作用點?」「作用點在質心!」「什麼,作用點是兩個物體的接觸點?」「牛頓證明的?牛頓算什麼?」「這些可悲的愚蠢人,只懂得跟人人云亦云……」,特別是,當有人用非常嚴格的推理數據和計算方程來說明其理論的漏洞的時候,雷紹武就理屈詞窮了,「誰跟你講這個力是這樣這樣?」「你們就只懂得跟人家人云亦云,愚蠢無知,可悲……」然後繼續宣布推翻各種物理學……

如果僅僅只有他一人是這樣,那科學愛好者和工作者就輕鬆了,但是幾乎網絡上的民科均是如此。當推翻某一個理論的時候,民科就會自命定理、定律,然後宣布要衝擊諾獎、為國人爭光。我們絕對承認他們的精神,但是他們的理論確實大部分無法苟同。因為當無數科學愛好者和科研工作者用邏輯推理和事實一遍又一遍的和他們辯論他們理論當中的漏洞,發現他們死不認帳之後又繼續和他們辯論,如此持續了數個月、數年、甚至三四十年不同批次的人員一遍又一遍的與其辯論著,但最後始終說服不了這群民科的時候,恐怕換做你,也會徹底放棄的。不是固執於原來的定理,而是當你一遍又一遍的發現他們的理論不要說事實,連邏輯都不通的時候,你肯定無法接受。

民科並不是僅僅因為學歷不高的緣故受到歧視,也有很多民科有正常甚至較高的科研人員所要具備的學歷,但是關鍵點在於,他們對所研究的東西,了解真的是太少了。比如相對論,通過數十年的辯論,很多與其辯駁的人們發現,他們很多很多揚言推翻相對論的人,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理解透相對論的核心內容是什麼。有個要推翻希格斯玻色子的民科,繞了半天繞到能量那邊去之後,竟然認為物理上的「正能量」就是正功,善良的人擁有多的「正能量」,還有推翻相對論的人,拿著八卦和太極去推翻相對論,這倆和物理根本不是一個學科的好不?

不過,民科也不是完全無用。現在有這幾種民科通常會受到比較尊敬的對待:

不推翻,而是補全現有理論的漏洞之處。提出理論嘗試解決現有理論不能解釋的地方。僅僅認為自己理論是猜測,並嘗試要用事實去驗證的。

科學需要自身理論能夠符合邏輯,能夠讓其他人嘗試去推翻你而推不翻你,並且還有有嚴格的事實、數據驗證這才可以算作科學。其實,郭英森的小部分理論,也屬於這幾種之一,所以我認為方舟子的做法不僅僅在道德上缺欠,而且在科學上也實在是很武斷。但是在這裡給郭英森先生一個建議,如果你真要完善自己的理論發表論文並衝擊諾獎,建議你考慮一下自己的理論漏洞之處,只有邏輯圓滿,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科學理論。

為什麼會出現民科?

很多業內人士均有評價民科,認為民科實際上只是一個自己創造出來的信仰。民科從心理上來解釋的話,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科學被掛的太高了。從小,我們就受到教育:長大要做科學家,為國爭光!並用各種科學家高高在上的故事來激勵我們,讓我們對其羨慕嫉妒那個恨啊。但是後來發現,科學家這條路在應試教育實在是走不通,於是無奈,自己著手研究科學,嘗試讓自己也成為科學家那種人物。但是應試教育不好歸不好,也能帶給人知識,而缺乏了知識的這些研究家,研究出來的成果自然就是七拼八湊的,邏輯不通。

當同行批駁自己理論的時候,在民科的心裡,實際上就會出現一種「我的成果被人破壞了」這個想法。實際上,這是一種藝術品心理,人皆有之,當你自己做出了一種很漂亮的東西、藝術品的時候,你肯定會很有成就感,但是當別人說你這個藝術品垃圾、沒有美感的時候,你的成就感被人捏碎,自然你不會承認自己這個東西「很醜」。民科的理論更上一層樓,是他們辛苦不知多少年出來的「藝術品」,當自己所有成果被人捏碎的時候,如果承認自己的理論是錯的,就會發現自己幾十年的付出都白費了,這種痛苦肯定不能承受。因此,為了避免這種痛苦,民科們拼勁全力也要維護自己的理論。久而久之,在圈子裡就成為一個笑柄一樣的話題。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當民科,建議你要麼充實自己的學識,要麼,把你這個思維勁頭用在其他行業上,說不定會有更亮的閃光。

本文作者/賴仲達 作者系尾猿會網CEO,本文轉自尾猿會網,允許轉載不允許改編。

相關焦點

  • 工人談引力波遭嘲諷 比「民科」郭英森更有趣的是背後的輿論場
    尊重人當然應該,也包括尊重「民間科學家」,但既然原微博說「他曾提到過引力波」,那麼郭英森對待科學的態度就不能輕易忽略過去。 那麼郭英森的科學素養怎樣呢?反民科吧吧主、知乎用戶@韓迪 寫出長文介紹了郭英森及他的理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被大V高度簡化的勵志故事背後,郭英森多年來還幹了什麼。
  • 吹捧或吊打「民科」,離科學有多遠
    「諾貝爾哥」郭英森的爆紅,再度炒紅了炒過多輪的「民科」熱。「諾貝爾哥」同「引力波」有多大關係,其實不是什麼問題——稍有一點科學史常識,或是對前不久那條真正的「大新聞」稍作留意,都會知道「引力波」提出於愛因斯坦、證實於LIGO的實驗室。筆者想到的,倒是數月前剛被輿論「扒皮」的商界巨頭廖凱原。
  • 中國民科簡史
    最終,郭英森現場求職失敗,誰都不敢給他工作。但是,郭英森並沒有因為小小的挫折就放棄這條路,實際上,郭英森在物理上的研究」,已經有十幾年了。郭英森從小就對理工類感興趣。只用了一個問題,雷奕安就把郭英森問住了:「這些理論是通過什麼方式推導出來的?」郭英森卻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
  • 人人都有過一個民科的夢
    作者:老貓(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著名作家、媒體人) 國外的科學家們證實了「引力波」,不曾想引起了國內對「民科」的爭論,起因是幾年前的電視節目中,談到「引力波」的「民科」郭英森,曾經被主持人無情嘲弄,說了半天,也沒說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一番炒作下來,「民科」成了個熱詞兒。
  • 叫板霍金,中國民科到底有什麼底氣
    2012年8月6日,浙江義烏商人楊宗福從他自製的「對抗世界末日」的「諾亞方舟」中出艙/視覺中國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是民科?是什麼給了他們挑戰科學界的勇氣?此時,在國境線的另一邊,「一邊倒」的兄弟國家中國獲得了蘇聯的財力援助和專家支持,不可避免的,也進口了蘇聯的民科。從1949年12月開始,李森科的心腹斯託列託夫、努日金相繼訪華,他們一再告誡中國人:「新舊遺傳學的一個根本不同點,是站在什麼立場看問題」。
  • 中國民科獨特的歷史根源
    [摘要]1978年,郭英森22歲,而現在的大多數民科,年紀在40-60歲,當年也處於少年與青年時期。雖然民科的年齡段與心理疾病的發病年紀關係可能更大,但很難說沒有當年鼓動群眾的輿論導向的作用。郭英森5年前提及引力波嘲諷郭的嘉賓缺乏禮貌,支持郭的嘉賓缺乏知識,節目格調低下,主持人風格低級,現在已無需累述。至於郭英森,當然是確鑿無疑的民科。
  • 「民科」都是偽科學?關鍵看是否具備科學精神—新聞—科學網
    「諾貝爾哥」躥紅 5年前在電視節目中提到引力波   北京時間2月1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印證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言。學界普遍認為,引力波的發現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一項重大突破。它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的一扇大門,甚至可能揭開宇宙誕生早期的奧秘。
  • 不要再勸民科從良
    你我可以鄙棄,唯獨不能忽視他們,他們就是——  民科。  先放一個不是民科但勝似民科的。  很多人以為他是首創者,就發起了「專家欠郭英森一個道歉」的熱搜。  商家們見此熱鬧景象,向他尋求合作,諾貝爾哥郭英森本著最誠摯的科學之心婉拒:  「不想給中小企業增加負擔。」  其實早在1916年,愛因斯坦就提出了引力波。  郭英森卻不以為然,從不認錯認輸。
  • 與「民科」作戰的年輕人:捍衛科學的大戰
    高考前的寒假,在一檔職場招聘類節目中,他知道了一個叫郭英森的人。他對郭先生印象深刻——前幾位選手展示的都是生活實用小發明,郭先生一上臺就掏出一張寫滿公式的白紙,稱他的發明是「有實力爭奪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新理論和新發現」。節目中,郭先生解釋,他的這些理論合起來就是新科學,未來的各種車輛都不需要車輪,人的生命可以無限延長,成為活神仙。這激起了韓迪的好奇心。
  • 與「民科」作戰的年輕人:一場捍衛科學的大戰
    郭英森在一檔電視節目展示自己的理論。據媒體報導,2005年,郭英森就曾在北大、清華、中科院門前擺擂臺,展示自己在物理領域的創新理論。科研機構研究人員和高校教授不堪其擾。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鄭永春曾講過一個小故事。國內某知名研究所門口總有「民科」來下戰書、砸場子。一開始還接待,後來發現這些研究無學術價值,當事人也無法溝通——你說他錯,他卻認為你是故意「打壓」。
  • 當今時代民科有沒有可能成為頂尖科學家?
    「民科」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或界限,一般提到的民科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典型民科,比如自媒體借引力波捧紅的那位郭英森。這樣的民科形象是:沒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宣揚自己的「偉大」理論、蔑視當今科學界。這樣的民科之所以覺得自己能夠秒殺科學家,是因為他們太無知,無知使他們超級自信。永遠不會有出路,更不要做夢談什麼成為科學家了。當今各學科領域都有著深入的發展,學科門類變得越來越龐大,通過非常簡單的實驗就能發現的規律在百年前就被發現。一個人即使接受過非常良好的教育,如果脫離學術界一段時間,可能就已經跟不上學科的步伐。
  • 「民科」是種病,從哥德巴赫猜想說起,深度解析民科心理學
    一直想寫這篇文章,我對「民科」有很深的感悟,一直沒有閒心,我不是靠寫字吃飯的。最近聽說有位天才少年,號稱搞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結果不過又是一場民科式的鬧劇,我正好也來湊個熱鬧。我個人不太喜歡民科這種叫法,雖然是特指,但是跟正常的嚴肅的民間科學家難以區分,容易誤傷,這部分人應該叫科學妄想症患者比較適合,簡稱「科妄症」。輕者可自愈,重者將恐深,自己難受還影響家人,比如兩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引力波郭英森事件。
  • 為什麼民科們喜歡發明很多奇怪的理論?
    假如為了突然冒出的思維之火荒廢了學業,影響了工作甚至連生活都頹廢了,一門心思的想要要鑽出一個洞來,那麼這絕大部分將會發展成一個民科,當然很可能有會有一些真正的發明創造,這一類應該被稱為民間發明家,後者主要是從事實踐性操作比較多!但民科大都從事虛無縹緲的理論性研究,並且語不驚人死不休......
  • 世界欠中國民科一個諾貝爾數學獎
    2012年8月6日,浙江義烏商人楊宗福從他自製的「對抗世界末日」的「諾亞方舟」中出艙 / 視覺中國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是民科?是什麼給了他們挑戰科學界的勇氣?民科圈錢的初級階段,是「諾貝爾哥」郭英森,他自稱是「引力波」的提出者,自創UFO飛碟研究,還曾在2006年親自到北大、清華擺擂挑戰,打出「賣肝賣腎,為爭諾獎」的標語,聲稱自己只需要20萬元經費,就可以拿諾貝爾獎。不過看歷年獲獎名單,似乎還沒有人給他這筆錢。
  • 民科有可能發現像相對論這樣的理論嗎,為什麼?
    而現在,物理學、生命科學等等都是一個龐大的學科體系,現在誕生一位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研究領域覆蓋幾乎整個物理學的科學家都是不可想像的,更何況還是一位民科呢。很多民科都覺得自己是全球頂級科學家,甚至是有史以來最頂尖的科學家。比如那位知名的初中學歷的郭英森,他號稱有幾個有實力爭奪諾貝爾獎的科學發現,還能讓人的生命無限延長。這其實是民科的職業妄想通病。
  • 不要再勸民科從良|科學|巴赫|數學|諾獎_網易訂閱
    你我可以鄙棄,唯獨不能忽視他們,他們就是——  民科。  先放一個不是民科但勝似民科的。  很多人以為他是首創者,就發起了「專家欠郭英森一個道歉」的熱搜。  商家們見此熱鬧景象,向他尋求合作,諾貝爾哥郭英森本著最誠摯的科學之心婉拒:  「不想給中小企業增加負擔。」  其實早在1916年,愛因斯坦就提出了引力波。  郭英森卻不以為然,從不認錯認輸。
  • 也談民科——一點不成熟的想法
    民科(民間科學家)在當今科學普及的時代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其的研究和評價幾乎呈現一邊倒的趨勢,「科學狂人」、「科學妄想家」、「江湖科學家」、「心理問題」等情感傾向明顯的詞彙被用在民科身上。研究民科現象的學者也往往從社會行為與心理的角度來解析民科,而忽略了民科的研究工作是否具有科學意義,這必然導致對人不對事的傾向。
  • 歷史上有哪些大科學家是民科出身?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民科的定義貶義性民科是持有反科學態度的人群,即在沒有做到大量熟悉某領域既有術語及概念體系,沒有大量調研某領域現有學術成果的前提下,脫離實際資料僅憑空想就推出一個觀點這類民科一般會將自己臆測的觀點奉為真理,一旦他們的理論無法通過主流學界的評議,就會刻意將自己打造為受迫害的「哥白尼」形象,從而有了惡意攻擊科學共同體的底氣。
  • 你誤會民科了,真正的民科是這樣的
    民科,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科學家,和官科相比,名科的劣勢太多了,因此,民科是非常少的,每一個民科都是人類的財富。不過,現在民科在很多人的眼裡成了徹徹底底的貶義詞,這主要歸功於一類獨特的群體,這類群體抱著不明的動機,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自己「特殊」的邏輯,今天否定牛頓的經典力學,明天否定達爾文的進化論,後天否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大後天製造永動機,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他們不能推翻的。
  • 別再說愛因斯坦是民科了,其實這是誤解!
    ——愛因斯坦常常看見某些自媒體文章的作者說愛因斯坦、法拉第等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是民科,其實他們是在誤導讀者。因為,這些人內心理念中的「民科」概念,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科概念。他們誤以為,「來自於民間」「起步於草根」,就是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