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科獨特的歷史根源

2020-12-12 騰訊網

[摘要]1978年,郭英森22歲,而現在的大多數民科,年紀在40-60歲,當年也處於少年與青年時期。雖然民科的年齡段與心理疾病的發病年紀關係可能更大,但很難說沒有當年鼓動群眾的輿論導向的作用。

作者:劉遠舉(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從水變油,到發功滅掉大興安嶺的火,中國的各種偽科學、民科層出不窮,而最新的例子則是諾貝爾哥。

5年前,諾貝爾哥郭英森參加了《非你莫屬》真人秀節目,當他在節目不斷提及反物質、反重力、引力波等詞,聲稱自己有希望拿諾貝爾獎,卻遭到主持人與嘉賓的奚落嘲諷。隨著引力波被證實,這則視頻被重新翻了出了,並被標以一個聳人聽聞的引語:「五年前首提『引力波』卻遭嘉賓無情嘲諷打壓,本可能產生在中國的諾貝爾獎就此拱手相讓」。我們都欠「諾貝爾哥」一個道歉」。視頻熱傳之後,不少人批評嘉賓與節目,為郭抱屈,為他叫好。

郭英森5年前提及引力波

嘲諷郭的嘉賓缺乏禮貌,支持郭的嘉賓缺乏知識,節目格調低下,主持人風格低級,現在已無需累述。至於郭英森,當然是確鑿無疑的民科。之前,他在網上發賣腎換科學資料,有人說,你要什麼文章與數據,我都可以幫你,但郭並不理睬。總之,郭要麼是騙子,要麼是精神問題。不過,說郭是民科,本質上,並不是因為他的這些行為,更不是指學歷與資歷,而是因為郭沒有按照科學共同的範式來對話。

不過,很多人並不明白這一點,他們認為郭被打壓了。雖然不可否認科學共同體也會受到人的因素的影響,但科學就其本身的邏輯與性質而言,就是反權威的。科學是人類文明發明的諸多體系中最開放的一種。

實際上,愛因斯坦也是以外行的身份取得如此成果的。1900年大學畢業以後,愛因斯坦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從事一些臨時性的工作。1902年,愛因斯坦總算在瑞士專利局當上專利審查員。3年後,也就是1905年,愛因斯坦作為一個專利局的審查員,接連發表了3篇重要的論文,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後來,1905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作為假說被接受,不是因為他的資歷,而是因為他闡述自己的理論,採用的是物理界認同的範式。

信息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的出現,加快了科學家之間的交流。早在1991年,甚至在WWW網頁都不存在的時候,網絡上就有了預印本資料庫arXiv。這個資料庫的出現,是因為專業科學期刊發文的速度,延緩了科學家了解業內進展,而且延遲發表很可能還會把本來屬於自己的諾貝爾獎拱手讓給同行,完全不能滿足物理學家對交流速度的需求。因此,最前沿的物理學家就用arXiv來交換自己處在投稿前的科學論文。

目前,arXiv已有數學、物理學和計算機等領域的論文50多萬篇,並且以每個月5000篇的速度增長著。arXiv最重要的特點就是「開放式獲取」,每個人都可以免費地訪問全文數據。最初,arxiv沒有任何門檻,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在arxiv提交文章,需要有一個以edu為後綴的Email地址,證明自己是研究者。到了2004年,這個要求進一步嚴格,但也僅僅是要求不活躍的研究者在提交時需得到該領域活躍研究者的認可。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只要有相關領域的一個研究者背書,就可以與全世界的同行進行交流。

還有觀點為郭辯護,舉出例子,「愛因斯坦提出的引力波就是100年後才被證明的,誰知道今天的民科多年以後會不會被證實呢?」

不過,這種說法混淆了一個假說被科學共同體接受與被證實之間的差別。仍以愛因斯坦為例,狹義相對論通過洛倫茲變換推導出的時間變慢、尺縮效應等,作為一種假說,直到人類能夠進行微觀粒子高速碰撞試驗,才得以驗證,但這絕不等於沒有被接受,愛因斯坦的論文發表之後,當時就被科學界所接受。

有趣的是,舉出支持民科的例子中,全部是一個多世紀前的例子,從來沒有一個現代自然科學領域內的例子。這是因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乃至更早之前,科學還未分化,專業性也相對不那麼強,非系統學習的人士也可以取得科學成果,但在今天,即使沒有文憑,也需要系統性學習,才能掌握一個學科。正如愛迪生可以發明電燈與留聲機,但今天,光電與電聲,則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行業。

支持民科的人,或者民科本身,還有一個不常見,但忽悠性很強的方法,那就是專利。根據專利申請的規則,實用新型專利需要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實用性實際上包含了科學性的含義。但是,實用新型專利並不進行實質性審查,審查往往流於形式。簡單的說,只要沒有專利衝突的投訴與訴訟,對於實用新型的專利審核很鬆。從這個意義上看,專利並不具備科學論證的能力,然而,大多數人並不了解專利的操作實務,對國家專利的權威性深信不疑。民科們利用專利實用新型的漏洞,去申請專利,然後,在專利說明中,大量夾雜自己的東西,最後,利用人們對專利權威性的誤解,拿著專利文件去忽悠。搜索中國專利,不難找到各種永動機,就是最好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某某天才小學生獲得了很多專利,也屬此類忽悠。

某種程度上,中國出現郭英森這類民科,有著獨特的歷史根源。我們小時候都說長大了要當科學家是有淵源的。

1978年是「科學的春天」,3月18日下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郭沫若堅持坐著輪椅出席了大會開幕式。葉劍英為大會寫來詩句《攻關》:「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

對於科學大會,社會各界反響熱烈,各地踴躍向科技部門寫建議信,舉薦人才,僅中科院每天就收到兩三百封信。大會前後20天時間內,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僑胞的賀信、賀電1.5萬餘封;接受包括成果實物、學術論文、設計圖紙、創新產品、改革建議、書畫錦旗在內的各項獻禮達4000餘件。《人民日報》還在開幕和閉幕當天分別發表了《樹雄心,立壯志,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熱烈祝賀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和《神州九億爭飛躍》的社論。據報載,當時有的科研人員馬不停蹄工作,許多人連周日也不休息,那怕陪客人「浪費」半天時間,都會心疼得流下眼淚。

在大會之前,以著名數學家陳景潤事跡為題材,由著名詩人徐遲採寫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已先期拉開了全民向科學進軍的序幕,先後在《人民文學》、《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上大篇幅發表。由此,神州大地颳起了一股強勁的「陳景潤旋風」。

大會後,科技出版與閱讀異常火爆,科技報紙及科普讀物發行量陡增。青少年群體出現了前所未聞的科學熱。當時媒體報導的完美男人不是科學家就是工程師,成為科學家成為廣大青少年的美好夢想。小時候,我們都說要做科學家,由此開始。比如搜狐創始人張朝陽,就是因為看了《哥德巴赫猜想》這篇文章,才誓言走科學道路。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後鄧小平接見會議代表,與陳景潤握手。

總之,當年科學的春天之盛況,對群眾的影響,遠勝今日中關村創業大街裡談創業的氛圍。

從歷史角度,科學大會的意義是積極的。這次科學大會,開創了一個科學的新時代,確立了「四個現代化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的觀點,出臺了一批配套的福利待遇優惠舉措,全面恢復研究生招生和職稱評聘工作,加強了國內外學術交流等。更重要的是,大會還確認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從而解放了思想、排除了幹擾、解除了顧慮,使知識分子把「臭老九」的帽子徹底丟棄,結束了過去意識形態肆意摧殘科學事業、迫害知識分子的情況。

不過,像張朝陽這樣的聰明人,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成了科學家,但大多數人註定與科學無緣,遺憾的是,他們仍舊不放棄。1978年,郭英森22歲,而現在的大多數民科,年紀在40-60歲,當年也處於少年與青年時期。雖然民科的年齡段與心理疾病的發病年紀關係可能更大,但很難說沒有當年鼓動群眾的輿論導向的作用。

中國歷來有群眾運動替代專業人員的風格,提倡「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工人打倒工程師,護士擁有處方權,小高爐大練鋼鐵,軍人、文人領導科學院,過去的這些歷史,必然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所以,從這段歷史中走出來的中國人既把科學看的很高尚,同時也把科學看得很「平易近人」。於是,在這些輿論導向之下,走群眾路線的民科,就成為中國的一個獨特現象。

反觀整個事件,郭的形象也在民間自發輿論的導向之下,經歷了幾次反轉。

最初節目格調低下,郭遭遇到諷刺與嘲諷。這樣一個格調低下的節目,導向當然是不好的。五年之後,人們批評主持人與嘉賓,這是理所當然,不過,在炒作中「郭本可能得到諾獎的暗示」,人們支持郭,讚揚郭,說要尊重他的夢想,說他了不起,甚至郭本人的形象也反轉成為一個悲情的被打壓的科學家,卻也過頭了。這個時候,整個輿論態度偏向民粹、反智的一端,導向也不好。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更理性更科學的聲音馬上就出現了。先是著名的科普網站果殼發表文章,揭露郭的問題,接著,知乎上面關於郭的討論在朋友圈中熱傳,接下來就是各媒體跟進。最終輿論場中呈現出公正、理性的局面,既批評嘉賓與節目,同時,也揭露郭的民科、偽科學。

由此可見,只要人人都能說話,壞的、假的、不好的東西總是不能長久的,總有人會站出來說話。自由的思想市場,總能去偽存真,自己尋找到最正確的輿論導向。

原標題:民科與導向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歷史上著名的「民科」們
    民科,是「民間科學家」的簡稱。在很多人眼裡,這個詞多少有些貶義的成分,但其實歷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是民科出身。這裡就給大家介紹其中的幾位代表性人物。歷史上著名的「民科」還有班傑明·富蘭克林、山福德·弗萊明、詹姆斯·瓦特、喬治·史蒂芬森、尼古拉·哥白尼等等。下面再補充一例中國歷史上一位罕為人知的偉大」民科「。
  • 歷史上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嗎?
    按照現在關於民科的定義,從古至今歷史上就沒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能被稱之為科學家的都不是民科。民科與科學家處於對立面。在早期民科就是指民間科學家,指一群游離在官方體制之外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說其主要工作並不是長期進行科學研究,而是業餘愛好。
  • 中國民科簡史
    杜建剛在書裡面說,白人來自中國、古希臘人來自中國、古羅馬人來自中國;日耳曼、高盧、印第安人統統來自中國。反正全書字裡行間只有一句話:「全世界都是中國的!」得出如此驚世駭俗的結論,還不是杜建剛教授最大的問題,他最大的問題是對結論的論證過程過於飄逸,堪稱鬼斧神工,和在中國肆虐多年的「民科」們有的一拼。
  • 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往事
    (圖片來源:廖凱原論文截圖)廖凱原的這種「研究」,其實是八十年代中國「民科大潮」的餘波廖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其實不過是中國「民科」的又一荒誕「高峰」罷了。其中,「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是「民科」與另一個群體「業餘科學愛好者」之間的根本區別。①中國「民科」起於「大躍進」,在80年代發展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現象。雖然由於「民科」是一種無組織的邊緣化行為,難以確切統計具體人數,不過,僅以「哥德巴赫猜想」為例,也不難管窺其數量之眾。
  • 那些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
    (圖片來源:廖凱原論文截圖)廖凱原的這種「研究」,其實是八十年代中國「民科大潮」的餘波廖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其實不過是中國「民科」的又一荒誕「高峰」罷了。其中,「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是「民科」與另一個群體「業餘科學愛好者」之間的根本區別。①中國「民科」起於「大躍進」,在80年代發展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現象。雖然由於「民科」是一種無組織的邊緣化行為,難以確切統計具體人數,不過,僅以「哥德巴赫猜想」為例,也不難管窺其數量之眾。
  • 歷史上有哪些大科學家是民科出身?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民科的定義貶義性民科是持有反科學態度的人群,即在沒有做到大量熟悉某領域既有術語及概念體系,沒有大量調研某領域現有學術成果的前提下,脫離實際資料僅憑空想就推出一個觀點上面的這個定義很重要,民科不是只會譁眾取寵,騙人錢財的郭英森,龐青年之流。其實在科學史上許多著名的大科學家都是民科出身。
  • 世界欠中國民科一個諾貝爾數學獎
    此時,在國境線的另一邊,「一邊倒」的兄弟國家中國獲得了蘇聯的財力援助和專家支持,不可避免的,也進口了蘇聯的民科。主流科學界被批倒批臭,民科成為正統,真正的科學家也不得不變身為民科,以求保命。今天的中國民科有多荒誕,曾經的科學家們就有多不經。
  • 中國民科,重新定義想像力
    人類試圖發明永動機有著悠久歷史,據記載在公元1200年前後的古代印度就有人開始幹這事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大地上迎來了一波永動機熱,就連達·文西也曾參與其中。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如果在真正的科學家眼裡「所見即是科學」的話,那在民科眼裡就是「我就是科學」。在這篇文章裡,田松還指出了民科在中國出現的原因。
  • 叫板霍金,中國民科到底有什麼底氣
    從中國科學界曾經的荒誕過往,我們或許可以探尋中國民科的起源。蘇聯進口的民科故事的開端是一位來自烏克蘭基輔育種站的育種員。那是蘇聯集體化熱火朝天的時代,這位育種員憑藉一種叫「春化處理法」的發明,一時間聲名鵲起,他叫李森科。李森科的春化處理法簡單來說就是在冬天雪地裡被溼潤和冷凍的小麥種子,可以在春天播種的時候提前成熟。
  • 你誤會民科了,真正的民科是這樣的
    民科,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科學家,和官科相比,名科的劣勢太多了,因此,民科是非常少的,每一個民科都是人類的財富。不過,現在民科在很多人的眼裡成了徹徹底底的貶義詞,這主要歸功於一類獨特的群體,這類群體抱著不明的動機,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自己「特殊」的邏輯,今天否定牛頓的經典力學,明天否定達爾文的進化論,後天否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大後天製造永動機,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他們不能推翻的。
  • 愛迪生是不是民科?為什麼網友都認為他是民科
    要回答這一問題有一個前提就是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民科這個詞—民間的科學家。真正的民科是什麼?我們可以發現民科的定義並沒有那麼的貶義,但因為某些自詡為「科學家」的人不僅沒有系統的學習相關專業知識,而且也不願去學習,整天只會說大話,憑空想像推翻了相對論、量子力學製造出了永動機!也正因為如此民科慢慢的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成了一個貶義詞!
  • 據理力爭:我國當前反「民科」思潮的成因、危害與對策
    由於人類歷史上大量的第一流的科學成果都是民間科學家取得,當今量子時代真正的第一流科學成果往往是跨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綜合學科研究的成果,任何科學成果都是科學家或科學愛好者無身份約束條件下認真觀察深入調查苦苦思索大膽設想反覆驗證的結果,把「民科」和「偽科學」劃等號既不符合歷史,也不符合邏輯,沒有科學學根據。
  • 也談民科——一點不成熟的想法
    「民科」一詞最早的網絡記錄出現於2000年的BBS上。雖然該詞出現不過20年,但其所指向的特定人群卻擁有悠久的歷史。學者們給出的定義內涵能否全面準確地概括這個群體的特徵呢?這樣的數學天才為什麼在生前沒有得到認可,他的論文寄到國內期刊,為何得不到發表,其中的緣由是多方面的,他的民科身份在這些緣由中佔據了多少比例?這應該是值得思考的。3.思考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看出民科有荒唐的,也有真正做出貢獻的,並且做出的貢獻是大於危害的。從科學發展歷史的角度看更是如此。
  • 諾獎揭曉後,我想了解下神秘的中國「民科」
    實際上,在2011年到2016年,中國專利申請受理量連續6年世界第一;2016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達133.9萬件,佔全球總量近40%。   然而在看似「專利大國」的熱鬧之下,中國社科院發布《法治藍皮書(2017)》顯示,從2012年至2014年,中國專利許可實施率僅為2%,申請數量泛濫、利用率卻不高。
  • 中國的民科到底有多野?
    眾所周知,人們的腦洞是無限的,而更要略勝一籌的則是民科的腦洞。民科 一開始指我國體制外、非主流的科學家。現常用作指胡思亂想未經實踐的「妄人科學家」。,鑑別民科的關鍵在於有無科學精神,也就是「拿證據來證明』的精神,而不是說空話的精神,站隊的精神,煽情的精神。本文中民科僅指那些想法不切合實際異想天開的人。
  • 徐榮祥 中國「民科」 獨行俠
    2007年8月,徐榮祥選擇在5年後的同一天,發布他5年前的「公開承諾」全部實    文/劉之昆 又玲  「民科」,民間科學家是也。  徐榮祥教授就是中國眼下最負盛名的「民科」之一。  這位曾獲中國傑出青年科技創業獎,並任第七、八、九屆全國青聯委員、常委,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副主席,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的風雲人物,自創研發明「燒傷溼性療法」及其專利藥品「溼性燒傷膏」伊始,的崎嶇山道20餘年一直在生命科學上踽踽獨行!儘管,圍繞他的科研方式和科研成果總是伴隨爭議與風波,甚至官司纏身,可他歷20餘年始終屹立不倒,一路風雨兼程而成果迭出。
  • 不要再勸民科從良
    你我可以鄙棄,唯獨不能忽視他們,他們就是——  民科。  先放一個不是民科但勝似民科的。    當然,真正的重災區是政治和歷史方面。  每個計程車司機都能給你掰扯掰扯,為什麼拜登從頭到尾都在作弊,川普被整個美國做局做下去了。
  • 民科發明的各種永動機 為什麼民科喜歡發明永動機?
    相對論和永動機是民科的兩大「瑰寶」,圍繞它們產生的民科理論層出不窮,其中永動機還造就了大量「發明家」。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關於永動機,上過初中的朋友都知道,違反能量守恆定律。那為什麼民科還發明出這麼多「偉大的」永動機?
  • 網紅民科「郭英森」的民科到底是什麼圈子?
    事實上,筆者早期,作為科學愛好者,也參與過郭英森所處在的民科圈子當中辯論過,甚至接觸過郭英森(依稀記得當時好像討論什麼奇點大學的事),不過13年的時候覺得貴圈真亂便退出了。筆者今天就來講講,這個郭英森所處的民科,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爭議那麼大?民科究竟是什麼?民科,即民間科學家的簡稱,是國內一個十分奇特的群體。
  • 民科偽科學,神話需謹慎_網易新聞
    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很多只是農民和下崗工人,區別於體制內的專業人才,他們被稱為「民間科學家」,簡稱「民科」。在網際網路搜索,近幾年中國農村裡至少有二十餘人在忙著造飛機,而在媒體上公開宣稱已經解決哥德巴赫猜想的民間研究者就有幾十人。如果細分的話,上述例子中的兩類人還不能歸為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