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往事

2020-12-12 騰訊網

近日,富商廖凱原因驚世駭俗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暴得大名

近日,因為個人學術成就「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華裔富豪廖凱原突然暴得大名。這個「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其內容覆蓋了量子力學、相對論、宇宙學,以及黃帝內經、陰陽八卦、馬列經典,「論證了軒轅是人類首位領袖、首位全科醫者、首位環境學家和首位人權律師」「『天命人』是原生孫悟空,手持如意時間棒,對我們的多元宇宙發號施令。」

此外,還有文章指出,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四所中國頂級大學,在接受了廖凱原的捐資後,成為其自創理論的發聲平臺。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廖向四所大學捐資不下6億元,四所學校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四個法學院都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他是這四所學校的名譽校董,是清華的客座教授,復旦和交大的名譽教授。在2011年到2012年,他還在清華、北大開設了關於「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的選修課。迄今,還能在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官方網站上,看到這樣一段關於廖凱原的學術成就的總結:

「廖教授將公式與數字融入『00』一詩(KQID引擎)中,精確計算了我們宇宙和存在的創造與分配過程,又創作了『軒轅召喚』一詩(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這兩首詩以一張書籤的篇幅,簡要表述了他的理論。他是振興由中華引擎提供動力的軒轅2.0的第一人,能通過科學公式得出詳細數字,也可闡釋和預測現行的牛頓引擎、愛因斯坦相對論、大統一理論(GUT)和標準模型宇宙學均無法闡釋和預測的事物。KQID引擎能用公式和數字進行詳細而精確的計算,因而也是可證實、可證偽的。廖教授扼要地重申道,軒轅2.0就是道治,它依據實事求是和形名統一,將人文與科學相結合,而這也是所有可能的治理方式中最好的一種。」…[詳細]

如此種種,遂引起輿論質問:「北大清華復旦交大的節操值多少錢?」「一位土豪『民科』為何讓名校集體淪陷?」

廖凱原自創的「由KQID引擎提供動力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這個無人能懂的理論被網友稱為「民科」。(圖片來源:廖凱原論文截圖)

廖凱原的這種「研究」,其實是八十年代中國「民科大潮」的餘波

廖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其實不過是中國「民科」的又一荒誕「高峰」罷了。所謂「民科」,通稱「民間科學愛好者」,科學史學者田松為曾為其專門制定了一個定義,即:「指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卻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總的來說,他們的工作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其中,「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是「民科」與另一個群體「業餘科學愛好者」之間的根本區別。①

中國「民科」起於「大躍進」,在80年代發展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現象。雖然由於「民科」是一種無組織的邊緣化行為,難以確切統計具體人數,不過,僅以「哥德巴赫猜想」為例,也不難管窺其數量之眾。據數學家王元先生在90年代回顧:「《哥德巴赫猜想》發表後,他和陳景潤不知收到了多少封討論哥德巴赫猜想的來信,也不知有多少人宣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時至今日,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幾乎每天還能收到這樣的來信。」據中科院數學所的一份估計,僅試圖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哥迷」,在2003年前後,仍有幾千人之多。

「民科」最關注的學術焦點,除「哥德巴赫猜想」外,還有永動機、相對論等。國軍名將黃維在戰俘營裡即潛心於永動機研究,「把(政治)學習等視為多餘的、沒有必要的事」,在「學習發言中,不厭其詳地反覆談他的『永動機』」。戰犯管理所後來將黃維的設計圖紙拿到中科院鑑定,得到的答覆是:「經過反覆實驗,這種機器圖紙,根本不可能達到不需要任何能源而能自己永遠轉動的設計要求。」但黃維不為所動,「認為負責鑑定的人不懂科學」,繼續埋頭研究。②因「政治學習」不積極,直到1975年,黃維才被釋放。

黃維對「永動機」的執著或許有刻意對抗「政治學習」的意圖在。但進入80年代後,「民科」在永動機、相對論、進化論等領域的研究全面開花。譬如,70多歲的黃伯成曾自稱「證明了『牛頓定律』是錯誤的,能量是不守恆的」,他「將在十年內完成第五次自動化工業科學技術大革命」。再如,李子豐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質疑相對論的正確性,聲稱「狹義相對論是建立在錯誤的假設和錯誤的數學推導的基礎上的一種荒謬的理論體系,是科學體系中的一顆毒瘤,是限制科學發展的緊箍咒,是穿著科學外衣的一種宗教」。再如,徐金明認為是「氣體製造了生命」,氣體可以變昆蟲,「進化論是錯誤的」。這些人的共同點是,不具備自己所從事研究領域的專業知識,寫出的論文更是漏洞百出,以至讓學界不屑反駁。

在眾多「民科」中,名聲最大的是蔣春暄,因為蔣的事跡,引發了主流媒體和正規科學界的論戰。蔣本是一名高級工程師,業餘喜好數學,他自稱證明了費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否定了黎曼假設。2003年,《南方周末》發表文章《令人深思的「蔣春暄現象」》,肯定蔣春暄的研究成果,認為蔣在國內學術界「長期受到難以言說的冷落」,但「牆內開花牆外香」。指責「現今的科技體制還不夠健全,缺少應有的推動科學原始創新的機制和保證學術成果得到公正評審的健全體制。……蔣春暄的成果一旦成立,可能會改變全部數學現狀,成為通向未來數學領域的裡程碑,因而蔣春暄現象正召喚我國科技體制的深層改革到來。」

媒體的此番「鳴冤」,其實只是以訛傳訛。蔣春暄在國外並不吃香,只是有另類人士欣賞他,從未獲得國際學術界主流的認可。海外發表蔣春暄對哥德巴赫猜想證明的《代數·群·幾何》,並沒有被列為SCI,也不是一個真正的專業雜誌,而高度讚揚蔣春暄的雜誌主編桑蒂利,也不是專業的數學家。③事實上,早在1978年,中科院數學所就曾為蔣春暄的研究開過論證會,結論是:「科學院通知蔣春暄所在單位正確引導蔣春楦不要作無謂的探索,多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工作中的陳景潤。徐遲關於陳景潤的報告文學,引發了「民科」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狂潮

「民科」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有特殊的時代成因

「民科」在80年代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

按田松的說法,「他們成為民間科學愛好者和整個社會背景是有關係的。80年代全國多少人是文學青年,辛辛苦苦在家寫小說、寫詩?因為那個時候詩人、小說家在社會上有地位,有榮譽,所以很多人趨之若鶩。可現在有幾個這麼做?沒有!因為詩人和小說家地位已經不行了,同樣,80年代所謂的『科學的春天來了』,『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科學一下子很有地位了。他們聽到了科學史上一些關於科學發現的小故事,以為科學靠靈機一動、—拍腦子就能得到,所以他們就拍腦子,腦子上拍的全是包:一個經典的故事就是牛頓在蘋果樹下坐著,被蘋果掉下來砸了腦袋,然後就想出了萬有引力!這類的故事很多,基本上是胡扯,可是他們相信了這些故事。」

媒體的宣傳無疑也是催化劑。特別是徐遲發表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介紹陳景潤事跡後,反響很大。譬如,僅僅讀過一年半初中的劉平危,愛好數學,「1978年,他讀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後,萌發了要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想法」。初中畢業的裝卸工莊嚴,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和感染」,決心「為國爭光,把這顆數學王冠上的明珠摘下來」。④至今,哥德巴赫猜想依舊是「民科」最為關注的問題。

此外,依照田松的統計,「民科」們的出生年齡,主要在1970年以前,經歷了「科學大躍進」、「土法煉鋼」等群眾性科技運動的洗禮,且飽受「人由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等話語薰陶,既不了解科學研究的艱辛,也不懂得科學研究的基本規範,以為單憑埋頭苦幹,就能取得突破性成果。不過,由於這些「民科」因歷史原因,大多沒有受到很好的基礎科學教育,所以,除哥德巴赫猜想外,也只能選擇眾所周知、被書刊媒體一再「普及」過的相對論、永動機、進化論等作為研究對象。

除以上外部原因外,個人的偏執性格,也是成為「民科」的重要因素。「民科」們通常自以為是,相信自己絕對正確。田松在訪問一位研究生物學的「民科」時發現,「對於我的任何質疑,他都能找到反擊的藉口。他時而相信此書能救苦救難,時而不在乎是否能得到俗人的理解,時而說自己達到了神佛的境界,超出了常人的理解範圍。」他們普遍表現出一種悲壯姿態,生活困苦,得不到外界認可,常常將自己與被迫害的哥白尼、伽利略、布魯諾相提並論,幻想從天而降的巨大榮譽。⑤茲引2006年4月5日北京某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民科」給數學專家劉培傑的一封抗議信,該信很能體現「民科」的上述性格特徵:

「我尊重陳景潤、王元等數學家,但我更尊重真理。我從宏觀的角度看問題,認為他們證的(1+2),(2+3),……都是誤入歧途的連篇廢話;……哥德巴赫猜想不過是一個井蛙之見,……群眾才是真正的數學英雄!廣大民科為什麼不能超越陳、王?……中國數學界普遍存在著學術歧視和學術造假,即只要沒有教授推薦的一切民間來稿……就一律判為全錯!廢紙!……中國數學界的現狀使我找不到審稿人,更難發表,報國無門。」⑥

不過,「民科」終究只是特殊時代的特定產物。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及基礎科學教育的強化,成為「民科」的年輕人已越來越少。至於像廖凱原這樣憑藉財富將個人「學術成就」推上大學講堂,並不是所有「民科」都能做到的。

「大躍進」中的「土法煉鋼」

注釋

①田松:《民間科學愛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年第7期;②沈醉:《國民黨高級戰俘秘聞(上)》,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2、43頁;③田松:《論民間科學愛好者為什麼不能取得科學意義上的成功》,《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4年6月;④楊慧:《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與「民科」》,《科普研究》2008年第5期;⑤田松:《民間科學愛好者的行為及心理分析》,《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⑥《一封讀者的來信》,收錄於《數學奧林匹克與數學文化 第1卷》,劉培傑/主編,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P450-451。

相關焦點

  • 那些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
    此外,還有文章指出,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四所中國頂級大學,在接受了廖凱原的捐資後,成為其自創理論的發聲平臺。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廖向四所大學捐資不下6億元,四所學校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四個法學院都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他是這四所學校的名譽校董,是清華的客座教授,復旦和交大的名譽教授。
  • 也談民科——一點不成熟的想法
    在前人的研究中,做出荒唐舉動的科學狂人是他們解析的對象,但這些人是否能夠代表整個民科群體?答案應該是否定的。1.民科的歷史沿革根據庫恩的範式理論,科學發展一般經歷四個時期:(1)前科學時期;(2)常規科學時期;(3)反常和危機時期;(4)科學革命時期。在常規科學時期,科學學術共同體遵循現有範式推動科學向前發展。
  • 中國民科簡史
    杜建剛在書裡面說,白人來自中國、古希臘人來自中國、古羅馬人來自中國;日耳曼、高盧、印第安人統統來自中國。反正全書字裡行間只有一句話:「全世界都是中國的!」得出如此驚世駭俗的結論,還不是杜建剛教授最大的問題,他最大的問題是對結論的論證過程過於飄逸,堪稱鬼斧神工,和在中國肆虐多年的「民科」們有的一拼。
  • 中國民科獨特的歷史根源
    作者:劉遠舉(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從水變油,到發功滅掉大興安嶺的火,中國的各種偽科學、民科層出不窮,而最新的例子則是諾貝爾哥。5年前,諾貝爾哥郭英森參加了《非你莫屬》真人秀節目,當他在節目不斷提及反物質、反重力、引力波等詞,聲稱自己有希望拿諾貝爾獎,卻遭到主持人與嘉賓的奚落嘲諷。
  • 中國民科,重新定義想像力
    然而,只是在文藝領域向傳統相聲和郭德綱叫板的「公式相聲」和真正的「民科」相比起來還是太小打小鬧了。畢竟在民科的世界裡,向大學教授發起挑戰僅僅是入門級操作,深度民科們都是直接向牛頓力學發起挑戰的。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如果在真正的科學家眼裡「所見即是科學」的話,那在民科眼裡就是「我就是科學」。在這篇文章裡,田松還指出了民科在中國出現的原因。
  • 世界欠中國民科一個諾貝爾數學獎
    從中國科學界曾經的荒誕過往,我們或許可以探尋中國民科的起源。蘇聯進口的民科故事的開端是一位來自烏克蘭基輔育種站的育種員。此時,在國境線的另一邊,「一邊倒」的兄弟國家中國獲得了蘇聯的財力援助和專家支持,不可避免的,也進口了蘇聯的民科。
  • 路明:我知道的「民科」
  • 叫板霍金,中國民科到底有什麼底氣
    從中國科學界曾經的荒誕過往,我們或許可以探尋中國民科的起源。蘇聯進口的民科故事的開端是一位來自烏克蘭基輔育種站的育種員。那是蘇聯集體化熱火朝天的時代,這位育種員憑藉一種叫「春化處理法」的發明,一時間聲名鵲起,他叫李森科。李森科的春化處理法簡單來說就是在冬天雪地裡被溼潤和冷凍的小麥種子,可以在春天播種的時候提前成熟。
  • 中國的民科到底有多野?
    眾所周知,人們的腦洞是無限的,而更要略勝一籌的則是民科的腦洞。民科 一開始指我國體制外、非主流的科學家。現常用作指胡思亂想未經實踐的「妄人科學家」。,鑑別民科的關鍵在於有無科學精神,也就是「拿證據來證明』的精神,而不是說空話的精神,站隊的精神,煽情的精神。本文中民科僅指那些想法不切合實際異想天開的人。
  • 徐榮祥 中國「民科」 獨行俠
    2007年8月,徐榮祥選擇在5年後的同一天,發布他5年前的「公開承諾」全部實    文/劉之昆 又玲  「民科」,民間科學家是也。  徐榮祥教授就是中國眼下最負盛名的「民科」之一。  這位曾獲中國傑出青年科技創業獎,並任第七、八、九屆全國青聯委員、常委,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副主席,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的風雲人物,自創研發明「燒傷溼性療法」及其專利藥品「溼性燒傷膏」伊始,的崎嶇山道20餘年一直在生命科學上踽踽獨行!儘管,圍繞他的科研方式和科研成果總是伴隨爭議與風波,甚至官司纏身,可他歷20餘年始終屹立不倒,一路風雨兼程而成果迭出。
  • 民科發明的各種永動機 為什麼民科喜歡發明永動機?
    相對論和永動機是民科的兩大「瑰寶」,圍繞它們產生的民科理論層出不窮,其中永動機還造就了大量「發明家」。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關於永動機,上過初中的朋友都知道,違反能量守恆定律。那為什麼民科還發明出這麼多「偉大的」永動機?
  • 你誤會民科了,真正的民科是這樣的
    民科,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科學家,和官科相比,名科的劣勢太多了,因此,民科是非常少的,每一個民科都是人類的財富。民科這麼高貴的詞,是這些人能玷汙的?這些人充其量也就是幻想家。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民科呢?今天我來介紹一個真正的民科,看了他的事跡之後,你就會覺得,你對民科的誤會有多深,你就不會隨便稱呼別人為民科了。
  • 不要再勸民科從良
    你我可以鄙棄,唯獨不能忽視他們,他們就是——  民科。  先放一個不是民科但勝似民科的。  「網際網路+民科」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民科們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日益發展的網絡熱搜需要同民科們落後的出名方式之間的矛盾。  如何契合時代的主題,把握流量的旋律,才是這些杜撰家所主要去解決的問題。
  • 「民科」都是偽科學?關鍵看是否具備科學精神—新聞—科學網
    不久後,中國一位與引力波相關的人物也迅速躥紅,他是一位下崗工人,5年前參加某電視節目時提到過引力波,但遭到現場嘉賓的嘲笑。這也讓公眾重新關注到「民間科學愛好者」(以下簡稱「民科」)這一群體,「恐龍王」鄭曉廷的事跡也再被挖出。那麼,「民科」是偽科學還是被低估?該不該受到尊重?
  • 網紅民科「郭英森」的民科到底是什麼圈子?
    事實上,筆者早期,作為科學愛好者,也參與過郭英森所處在的民科圈子當中辯論過,甚至接觸過郭英森(依稀記得當時好像討論什麼奇點大學的事),不過13年的時候覺得貴圈真亂便退出了。筆者今天就來講講,這個郭英森所處的民科,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爭議那麼大?民科究竟是什麼?民科,即民間科學家的簡稱,是國內一個十分奇特的群體。
  • 諾獎揭曉後,我想了解下神秘的中國「民科」
    實際上,在2011年到2016年,中國專利申請受理量連續6年世界第一;2016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達133.9萬件,佔全球總量近40%。   然而在看似「專利大國」的熱鬧之下,中國社科院發布《法治藍皮書(2017)》顯示,從2012年至2014年,中國專利許可實施率僅為2%,申請數量泛濫、利用率卻不高。
  • 愛迪生是不是民科?為什麼網友都認為他是民科
    要回答這一問題有一個前提就是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民科這個詞—民間的科學家。真正的民科是什麼?我們可以發現民科的定義並沒有那麼的貶義,但因為某些自詡為「科學家」的人不僅沒有系統的學習相關專業知識,而且也不願去學習,整天只會說大話,憑空想像推翻了相對論、量子力學製造出了永動機!也正因為如此民科慢慢的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成了一個貶義詞!
  • 黃友直:關於「民科」的由來與界定
    我國之所以有「國科」「民科」之分,是因為我國的社會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制度。「國科」和「民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產物。正如有「國教」和「民教」、「國企」和「民企」、「國衛」和「民衛」一樣,科技也就有「國科」「民科」之分。「民科」是民間科技的簡稱。
  • 歷史上著名的「民科」們
    民科,是「民間科學家」的簡稱。在很多人眼裡,這個詞多少有些貶義的成分,但其實歷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是民科出身。這裡就給大家介紹其中的幾位代表性人物。歷史上著名的「民科」還有班傑明·富蘭克林、山福德·弗萊明、詹姆斯·瓦特、喬治·史蒂芬森、尼古拉·哥白尼等等。下面再補充一例中國歷史上一位罕為人知的偉大」民科「。
  • 被25道數學題難倒的「民科」路在何方?
    文:鄭永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五年前,在一檔電視娛樂節目中出鏡的一位下崗職工,在節目中提到他正致力於「引力波」等諾貝爾獎級的重大科學研究,遭到了評委和主持人不留情面的批駁。